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讓孩子積極進取充滿自信
第65章 序
積極的人生態度是生活快樂的根基,進取精神是前進的動力,而自信則是孩子健康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讓自己的孩子積極生活,充滿自信,寄於進取,應該是孩子成長與成功的必備條件。
第66章 怎樣讓孩子富有進取精神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之後,能夠成為一個富於進取,樂於助人,勤奮節儉,有益社會的人,那麼現在就播下能把你的希望變為現實的種子。
比爾·布萊斯獲得駕照借了一本有關機動車輛維修與保養的書,廢寢忘食地學了起來,有時還打開自己汽車的發動機罩,看看它是如何工作的。她的妹妹朱麗婭前段時間參加跳繩比賽時,落到了全班同學的後麵,這令一向都很要強的朱麗婭非常難過。於是,她暗下決心,爭取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這個落後局麵。她專門前去文體用品商店,買了一條跳繩,利用自由活動的時間,連續練了好幾周。俗話說得好,工夫不負有心人,如今,朱麗婭已成了全班跳繩跳得最好的學生。
"比爾和朱麗婭進取心比較強,他們倆做什麼事情都比較主動,"他們的母親薩莉不無自豪地說,"我們很早就教他們倆學會自立,並讓他們認識到,隻要積極進取,敢於嚐試,沒有做不好的事情。"
在比爾19歲,朱麗婭18歲那年,他們的父親建議他們在自己所上的那所大學的旁邊,開設一個專賣酸奶的小店,通過經營這個小店,學會如何做生意。比爾與朱麗婭采納了父親這個建議,他們相信靠著他他們自己的那股闖勁,一定能夠取得成功。幾個月後,他們倆把平日的全部積蓄共計1萬美元,作為辦好這個小店的初期投資,用來購買更多適銷對路的日用品。時至今日,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他們當初開辦的那個小店,已經發展成為在全世界有1000多家連鎖店的大公司。上一年,他們的連鎖店的銷售總收入高達8500萬美元。
一些孩子每天花幾個小時看電視,從來都懶得看一眼書,而且很少參加外麵舉辦的活動。在世界的各個角落,也都有不少像比爾與朱麗婭這樣積極進取的人。為完成他們的既定目標,他們甚至覺得每天的時間都不夠用。他們的這種首創精神來自何處?
成功的孩子們時常都得到了他們父母的"助推起動"--這正是他們起步時所需要的。
第67章 讓孩子自己來決定
在3歲那年,瑪瑞蒂斯·威林漢姆便請求她的父母讓她學習鋼琴。到5歲時,她想加入橄欖球隊。在初中階段,她誌願參加了夏令營;在高中階段,作為一名當地教堂的青年牧師,她幫助隸屬於該教堂的人們革新生活。她的這項舉動影響很大,並在後來上大學的時候因此而獲得獎勵。如今,年方20的瑪瑞蒂斯·威林漢姆就讀於範德比爾特大學,她還在當地的一所中學兼作輔導員。"我的父母教會我和我的弟弟巴瑞特做出合理的決定,"瑪瑞蒂斯·威林漢姆說,"他們相信我們的判斷力,而且從不強迫我們按照他們的方式做事。"
詹妮是瑪瑞蒂斯·威林漢姆的母親,她相信讓孩子們自己來做決定,有助於增強他們的自信。"在開始的時候,要他們自己所做的選擇都比較簡單--要穿哪件大衣,或者要吃哪種蔬菜,"詹妮說,"到了瑪瑞蒂斯和巴瑞特上高中的時候,晚間是否外出的決定都由他們自己來做出。"
讓孩子明白如何做出比較明智的選擇,隨後就應該相信他們的判斷力。"開始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做決定的時候,我們的確也曾為他們提心吊膽過幾次,但隻要他們所做的事情是合法的,而且不危及人身安全,我們都盡量不去幹預。"詹妮動情地說。如果你想讓你的孩子相信他們自己,而且敢作敢為,那麼你必須首先向他們表示出你相信他們。
第68章 給孩子更多鼓勵
誰都希望自己的後代比自己活得更好,但倘若隻是給他們現成財物,讓他們坐享其成,那簡直等於害了他們。我有一位朋友是家中的長子,他大學畢業以後,白手起家,靠著自己的一番艱苦奮鬥,終於事業有成,財源滾滾。他的兩個孩子自然也就擁有了一切物質財富--現金、小汽車、信用卡等,但他們惟一欠缺的,卻是遠大的誌向。當他們上完中學之後,他們壓根兒就沒打算幹什麼事業,到如今,他們倆都是一事無成。當然了,我的這位朋友現在回想起當初讓孩子坐享其成的做法,真是後悔不已。
鮑威爾·費爾德曼是《成功的孩子們》一書的作者,他的一段肺腑之言發人深思:"作為家長,你是孩子生活中最為強大的力量。你可以通過給孩子以鼓勵,並對他們所取得的每一點兒成績予以肯定和讚賞,來讓孩子振作精神,拚搏進取,勇於創新。你不必總是對孩子的每種做法都表示讚同,但你應當讓他們時時刻刻都堅信,你是他們前進途中的堅定支持者。"給你的孩子提供成功的機會--然後肯定和表揚他們為此所付出的努力。和孩子做些比較簡單的遊戲,或者給孩子買上一些玩具,讓孩子通過做遊戲或玩玩具,親身體驗到取得勝利的樂趣。當你和其他成年人聊天時,倘若孩子在場,你可以當著孩子的麵,向對方誇獎孩子。你也可以通過鼓勵年少的孩子表達他(她)自己的觀點,來培養他或她的獨立意識。喬治·華盛頓大學的副教授迪倫·邁克林·伯德說:"一旦孩子認為他(她)們觀點有價值,那麼他(她)自然而然地就感到了自身的價值,他(她)的獨立意識將越來越強。"通過多和孩子談心,認真傾聽他(她)內心的真正想法,你就更有可能了解他(她)的個性,並且知道靠什麼可以激勵著他(她)不斷前進。倘若你不知道這些,那麼你就會發現很難去"助推起動"他(她)。
第69章 讓孩子們自己賺得報酬
"如果你想讓你的孩子早日能夠獨立,"巴法利·弗雷德曼說,"那麼你就應該教會他們如何去從事工作、完成任務並取得成績。"
倘若孩子想要一件沒有列入你的預算的玩具,你可以給孩子解釋說家裏沒那麼多錢來為他(她)買這件玩具,並詢問他(她)是否能試著找個活幹幹,自己來掙這筆錢。也許他(她)可以幫報社送送報紙,或幫公司發發廣告。如果你正在洗車,當然可以叫上孩子,讓他(她)幫你一把。孩子通過親自做些工作,方可知道隻有付出勞動,才能得到報酬,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天上也不會掉下來餡餅。在孩子幹活的時候,你可以提示他(她)如何才能把活幹得更漂亮;但無論怎樣,你都不能代勞,也不能當著他(她)的麵,吹噓你若要幹的話,能幹得多麼漂亮。"讓孩子做些工作的目的,"巴法利·弗雷德曼說,"就在於培養孩子勤勞的美德。"
理查德·列納是位著名的心理學家,他建議家長應當設法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理財中來,這樣做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組織能力,而且有助於讓孩子及早養成節儉的良好習慣。
第70章 鼓勵孩子主動從事公益活動
瑪麗婭·克洛伊建議家長限製孩子看電視及玩電腦遊戲的時間。她說,這類活動隻是讓孩子被動地接受東西,不需要孩子的首創精神。倘若家長能夠很快解決這一問題,那麼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就會積極、主動地參加一些豐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活動。
第71章 如何拓寬孩子的視野
倘若你不讓孩子接觸到外麵的充滿奧秘、多姿多彩的世界,你也就很難發現孩子有什麼特別的興趣和愛好,而孩子也難以找到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
得克薩斯州肯尼代爾的男童子軍團長唐·雷爾十分善於組織童子軍活動,他把男童子軍的功勳徽章活動,看作是讓孩子參加豐富多彩的活動,拓寬孩子視野的最佳方式。男童子軍的功勳徽章活動設置了多種項目,參加者在成人專家的幫助和指導下,一個接一個地參與到這些項目中。"他們不會對每個項目都比較擅長,"唐·雷爾說,"但一旦我們發現哪位孩子對某一個活動項目特別感興趣,我們就鼓勵他堅持下去。"
第72章 及早發現孩子的特長與愛好
瑪麗婭·科羅伊是一位老師,她對如何教育孩子進行過長期研究。一談到教育孩子這個話題,她便深有感觸地說:"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別愛好,而在發現孩子的特別愛好方麵,父母占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琳達·曼森在丈夫不幸病逝之後,獨自撫養三個孩子,經濟上比較拮據。她最小的兒子馬克患上了氣喘,很多時間都是坐在長凳上度過的,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卻渴望參加體育運動。作為母親,琳達·曼森不但沒有反對馬克參加體育運動,反而鼓勵他堅持鍛煉身體,並且為了能給馬克買運動服,寧可省吃儉用。"如果孩子天生對某件事情感興趣,那倒是我求之不得的。"琳達·曼森深情地說。到馬克上高中的時候,他的身體已鍛煉得很強壯,成了所在運動隊的主力隊員。如今,他和他的兩位姐姐都已大學畢業,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崗位,過著幸福、充實的生活。
第73章 父母要給孩子做個好榜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對孩子來說,也是如此。"馬克與貝爾·斯卡夫認為,你能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給孩子做個好榜樣。當斯卡夫一家搬遷到亞特蘭大後,馬克與貝爾·斯卡夫這兩位作父母的,便常常帶上他們年少的孩子米歇爾與埃米,前去參加當地社區舉辦的各種公益活動。幾年之後,當馬克患上心髒病時,貝爾成了婦女心髒病協會的一名會員,該協會隸屬於美國心髒病協會。不久之後,由年僅17歲的女兒埃米倡議的全美第一個青年心髒病協會宣布成立。在該協會成立的第一年中,其會員就達到了137位,比婦女心髒病協會的會員還多。
作家費爾多曼稱,孩子的可塑性最強,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大都喜歡模仿周圍人們的言行舉止。她總共撫養了10個孩子,當這些孩子們在一個積極的環境中長大成人之時,他們發現了參與的價值。
誰都希望在自己孩子的身上,看到獨立、創新、進取等優秀品質。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之後,能夠成為一個富於進取、樂於助人、勤奮節儉、有益社會的人,那麼現在就是播下能把你的希望變為現實的種子的最佳時機。
第74章 不要給孩子貼"標簽"
隻要稍微注意一下自己對孩子的言談,就會發現很多下定義的反麵詞語:
"你怎麼這樣自私?""你真是太懶了。""你從來就不會照顧好自己的物品。""你總是馬馬虎虎。"......孩子們有沒有這些毛病呢?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並非捕風捉影。但這樣說有沒有好的效果呢?沒有,相反隻能起負作用,尤其當父母經常地將這些"負"定義扔到孩子頭上時,負作用就更大。其中最主要的負作用就是損傷孩子的自信心。
激發一個孩子改善自己行為的最終目的是鼓勵他認為自己可以成為一個好孩子,在這一基礎上,我們才能要求他摒棄不良行為,力求上進。如果我們急於給他下結論,使他相信自己不可救藥,又怎麼能夠振作孩子的上進精神,改善他的行為呢?父母在與孩子交談時,一定要注意到自己的話可能對孩子產生的效果,看看是否有負效果。
"快點,布魯斯,再不穿好衣服就要遲到了。"
"你給我穿,我不會。"
"你當然會穿,隻是太懶了。"
"不,我不是懶,我不會穿。"
"你都5歲了,應當會給自己穿衣服了。"
"我不到5歲,我剛剛4歲半。"
"你看莎莎不到4歲已經自己會穿衣服了。快點,不然我們會晚了。"
"我不在乎。"
媽媽隻好來親自動手:"你這樣無理取鬧,我不喜歡你了。"
"我也不喜歡你,我討厭你。"
談話進行到這一步,媽媽已經是張口結舌了。當兒子說出"我討厭你"時,去打他嗎?對他講:"你不能這樣說,你不能討厭我?"這樣顯然不會有效果而且也可笑。當然孩子這樣講也並非意味著他真的討厭你,但做父母的還是不願意聽到孩子講這種話。尤其是當父母認識到自己在"一步步地協助"孩子講出這句話時,會格外氣惱。
不斷催促孩子穿衣起床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考慮到怎麼做才有效果,我們或許會做得明智一些。想想這句話:你當然會,你就是太懶!"孩子聽到的是對他的負麵的定義,會喜歡嗎?當然不會。會不會因此而反彈,要做出個好樣子來證實媽媽的判斷是錯誤的呢?如果媽媽對孩子很少用這樣的"負"定義,孩子可能會用好行為來反擊,但如果經常使用這樣的語言,激起的是憤怒和叛逆的心情,卻不能從行動上看到好的效果。更可能的倒是堅持做一個"懶"孩子,看你如何。
接下來又授予把柄,給布魯斯留下爭辯的餘地:"你都5歲了,你應當會給自己穿。""我剛4歲半。"他說的沒有錯,父母即使著惱於他的抬杠,也不好駁回。
"莎莎不到4歲已經自己穿衣服了。"這恐怕是孩子們最反感的話,拿別人來同自己作比較。同比自己小的孩子比並不能使布魯斯感到驕傲,不如莎莎使布魯斯自慚形穢,引起他強烈的反感,他會說莎莎同我沒有關係,拒絕看齊。
最後媽媽還是給布魯斯穿了衣服。經過一係列交鋒,媽媽終於妥協了,試想布魯斯會得出什麼樣的結論呢?
第75章 記孩子懂得機會是自己獲取的
母親為蘭蘭創造各種有利於成長的條件,但蘭蘭並不積極配合。怎麼辦呢?蘭蘭的媽媽想到一個主意。
最近蘭蘭的媽媽開始了一個實驗。在她看來學校對孩子們的素質培養不夠,尤其在對孩子們的自主精神、獨立精神和創造性上缺少有效的鼓勵,另外由於家家都是獨生子,目前居住環境也將家家戶戶隔離,孩子們之間在課餘缺乏相互交流,形隻影單,這也是他們沉溺於電視節目中的原因之一。鑒於此,媽媽在周末組織了一個鬆散的活動團體,讓來自不同學校的孩子們聚集起來,請來不同方麵的輔導員指導他們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