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領導育人法則 第1章 育人準則
任何一個地區或企業的人才資源,皆可分為兩大部分:既成的人才,潛在的人才。對於前者,通過選拔而任用;對於後者,則要通過培育而造就。
育才,現稱智力投資。作為投資,就得花本錢與氣力,還有一個人才價值"增值"的過程。這對急於用才以開創事業的地區或企業來說,往往有遠水不解近渴之感。其實,用才,不僅要顧及後斷有人,還要形成"後浪推前浪"的勢態。人才不斷湧現,一代勝過一代,事業才能興旺發達。著眼於發展,就能深刻認識育才之重要。
育才,雖以辦學、輪訓等為主要形式,但這隻是基礎性的教育。人才,總是在開創事業的實踐中造就的。這就需要用才者結合工作實際進行培育。從這個角度談育才,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也許更有意義。
(一)優化道德
清代鄭板橋曾說過:"讀書,中舉,中進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個好人。"對一個單位的工作人員來說,工作、學習,進取、成功固然重要;但是,良好道德、崇高品質更為重要。而要如此,必須注意:
1.立身成敗,在於所染
常言道:"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人之性如水焉,置之圓則圓,置之方則方。"是將部屬"染於蒼",還是"染於黃",是將工作人員"置之圓"還是"置之方",領導者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
孟子說:"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誌;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就是說,聽到伯夷的風格的人,貪鄙之徒也會清廉起來,懦弱之輩也會有獨立不屈的意誌;聽到柳下惠的情操的人,刻薄者就會厚道,胸襟狹小者就會寬大。孟子對此還舉出例證:"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堯、舜的師表作用,禹、皋陶是經過親身接觸才受到熏陶的。而湯則是從堯、舜的傳聞中受到熏陶的。孟子由此而得出"善教"的結論:"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可見,古人對"風格"所染,教化必"善"問題也早有察覺,並作出了科學的總結,甚至把"善教"強調到超過"善政"的程度。
惟有領導者先深明大義,才能使部屬受到教誨。孟子說:"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昏昏。"孟子嚴厲批評了當時某些假賢者的荒謬行為,他們自己還弄不明白的事理,卻想用來使別人明了。孟子的這一思想,對於領導者來說極為重要。部屬的道德熏染,除受其群體環境的影響以外,主要的就是受其領導者的道德思想的熏染。所以,一個領導者特別要注意自身的道德修養,特別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切記不可為部屬提供惡劣的道德風範。
2.用兵之道,教戒為先
教化部屬,樹立良好的道德思想,不僅要重視"入門"教育和領導者自身的道德修養,而且要在日常工作中,作為一項經常性的教育內容,尤其是每遇大事,必教戒為先。以下五條為具體的教戒內容。
第一,"世之質文,隨教而變。"一個單位有多項事業,一項事業有多種工作。事之不同,其道德要求也不同;反之,道德要求不同,其事情結果可能也不同,所以,用統一的道德標準去要求不同的事情,恐怕就不大妥當。因之,領導者必須在每一項較大的工作布置之前,提出各項要求的時候,絕不可忘記同時提出恰當的道德要求,以進行必要的道德教育,確保教戒為先。
第二,"爬羅剔抉,刮垢磨光。"挑選人才,羅致拔用,這是事業成功的重要步驟。但是,雖然"任用其長,不計其短",可是,某些"短處"卻也不可忽視,有的"短"處可能對其"長"的發揮將產生極大的影響。所以,對其有影響的"短處"、缺點進行"刮垢磨光"卻也十分必要。而這"刮垢磨光"正是"教戒為先"的目的所在。
第三,"為將之道,當先治心。""君子"當為正義之事,領導者確認自己的事業是正義的、合理的、合法的,就應在事前將其正義之道宣之於眾,以激發部屬的正義之感,喚起部屬道德情感,使之理直氣壯地進取,放心大膽地工作。而如果奉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最終也必為"民"所愚,事業為"民"所敗,因為部屬不知其可,何以奮鬥努力?從這點意義上來說,教戒為先,則更為重要。
第四,"據職而教,以道禦之。"不同的職業有不同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要求。因此,必須根據不同的職業進行不同的職業道德教育。職業道德是在一定職業範圍內的特殊道德要求,是人們在本職工作中必須遵循的行為規範。對工作人員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有利於幫助工作人員形成良好的職業行為和習慣、對其自我完善有著重要的作用;有利於協調單位內部相互關係,樹立良好的風貌,造就一種相互關心,相互愛護,安定團結,奮發上進的社會環境。進行職業道德教育,一般來說,應從實際出發,注意教育的層次性和廣泛性:要增進工作人員相互理解,傳遞道德情感共鳴;要教育工作人員樹立正確的義利觀;要正確處理職業道德教育與其他工作的關係;要明確提出各種職業道德的規範化、製度化的要求以及貫徹道德教育的知行統一的原則等等。
第五,必須重視對工作人員的"入門"教育。"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新"入門"的工作人員雖說不是一張"白紙",但畢竟青年人為多,思想活躍,"染著力強",而且大多抱著觀望的態度,"彼鬆我鬆,彼緊我緊",邪風吹則邪,正氣染則正。雖說"入門"前就一身正氣者有之,但畢竟不多。所以,高明的領導者必須抓住"入門"這一時機,乘其"新沐"而"彈冠",乘其"新浴"而"振衣",力使工作人員"入門"以後保持高潔之身體,一身之正氣。若能把握好上述五條原則,則道德教育必能成效,也必能對工作人員的進取心、事業心、團結合作、人盡其才產生較大的積極影響。
案例賞析:堯舜禪讓帝位千古留芳
據傳說,堯為陶唐氏,名放勳,是我國上古時代賢明的帝王,都平陽。他曾設官掌管時令,觀察日月星辰的變化,製訂曆法。由於他一心為公,所以深受各部落的擁護與愛戴。當他年老的時候,他召集各部落首領開會,專門商討由誰來接替自己的職位。有位名叫放齊的人提出堯的兒子丹朱,堯以丹朱"既頑固又凶暴"為由,堅決反對。最後,大家一致推舉舜為堯的繼承人。
舜,冀州人,姚姓,名重華。因最初封在虞地,故人稱虞舜。舜生性篤厚,勤勞樸實,又很有開拓精神。他早年喪母,父親再婚後生子名象。由於父親粗暴蠻橫,眼瞎又偏聽偏信,後母心地狹小,又潑辣凶頑,弟弟自幼好吃懶做,長大後胡作非為,舜一直生活在逆境之中。但他逆來順受,仍對父母竭盡孝道,對弟弟忍讓愛撫。後來,見後母和弟弟欲置他於死地,萬般無奈,隻好離家出走,到媯水附近的曆山腳下,蓋起茅屋,開荒種地。當時,該地居民由於缺乏教養而常常打架鬥毆。自舜來到這兒,就很快發生了變化:種地時,人們互讓田地;打魚時,人們互讓場地;製陶時,相互交流技藝,相處得分外和睦。人們讚揚舜的德行,爭相跟著他、靠近他。他居住的地方,也由當初幾戶人家迅速發展為一個小村莊,次年變為小鄉鎮,第三年則成為小城市。當人們得知堯將把帝位讓給他,都非常高興,人人讚揚堯有魄力、有眼力。
堯為了把帝位盡早傳給舜,還對舜進行了多方麵的考察和培養。他先是與舜晤談,繼而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與女英嫁給舜,又讓舜協助自己處理一些政務。三年後,正式讓舜取代了自己。舜繼位後,學習堯的榜樣,以天下為己任,不辭勞苦,巡視四方。又針對時弊,改革政治,起用賢才,製定五刑,確保社會安定;帶領人們打垮來犯的三苗,解除了民眾的後顧之憂。後來,連年洪水,江河橫溢,嚴重地威脅著人們生命財產的安全。舜又根據人們的舉薦,委派鯀全麵負責治水事宜。可惜鯀治了9年,終因所采納的築壩堵截措施不對,沒能成功。舜鑒於他嚴重耽誤大事,把他處死在羽山之野。同時,委派鯀的兒子禹接任其父職位,繼續負責治水。
舜在位幾十年後,又學習堯的榜樣,沒把帝位傳給自己那"隻知道唱歌跳舞"的兒子商均,而傳給了禹。
禹,姒姓,因為他後來成了夏朝的第一位君主,又因為治水立下了偉大功勳,所以曆史上稱之為夏禹或大禹。禹為治水,婚後第四天便毅然離家去工地,兒子啟出生,也顧不得回家看一看,前後在外治水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他接替父親職位後,認真吸取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用了疏導洪水的方針。並聯合共工氏、伯益和後稷等部落首領,廣泛發動群眾,開展大規模的治水鬥爭。同時,身體力行,始終堅持在抗洪第一線。由於長期跋山涉水、辛勤勞動,他的腳指甲全部脫落,大腿上的汗毛完全磨光,走路一腐一拐,形成了獨特的"禹步"。但他不以為苦,仍舊一如既往地拚搏著。在他的率領下,人們終於解除了水患,過上了正常的生活。當聽到"舜位傳禹"的消息,人們奔走相告,無不稱讚舜的大公無私和慧眼識賢。
禹繼任帝位後,又領導民眾開鑿溝渠,聚蓄水潦,將水害變水利;開墾荒地,擴大耕田,學會農業生產;並將全國分為四正、四隅、中央九個區域,,各設地方行政官。從此,五穀豐登,萬民樂業。後人為紀念他,還寫了這麼一幅對聯:"舍己忘家治洪水,勞身焦思畫九州。"
(二)樹立理想
理想是一個人的重要精神支柱,是完成各項事業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推動力。樹立了崇高的理想,才能不因一時得失而喪誌,情願冒風險而承重擔,忍屈辱而奮鬥不息;才能在學習與探索中,既能百折不撓、鍥而不舍地對待失敗,又能科學理智、謙虛謹慎地對待成功。所以,樹立崇高的理想,是領導者對部屬乃至全體工作人員進行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1.鳥貴有翼,人貴有誌
教育部屬樹立正確的理想,首先必須教育部屬確立正確的誌向,這對於調動部屬的積極性,強化部屬的進取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
(1)"誌不立者事無成"。有誌則明:"誌不立,如無舵之舟,無禦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有誌則智:"誌立則學思從之,故才日益而聰明日盛,成乎富有;誌之篤,則氣從其誌,以不倦而日新。"有誌則強:"誌為氣之帥,有誌則氣不衰。"有誌則專:"持誌如心癰。一心在癰上,豈有功夫說閑話,管閑事?"有誌則韌:"精衛口卸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武幹戚,猛誌困常在。"可見,立誌對一個人的成長,對事業的發展是何等地重要。
(2)"誌不強者智不達"。胸無大誌,必無高能,立誌不堅,其智慧也得不到充分地發揮。"君子進不敗其誌,退究其情,雖雜庸民,終無怨心,彼有自信者也。"一個有堅定誌向的人,勝利了,必會認真總結經驗,即使是雜處於庸民之中,也決無怨恨之心,而充滿必勝的信心。另外,不僅"有誌則智",而且,誌向高低對人的智力的發展也有很大影響,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誌大則智高,誌小則智低。誌向渺小,其用心也不會深到哪裏去;而誌向遠大,必然刻苦鑽研,奮力進取,其識見也必高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