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8月15日 第八章 國外

1769年拿破侖出生

拿破侖一世皇帝(1804-1815),法蘭西帝國締造者,卓越的軍事家,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先後多次打垮了歐洲各個封建君主國組織的"反法同盟",保衛了由法國資產階級進行的法國大革命勝利果實,並在歐、非、北美各戰場上,進行了對歐洲各封建國家的戰爭,削弱了歐洲大陸的封建勢力。重要功績還有他頒布了《拿破侖法典》,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規範,至今還發揮著重要作用。

1914年巴拿馬運河試航

巴拿馬運河位於巴拿馬共和國中部的蜂腰地帶,全長82.4公裏,呈東南-西北走向。盡管巴拿馬運河承載能力有限,但它的經濟貿易和軍事戰略價值仍備受重視。

早在1551年,當巴拿馬還是西班牙殖民地的時候,西班牙就想在巴拿馬地峽上挖掘一條洋際運河。然而,直到1876年巴拿馬擺脫西班牙控製、成為哥倫比亞的一個省以後,這一想法才開始付諸實施。當時,法國人雷塞布創建的巴拿馬洋際運河環球公司為此設計了8套開鑿方案。1881年,該工程正式啟動。

美國政府很早就表示出控製運河的強烈願望。美趁巴拿馬獨立運動之機,煽動巴拿馬省脫離哥倫比亞,並成立了共和國。1903年,美利用巴拿馬建國初期的混亂局麵,誘逼巴方在華盛頓簽署了《美巴運河條約》。根據該條約,巴拿馬運河兩岸16公裏寬的狹長地帶劃為"運河區",美國享有"永久使用、占領、控製"運河及運河區的權利。1914年,巴拿馬運河正式開通。巴拿馬運河工程曆時30年,開挖的土石方相當於開鑿一條直徑5米的直達地心的隧道,因而被稱為20世紀七大建築奇跡之一。巴拿馬運河的開通使太平洋與大西洋之間的航程比繞道麥哲倫海峽縮短了5000~13757公裏,成為與蘇伊士運河齊名的"世界上最重要的捷徑"。

巴拿馬運河由於"連接南北美,溝通兩大洋",而被稱為"世界的橋梁"、"宇宙的心髒"。對美國來說,運河更具經濟和戰略價值。它是美國經貿的"黃金水道"。據統計,經運河從大西洋到太平洋的貿易中幾乎有2/3的貨物來自美國。全世界約5%的貿易貨運經過巴拿馬運河,其中50%是石油、糧食和煤。憑借運河之利,環繞美國的三大洋連為一體,美軍可以輻射全球。倘若沒有巴拿馬運河,美國海軍利用合恩角遂行戰略機動,至少需要15天左右時間。二戰期間,巴拿馬運河為美軍奪取太平洋戰爭的勝利提供了有力保障,並成為美國重要的後勤基地。

如果說南美洲是美國的後院,那麼,巴拿馬就是這個後院的大門。為了把住這個大門,美國在運河區常駐重兵,先後在巴拿馬運河區建立了14座軍事基地或要塞,並成立了美軍"加勒比海司令部",後又擴大為"南方總部",負責美國本土以外西半球的三軍行動。運河區的美軍基地包括太平洋沿岸的克萊頓堡陸軍基地、阿馬多堡、羅德曼海軍基地、霍華德空軍基地和阿爾布魯克空軍基地,以及大西洋沿岸的加萊塔島海軍電子通信中心、謝爾曼堡陸軍叢林作戰訓練中心和科科索洛空軍基地。運河中段則建有各種後勤設施。冷戰時期,美國在巴拿馬駐軍人數達到高峰,6.5萬多名美軍官兵和數千名文職人員部署在運河區內上百個基地和軍營之中。在區區1400餘平方公裏的狹小地域內,建有如此之多的基地或要塞,密度之大可謂全球第一。

美國通過控製巴拿馬運河區,取得了巨大的經濟與戰略利益。僅就經濟利益而言,自運河通航至1977年,美國共從運河通行費與相關勞務中獲利500多億美元,而巴拿馬僅收到了11億美元的租金。為收回運河主權,巴拿馬人民進行了長期英勇的鬥爭。經過長達12年的艱苦談判,巴美兩國於1977年在華盛頓共同簽署了《巴拿馬運河條約》,同時廢除了1903年的不平等條約。新條約規定,美國於1999年12月31日正午將運河和運河區主權及管理權完全交還巴方,駐巴美軍全部撤出巴拿馬。1999年12月14日,在巴拿馬和美國舉行的運河交接儀式上,巴總統米蕾婭·莫斯科索望著徐徐升起的巴拿馬國旗取代美國的星條旗,激動地宣布:"美軍在巴拿馬地峽的軍事存在百分之百地結束了!"

然而,美國不會輕易放棄對巴拿馬運河的控製。運河回歸後,美一再表示,巴拿馬運河的安全仍是美軍今後關注的"重點"。美國前參聯會主席穆勒更露骨地表示:"美軍仍然需要巴拿馬運河,以便將軍艦從一個大洋開往另一個大洋。戰時如果我們沒有控製住它,那麼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軍隊占領它。"

1936年意大利女作家黛麗達去世

黛麗達(1871-1936)生於撒丁島,結婚後居羅馬,1926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代表作《山地老人》、《灰燼》、《離婚以後》。

1945年日本天皇裕仁宣告無條件投降

1945年8月9日,在東京的日本皇宮防空洞裏,一群軍政要人正在激烈地爭論著:"從目前國內外局勢看,在維護國體、保存天皇製度前提下隻能無條件投降!......"外相東鄉茂德垂頭喪氣地說著,兩手一攤,倒在沙發上。

7月間,中、美、英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必須立即無條件投降,否則就將它徹底消滅。8月6日,美國在廣島投下了原子彈。8月8日,就是在昨天,蘇聯對日宣戰。9日零時剛過,蘇聯百萬紅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淩厲攻勢,向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70萬關東軍發起了全線總進攻。東鄉外相清楚,在世界反法西斯總反攻的浪潮中,日本就像隻破敗的帆船,很快就會在風雨飄搖中沉沒。

然而,並不是每一位政要都甘心這樣的結局。

海軍司令部總長豐田副武說道:"要投降,除維護國體外,還必須附帶三個條件:一、日本自行處理戰犯;二、自主地解除武裝;三、盟軍不得占領日本本土......"

"與其無條件投降,不如實行本土決戰!"陸相阿南惟幾打斷豐田副武的話,一拍桌子,站起身朗聲說:"我們在本土決戰,雖然不能確定勝利,但還可一戰,打得好還可以擊退登陸敵軍。所以,我堅決反對無條件投降!"會議沒有結果。

下午,首相鈴木召開內閣會議。鈴木簡單說了兩句,然後由外相東鄉報告了蘇聯參戰及原子彈爆炸後各方麵的反映,提出日本應投降,會場又展開了爭論。最後,鈴木征詢各大臣是否應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結果六人讚成,三人反對,五人沒有表態。鈴木無可奈何地說:"內閣既然不能決定,隻好上奏天皇了......"

隨後的禦前會議仍舊在皇宮防空洞中舉行,天皇裕仁來到會議室。

鈴木先讓書記官朗讀《波茨坦公告》,然後宣讀他擬好的提案:

"日本政府準備接受1945年7月26日由美國、英國、中國政府,以及後來由蘇聯政府簽字的在波茨坦發表的聯合公告中所列舉的條款,但應取得如下諒解,即上述公告並不含任何有損於陛下作為至高統治者之特權的要求。"

接著,由東鄉說明提案理由,"對日本來說,接受《波茨坦公告》雖不體麵,但在目前情況下不得不接受。再加上原子彈出現,蘇聯又對我宣戰,時局急變,對方更加強硬。"他停頓了一下,又說:"此時此刻,隻能提出一條,就是維護天皇製度。隻要天皇保存,我大和民族就有複興之日。

他剛說完,陸相阿南、梅津和豐田等人馬上表示反對,爭議又起。鈴木擺了擺手,示意大家安靜,然後把目光轉向了天皇。

天皇裕仁一直默默地聽著眾人的辯論,這時他喃喃地說道:"這幾天一直盡聽有取勝的自信的話,但計劃和實踐並不一致。就目前的樣子,要對付盟國軍隊,看來沒有勝利的希望......"他把手一揮,"此時隻有作這樣的決定了......"8月10日,美國政府收聽到了日本接受《波喬坦公告》的廣播。隨即征詢英、蘇、中三方意見,發表了一道複文:"自投降之時起,日本天皇必須聽命於美國最高司令官......日本政府之最後形式,將依日本人民自身表示之意願確定之。"兩天後,美國飛機在東京上空撒下了載有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電文和同盟國複文的日語傳單。一時間,政府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在日本民眾中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