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絕筆記——
to:神秘的石匣子。
謹以本書獻給熱愛盜墓小說的讀者。
在這歲月的長河中,我們會忘記很多事情,唯一能做的就是記得自己是誰。——南宮紫痕
1
這很久,很久的以前。
世界的邊盡頭,在那遙遠麵臨絕境的驚絕古國。
終於有一天,(救國之主)古國來了一位道士,他的手中有一件寶貝兒,能夠改變古國絕境的命運,是一本奇文殘書。
“不就是一本破了的殘書唄!”,上半本子不知何因,還被人硬生生的扯了下去,隻留下下半本子,不知道此殘書的書名,因此殘書講述多半都是解讀卦位風水墓穴機關秘術,道士將這下半本殘書,命名為《卦位陰陽風水秘術》……
這本殘書不知是什麼年代的,也不知出自何人之手,但是這個道士卻依靠此殘書盜墓取財,讓古國重新富裕了起來,而後,驚絕古國的國王將這位道士任命為了驚絕國國師……
但在古國內有一些卑鄙小人想要發財,打算算計道士,也就是謀財害命,搶奪殘書。
到最後,道士神秘失蹤了。
到底發生了什麼?
是死是活,那時候沒有人知道。
此本殘書上所講的陰陽八卦,在每一個卦名居於一定的方位,八卦的卦位象數分為:乾、坤、震、巽、坎、離、艮、兌。
在《周易》這本書上,有一個口訣可幫助記憶這些卦象:乾三連,坤三斷,震仰孟,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卦位,出自《周易》的六十四卦卦位為: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噬嗑﹑賁﹑剝﹑複﹑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鹹﹑恒﹑遁﹑大壯﹑晉﹑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中孚﹑小過﹑既濟﹑未濟。
八卦的先天卦方位為:乾南,坤北,離東,坎西,震東北,巽西南,兌東南,艮西北。
而這,八卦的後天卦方位則是:離南,坎北,震東,兌西,巽東南,坤西南,艮東北,乾西北,這就是八卦的卦位要素。
人點燭,鬼吹燈,盜墓的門派分別是:摸金門、搬山門、卸嶺門、發丘門,又被稱為摸金校尉、搬山道人、卸嶺力士、發丘將軍。
有稱“發丘有印,摸金有符,搬山有術,卸嶺有甲。”
2
摸金校尉,是中國古代一個盜墓者的門派,古代軍官職稱,摸金校尉起源於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當時魏軍的領袖曹操為了彌補軍餉的不足,設立摸金校尉等軍銜,專司盜墓取財,貼補軍用。
摸金的雛形始於戰國時期,精通“尋龍訣”和“分金定穴”,注重技術環節,魯迅曾經說,“曹操設了‘摸金校尉’之類的職員,專門盜墓”。
這是根據袁紹攻伐曹操時發布的檄文中的說法:“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檄文具體指出曹操曾經親自組織和指揮盜發梁孝王陵墓:“(曹)操帥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
這篇文字成為古來檄文的名篇,起草者是大名士,列為“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
陳琳在袁紹失敗後歸付曹操,曹操曾經對陳琳此文中對於他行為的揭露表示不滿,對盜掘陵墓的批評卻似乎取默認態度。所謂“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的設置,或許確是事實。
3
至宋元之時,發丘、搬山、卸嶺三門都少有弟子出現,因此往往被認為門派傳承就此斷絕,隻剩下摸金一門。
摸金一門中並非是需要有師傅傳授便算弟子,他特有一整套專門的標識,切口,技術,隻要懂得行規術語,皆是同門。
不過在摸金門傳承中,隻有獲得正統摸金符的人,才能被稱為摸金校尉,號稱掘丘一行的民間正統,與發丘天官的手段差不多,最善於以風水星象計算出古墓寶藏的方位,行事講究留有後路,做事不會太絕。
摸金校尉不喜歡與人合作,但獨乾有困難而對方又是很信任的人,也會組成五人下的小團體,積極吸納現代社會的工具與武器,並能將它們與風水術法結合起來使用,但對傳統行規最為重視,極少有人違反,不是很擅長武功秘法體術。與發丘將軍互相看不順眼,摸金認為發丘與官府合作,挖掘古墓時壞人屍骸,損人風水,對行內傳統規矩多有違背;而發丘以為摸金因循守舊,空有精悍手藝隻為衣食謀,不去能將行業發揚光大。
摸金校尉的行規,摸金校尉們乾活,最擅長的是找墓,他們往往將搜集來的各種資料,結合對當地風水的觀察,總是能以很快的速度找到陵墓的具體地點。
但凡是掘開大墓,在墓室地宮裏都要點上一支蠟燭,放在東南角方位,然後開棺摸金。動手之時,不能損壞死者的遺骸,輕手輕腳地從頭頂摸至腳底,最後必給死者留下一兩樣寶物。
在這此之間,如果東南角的蠟燭熄滅了,就必須把拿到手的財物原樣放回,恭恭敬敬地磕三個頭,按原路退回去。
進墓前需要戴口罩,入內千萬別把口罩取下來,第一裏麵的空氣質量不好;第二活人的氣息不能留在墓裏,不吉利;第三,不能對著古屍呼氣,怕詐屍。
一般的(二班的隊伍)都是三人一組,一個挖土的,因為坑外不能堆土,所以還有一個專門去散土,另有一個在遠處放崗,正宗摸金門徒進墓前會佩戴摸金符,摸金校尉每次倒鬥的時候都要帶黑驢蹄子,黑驢蹄子是用來對付僵屍的,摸金手套摸金校尉在下入古墓後,必須帶上手套才能用手接觸明器,以免中毒,手套非常的結實,在不得以用手開盜洞時,也可以派上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