第2章 小城 老榕 獨苗(1 / 3)

北海,史上絲綢之路發源地之一,先進的電子產業,經濟倒也不錯,加上地理優勢,擁有自己的出海港口,帶動了這個城市的經濟;北海銀灘素有天下第一灘的噱頭,雖有黃婆賣瓜自賣自誇的水分,但當地確實有著怡人的氣候及綠化建設,倒是不少北方人於此地購置產業,度假或者養老,相比於一些城市的喧囂霧霾,也算的上是一片淨土。

銀色的細沙,成片的椰子樹,以及純淨的美麗的紅樹林,沿海的居民於日落之時,便到退潮的岸邊挖些螺與沙蟲之類的海產品,夕陽下的背影頻頻出現在城市形象建設的宣傳海報上邊。盛產的珍珠聞名中外,在這個仿製品橫行的圈子,當地的珍珠還未養成,就被企業高價預訂。

當然,那是在五十年前了!

如今海水上漲,巨浪翻滾肆虐,不說沿海的養殖業無法維持,就連當初的天下第一灘,也被吞噬在無情的翻滾中,沿海的大壩已經修到了往日市中心,那些往日於夕陽下揮動著小鏟的背影,也隻能留在路邊那泛黃變型的宣傳海報上,頗為諷刺。

而世界再怎麼改變,人們還是要頑強的生存下去,畢竟生活——始終要繼續。

隻是,沿海建築退往高地,一退再退罷了。

遙遠的鄉村已經人煙稀少,大多都搬遷到了鎮上或者縣裏,因為三代快速林的肆虐,以及物種的胡亂引進,風沙肆虐,山體滑坡,水源汙染,天變了...環境已經不再適合人們的生活。

而一線城市的擁擠,繁華已去,工業的發展以及龐大的汽車群,洞穿臭氧層之後,最繁華也就最受傷,便也城市遷移了。在大環境下,人們整天於強烈的射線下生活,炎熱不說,即使把自己包成五花棕,隔離效果也微乎其微。反而像二三線城市,因為經濟的相對落後,發展緩慢,環境破壞相對不算那麼嚴重,上空的臭氧層雖然變薄,也還未洞穿,這裏的人們反而獲得了上天的眷顧。

但,在當下環境,人類的平均壽命已經下落到了40-50歲之間,16便已算成年。無盡的謾罵以及束手無策的拯救,已經救贖不回那多年前世界的清新美麗。整個大地都蒙上了一層哀傷的破敗,如那被燃燒過後的死灰。

東城區,北部灣路,長著一顆近二十米高的老榕樹,隔著三個紅綠燈還能看到,這本是郊外,多年前,當地陳家村,門前多種有榕樹,但年輕人大多外出淘金,家裏變賣的變賣,木材也送進了木板場換取收入,稀稀拉拉也就隻剩下十來棵,而這家老婆婆帶著她那瘦弱的孫兒堅持保留下來,因為這是她奶奶生前唯一所留,也是村上最大的老榕樹,曾有人出數萬元收購,陳瑜的父母也未曾出售,說是祖宗留下的東西——不能丟。

後來城市內牽,建設規劃時,因其占地麵積過大,也曾鬧過要砍伐掉,陳家留下的居民也就二十幾戶,陳瑜當年才六歲,看著自家的大榕樹要被砍也是氣得慌,奶奶拿著棍子便要和人拚命,陳瑜便從廚房裏雙手抱著柴刀便要打人,村名得知後紛紛趕來,大家夥本也感情深厚,所剩村名不多,人味卻也更濃,鄉裏人一幫大老粗便組團在市建鬧了起來!

“就是你們這幫孫子整日搞什麼三代,把祖孫三代都弄得烏煙瘴!”

“看看那些不能活得地方,樹都種不活了,整天還他娘的想著砍砍砍,不想著保護還想蓋他娘的大樓!”

“他娘的,這天氣熱的要死,外邊大樹都不剩幾顆,平常就聚在這喝口水扇扇風下下棋,你要砍它,我先砍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