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8月16日 第一章 國內

575年北周高祖宇文邑下詔伐北齊

宇文泰(公元507-556年)字黑獺,鮮卑族,世為部落酋長。十六國時期宇文部曾被鮮卑族慕容部擊敗,宇文部從蒙古草原展轉進入中原,與漢族雜居。北魏末年各族人民起義,軍事首領及王公貴族乘機起兵,青年宇文泰隨父兄參加起義,失敗後被北魏收編,率眾進入關中。在部下及關隴世家大族的支持下,宇文泰的勢力很快壯大起來,被任為侍中、關西大都督成為關中的軍事統帥。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元修不甘心當高歡的傀儡,投奔宇文泰,不久被害。宇文泰擁立元寶炬為帝,建立西魏政權。元寶炬和宇文泰默契配合,使西魏國富兵強,沙苑一戰使東魏一敗塗地,日漸衰落。公元551年元寶炬死,宇文泰擁立太子元欽為帝。公元553年元欽密謀殺宇文泰,泄密被宇文泰廢其帝位,後被毒死。宇文泰又立文帝元寶炬第四子元廓為帝,公元554年正月即皇帝位。公元556年宇文泰病死於今淳化縣西北雲陽宮,次年其子宇文覺廢恭帝,自稱周天王,都長安,史稱北周。同年宇文覺葬父於成陵。追遵為太祖,諡文皇帝。

宇文泰成陵,據《周書、文帝本紀》載:"太祖文皇帝,魏恭帝三年冬葬於成陵"。《周書,皇後列傳》載:"元皇後合葬"。《關中勝跡圖誌》載:文帝成陵"在富平縣鳳凰山南"。經考察在今富平縣宮裏鄉宮裏小學院內。陵塚現高12米,周長142.8米。塚上植有鬆柏雜樹,鬱鬱蔥蔥。塚前有清畢沅立的石碑一通,保存完好。另有北宋開寶六年(公元973年)立的"大宋新修後太祖文皇帝廟碑"殘石,保存校內。1992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北周建國之初,局勢不穩,朝廷大權由宇文護(宇文泰侄子)把持。宇文護專橫跋扈,於公元557年九月廢孝閔帝宇文覺,後殺之,死年16歲。又擁立文毓(宇文泰長子)為帝。宇文毓聰明有膽識,待人寬厚,有人君之量,宇文護忌之,置毒於糖餅中,毒死,死年27歲。公元560年宇文毓臨死遺詔傳帝位於邕(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於公元560年4月即帝位,由晉公宇文護輔政,護名為宰相,實為周主,朝廷大權獨攬。

宇文邕(公元543年-578年)字禰羅突,生於同州,母叱奴氏。幼好學,聰明有氣質,泰異之,曰:"成吾誌者,必此兒也"。12歲,封輔城郡公,閔帝即位(三晉宇文覺)拜大將軍,出鎮同州,明帝即位(長兄宇文毓),近柱國,投蒲州刺史,後為大司空,進封魯國公。公元560年即帝位後,對宇文護已經連殺其兩個兄長心懷不滿,更不甘心當傀儡皇帝,忍辱12年之久,於公元572才聯合宇文直(邕之同母弟)殺了宇文護及其子弟親黨。宇文邕開始親理朝政。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是有作為的皇帝。親政以後實行了一係列改革措施,力求富國強兵。在政治上他幾次下詔釋放奴婢和雜戶,解放社會生產力;在軍事上廢除自西魏以來府兵完全由鮮卑人充當的民族限製,吸收廣大漢族人民參加軍隊,擴大了兵源加強了軍事力量,同時也促進了民族融合;禁佛、道二教,罷沙門、道士,皆令還俗,使數百萬[寄生的僧、尼、道士變成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從事生產,減輕農民負擔,擴大國家收入;頒發《刑書要製》嚴懲貪汙盜竊;提倡節儉,常穿布衣,寢布被,後宮不過十餘人,拆除華麗宮殿,將建材賜予貧民。

經過幾年的努力,北周國力日漸強盛,統一北方完成父親宇文泰未竟事業的條件已經具備。公元576年,北周武帝親率十萬大軍渡河東征。途中軍紀嚴明,規定砍伐樹木、踐踏莊稼者,一律處斬,受到北齊百姓歡迎。又規定凡來降者,一律封賞,使北齊將士降者不絕。邕又親臨前線,見軍上有光足行者,脫靴賜之。加之指揮果斷,將士奮勇向前,所向披靡。公元577年正月攻陷鄴城,擒北齊王高緯,北齊亡。公元578年與南朝的陳軍戰於彭城,俘其主帥吳明徹,全殲陳軍,盡取陳之淮南及江北等地,把疆域擴展到長江沿岸。接著又北伐突厥,積勞成疾,於公元578年6月病死長安。在位19年,死時36歲。諡曰武皇帝,廟號高祖,葬孝陵。

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孝陵,具體地點,史載不詳,地麵又無封土,適逢1993年及1994年接連被盜後,考古部門才進行正式發掘。根據發掘出土的武帝孝陵誌石、墓室棺槨遺跡,武德皇後誌石及天元皇太後金璽等,判定此墓確為北周武帝與皇後阿史那氏合葬的孝陵。孝陵位於今鹹陽市渭城區底張鎮陳馬村東南約1000米處,西距唐順陵約1500米。墓葬總體坐北向南,墓道全長68.4米,由斜坡墓道、5個天井、5個過洞、4個壁龕及甬道、土洞式單墓室組成。這樣的形製,與已發現的北周皇室、貴族、大臣的大、中型墓大體相同。孝陵雖經多次盜掘,但出土物仍很豐富,據不完全統計已有數百件之多。其中有各類陶俑150多件、陶瓷器近40件、玉器8件、銅帶具1套、金器21件及誌石2合。金器中的"天元皇太後璽"尤為珍貴,純金,重802.56克,獬*鈕,正方形璽麵,邊長4.45、寬4.55、盒鈕通高4.7厘米。璽麵篆書陽刻"天元皇太後璽"6字。章法獨特,世所罕見。二合誌石,一為"大周高祖武皇帝孝陵";一為"周武德皇後誌銘",誌麵陰刻"大隋開皇二年歲次壬寅四月甲戌朔二十三日甲未周武帝皇後阿史那氏祖諡曰武德皇後其月二十九日壬寅合葬於孝陵"。證明確為北周武帝與皇後阿史那氏合葬的孝陵。

1868年西撚軍覆沒

十裏坡之戰是西撚軍於清同治五年(1866年)在西安東郊十裏坡同湘軍劉蓉部進行的一次著名戰鬥。高樓寨之戰後,撚軍繼續流動作戰,在山東、安徽、河南的廣大地區不斷打擊清軍。清政府命曾國藩部署鎮壓撚軍。曾國藩先後實施"以靜製動"、"聚兵防河"的作戰方針,都歸於破產。

1866年12月7日,清政府改任李鴻章為欽差大臣,節製湘淮各軍,負責鎮壓撚軍起義。撚軍方麵雖然取得了一係列勝利,但長時間不停頓地流動作戰,使部隊得不到必要的休整和補充,同時又得不到任何友軍的支援,戰略上的被動局麵日益嚴重。撚軍領袖賴文光等深感"獨立難支,孤軍難立",試圖改變這一被動局麵,於是在1866年10月決定將撚軍一分為二,由張宗禹、張禹爵、邱遠才等率部分撚軍西進陝甘,聯絡陝甘回民起義軍,以為犄角之勢,是為西撚軍。由賴文光、任化邦、李允等率部分撚軍留在中原地區,與敵周旋,是為東撚軍。西撚軍約有3萬餘人。

在張宗禹等的率領下,1866年10月由豫東經許州、洛陽、陝州(今三門峽市西)、閿鄉(今靈寶西北),於11月9日進入陝西華陰縣境。署理陝西巡撫劉蓉當時正率1.4萬湘軍在陝甘交界處堵擊回民起義軍,在得知撚軍入陝後,感到形勢嚴重,請求清政府速派援兵。但左宗棠(剛被任命為陝甘總督)借口籌備糧餉,停兵湖北,躊躇不前。清軍援軍難以很快入陝,為西撚軍的作戰行動提供了有利條件。西撚軍進入華陰後,立即西進華州(今華縣)、渭南。劉蓉不得不將所部東調,對付撚軍。

11月14日,提督劉厚基率兵3000人由渭南東進,在赤水鎮與撚軍遭遇,一觸即潰,敗退渭南。25日,知府唐炯指揮湘軍各營,分兵三路再次發動進攻。撚軍於華州敖水東麵的樹林裏設伏,大敗湘軍,殲敵近千人。初戰獲勝後,西撚軍乘勝西進,於12月14日進抵西安東麵的灞橋鎮。然後折向東南,占領藍田縣的泄湖、藍橋等地。為了調動西安清軍,後又佯趨商州(今商縣)、雒南(今洛南)。待清軍東向追擊,撚軍又北走渭南,並虛造東攻潼關之勢。當湘軍北上堵截時,撚軍又迅速西進,擺出攻打西安的架勢,並在灞橋十裏坡周圍村莊設下伏兵,布好伏擊圈,等待敵軍到來。

1867年1月23日,湘軍追至臨潼東北的新豐鎮。撚軍派出少數部隊誘敵,與湘軍且戰且退,將湘軍誘至十裏坡。記名提督楊得勝、總兵蕭德揚、提督劉厚基、道員黃鼎等部敵軍相繼進入伏擊圈。撚軍誘敵部隊立即回馬反擊,伏軍步隊從兩旁村堡殺出,馬隊從兩翼包抄,將湘軍團團包圍,湘軍陣勢大亂。時值風雪彌漫,湘軍士卒因連日奔走,疲憊不堪,凍餓交加,士氣低落,無心作戰,火藥又被雨雪澆濕,不能點放。撚軍則士氣高昂,勇猛衝殺,與湘軍展開白刃格鬥。半日之內,連斬總兵蕭德揚、提督楊得勝、蕭集山、蕭長清、布政使銜候補道蕭德綱等湘軍將領,殲滅敵軍3000餘人,收降數千人,取得了入陝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西撚軍在十裏坡之戰中,始終掌握著戰場上的主動權。先是運用流動戰術,主動出擊,調動敵人,誘敵追擊,使敵人疲憊不堪;然後是選擇有利戰場,預設埋伏,將敵誘至伏擊圈,步騎協同,將敵包圍;最後通過白刃格鬥大獲全勝。湘軍方麵則盲目追擊,處處被動,被撚軍牽著鼻子走,戰鬥力被拖垮,最後陷入重圍,大敗於十裏坡。劉蓉也因此被革職回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