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
唐僧兩出訪西天,心誠意篤得徒弟。
步途遙遠幸騎馬,安然坐得南無佛。
悟空原性入東土,拜師菩提得本領。
大鬧天宮困五指,二拜唐僧封佛位。
天蓬元帥入凡間,相貌醜陋仍鬧婚。
被擒無奈踏經途,阪衣悟能立淨壇。
卷簾大將變水怪,水中鬥法定前途。
挑擔牽馬保唐僧,悟淨性直得羅漢。
龍三太子原富貴,爭強好勝違父命。
菩薩點撥馱師父,龍子加升天龍馬。
曆遍盡千辛萬苦,唐僧師徒取真經。
且不說那唐僧師徒四人已得道,在靈山與天龍馬整日誦經,不思東土。
隻看這日出日落,花開花落,春去春來,暑寒交接,鬥轉星移,又過了五十萬年,話說菩提祖師座下有一親傳弟子文墨,此文墨乃是唐太宗的賜姓禦兒,出身雖貧寒,但出娘胎時,甚為奇特,脖間掛一玉瓶,未聞啼哭,不到一日既能腳踏黑雲,是以轟動一時,太宗時聞此奇事,特賜為李姓,收為禦兒,父母取名文墨。文墨父親乃是一鐵匠,打的一手好鐵,平日總喜好打造一些刀槍,獨留一把鐵槍,那鐵槍每日都被鍛打,已鍛兩千餘日,經過千錘百煉,早已超出尋常鐵槍,就是常人也看得出些奇特,比上古兵器也不遜色。這老鐵匠自持技藝高超,並不喜文墨學藝,卻盼異子能謀一官半職,光宗耀祖,娶妻蔭子,聞的菩提祖師大名,所以文墨自六歲時既身背寶槍脖掛玉瓶,拜菩提老祖為師,每日與祖師談經論道,祖師卻不告知他人,雖家教不甚嚴,但修行也是常人不可比之的,那孫悟空拜師學藝極為馬虎,更是不知此中關係。轉眼已過五千四百年,文墨與祖師終年論經,舞槍弄棒,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修煉法術,盡得真傳,年紀不大卻已是武法合一,神通廣大,卻無處炫耀,早已煩倦,自認為已才高八鬥,得道成仙,能開門立派,又因思量父母,一日忽跳入凡間,隻可歎凡間皇帝已非唐皇,文墨尋到家時,父母卻早已駕鶴東去,房屋早已破落,鄰裏依稀識得,卻無力幫其成家。文墨平日自持力大無窮,武藝高強,法術高超,常在祖師麵前假意奉承,也知祖師念己年小不曾責罰,如今麵對物是人非,整日愁眉不展,常常歎息。自知此番下凡已無法再回祖師座下,欲在凡間做一番事業,卻苦無幫手。思量再三,隻得是找個避靜之處,打座練功。
黃昏日落,夕陽斜下,彩霞漫天,夏末傍晚,一個背槍少年行走在一條筆直的官道上,官道甚為狹窄,每有馬車路過必揚起一番灰塵,隻看這少年膚色有些深著,身穿藍布掛,腳穿黑幫布鞋,那布鞋已是有些破洞,鞋麵已成絳白色,衣著甚為樸素,但神采飛揚,相貌英俊,隻見少年走進一家酒店,叫道:“小二,上些酒菜“。小二,道:“客官,請稍等片刻“。不一會兒,小二端了一壇酒,一盤素菜,放在桌上,少年問道:“店家可知此地有沒有仙境之地?“,並將一些碎銀放在桌上。這酒店已是少年問的第八十九家,每到一家酒店必問店小二當地的一些地理物貌,尤其詢問有無仙境之地。小二,趕忙拿起碎銀道:“小地仙境之地莫過東山。“這少年正是尋找打座之地的文墨。凡間仙境之處雖多,但對於像文墨這樣初入凡間的,卻是尋找不易,所以文墨每每隻在窮鄉僻壤之地施展腳踏彩雲的本事,遇到集市卻是放下雲端,隱藏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