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8月12日 第一章 國內

196年漢獻帝返回洛陽

鬱勃難舒的漢獻帝。十常侍之亂的時候,劉協和少帝劉辮逃出宮外,正倉皇間,迎麵遇上董卓率領的十萬隴西大軍奔騰而來。但見漫山遍野旌旗招展,劍戟森森,一派兵強馬悍的樣子。當先一位彪型巨漢麵目凶狠,持馬鞭高聲喝問:"你們是什麼人?"少帝劉辮見這情況,嚇得哆哆嗦嗦,雙股戰栗,口不能言。董卓本是野蠻之人,見狀更加得意,再次厲聲道:"怎麼不說話!"麵對凶焰滔天的董卓,少帝劉辮手下的內侍,太監,和一眾文官沒人敢出口大氣,隻怕稍有閃失,便惹來殺身之禍。此時,劉協挺身而出道:"你是來劫駕,還是來救駕?"董卓見是一個小孩,不由一愣道:"當然是來救駕"劉協高聲道:"既然是來救駕,為何見了聖上不跪!"遂朝少帝劉辮指了指說:"這就是當今天子,你還不下跪!"董卓其實早就看出他們的來曆,隻不過故意想在皇帝麵前抖威風。但是劉協這麼一說,再要抖威風可就說不過去了,於是忙翻身下馬,高呼萬歲受驚。當時的劉協才九歲。能以稚齡之年麵對這麼大的陣仗而毫不慌亂,實屬膽識過人的奇童。這次大膽的應答,既是他一生中唯一的最亮點,也是使他走向悲慘命運的轉折點。董卓見劉辮無能,遂立劉協為帝,史稱漢獻帝。自己則挾天子以令諸侯,專權跋扈一時。此時的漢獻帝和清朝的康熙又不同,康熙十四歲能殺鼇拜,那是因為鼇拜雖然囂張一時,但充其量隻是一個權臣。

君就是君,臣就是臣,不可同日而語。而漢獻帝就不同了,他隻是董卓舉給各路諸侯看的一塊招牌,一個光杆司令,既無兵權,又無類似韋小寶之類的寶貝福星效命。而且畢竟比十四歲的康熙還要小上五歲。所以,他再怎麼智慧過人,也隻能暫時做個傀儡。後來的李郭混戰,漢獻帝又被各路軍閥搶來搶去,又追又殺,受盡了逃亡之苦。這一兩年裏,漢獻帝就像一葉小舟,在軍閥戰亂的海洋裏漂來蕩去,完全不能自主。雖然這艘小舟性能優良,但一無足夠的汽油作為動力,二無順風順水的天時襄助,能不傾覆,已算萬幸。一番周折之後,漢獻帝好不容易率領百官回到了帝都洛陽,找到了一塊屬於自己的根據地。他開始封賞有功的大臣,將軍們。

十歲出頭的他已經非常懂得怎樣為自己鞏固勢力。但洛陽已被亂軍燒劫一空,物質基礎非常薄弱。不過漢獻帝並沒有氣餒,而是和百官一道出城采野穀,找野菜,以度過眼前最危難的時期。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此時的漢獻帝擺脫軍閥的追殺,正要在洛陽大展一番拳腳,以舒胸中大誌。可是命運偏偏和他作對。就在漢獻帝曆經千辛萬苦,終於爬上政治的拳擊台,還沒來得及喘上一口氣時,便遇上了氣勢正旺,不可一世的超重量級拳王曹操。正是剛離狼窩,又進虎口。曹操是何等樣人物,無論從鬥爭的經驗,手段還是智謀,心術都遠遠的超過了才十歲多一點的漢獻帝。

強中更有強中手,漢獻帝遇到曹操,可謂是碰上了今世的克星。試想一下,假如漢獻帝進洛陽後,能遇上一支真正擁護他的軍隊,再加上有幾年的時間來勵精圖治,以獻帝之能力,未嚐不能組成一支能和曹操相拚的勢力。如果再能借著天子的身份號令群雄,說不定就能重振大漢王朝,從而改寫曆史。但假如永遠是假如,成不了真事。在一個薄暮的清晨,帝都洛陽終於迎來了第一支救皇大軍。朝陽的光輝下,一個鬥大的"曹"字正隨著飄揚的大旗而躍動。

這時候,便已注定了獻帝一生悲慘的命運。他不得不再次接受被人挾持的命運。當然,作為一個有雄心的帝王,漢獻帝的反擊還是有的。可無力的反擊,結果隻能是慘敗。早在建安五年,漢獻帝就寫了血書衣帶詔,準備秘密推翻曹操。但機密泄露,反被曹操殺了一大批忠心他的大臣。連已經懷孕的妃子董貴人亦因為和這事有牽連而被殺死。經過十四年的醞釀,到了建安十九年,漢獻帝再度反擊。他讓伏皇後聯合父兄伏完等人尋找機會除掉曹操。可伏完等人又怎是曹操的對手,三拳兩腳便被擺平。曹操率人進宮捉拿伏皇後,並不顧及漢獻帝的臉麵,而是讓軍士強拉硬拽,拖著皇後和她的兩個孩子出宮。

伏皇後披頭赤足,淚流滿麵,對獻帝說:"真的不能活了嗎?"獻帝嗚咽道:"我也不知道能活幾天了。"眼看著伏皇後被人牽走,她那求生的欲望,那淒慘的撕裂人心的哭叫,使獻帝心碎膽裂,但他隻能掩麵而泣。結果伏皇後和她的兩個兒子都被斬首。曹操知道漢獻帝是主謀,但並沒有因此殺了他。因為曹操並不想落下弑君的罪名。隻是把他囚禁起來,不得和任何人接觸。可惜一條真龍,從此徹底困死淺塘也。到了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他兒子曹丕可沒什麼耐心,立刻逼獻帝退位禪讓。

本來漢獻帝還天真的以為,曹操死後,他可以重新管理政務,沒想到接到的是讓他退位的詔書。情勢所逼,四十一歲的他隻能違心退位,被貶到窮地山陽,了其餘生。東漢就此滅亡。漢獻帝的一生,是典型的倒黴一生。空有大誌卻鬱勃難舒,空有帝號卻被人視如兒戲。沒有窮奢極侈,也沒有暴戾專橫,卻一樣被人滅國。不可謂不冤。從他從被董卓推上帝位到被曹丕拉下帝位,從頭到底都是一幕傀儡的悲劇。

1883年清政府與沙俄簽訂《科塔界約》

作為中俄《伊犁條約》的子約。這是沙俄強迫訂立的不平等的勘界議定書。

前蘇聯疆域變化沙皇俄國的領土擴張。

俄國作為一個國家出現,隻有1100多年的曆史。公元9世紀前,在東歐平原上,居住著一些斯拉夫人的部落。到公元9世紀,這些部落以基輔為中心,結成一個大公國,稱"基輔羅斯",這是最早的俄羅斯國家。當時它隻是一個南自基輔、北到拉多加湖、西從普斯科夫、東到木羅姆的一個東歐內陸小國。到15世紀末,莫斯科公國陸續征服周圍的俄羅斯各公國,第一次形成了以莫斯科為中心,介於伏爾加河和第聶伯河之間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伊凡四世於1547年自稱全俄羅斯沙皇,國名由"莫斯科公國"改稱"沙皇俄羅斯"。從16世紀中葉第一代沙皇到20世紀初的末代沙皇,都不斷地向外擴張領土。

沙俄在歐洲地區的擴張沙皇俄國於16世紀中葉征服了喀山汗國(1552年)和阿斯特拉罕國(1556年),控製了伏爾加河流域,打通了南下黑海的道路。17世紀中葉,它又通過武裝侵略和其他手段,兼並了第聶伯河以東的烏克蘭地域。17世紀末與18世紀初,沙皇彼得一世為進一步爭奪歐洲,急於打開通向西歐的波羅的海出海口。當時通向波羅的海的沿岸地區為瑞典所控製。為爭奪出海口,沙俄與瑞典進行了21年的北方戰爭(1700~1721年),打敗了擁有強大海軍的瑞典,搶占了芬蘭灣、卡累利阿、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奪得了波羅的海出海口,修建了彼得堡(1703年),打開了通往西歐的"窗戶"。女皇葉卡德琳娜二世勾結普魯士、奧地利武裝幹涉波蘭內政,三次(1772年、1793年、1795年)帶頭瓜分了波蘭,奪取了波蘭的大部分領土。為了爭奪南方暖水港和奪取對黑海及達達尼爾和博斯普魯斯兩海峽的控製權,沙俄女皇葉卡德琳娜又於1768~1774和1787~1791年間兩次發動對土耳其的戰爭,奪得了從第聶伯河到德涅斯特河之間黑海北岸的大片領土。到19世紀,沙俄同法國展開了爭奪歐洲大陸霸權的激烈鬥爭。沙皇亞曆山大一世時,利用與法國暫時勾結的機會,用戰爭的手段,於1809年從瑞典手中奪取了芬蘭,並把它變為沙俄的一個省。於1812年,又從摩爾達維亞公國手中割取了德涅斯特河和普魯特河之間的比薩拉比亞(今摩爾多瓦)。1815年沙俄打敗了拿破侖後,奪取了整個波蘭。通過對伊朗的戰爭,兼並了格魯吉亞和阿塞拜疆的大部分地區。又通過1826~1828年對伊朗的戰爭,奪取了亞美尼亞的一部分。經過1828~1829年對土耳其的戰爭,奪取了庫班河以南裏海東岸的大片土地。1878年又從土耳其手中吞並了阿爾達漢及卡爾斯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