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7月22日 第八章 國際
1419年捷克胡斯戰爭爆發
胡斯戰爭是捷克人民爭取民族解放和推行宗教改革的一場持久戰爭,發生在1419年~1434年,其目的是反抗德意誌封建主和天主教會勢力的侵略壓榨和本國的封建壓迫。因為戰爭的導火線是捷克愛國者、宗教改革家胡斯遇害,故名。
捷克人民從12世紀開始受德意誌移民侵害。到13世紀,德意誌的世俗封建主控製了捷克的城市和礦山,占有廣闊領地,高級教士基本上控製了捷克的教會。捷克人民對此強烈不滿。15世紀初,胡斯發起反對羅馬教皇和德意誌天主教會的改革運動,得到了人民的廣泛擁護,同時招來了天主教會的切齒痛恨。1415年,康斯坦茨宗教會議以"異端"罪名將胡斯處以火刑,此舉大大激怒了捷克人民,激發了他們的反抗情緒。
1419年7月30日,布拉格市民在胡斯派哲裏夫斯基等人領導下舉行起義。起義者接管市政機關,將德意誌貴族和教士扔出窗外,沒收其財產。廣大城鄉紛紛響應,於是爆發了胡斯戰爭。起義者在鬥爭中不斷擴大隊伍,逐步建立起武裝部隊。這個部隊先在傑士卡,後在普羅科普的領導下,發展成了紀律嚴明、訓練有素、兵種齊全的新型軍隊,其規模最大時達到六萬多人。
麵對起義烈火,羅馬教皇馬丁五世和德意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吉斯蒙德立即進行鎮壓。他們組織了十餘萬人的十字軍,在1420年~1431年期間,展開了5次大規模征討。當時,起義者盡管分成兩派,即以捷克中產階級和小貴族等為主要成員的聖杯派,和以農民、手工業者和礦工為主要成員的塔博爾派,但他們聯合行動,共同對敵,並且采取靈活機動的戰術,因而於1420年在布拉格城郊的維斯特夫山、1422年在庫特納霍拉和涅梅茨布羅德、1426年在烏斯季、1427年在塔霍夫、1431年在多馬日利采的作戰中,先後粉碎了十字軍優勢兵力的進攻。起義軍在作戰中曾創造了以戰車工事作掩護的車陣戰術,並在野戰中大量使用了輕炮兵,從而影響了歐洲軍事學術的發展。
然而,起義軍在取得多次勝利以後,卻因為內部的分裂而失敗了。教皇和德皇後來利用起義軍兩派的矛盾,施展陰謀詭計,進行分化瓦解。他們拉攏聖杯派,於1433年秘密簽訂了《巴塞爾協定》。1434年5月,在進行裏旁會戰時,聖杯派與封建天主教勢力勾結一起,發動聯合進攻,把塔博爾派起義軍打敗,基本上結束了胡斯戰爭。
捷克人民長達15年的起義鬥爭,沉重地打擊了教皇和德皇的反動勢力。它曾一度使捷克取得政治獨立,雖然後來失敗了,但對捷克民族文化的發展,對歐洲下一個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1515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波蘭的滋格蒙德一世以及匈牙利的拉迪什拉什二世舉行維也納會議。討論波蘭與神聖羅馬帝國間有爭議的問題,以及匈牙利王位的繼承人問題。
1862林肯《解放黑奴宣言》初稿完成
亞伯拉罕·林肯是美國第16任總統,領導了拯救聯邦和結束奴隸製度的偉大鬥爭。盡管他僅在邊疆受過一點地初級教育,擔任公職的經驗也很少,然而,他那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厚的人道主義意識,使他成了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
林肯1809年2月12日黎明出生在肯塔基州哈定縣霍爾以南3英裏的小木屑裏。用他自己的話說,他的童年是"一部貧窮的簡明編年史"。小時候,他幫助家裏搬柴、提水、做農活等。9歲的時候,母親去世,這對林肯來說是一個殘酷的打擊。幸而繼母對他很好,常常督促他讀書、學習,他和繼母的關係很融洽。後來,長大的林肯開始獨立謀生,他當過農場雇工、石匠、船夫等。
1830年,林肯一家遷居伊利諾斯州,在那裏他第一次發表了政治演說。由於抨擊黑奴製,提出一些有利於公眾事業的建議,林肯在公眾中有了影響,加上他具有傑出的人品,1834年他被選為州議員。兩年後,林肯通過自學成為一名律師,不久又成為州議會輝格黨領袖。1846年,他當選為美國眾議員。
1854年,北方各州主張廢奴和限製奴隸製的資產階級人士成立了共和黨,林肯很快成為這個新黨的領導者。1858年,他發表了著名演說《家庭糾紛》,要求限製黑人奴隸的發展,實現祖國統一。演說表達了北方資產階級的願望,也反映了全國人民的意願,因而為林肯贏得了巨大聲望。1860年,林肯作為共和黨候選人,當選為美國第16任總統。
林肯主任後不久,南部奴隸主挑起了南北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林肯肩上的擔子之沉重,是以往絕大多數美國總統無法比擬的。但是,他憑借著自己的非凡毅力和決心履行了自己的職責,即使在遭到低毀時,也從未動搖他的方向:恢複聯邦、廢除奴隸製。1862年9月,林肯發布了著名的《解放黑奴宣言》,宣布廢除奴隸製,解放黑奴。1864年6月南北戰爭以北方勝利而告結束,它標誌著奴隸製的徹底崩潰。
由於林肯的卓越功績,1864年11月8日他再次當選為美國總統。
然而,還沒等林肯把他的戰後政策付諸實施,悲劇發生了。1865年4月14日晚10時15分,林肯在華盛頓福特劇院遇刺。凶手是一個同情南方的精神錯亂的演員。
1865年4月15日,亞伯拉罕·林肯去世,時年56歲。林肯去世後,他的遺體在14個城市供群眾憑吊了兩個多星期,後被安葬在普林斯菲爾德。
亞伯拉罕·林肯是美國第16任總統,領導了拯救聯邦和結束奴隸製度的偉大鬥爭。盡管他僅在邊疆受過一點地初級教育,擔任公職的經驗也很少,然而,他那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厚的人道主義意識,使他成了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
林肯1809年2月12日黎明出生在肯塔基州哈定縣霍爾以南3英裏的小木屑裏。用他自己的話說,他的童年是"一部貧窮的簡明編年史"。小時候,他幫助家裏搬柴、提水、做農活等。9歲的時候,母親去世,這對林肯來說是一個殘酷的打擊。幸而繼母對他很好,常常督促他讀書、學習,他和繼母的關係很融洽。後來,長大的林肯開始獨立謀生,他當過農場雇工、石匠、船夫等。
1830年,林肯一家遷居伊利諾斯州,在那裏他第一次發表了政治演說。由於抨擊黑奴製,提出一些有利於公眾事業的建議,林肯在公眾中有了影響,加上他具有傑出的人品,1834年他被選為州議員。兩年後,林肯通過自學成為一名律師,不久又成為州議會輝格黨領袖。1846年,他當選為美國眾議員。
1854年,北方各州主張廢奴和限製奴隸製的資產階級人士成立了共和黨,林肯很快成為這個新黨的領導者。1858年,他發表了著名演說《家庭糾紛》,要求限製黑人奴隸的發展,實現祖國統一。演說表達了北方資產階級的願望,也反映了全國人民的意願,因而為林肯贏得了巨大聲望。1860年,林肯作為共和黨候選人,當選為美國第16任總統。
林肯主任後不久,南部奴隸主挑起了南北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林肯肩上的擔子之沉重,是以往絕大多數美國總統無法比擬的。但是,他憑借著自己的非凡毅力和決心履行了自己的職責,即使在遭到低毀時,也從未動搖他的方向:恢複聯邦、廢除奴隸製。1862年9月,林肯發布了著名的《解放黑奴宣言》,宣布廢除奴隸製,解放黑奴。1864年6月南北戰爭以北方勝利而告結束,它標誌著奴隸製的徹底崩潰。
由於林肯的卓越功績,1864年11月8日他再次當選為美國總統。
然而,還沒等林肯把他的戰後政策付諸實施,悲劇發生了。1865年4月14日晚10時15分,林肯在華盛頓福特劇院遇刺。凶手是一個同情南方的精神錯亂的演員。
1865年4月15日,亞伯拉罕·林肯去世,時年56歲。林肯去世後,他的遺體在14個城市供群眾憑吊了兩個多星期,後被安葬在普林斯菲爾德。亞伯拉罕·林肯是美國第16任總統,領導了拯救聯邦和結束奴隸製度的偉大鬥爭。盡管他僅在邊疆受過一點地初級教育,擔任公職的經驗也很少,然而,他那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厚的人道主義意識,使他成了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
林肯1809年2月12日黎明出生在肯塔基州哈定縣霍爾以南3英裏的小木屑裏。用他自己的話說,他的童年是"一部貧窮的簡明編年史"。小時候,他幫助家裏搬柴、提水、做農活等。9歲的時候,母親去世,這對林肯來說是一個殘酷的打擊。幸而繼母對他很好,常常督促他讀書、學習,他和繼母的關係很融洽。後來,長大的林肯開始獨立謀生,他當過農場雇工、石匠、船夫等。
1830年,林肯一家遷居伊利諾斯州,在那裏他第一次發表了政治演說。由於抨擊黑奴製,提出一些有利於公眾事業的建議,林肯在公眾中有了影響,加上他具有傑出的人品,1834年他被選為州議員。兩年後,林肯通過自學成為一名律師,不久又成為州議會輝格黨領袖。1846年,他當選為美國眾議員。
1854年,北方各州主張廢奴和限製奴隸製的資產階級人士成立了共和黨,林肯很快成為這個新黨的領導者。1858年,他發表了著名演說《家庭糾紛》,要求限製黑人奴隸的發展,實現祖國統一。演說表達了北方資產階級的願望,也反映了全國人民的意願,因而為林肯贏得了巨大聲望。1860年,林肯作為共和黨候選人,當選為美國第16任總統。
林肯主任後不久,南部奴隸主挑起了南北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林肯肩上的擔子之沉重,是以往絕大多數美國總統無法比擬的。但是,他憑借著自己的非凡毅力和決心履行了自己的職責,即使在遭到低毀時,也從未動搖他的方向:恢複聯邦、廢除奴隸製。1862年9月,林肯發布了著名的《解放黑奴宣言》,宣布廢除奴隸製,解放黑奴。1864年6月南北戰爭以北方勝利而告結束,它標誌著奴隸製的徹底崩潰。
由於林肯的卓越功績,1864年11月8日他再次當選為美國總統。然而,還沒等林肯把他的戰後政策付諸實施,悲劇發生了。1865年4月14日晚10時15分,林肯在華盛頓福特劇院遇刺。凶手是一個同情南方的精神錯亂的演員。1865年4月15日,亞伯拉罕·林肯去世,時年56歲。林肯去世後,他的遺體在14個城市供群眾憑吊了兩個多星期,後被安葬在普林斯菲爾德。
1888年俄國微生物學家瓦克斯曼誕生
他在發現鏈雷索的工作中做出貢獻。1952年獲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金。
1978印度前總理英迪拉·甘地被正式控告
據說是強迫商人資助她的政治競選而犯有陰謀和犯罪活動罪。
1977年3月22日,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夫人領導的國大黨在大選中選票遠遠低於人民黨,麵對殘酷的現實,她痛苦地宣布"尊重人民的裁決",正式提出了辭呈。人們評論:"英迪拉被拋進了曆史的垃圾堆。"
華蓋當頭,次年底,英·甘地剛獲得議員席位,便被人民黨控製的議會開除,等待她的是冰涼的手銬。麵對逆境,她向一群哭哭啼啼的國大黨的婦女黨員平靜地朗誦道:
同我告別的時候,請祝我好運,高高興興,眼中不藏一小滴淚,留給我一個微笑,我能挺過所有我離開的日子。
時隔兩年,1980年1月,又到了全國大選的日子,"前度劉郎今又來",英迪拉在選民的歡呼和笑臉中,像年輕人一樣,邁著輕盈的步伐,走上台去。她身著白色的紗麗,額前一縷白發,用她自己的話說是英迪拉的"商標"。她再一次執掌大權,登上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的總理的寶座。為了這夢寐以求的一刻,她甘冒風險,去與錫克教極端派首領、被錫克教徒稱為"旁遮普邦的霍梅尼"的宗教首領賓德蘭瓦勒會麵。
賓德蘭瓦勒是錫克教的一名普通傳教士,有信仰,有激情,像一切宗教首領一樣,他對教徒有著獨特的魅力。他用一種有魔力的聲音描述錫克教理想中的天堂,使教徒們如癡如醉,甘願赴死。他的信徒越來越多,幾年間,他便成了一個能左右旁遮普邦局勢的關鍵人物。他的話,被當地的錫克教農民奉為"聖諭"。
錫克教內部有阿卡利黨、錫克教極端派和"卡利斯坦獨立國運動"等組織,鬥爭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主張和平鬥爭,有的主張武裝鬥爭,有的在國外建立"卡利斯坦流亡政府"。他們之間也有很深的矛盾,但要求獨立的大目標是一致的。
為了重新在大選中獲勝、與錫克人的阿卡利黨抗衡,也為了獲得在旁遮普邦選舉的勝利、擊敗人民黨,英·甘地違背了父親尼赫魯生前的至理名言--教派主義是威脅印度生存的最大危險之一--轉而依賴於教派。
這條寓意深刻的名言,是在鮮血和慘痛的教訓中總結出來的。民族和宗教問題,是印度獨立以來一直困擾其統治者的問題。稍有不慎,民族和宗教問題便可能變成一個巨大的火藥桶,從而炸毀這個國家。
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宗教的國家。人口在千萬以上的民族有10個以上,獨立後憲法上承認的語言便有15種;國內宗教有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佛教等,居民中有80%以上。
印度獨立前,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矛盾尤為激烈。穆斯林要求在穆斯林人口占80%的西北印度建立巴基斯坦國,但是,這個主張遭到聖雄甘地和國大黨領袖尼赫魯的反對,他們堅持"一黨製的民族主義政策"。
1946年8月16日,穆斯林聯盟主席穆罕默德·阿裏·真納宣布:這一天是穆斯林建立巴基斯坦國的"直接行動日"。真納發出了恐怖的誓言:"要麼我們挑起分治,要麼我們使其毀壞殆盡。"於是,一場大規模的宗教仇殺在伊斯蘭教徒和印度教徒中展開。在加爾各答,三天之中便有5000人喪生,2萬人受傷,10萬人逃離家園。動亂和暴力迅速在印度各地蔓延,達卡、東孟加拉、比哈爾、孟買各地,大規模的民族仇殺使雙方拿起武器,毀滅國家、民族的戰爭一觸即發。
英國新任總督蒙巴頓在給英國首相艾德禮的報告中說:"如果我不迅速采取行動,一場內戰將在我任職期間爆發。"他提出的方案是印巴分治。即:
(一)印度分為印度教徒的印度斯坦和伊斯蘭教徒的巴基斯坦,兩國都獲得自治地位;
(二)在印巴分治前,解決旁遮普和孟加拉的劃界問題;
(三)印度立憲會議也一分為二,歸屬各自國家;
(四)授予土邦自由選擇加入兩個自治領中任何一個的權利,如果不願加入,可以保持與英國的原有關係,但得不到建立自治領的權利。
蒙巴頓決定:1947年8月14日午夜時分印度獨立;8月15日午夜巴基斯坦獨立。把一個國家一分為二的做法,引起了印度教極端分子的強烈不滿。他們在印度驅逐和屠殺伊斯蘭教徒;在達卡等地,伊斯蘭教徒也以同樣的手段對待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
由於印巴分治,兩國難民一支向東流,一支向西流,而邊界地區匪徒出沒,到處截殺,恰逢天降大雨、瘟疫四起,兩國邊界成為人間地獄。從1947年8月至1948年5月,因教派仇殺而死亡的人數將近60萬,約有1400萬難民進行了離鄉背井的大遷徙。
聖雄甘地震驚了,為了平息、停止兩個民族和宗教的大屠殺,78歲的甘地宣布:如果印度教徒不停止暴行,不退出清真寺,他將絕食而死。甘地又說:"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罪惡同樣是巨大的","他們甚至在印度教的神聖的不可侵犯的殿堂中誦讀伊斯蘭教的《古蘭經》。"甘地利用他在人民中的巨大威望,終於使首都新德裏恢複了平靜,印度教徒退出清真寺。但是,他惹惱了印度教極端主義分子,他們咒罵甘地是印度教的"叛徒",咬牙切齒地發誓要除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