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國際(1 / 2)

第四卷 7月18日 第八章 國際

1658利奧波德一世被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比利時1830年才宣布成為獨立的國家。當時,九月革命導致尼德蘭聯合王國的南部宣布脫離尼德蘭。這片地區同尼德蘭其他地方在宗教信仰上存在差異,這裏信奉嚴格的天主教,因此這裏的人民不願再受尼德蘭新教至高無上的統治。法國人支持這一獨立運動,因為法國不讚成1815年維也納會議決議宣布成立聯合的尼德蘭。此外,英國和德國也站在這個新獨立的國家一邊,目的是防止法國獨吞比利時。1831年的倫敦會議,奠定了比利時從尼德蘭獨立的基礎,會議上還規定比利時應永保中立。1831年由比利時國民議會通過的憲法很具有先進的精神,它甚至成了後來其他國家自由主義憲法的樣板。憲法通過後,比利時宣布成為王國。

這時,人們開始忙著找一位合適的君主。所有歐洲王室都警惕地關注此事,因為他們要千方百計防止比利時未來的統治者同自己以外的某個王室血源關係過密。比利時人最終找到薩克森-科堡和哥達家族40歲的利奧波德王子出任國王。歐洲各國王室也表示接受這一人選。1831年7月17日利奧波德抵達比利時,21日向比利時憲法宣誓。在他的統治下,比利時作為一個國家站穩了腳跟,貿易和工業得到發展,經濟日益繁榮。但尼德蘭還是不願承認這一現實,總想把比利時再爭取回來。由於英國和法國的抵製,尼德蘭的企圖未能得逞,最後不得不於1839年4月19日承認比利時的獨立。

比利時的外部威脅剛一解除,內部就出了問題--語言。隨著君主製的建立,法語被宣布為官方語言。利奧波德一世及其政府認為,一個統一的國家應有統一的語言。但佛蘭德地區的比利時人拒不接受法語,他們主要說荷蘭語。利奧波德一世去世後,1865年其子利奧波德二世即位。他出生在比利時,更能理解本國人民的願望。因此在他的統治期內,荷蘭語成為比利時具有與法語平等地位的官方語言。自1886年起,比利時所有硬幣和紙幣都由以上兩種語言印製。

此外,利奧波德二世還因其剛果的私人殖民地而載入史冊。美國記者亨利-墨爾頓·斯坦雷,是個獨一無二的非洲專家,他受比利時國王的委派去研究剛果地區。由於比利時政府對這個項目不感興趣,國王隻好自己掏腰包來資助這位美國人。1884~1885年的柏林會議上,剛果從國際法角度成為一個國家,利奧波德二世成了剛果國王,直到1908年剛果一直是他的私人財產。1908年比利時政府才遲遲將剛果變成比利時的殖民地。一年後,利奧波德二世去世。

由於利奧波德二世的兒子先他去世,所以其侄子阿爾貝一世即位。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比利時軍民奮起抵抗入侵的德國軍隊。阿爾貝是個意誌堅強、行動果斷的國王,危急時刻他身著軍服在議會發表了令人難忘的講話,他最後說:"一個進行自衛的國家將得到所有人的尊重,這個國家是不會滅亡的。"比利時人的抵抗戰鬥維持了兩個月。全國陷落後,比利時政府逃到了法國,阿爾貝一世則率領殘部堅守在未被占領的國土上。戰爭結束後,阿爾貝一世在國民的熱烈歡呼下回到布魯塞爾。1934年,他不幸在納慕附近登山時遇難。

利奧波德三世即位。當時他已同瑞典公主阿斯特裏德結婚,育有一子,名叫博杜安,生於1930年9月7日。利奧波德三世登基後封子為"布蘭班特公爵"。一年後,阿斯特裏德王後不幸在瑞士發生的車禍中喪生。博杜安和兄弟姐妹成了半個孤兒。

同歐洲其他國家一樣,比利時也未能逃脫二戰的浩劫。1940年5月德軍入侵比利時,政府逃亡到英國,利奧波德三世則留在國內,隱居在利涅宮,試圖通過同希特勒討價還價幫助自己的國民。但這一行動使大部分國民不解,流亡政府和許多比利時人認為他串通德國人。王儲博杜安和兄弟姐妹本已逃到德國,又到西班牙,但1940年又回到利涅宮父親的身邊。二戰結束前夕,1944年德國人把比利時國王和家人先擄到易北河邊的希爾斯泰因,後又帶到奧地利的施特羅貝爾。當盟軍1944年9月解放比利時時,國王仍被扣在德國人手中。比利時人民當即選舉利奧波德三世的弟弟查爾斯親王為國王。1945年,美國軍隊解救了利奧波德三世,隨後他移居瑞士,把國事交給其弟處理。1950年,利奧波德三世請求比利時政府將其子博杜安宣布為國王。1951年7月17日,利奧波德三世退位,博杜安一世向憲法宣誓。

這位20多歲的新國王是個嚴肅的年輕人,有時略顯靦腆。他統治的最初幾年裏,非洲的殖民地剛果發生動亂,1959年又發生血腥衝突,博杜安國王和比利時政府連忙承認了剛果有獨立的權利。1960年6月30日,非洲的這塊殖民地宣布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