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6月28日 第八章 國際
1762葉卡特琳娜二世謀殺其丈夫彼得三世
7月9日率近衛軍團開進聖彼得堡,在喀山大教堂即位為女皇。
1836年詹姆斯·麥迪遜去世
美國憲法的草創人沒有在憲法中擬定一項權利法案。此一缺漏的原因並非由於他們不關心基本人權,而是因為他們覺得,憲法既沒有特別授權管理出版或集會自由之類的事務,當然也就不需要特別陳明不存在這種權力。這一立場從邏輯上講是正確的,但從心理上講則不然;美國人民普遍希望憲法中明文規定他們的權利。第一屆國會集會後不久,詹姆斯.麥迪遜提出一項很長的權利法案,作為憲法的修正案。國會一共通過了十二條修正案。但是,隻有十條為各州所批準,並於一七九一年十二月十五日正式成為憲法的一部分。這些修正案被稱為權利法案。法案中大部分是對政府施加限製--規定聯邦政府所不能做的事。結果,在一般情形下,這項法案也被解釋為適用於州玟府。既然幾乎各州都有一項權利法案,或作為州憲法的一部分,或作為州憲法的修正案,因而可以正確地說,所有美國人在全國各處均享受此類權利法案的保護,不受任何地方、州與聯邦政府的侵犯。
第一條修正案
國會不得製定有關下列事項的法律:確立一種宗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剝奪言論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剝奪人民和平集會及向政府要求伸冤的權利。
第二條修正案
紀律良好的民兵隊伍,對於一個自由國家的安全實屬必要;故人民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不得予以侵犯。
第三條修正案
任何兵士,在和平時期,未得屋主的許可,不得居住民房;在戰爭時期,除非照法律規定行事,亦一概不得自行占住。
第四條修正案
人人具有保障人身、住所、文件及財物的安全,不受無理之搜索和拘捕的權利;此項權利,不得侵犯;除非有可成立的理由,加上宣誓或誓願保證,並具體指明必須搜索的地點,必須拘捕的人,或必須扣押的物品,否則一概不得頒發搜捕狀。
第五條修正案
非經大陪審團提起公訴,人民不應受判處死罪或會因重罪而被剝奪部分公權之審判;惟於戰爭或社會動亂時期中,正在服役的陸海軍或民兵中發生的案件,不在此例;人民不得為同一罪行而兩次被置於危及生命或肢體之處境;不得被強迫在任何刑事案件中自證其罪,不得不經過適當法律程序而被剝奪生命、自由或財產;人民私有產業,如無合理賠償,不得被徵為公用。
第六條修正案
在所有刑事案中,被告人應有權提出下列要求:要求由罪案發生地之州及區的公正的陪審團予以迅速及公開之審判,並由法律確定其應屬何區;要求獲悉被控的罪名和理由;要求與原告的證人對質;要求以強製手段促使對被告有利的證人出庭作證;並要求由律師協助辯護。
第七條修正案
在引用習慣法的訴訟中,其爭執所涉及者價值超過二十元,則當事人有權要求陪審團審判;任何業經陪審回審判之事實,除依照習慣法之規定外,不得在合眾國任何法院中重審。
第八條修正案
不得要求過重的保釋金,不得課以過高的罰款,不得施予殘酷的、逾常的刑罰。
第九條修正案
憲法中列舉的某些權利,不得被解釋為否認或輕視人民所擁有的其他權利。
第十條修正案
舉凡憲法未授予合眾國政府行使,而又不禁止各州行使的各種權力,均保留給各州政府或人民行使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1914年6月28日,這一天是星期天,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陽光明媚,奧地利皇儲弗蘭茨·斐迪南大公攜妻索菲亞來這裏作特別訪問。他此行的目的是想使妻子得到她在維也納得不到的皇室榮譽。然而他卻忘記了,這塊土地是奧地利6年前才吞並的,對他充滿了仇恨,刺殺他的陰謀正在醞釀著。當槍彈打穿斐迪南的脖頸和他妻子腹部的時候,隨著兩股鮮血的噴出,一場把全世界都卷入的戰爭開始了。
普林西波成為永載史冊的人物
曆史的進程往往充滿了偶然因素。
開槍打死斐迪南皇太子的是一位名叫加費格裏·普林西波的塞爾維亞青年,當時他隻有19歲,還是個中學生。普林西波其實並不機警,完全是一係列偶然因素使他成為刺殺斐迪南的塞爾維亞民族英雄。
20世紀,擺脫了土耳其人統治的塞爾維亞在巴爾幹地區日趨強大起來,已成為南部斯拉夫人反對外國統治、爭取民族統一的核心。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兩地的斯拉夫人,強烈要求擺脫奧匈帝國的統治,與塞爾維亞合並,建立統一的南斯拉夫國家。以塞爾維亞為中心的南斯拉夫民族統一運動的發展,使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者極為不安。因此,奧匈加緊進行以摧毀塞爾維亞為目標的戰爭準備,而主持製定侵略塞爾維亞戰爭計劃的正是斐迪南和奧匈帝國總參謀長馮·赫特岑多夫。當時,在塞爾維亞國內已出現反奧宣傳活動和愛國團體。1908年成立了"國防會",1911年成立了"黑手會"(又稱"不統一毋寧死")。這兩個組織受到歐洲以巴古寧、克魯泡特金為代表的無政府主義思潮的影響。"國防會"主張進行遊擊戰來阻止奧匈帝國吞並塞爾維亞,並招募和訓練誌願軍。"黑手會"主張采取恐怖行動,它的奮鬥目標是"實現民族的思想,統一所有塞爾維亞民族"。黑手會的活動方式是,單線聯係,秘密活動,絕對服從,勇於犧牲。領導這個組織的是塞爾維亞參謀本部情報主任德拉古丁·提米特利耶維奇上校。20世紀初,巴爾幹地區多次發生暗殺事件,許多青年愛國者都以獻身精神去進行這些恐怖活動。
1914年5月,德國參謀長小毛奇同奧匈帝國總參謀長赫特岑多夫會談,討論對塞爾維亞的戰爭計劃。6月12日,斐迪南到其科諾皮施特的城堡中同德皇威廉二世舉行會談,為發動戰爭預先確定行動方針,他們都認為,俄國國內困難較大,無法插手巴爾幹戰爭。德皇建議奧匈利用這一有利形勢進攻塞爾維亞。威廉二世還明確向斐迪南保證,假如俄國插手奧塞衝突,德國將援助奧匈。在德國的大力支持下,奧匈決定在鄰近塞爾維亞邊境的波斯尼亞薩拉熱窩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時間選定在6月28日,這一天是塞爾維亞被土耳其征服的紀念日(1386年6月28日)。這次演習以塞爾維亞為假想敵,出動了兩個兵團,斐迪南夫婦決定親自前往薩拉窩巡視。
奧匈的這一挑釁行動,大大激怒了塞爾維亞愛國者,"黑手會"和波斯尼亞當地的秘密民族主義團體"青年波斯尼亞"擬定了行刺斐迪南的計劃。
塞爾維亞政府事前已發覺了刺殺斐迪南的行動,並反對這一行動,擔心這一事件可能導致可怕的後果,因為塞爾維亞難以抵擋奧匈的進攻,而俄國此時尚未完成陸軍的改編計劃,不可能給塞爾維亞有力的援助。塞爾維亞政府試圖阻攔"黑手會"的人出境,但與"黑手會"有聯係的邊防軍使他們順利地越境進入波斯尼亞。塞爾維亞政府又通過本國駐奧匈公使提醒奧匈政府注意,如果斐迪南前往波斯尼亞,將會有生命危險。但是奧匈政府對這一警告置若罔聞。
6月28日清晨,"青年波斯尼亞"組織便在奧皇太子所要經過的大街上布置了7名刺客。上午10時左右,斐迪南夫婦在城郊檢閱軍事演習之後,乘坐敞篷汽車傲然自得地進入薩拉熱窩城。一長列皇室汽車緩緩駛過人群擁擠的街道,隻有稀疏的憲兵和警察布置在道路的兩旁警戒。斐迪南坐在第二輛車上,索菲亞坐在他的右邊。波斯尼亞軍政府長官奧斯卡·波蒂奧雷克將軍坐在左邊的位上,司機旁邊是侍從官哈拉希伯爵。
當車隊經過市中心米利亞茨卡河上的楚穆爾亞橋,駛進阿佩爾碼頭時,埋伏在這裏的第一個暗殺者沒能動手,因為一個警察走過來站在他麵前。相距不遠的另一個暗殺者察布裏諾維奇突然從人群中衝出來,向斐迪南夫婦乘坐的車擲出一枚炸彈,但被車篷彈到地上,在第三輛車前爆炸,碎片擊傷了波蒂奧克雷將軍的副手和索菲來的女侍。斐迪南故作鎮靜地走下車,察看了現場,對被警衛捉住的察布裏諾維奇瞄了一眼,然後登車揮手說:"先生們,這個人發瘋了,我們還是按原計劃進行吧。"車隊迅速駛進市政廳,斐迪南夫婦參加了市政廳舉行的歡迎儀式,然後略作休息,驅車前往醫院看望受傷的隨從。
斐迪南太大意了。死神在等著他。
本來是去醫院,但司機偏偏轉錯了方向,正好撞上了在街口拐角處守候的普林西波。刺殺的機會來了。普林西波拔出手槍,剛要舉槍射擊,離他不遠處的一個警察發現了,箭步衝上來欲抓住他的手臂。真是太巧了。就在這一瞬間,剛好趕到這裏的一位名叫米哈伊洛·普薩拉的"青年波斯尼亞"成員,揮手猶如一道閃電,朝警察頸部猛擊一拳,警察冷不防一個趔趄。這時,普林西波的槍聲響了,奧皇儲夫婦一命嗚呼。頓時,四下裏一片混亂,米哈伊洛趁機飛快地逃離了現場,而普林西波當場被捕,日後死在獄中。
曆史的進程又有其必然因素。
斐迪南遇刺僅僅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而戰爭的準備早已在進行中。
19世紀末,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爭奪歐洲霸權和分割殖民地的鬥爭中,已結成了兩個互相敵對的軍事侵略集團,即德、奧、意三國同盟和法俄同盟。進入20世紀,迅速強大起來的德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的叫囂嚴重威脅著英法等老牌殖民國家。德國修築巴格達鐵路的計劃直接觸犯了英國在西亞、北非和印度的利益。德國在非洲的侵略計劃和在南美的傾銷政策也同英國發生尖銳的矛盾。德國積極加強海軍,力圖和英國爭奪海上霸權。英德在殖民地、商業和軍備等方麵的鬥爭使兩國的關係日益緊張。德國的強大,使歐洲的"均勢"被打破,英國不得不放棄傳統的"光榮孤立"政策,調整對外關係。1902年1月,英國與日本簽訂同盟條約,假日本之手,削弱自己在亞洲的競爭對手沙俄。同時,英國也在歐洲大陸尋找與它的宿敵法國接近。
德法之間的矛盾也促使法國向英國靠攏。法國企圖從德國手裏收複阿爾薩斯和洛林,為此積極準備"複仇"戰爭。德法兩國為爭奪北非摩洛哥,也有著尖銳的矛盾。推動法國與英國接近的另一個原因是它的盟國俄國在日俄戰爭中大大削弱,如果德法發生戰爭,法國不可能指望俄國的有力支援。在這些情況下,英法兩國於1904年4月8日簽訂協約,法國承認英國在埃及的特權,英國承認法國在摩洛哥的特權。兩國也調整了在紐芬蘭海岸、岡比亞和尼日爾、暹羅、馬達加斯加和新赫布裏底斯群島的矛盾。英法協約的簽訂是準備世界大戰的重要步驟。
英法協約簽訂後,英俄兩國也逐漸接近。德奧勢力在巴爾幹半島的擴張危害著俄國的利益,沙俄一直把巴爾幹和土耳其看成是自己的勢力範圍,而德國也想控製這一地區。1903年,德國同土耳其簽訂條約,取得了巴格達鐵路的建築權。一旦鐵路修成,德國將控製黑海海峽的通道,俄國出入黑海將受到德國的限製。日俄戰爭後,俄國的經濟日益依賴英法兩國,英俄兩國的矛盾也因俄國國力的削弱和英德矛盾的加劇而暫時緩和下來。1907年8月,英俄兩國簽訂協定,標誌著英、法、俄"三國協約"最終形成。
以德奧為首的同盟國和以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作好了組織準備。兩大集團中各國一麵利用外交會晤進行和平欺詐,一麵瘋狂進行擴軍備戰。雙方劍拔弩張,戰爭的叫嚷甚囂塵上,戰爭危機頻頻發生。
1905年初,摩洛哥發生了危機。摩洛哥位於非洲西北部,扼守著大西洋進入地中海的門戶直布羅陀海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法國統治著摩洛哥的大部分國土,德、英、意、西等國都想擴大自己在摩洛哥的勢力。法國為了鞏固自己在摩洛哥的"特殊地位",展開了一係列的外交活動。從1900年到1904年,法國先後同意大利、英國和西班牙簽訂協定,規定了它們各自在摩洛哥的利益。1905年1月法國向摩洛哥蘇丹提出一個對其行政、軍事、財政的全麵"改革"方案,接受這個方案無異於承認法國的保護權。德國不容許法國占領這個地中海上重要的軍事基地和鐵礦產地,決定破壞法國的計劃。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訪問摩洛哥的丹吉爾港,發表挑釁性演說,提出要"維護"摩洛哥的主權和獨立。德國向美、英、法、西、俄等國照會,指責法國違反了馬德裏公約(1880年簽),並以戰爭相威脅。法國考慮到這時如發生戰爭將對自己不利,決定讓步,把同德國的關係暫時緩和了下來。
1906年1月16日,在西班牙南部海港城市阿耳黑西拉斯召開的國際會議上,俄、英、美諸國甚至意大利都支持法國,德國陷於孤立。會議決定承認摩洛哥"獨立",摩洛哥的財政由國際監督,警察組織由法國和西班牙分別管理,由它們負責摩洛哥的"治安",這就等於承認法國對摩洛哥的控製。德國雖然失敗,但並沒有放棄對摩洛哥的野心,爭奪摩洛哥的鬥爭成為戰爭危機的一個重要因素。
1911年4月,摩洛哥首都非斯爆發反對殖民統治的人民起義。法國以恢複"秩序"和保護僑民為由,占領非斯。德國不容法國獨占摩洛哥。7月1日,德國炮艦豹號駛進摩洛哥的阿加的爾港,隨之巡洋艦柏林號也出現在摩洛哥海麵,德法戰爭迫在眉睫。這時英國決定支持法國,並聲稱在摩洛哥問題上英國不惜與德國一戰。在英國的壓力下,德國不得不同意與法國談判。11月,雙方達成協議,德國承認摩洛哥為法國的保護國,法國把法屬剛果的一部分割給德國作為"補償"。
摩洛哥危機尚未過去,意大利和土耳其之間又發生了戰爭。意大利早就蓄意侵略土耳其的北非屬地的黎波裏,決定趁英、德、法等國卷入摩洛哥危機時,染指的黎波裏。1911年9月28日,意大利政府向土耳其發出最後通牒,抗議土耳其在的黎波裏阻撓意大利的"企業活動"。土耳其拒絕接受這個無理通牒,意土戰爭隨即爆發。
20000餘意軍先後在的黎波裏登陸。意軍裝備精良,在戰爭中第一次使用了飛機,意大利艦隊控製了沿岸港口,英國又不許土耳其援軍通過埃及。這樣,意大利打敗了土耳其軍隊,但遭到了的黎波裏阿拉伯人的頑強抵抗。戰爭一直延續到1912年巴爾幹戰爭開始才結束,土耳其把的黎波裏和昔蘭尼加(後來合稱利比亞)割讓給意大利。
為了準備戰爭,歐洲列強瘋狂擴軍備戰。從1911年起,德國每年都通過新的軍事法案,增加軍事預算。到1913年,德國已擁有由新式裝備武裝起來的現役部隊76萬。英國軍隊(包括印度軍隊在內)增加到41萬。法國於1913年通過新的軍事法案,將兩年兵役製改為三年,役齡從21歲到45歲改為從20歲到48歲,使軍隊增加到77萬。沙皇俄國在大戰前夕已擁有兵力為130萬的軍隊。列強還積極擴大海軍,英德兩國的海軍競賽最為劇烈。1912年,英德兩國舉行裁軍談判,英國堅持兩國海軍比例應為2:1,德國則要求定為16:10,談判最後破裂,雙方更瘋狂地增加軍費。到大戰前夕,德奧兩國軍事預算達140億馬克,協約國軍事預算也達47.66億馬克。兩大集團各自召開軍事會議,討論和製訂作戰計劃,力圖先發製人。德國參謀總長小毛奇曾經說:"我們已經準備好了,對於我們,戰爭越快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