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交盲
西索是個聰明人,是大學外語第的高材生,也是傑出的翻譯人才。但他在某些方麵卻又十足低難,連最簡單的社交技巧都缺乏,既不懂得如何與人閑聊,長時間相處更是捉襟見肘。總之,他拙於最基本的人際交往,尤其是與女性共處時更是如此,以致西藏自治區索懷疑自己是否"本質上有同性戀的傾向",並因此求助心理醫師,實則他完全沒有這方麵的問題。引壕這個故事的是喬治華盛頓大學心理學家拉金*菲利普他認為西索的問題源自孩提時未能學習基本的社交互致力。西藏自治區索小時候應該學到的是:坦然直接與人對話,主動與人接觸,交談時要積極投入而不是被動地答是或不是,適時表達感謝,進出時讓他人先行,做客時耐心等候被子接待......常說請和對不起,以及許多我信三歲就開始學習的基本道理。
我們很難判斷西索的問題究竟源於和才疏於教導,或自己的學習能力太差,卻可由這個故事窺知人際互動的意義與不成文的意義與不成文的社交規則。這些規則的意義在於使人際互動的雙方感到自在,不懂規則的人不隻是缺乏社交手腕,更拙於處理他人的情感,反到之處總是造成不快或不安。
我們周遭不乏西索這樣的人;交響曲有人不知適時結束談話,對一切明喻暗示皆視若無睹地繼續高談闊論,或者不停地談論自己,對其他人一概沒有興趣,不管你如何嚐試把話題轉開,他們依舊堅定不移,或者不斷刺探他人的隱私。這些反常的社交演出都顯示出人際互動的基本課程沒有及格。
心理學有個名詞叫調息障礙,意指對非語言的訊息缺乏認知能力,據統計約有十分之一的孩童有這方麵的問題。這些孩童表現在外的可能是對個人的空間認識不清,與人談話時會站得太近或者把自己的東西放在別出心別人的地方,或是對身體語言或臉部表情的認知或運用不當,或是不善以音調表達情感,以致說話時聲音太尖銳或太單調。
人際技巧拙劣的孩子常會被同伴排擠,因此有不少人致力研究如何發現孩子的社交問題。這類孩子之所以不受歡迎倒不是因為會欺侮同伴,多半是因為不懂得與人麵對麵相處的基本規則,特別是不成文的規則。語言表達能力較差的孩子,可能被視為愚笨或教育程度差,但如果是拙於非語言的人際互動規則,同伴可能認為他很"奇怪"而退避三舍。這類孩子通常很不善於語言的情感表達,因而會不自覺地傳達讓人不安的訊息。
艾莫瑞大學心理學家史帝芬·諾威基專門研究兒童的非語言能力,他指出:"拙於判別讀及表達情感的孩子常易有挫折感。對別人的反應常覺莫名其妙。要知道任何行為都附帶有非語言的情感表達,你不能停止臉部表情或姿勢,也不可能隱藏語調。如果你傳達的是錯誤的情感訊息,你將無法理解別人的反應;可能被拒絕了還不明白為什麼。譬如說你自覺表現出很高興的樣子,給別人的印象卻是過於激動或憤怒,於是其他孩子也對你表示憤怒,結果你必然是一頭霧水。漸漸地你覺得無法掌控他人的反應,也無法預測自己所造成的印象,於是無力、沮喪、冷漠等感受便慢慢浮現出來。"
這類孩子不但易被孤立,課業的表現也多不盡人意。拙於社交的孩子可能誤解老師的意思或做出錯誤的反應,因此而產生的困惑與焦慮又會影響學習效果。專家曾對兒童的非語言每感度做過實驗,發現誤讀情感訊息的孩子課業表現不如其他同等IQ的孩子。
每個孩子都會麵臨一個重要的關卡,這時他的社交技巧將麵臨最痛苦而無人逃避的考驗:麵對一群正在玩耍的孩子而覺得不得其門而入。在這關鍵的一刻別人會喜歡你或厭惡你,接納你或排擠你,,都是毫無掩飾地公然表現。研究兒童心理發展的人,特別喜歡研究這個關鍵時刻,他們發現人緣好與不好的孩子,采取的策略有很大的差異,這個發現更突顯出對各種情感與人際調息的注意、解讀與因應能力有多重要。看到一個孩子徘徊在一群遊戲的團體之外卻不其門而入,的確讓人很心疼,鉭這卻是多數孩子共有的經驗,即使是最受歡迎的孩子有時也會被排拒。一項針對小學二、三年級學生所做的調查發現,最受歡迎的同學想要加入一遊戲的團體被拒的機率是26%。
幼兒在排拒他人時,常間接表達出負麵的情感判斷,有時甚至擔白得有些殘忍。下麵是幾個五歲大孩子的對話。芭芭拉、南茜與比爾正在玩狗熊與積木,琳達旁觀了幾分鍾,嚐試走過去坐在芭芭拉旁邊,開始玩狗熊。芭芭拉轉向她說:"你不可以玩!"
"可以,"琳達反駁:"我也可以玩。"
"不可以,"芭芭拉不客氣地說:"我們今天不喜歡你!"
比爾嚐試為琳達辯護,也遭南茜圍剿:"我們討厭她。"
這是所有孩子都害怕聽到的一句話:我們討厭你,因此他們在加入一個新團體時都會格外謹慎。這種焦慮感和成人並沒有太大的不同,譬如說我們參加一個與會者都不太認識的派對,看到一群狀甚熟悉的人聊得正起勁,又活如何加入,可能便產生同樣的焦慮。誠如某研究人員所說的,正因為這個關鍵時刻對一個孩子非常重要:"我們可以從中很快判斷出孩子的社交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