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八角亭(1 / 1)

陽春三月,江州東南。翠山粉黛,鳥語花香,江水潮湧,細霧漫漫,微風輕拂,垂柳依依,一派江南煙雨。山腳下,古渡口,八角亭中,一張古琴,琴音淡雅,靜謐安詳,一曲普安頌滌人心神,將周邊群山萬物籠罩在這琴韻之中。

隻見琴主頭挽發髻,外披黑色大氅,一襲青衣,兩手撫琴,專注用情。

且聽曲調古雅清淨、莊嚴肅穆、優美深沉,似“朝露暗潤花瓣,曉風低拂柳梢”,其祥和、慈悲、莊嚴之力可化戾氣為柔和,收攝浮躁渙散之心神,使人沉浸於光明祥瑞、清淨安寧的情感之中,猶如天地人相互交融,令人自然進入清淨空靈的境界。

《普安咒》,又名《普庵咒》,即禪宗臨濟法脈第十三代祖師普庵禪師之咒語,禪師二十七歲落發,禪定之餘,閱讀《華嚴經》論,一日大悟,親契華嚴境界,因書《普庵咒》。相傳這一神咒可消災解厄,令凶神惡煞走避,常予持誦可普安十方、安定叢林、驅除蟲蟻、蚊蚋不生。後人以律調擬之為琴曲,《醒心琴譜》言:“其音節清靜平和,自然安穩,為靜慮滌心之妙曲。”

漫山遍野萬類灌木花草、蟲魚鳥獸,皆俯首靜聽,猛虎停步,麋鹿側耳,蒼鷹凝神,鴛鴦循聲。琴曲漫漫,滌蕩天地,萬物祥和,安寧肅穆。

曲中,一隻信鴿循山川飛來。曲畢,香剛好焚盡,信鴿也隨著初升太陽灑下的萬縷金光滑進八角亭,展開兩翅撲閃著,輕盈地落在琴頭,又邀功似得挪動兩下腳步,輕抖了一下已經收起的翅膀,好像經過長途跋涉卻一點都不累,然後抬頭專注地眼望琴主。

隻見略微發黃的但製作考究、平整細膩的宣紙字條上一字遒勁有力:收。字倒不大,卻見筆勢雄勁堅決、胸有成足。字條左下角蓋一雞蛋大小橢圓形鮮紅色下山猛虎圖戳。雖是印章,卻仍可見一下山猛虎雙目圓睜,張口咆哮,四腿矯健,虎尾如鞭,栩栩如生,神威赫赫。料想必是一方上等好玉經能工巧匠精心雕刻而成,而能用此等印章且刻此等圖案的人物想必也是來頭不小。

字條隨著琴主兩手緩緩放下,自上而下露出琴主的眉眼,隻見一雙劍眉烏黑齊整,如蒼鷹勁展的雙翼,斜斜飛揚兩鬢,好不氣派。一雙眼眸,眼角微微上挑,白底純淨,黑珠發亮,精光收斂,安靜平和,深邃而純淨,堅毅而多情,眼神中又略帶一層憂鬱,卻看不出任何端倪,好像生來就是如此。再往下看,隆準高挺,如山脊般峻拔,雙唇微閉,寬窄厚薄均適中,唇色紅潤,嘴角堅毅輕輕上翹。好一個英俊瀟灑、風流倜儻的青年俊生。

待琴主雙手輕落琴案,隻見他眉頭倏地痛苦而擔憂地緊皺起來,四瞼微顫,輕輕閉合,再接著隨一聲深深的吸氣,眉頭更加鎖緊,表情由剛放下字條時的安泰變得淒然起來,仿佛沉浸在某種痛苦而難以自拔的情境之中。四下皆靜,隻聞一聲長長而悵然的呼氣,琴主雙目突然有力地睜開,精光外射,直盯前方,凜然而有殺氣,仿佛決心已定,不再猶疑。略微一怔,琴主霍然起身,隻見他身長八尺有餘,身形略瘦卻挺拔偉岸,一身剛健雄壯之氣,再看他右手抄琴斜負於背,左手抓劍懸於腰際,隨之翻身躍下亭欄,正落在亭下一匹汗血寶馬鞍上,身手極快,一連串動作行雲流水,一氣嗬成,不過眨眼之間,隻聽得一聲深沉有力的大喝--駕--,已躍馬飛奔一箭之外。再望去,已沒入深山蒼翠之中,不見了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