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7月19日 第一章 國內

元朝官方規劃曆法

1284(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六月壬子)元派遣有關人員分道尋訪測驗晷景、日月交食,以定曆法。

在中國的科學技術史上,宋元時代(960年--1358年)是科學技術最為繁榮發展、各種發明創造層出不窮的重要時期。天文學、數學、醫學都取得了新的成就。郭守敬(1231--1316)就是在當時時代創新思想影響下出現的一位傑出的科學家、發明家。他在天文、曆法、數學、水利、地理學等方麵都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對天文研究和天文儀器創製的貢獻巨大。

郭守敬的祖父郭榮是一位精通數學和水利的學者,對少年時代的郭守敬影響很大。郭守敬在三十二歲的時候,已經成為一個擅長水利工程、天文曆法,精於測量學的學者。他的老師把他推薦給皇帝。郭守敬向皇帝提出了多項發展水利的新建議。他的建議得到讚同,從此開始參加各地水利工程的設計。晚年的時候,郭守敬致力於河工水利,他提出並完成了北京的運河工程,在主持河工工程期間,他還製成了行漏、櫃香漏、七寶燈漏等計時器。為以後的水利工程建設留下了寶貴財富。

在天文學方麵,郭守敬堅持實測,事必躬親,發揮了驚人的創造力,製作了大量的天文儀器。早在元朝統一前,一些學者就提出修改曆法,因為在這之前使用的曆法誤差較大。1276年,皇帝忽必烈委派郭守敬等幾人主持修改曆法工作。郭守敬通過實測,獲得了有關天文學方麵的許多知識。他感到,要製訂新曆,必須製造精密的天文儀器。針對當時天文儀器的缺陷,郭守敬研製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新儀器--簡儀。這座儀器既簡單又精確,觀測結果準確多了。可惜這一重大發明創造在清初竟被法國傳教士紀理安當做廢銅銷毀了。此前在明代(1506--1521年)年間仿製的一台簡儀,也在清代的鴉片戰爭中被八國聯軍搶走。後來雖然歸還,但已經殘缺不全,現在保存在中國南京紫金山天文台。除了簡儀外,郭守敬還研製了仰儀。仰儀的外形像一口大鍋,這個儀器可以觀測到太陽的位置和日食。郭守敬還改革了圭表,這是觀測日影的儀器;創製了景符,這個儀器和圭表結合使用可以觀測星星和月亮。郭守敬前後研製出12種天文新儀器,直到近七十歲高齡時他還造出了天文鍾。這些儀器設備推動了郭守敬的科學研究工作。

為了準確測量有關數據,郭守敬在當時的全國各地設立了二十七個觀景所,進行大規模的天體測量。他奔波於這二十七個觀景所,收集科學資料。這些觀測所觀察十分精細,緯度測量的誤差隻有半度;他們還進行了恒星位置的測定工作,對沒有定名的恒星也作了觀測,編製了星表。象這樣大規模的天文觀測,在當時全世界也是空前的。

1281年,經過郭守敬等人多年辛勤勞動編製出來的《授時曆》正式頒行了。它以365·2425天為一年,比地球繞太陽一周的實際時間隻差二十六秒,與現在國際上通行的格利哥曆的周期相同,但是格利哥曆比《授時曆》晚了整整三百年。由於《授時曆》是中國古代最優秀的一部新曆法,節氣的推算比較準確,對農業生產的幫助很大,所以,朝鮮、越南等國也曾采用過這部曆法。郭守敬在《授時曆》完成後,著手整理觀測資料,編製各種數據用表,並編著了大量天文、數學方麵的著作,可惜這些著作現在都已經失傳了。

這是中國古代科學家的一份輝煌,我們景仰、懷念這樣的科學家,在我們這個需要創新的時代,我們呼喚更多這樣的科學家。

1864李秀成被曾國藩殺害

公元1851年,廣西金田村一場規模空前的起義爆發,在血與火的洗禮中,煉出一位年輕善戰的將軍--李秀成。

李秀成,廣西藤縣人,太平軍的一位著名將領。1851年九月,李秀成加入太平軍。戰鬥中他出生入死,屢建戰功。1857年,石達開率部出走,起義軍力量被嚴重削弱。此時,洪秀全為扭轉危局,大膽提拔陳玉成、李秀成擔任軍事領導工作。同年,李秀成被封忠王。

由於李秀成有勇有謀,因而在與陳玉成的配合作戰中,連連取勝。他們摧毀了敵人的江北大營,又打了著名的"三河戰役",接著集中力量消滅清軍的江南大營。在攻打江南大營的戰鬥中,李秀成按太平軍的計劃,率大軍攻戰杭州,以誘江南大營清軍分兵救援。果然杭州攻下後,蘇、浙大震。江南大營分派13000人入浙救援。李秀成見目的達到,立即放棄杭州,與各路太平軍一起向天京挺進。經過十多天的浴血奮戰,江南大營被太平軍打垮。同年6月,李秀成乘勝攻占常州、無錫、蘇州等地,進軍上海。八月,在清浦的戰鬥中一舉殲滅美國人華爾的洋槍隊數百人,繳獲洋槍二千餘支,大小洋炮一百多門,給來犯的侵略者以沉重打擊。

但是,李秀成此時一心一意想經營蘇浙,在太平軍作出西征武漢,以救安慶的戰略布置時,表現得不熱心,因而延期兩個月到達武昌縣,導致西征失敗。此後,在1861年的安慶激戰中,李秀成竟又不顧安慶安危,從江西徑回浙江。

1863年至1864年,太平軍進行了驚心動魄的天京保衛戰。李秀成奉命,回援天京,自1863年十月起,同圍天京城的湘軍激戰四十多天。由於敵人力量的強大,太平軍經過多次戰爭的消耗已無力組織大規模反攻。五月,蘇浙戰場瓦解,天京變為一座孤城。李秀成力勸天王洪秀全主動放棄天京。這一建議無疑是正確的,若加以采納,必定將對保存革命實力起到重要作用。但是洪秀全說自有天兵天將援救,拒絕離開天京。1864年6月3日,洪秀全病逝,7月,曾國藩的湘軍挖地道炸毀城牆,攻破了天京城。天京城破時,幼天王在李秀成的保護下,衝出重圍,後又失散。李秀成逃到荒山中被拿獲。8月7日,為曾國藩殺害。

附錄:

李秀成是廣西梧州藤縣寧風鄉新旺村人。八歲時,跟他的舅舅讀書。因為家中貧苦,隻讀了三年書,到十一歲,便回家幫父親種些山地,勤苦度日。

太平天國元年(一八五一年),他已二十七歲,太平軍經過藤縣時,他有誌革命,便去投軍。他是個天才的戰略家,至太平國四年,因為常打勝仗,已從下級軍官升為指揮官。太平天國六年,楊、韋之亂後,他鎮守桐城,叫部將李昭壽,寫信招降撚軍五十萬。這時,清軍連營百多裏,圍住鎮江、桐城一帶。他率軍會同陳玉成,把清軍打得大敗。

太平天國八年,清將張國梁等,圍困天京(南京)。他單身匹馬,衝出天京,一日一夜,趕到蕪湖。到了蕪湖,同堂弟李世賢商量好,叫李世賢把守南岸,他自己擔任北岸的軍事指揮。他率精兵於八月十八日到烏衣,把清將德興阿、勝保的軍隊,打得大敗。正好陳玉成也帶兵趕到,就前後夾攻,大破清軍的江北大營,恢複了南京與江北的交通。天王洪秀全叫他同陳玉成去救三河。他用奇兵把湘軍大將李續賓殺死,湘軍精銳喪失大半。

太平天國九年,李秀成的部將李昭壽已降清。因此洪秀全對李秀成也有些懷疑,同兩個哥哥商量後,決定先封陳玉成為英王,卻不封李秀成。無恥的李昭壽,自己降清以後,還寫了一封信給李秀成,想勸李秀成也去降清。李秀成一看大怒,便把信扔在地上。恰好洪秀全派侍衛到李秀成的營中來察看動靜,秀成便把這事告訴侍衛。

侍衛回來報告洪秀全,洪秀全更加懷疑他了。就下令把船隻封鎖,不許他回天京。可是過了一二十天,洪秀全見他毫無動靜,便連忙在黃緞上親自寫了"萬古忠義"四個字。寫好後,差人到浦口送給李秀成,並封他為忠王。這時候,清兵又把南京圍住了。李秀成到蕪湖去調兵,清兵打過來,浦口江邊的營盤和九洑洲全被清軍占領。他在蕪湖召集諸將開軍事會議,決定出兵蘇杭,截斷清軍的餉源,分散敵方的兵力。

太平天國十年的正月裏,他親率精兵七千攻杭州,清兵果然來救,包圍南京的兵力,就分散了。他見敵人中計,就假設旗幟,以為疑兵,然後悄悄地帶領軍隊,回救南京。李秀成在建平會合幾路兵馬,於三月二十六日,攻破清兵的江南大營,解了南京的包圍。南京解圍後,李秀成奉命去攻蘇、常。清將張國梁被打得大敗,逃到丹陽,投河自殺。他派人把張國梁的屍首埋葬好,於四月二十二日進軍蘇州。人民香花迎接,他連忙下馬慰問。

可是蘇州周邊的鄉村,還有一些受清廷欺騙的鄉民,持械搶劫,擾亂地方。他就親自到鄉間,用好言去勸諭。鄉民竟把他圍住,並且拿矛指著他的頭頸。他對鄉民宣傳太平天國的新政和革命的意義。鄉民被他說服,都棄械投降。在七天之內,元和、吳縣、長洲一帶的人民,都來投靠太平軍。他回到蘇州,發銀發米,救濟窮人;又除去苛捐雜稅,減輕人民的負擔。蘇、常安定。

太平天國十一年九月,浙江各縣,都已收複,隻剩孤立的杭州。李秀成率軍包圍杭州,勸守城的清將瑞昌與巡撫王有齡投降,以免人民受苦。城內糧盡援絕,人民餓死的很多。他寫好信,射進城去,說是隻要投降,連清兵也不殺一個。

王有齡和清將瑞昌,都不相信。城破,瑞昌戰死。李秀成去找王有齡,王也已經吊死了。他命令把王有齡好好棺殮,派王的親兵護送棺材到福建原籍。被捉的許多清兵,一個個給錢遣散。城內無衣無食的難民很多,他連忙從嘉興調來一萬擔米和二十萬錢,分給難民。

太平天國十二年夏天,漢奸頭子李鴻章,招了一批西洋兵進攻太平軍。李秀成率軍在鬆江一帶,把西洋兵打得大敗。李秀成的妻舅宋永祺,受了曾國藩的運動,來勸他降清。他大怒,立即把宋永祺送交刑部法辦。英王陳玉成,已在安徽戰死。太平天國十三年,江浙富庶的地區,全給清廷軍隊和外國流氓軍奪去。

到太平天國十四年的春天,南京被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率兵圍住,形勢非常危急。最嚴重的問題是城內發生糧荒。李秀成就散發自己家裏的米穀,救濟窮人。又把母親和妻女所有的金銀首飾拿出來,作為軍費。

局勢一天天危急。一天,洪秀全流著眼淚,對李秀成說:"你棄城出走的計劃是對的,現在來不及了!"四月二十七日晚上,洪秀全服毒自殺。李秀成等秘密商議,恐動搖軍心,暫不公布。李秀成叫宮女們用繡龍黃緞包著洪秀全的屍體,然後埋葬在殿後。太平軍的規矩,埋葬屍體,從來不用棺材的。

1895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徐悲鴻誕辰

1895年7月19日,徐悲鴻出生於中國南方的江蘇省宜興縣屺亭橋鎮,在煙波浩渺的太湖之西15公裏。

太湖之濱是中國曆代才子、詩人、畫家薈萃之地,它不僅山水明訓,更有勤勞勇敢的人了和悠久光榮的文化傳統。相傳春秋時範蠡曾攜西施在宜興隱居,以製紫砂陶為生,被稱作紫砂的祖師陶朱公,至今宜興有個中國陶都之美譽。宜興還有古跡"蛟橋",是晉朝周處為民除害的斬蛟之地。徐悲鴻的父親達章公就是位正直不阿的畫家,他精詩文、書法、篆刻,尤擅繪畫,在山水、人物、花鳥上均有很深的造詣。他不慕功名,小求聞達,曾刻了許多圖章,以明心誌,如"半耕半讀半漁樵"、"讀書聲裏是吾家"、"閑來寫幅丹青賣,不用人間造孽錢"、"兒女心腸、英雄肝膽......"他對藝術的熱愛和追求以及做人的高尚品德使徐悲鴻受到很深的影響,並使他走上了繪畫之路。

徐悲鴻6歲開始跟父親讀書,10歲隨父親乘舟赴溧陽時,便有"春水綠彌漫,春山秀色含,一帆風信好,舟過萬重巒"的詩句,以即景成詩的藝術才華聞名鄉裏。他9歲讀完《四書》、《左傳》後,便開始隨父親學畫,每日臨摹一幅吳友如的界畫、人物。吳友如是清代末年最大的插圖畫家,能在尺幅之中描繪亭台樓閣、蟲魚鳥獸、奇花異草,以至千軍萬馬。徐悲鴻每次隨父親進城時,必至畫店觀賞石濤、八人及任伯年等人之作,回家後憑記憶默寫。在父親的殷勤教導和勇於創新的前輩畫家熏陶下,他打下了中國繪畫的堅實基礎。在寂寞的、缺少玩具的少年時代,徐悲鴻悄悄地愛上了周圍的許多動物,並且仔細觀察和描繪它們,如溫順的牛、奔馳的馬、嘎嘎鳴叫的白鵝、浮遊於水麵的群鴨、倦臥在牆角或成於樹上的花描......都一一出現在他的筆下,宛然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