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7月23日 第一章 國內

1858年廣州四方人民攻打被英法占領的廣州

廣州是一座有著反帝反封建光榮革命傳統的英雄城市,又是我國漢唐以來的大港口,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一百多年來,林則徐、洪秀全、康有為、孫中山等仁人誌土,在這裏留下了許許多多反帝反封建鬥爭可歌可泣的事跡。廣州還有不少民眾自發地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史跡,二元裏人民抗英鬥爭紀念館以及附近的抗英烈土紀念碑就是其中之一。

1840年6月,英帝國主義對中國發動了一場罪惡的侵略戰爭,即鴉片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當年,英帝國主義封鎖珠江口,進犯廈門,逼近天津。1841年1月,英國侵略軍進攻珠江口沙角、大角炮台,強占香港。5月份又炮擊廣州城,進入城內燒殺搶掠,為非作歹,廣州人民對此深惡痛絕。

1841年1月7日,英軍攻占虎門要塞沙角和大角兩座炮台,當時陳連升等守台官兵壯烈犧牲。2月26日英軍又猛攻虎門要塞,提督關天培血戰殉國。接著,英軍闖進獅子洋,深入珠江內河。5月下旬又先後包圍了廣州城南、西、北麵的主要炮台,從三麵包圍了廣州,並在越秀山的蛹龍岡上的四方炮台設立了侵略軍的總部。廣州知府餘保純向英國侵略者遞送了求和書,獻上600萬銀元的"贖城費",並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廣州和約》。

《廣州和約》的簽訂,以及侵略者燒殺搶掠的強盜行徑,激起了廣州人民的極大憤怒。1841年5月29日,侵略者一路殺掠到三元裏的蕭崗鄉,調戲菜農韋紹光的妻子。韋紹光等人聞訊趕來,在村內的東華裏伏擊侵略軍,當場打死幾名英兵,並將其屍體投入豬糞坑內。現在蕭崗材內保存下來的東華裏門樓,就是那次鬥爭的曆史見證。韋紹光是三元裏當年的抗英誌士,又名進可,廣東南海人。韋紹光平日以種蔬菜為生,兼事營建和管理墳墓。他的妻十李氏略懂醫術,常常以草藥為人治病。當他妻子被竄擾三元裏地區的英軍士兵調戲的時候,韋紹光揭竿而起,聯合村民逐走英軍。尤其在打死英軍士兵的第二天圍攻侵略者的戰鬥中表現出的英雄氣概,深受人們的崇敬與傳頌。

抗英鬥爭紀念館所在地三元古廟,原來是供奉北帝的道教廟宇。該廟坐落於市區廣園路的三元裏的北麵。處在城郊結合部的二元裏村,現在已是高架路飛渡、高樓大廈林立的繁華區。而在一個半世紀以前,這裏是全部種植蔬菜的郊區。三裏因明代有三元市而得名。

話說當年韋紹光等人在忍無可忍情況下打死英國侵略者的第二天,也就是5月30日清晨,二元裏村民們估計敵軍定會前來報複。於是村民們在村北的二元古廟前集會,群情激昂,決定武裝抗擊,並即與各鄉聯絡,由蕭崗舉人何玉成"柬傳"廣州、陳北郊、南海、番禺、增減各鄉聯合抗敵。於是,各鄉代表在韋紹光率領下,眾誌成城,齊聚廟前誓師c他們取出廟裏的三星旗作指揮旗,約定"旗進入進,旗退人退,打死無怨"。

之後,他們還分頭聯絡三元裏及周圍103鄉的農民約15000人組成平英團,齊聚在三元裏材東北的牛欄崗上,商定利用該處複雜地形,誘殲敵人,一旦發現英軍,就"一鄉鑼響,眾鄉響應"。

果然不出所料,英軍逃回四方炮台後,由統帥臥烏古率軍進犯。義勇誘敵於牛欄崗,頓時,滿山遍野的義勇高舉義旗,手提大刀、長矛、藤牌、三尖槍、撓鉤、長棍、抬槍以及鋤頭等原始武器,追殲敵人。連婦女、兒童也在呐喊助威。除當地農民外,前來參戰的還有打石和紡織工人、駐防石並的水勇等。

中午的時候,天空突然間下起了暴雨、電閃雷鳴,使得敵人的火藥槍在雨淋之下不能開火,敵人隻得結成方隊退卻。村民們用撓鉤把敵人從隊伍中拖出來劈死,或用鋤頭將陷在西洋菜田泥濘裏的敵兵鋤死。

這次戰鬥,三元裏人民大獲全勝。英軍連死帶傷一百多人,直到天黑仍不能全部逃回駐地。

殘敵在英侵略者總司令臥烏古的率領下,狼狽退回越秀山四方炮台的指揮部內,連鴉片戰爭的策動者、英軍全權代表義律亦被圍困在裏麵。

第二天,103鄉農民和從增城縣、從化縣、花縣等地趕來助戰的群眾將四方炮台團團圍住。英軍非常恐慌,急求廣東當局給予解圍。於是兩廣總督命令廣州知府餘保純率領南海、番禹知縣來到現場,用欺騙和威脅的手段,強迫鄉民解散。當天,義律在餘保純的護衛下,率殘部逃回停泊在珠江白鵝潭軍艦上,退回虎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