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孩子失望了,父母怎麼辦?(1 / 1)

第七十四章 孩子失望了,父母怎麼辦?

挫折是一個人成長的過程,通過挫折使人成熟和完善。道理很簡單,沒有一個人能夠一切一帆風順,不遭遇任何失敗和沮喪而達到勝利的巔峰。培養兒女對失敗的堅忍的態度,能在失敗的泥潭中躍身而起的豪邁性情,是父母的重要職責之一,比起各類知識和堂皇的學曆,對挫折的承受力的重要性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忍受失望的打擊,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保證正常運轉的必要的潤滑劑。一個不成熟的人,常常麵對小小的挫折就暴跳如雷,驚動四鄰。同這樣的"易爆物"打交道是件傷腦筋的事。那麼對待孩子呢?我們似乎有更多的容忍,因為他們小,我們有義務包涵他們一些。卻不知這樣的包涵多了,就造出另一個"易爆物"來。

不論從將來還是從現時的方麵考慮,都應隨時隨地地向孩子灌輸一些可能的概念,讓他們明白任何事情都可能有不理想的結局。天可晴可陰,人可聚可散,事可成可敗,當這種觀念漸漸滲透到孩子的意識中時,他們在接受失望時的反應就會平淡一些,理智一些。

聖地亞哥的母親在早晨對他和妹妹說:"今天我帶你們去水族館。""YeS!"他們舉起了小拳頭。爸爸出差了,隻有媽媽帶著聖地亞哥與妹妹在家。吃過早飯,妹妹忽然發起燒來。媽媽忙著給醫生打電話,去買藥,照料妹妹休息。聖地亞哥開始時還耐心地等著,但終於忍不住了,問媽媽什麼時候出門。

"去哪裏?"媽媽心不在焉地問。

聖地亞哥"噌"地一下跳起來,他已經意識到媽媽的意向了。"你講的,我們要去水族館。"

媽媽從對妹妹病情的焦慮中回過神來,直視著聖地亞哥不滿地說:"去水族館?你看見妹妹生病了,還怎麼去水族館呢?下回吧!"

"不行!我一定要今天去,你答應我的。"

媽媽被聖地亞哥的缺乏同情心激怒了。"你怎麼會這樣,我同你講去水族館時,妹妹還沒有生病,現在妹妹病了,我要在家裏照顧她,怎麼能帶你去水族館?"

"我不管,你答應的,我要去,就要去。"

"不許喊,妹妹要睡覺。"

"偏要喊,偏要喊!"聖地亞哥加大了嗓門,昏昏欲睡的妹妹睜開了迷茫的眼睛。

"啪!"媽媽的手掌拍在了聖地亞哥屁股上。"哇!'他捂著臉衝了出去,剩下媽媽在房間裏發呆。

這個事件顯然有聖地亞哥不對的地方,他應當看到事情發生了變化,吃完早飯的情形已不同於早飯以前,而且妹妹病了,他應當有一些同情心,幫助媽媽看護妹妹,至少不要去打擾媽媽。這正是媽媽心裏所想的,也是她生氣的原因,"他怎麼這樣不明事理,都9歲了,還這樣任性。"是不是因為平時父母沒有花足夠的心思培養孩子對挫折的承受力?即使不談平時,在早晨講到去水族館的事時,媽媽就沒有給足夠的提醒。如果她說一句:"如果沒有其他事情發生的話,我們就......"話很簡單,卻為聖地亞哥打了預防針。這是生活的常識,每一個人時時刻刻都應有對不如意局勢發生的預備心態。這種失望應由每個局中人獨自承擔。有話在先,當有不測的事情發生後,便有了不可爭辯的結局,這時候對孩子說出"不",便不會被兒子抓住說,"你答應我的了"。

孩子和成人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有時將成人的原則有取舍地應用於孩子身上,能給我們省去不少麻煩,而且,也培養了孩子成熟地思考問題的方式。在與成人的交往中,我們都懂得在約定事情時加個條件,免得被動。但同孩子定約時,這點卻往往疏忽了。大約認為是在自己家中,麵對自己的孩子,不必"理來理去"。但恰恰這樣會造成很大的麻煩,而且最糟糕的是孩子認為父母講話不守信用,產生失望的感覺,自己也會如法炮製。這當然不是父母所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