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時候,楊桃雖然如願見到了自己的兒子雍王,可是如今的雍王對楊桃這位母後卻顯見得有些生疏冷淡。
畢竟他離開楊桃那年也不過三歲,正是一個孩子最需要母親的時候。
歲月如梭,一晃眼他便八歲了,個子已經躥到了楊桃胸口那兒,渾然是個小大人了。
可由於自幼長在鄉間,他並不像其餘皇子那樣雍容得體,反而顯得有些膽怯自卑。逢過往宮人行禮問安,他便也匆匆低頭,連聲應好,一點兒也不像皇家嫡長子該有的模樣。
即使旁人嘲笑譏諷,可楊桃看到這樣的場景,更多的還是惱恨自己虧欠他良多。
中秋當晚,楊桃拉著雍王說了許多家常,問他吃得好不好,住得好不好,那戶人家又是否有所苛待他。
所幸他寄居的那對農家夫婦因後繼無人,乍然得了這麼一個便宜兒子,也十分看重他。一年到頭辛苦務農,就為供他到村裏的學塾進學,因而雍王的這一番對答倒不顯得粗俗無禮,楊桃見了也多少有些欣慰。
但雍王問起楊桃眼睛的事時,她卻隻是敷衍一笑:“那會子你姐姐沒了,不覺間哭壞了眼睛罷了。”
雍王似乎隱約還記得這樁事,看著楊桃神情,也知道這話題並不讓人愉快,倒是很識趣地不再多問什麼。
再說那位自從懷貞貴妃過世後便一直養在楊桃身邊的十皇子豫王——僅僅隻比雍王小了六個月的弟弟,當夜也是圍著這位許久不見,腦中幾乎已經沒有半點印象的哥哥又跑又跳,顯得十分開心。
讓人出乎意料的,還是中秋節第二天,皇帝竟果然依照楊桃所說,頒布了一道過繼皇子的詔書。
隻是這位皇子並非他人,正是薛妃所生的十三皇子。
而薛妃對這道詔書似乎也並無異議,知道皇帝的旨意後,並不曾向楊桃求情,求他勸皇帝收回成命。
過繼皇子,其實也隻是從名義上將十三皇子記為成王的子嗣,孩子仍然是由薛妃撫養。
何況薛妃一向老實本分,又一心撲在皇帝身上,無論皇帝如何決斷,她都隻會乖巧地聽從,大概這也正是她這些年來聖寵不衰的緣故吧。
昭和十七年二月,皇帝再度發兵匈奴,這也是這位英明神武,四處征戰的皇帝一生中的最後一次戰役。
原本皇帝並不想發動戰爭,率兵前去也隻為能順利接回遠在胡地的英王,但大軍抵達胡地後,雙方幾次協商未果。
豈料那匈奴可汗雖是英王母舅,惱羞成怒之下,竟對英王痛下毒手。
英王遭受迫害而死一事傳出,大周軍民憤慨不已,怒氣衝衝攻入城中,勢必要拿下匈奴可汗的首級。
數年前的一戰,這群匈奴大傷元氣尚未恢複,而大周也才休養生息不過數年,7因此這一戰最後,大周也僅是險勝而已。
兩國簽訂協議之後,原本已算相安無事。可誰料到了八月份,臨近大戰尾聲之時,發生了皇帝負傷失蹤一事。
天子身份何等貴重,皇帝失蹤一事若是傳揚出去,才剛簽訂好的契約於他們隻怕再無震攝作用。這支大軍的軍心一旦潰散,則再無抵禦之力,京城內部也必定會動蕩不安。
跟隨皇帝一同出戰的親隨周長淵知曉此事輕重,一方麵在軍中鎮壓消息,安撫軍心,一方麵又秘密修書一封,派人快馬加鞭送到皇後手中。
為免敵軍發現,他下令大軍仍照原定計劃回京,而自己則與另外幾支精銳部隊留在邊境城鎮中探尋皇帝的蹤影,對外隻稱皇帝有意私訪邊鎮,察看百姓是否安居樂業。
但楊桃得知皇帝失蹤一事時,薛妃正在昆侖宮內陪她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