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6月25日 第一章 國內
1140年金人攻順昌
熟悉嶽飛故事的人都知道,嶽飛在紹興十年(114O)郾城戰役中,命步兵持長斧入陣,專斫金軍馬足,建立了大破"拐子馬"的奇功。很長時期內,人們把"拐子馬"解釋為"穿著鐵甲的連環騎兵",即連環馬。這一說法最早見於嶽飛之孫嶽河所編的《鄂王行實編年》:"兀術有勁軍,皆重銷,貫以韋索(皮繩),凡三人為聯,號拐子馬,又號鐵浮圖,堵牆而進,官軍不能當,所至屢勝。"此說既出,官私史書及通俗小說無不沿用,"連環馬"成了婦孺皆知的一種作戰形式。直至清代乾隆皇帝組織文人,以他的名義編纂《禦批通鑒輯覽》時,才察覺此說不合情理,於是寫了一段"禦批",指出:"北人使馬,唯以控縱便捷為主。若三馬聯絡,馬力既有參差,勢必此前彼卻;而三人相連,或勇怯不齊,勇者且為怯者所累,此理之易明者。......況兀術戰陣素嫻,......豈肯羈絆己馬以受製於人?此或彼時列隊齊進,所向披靡,宋人見其勢不可當,遂從而妄加之名目耳。"清人對舊說的批駁,可謂切中要害,很有說服力,隻是對"拐子馬"一詞的解釋,仍令人不甚了然。
"拐子馬"究竟指什麼?宋史專家鄧廣銘所著《有關"拐子馬"的諸問題的考釋》一文,對此作了詳盡的考證,指出:"拐子馬"之稱,出於當時全國部隊中"河北簽軍"之口。所謂"河北簽軍",是指從河北地區民戶中被金強征人伍的漢人,因而"拐子馬"一詞應是漢族語言而非女真語言,此其一。其二,北宋人的習慣用語中有"拐子"一詞,宋人筆記中不僅有"拐於馬",還有"拐子城"、"兩拐子'等詞。所謂"拐子城",是指城門外用以拱衛城門的兩道對立垣壁;所謂"兩拐子",是指左右兩翼。因此"東西拐子馬",實即設置在正麵大陣兩側的左右翼騎兵。北宋滅亡後,這一北宋人的語詞,僅保存在中原與華北地區居民的口語中,未被南渡的軍民帶往南方。故南宋中後期人茫然不知其為何物,望文生義,才杜撰了"凡三人為聯,......一馬僨,二馬皆不能行"的解釋。
嶽飛首破"拐子馬"的說法,也出自《鄂王行實編年》。嶽珂認為,自金人起兵以來,凡用拐子馬即戰無不勝,至嶽飛才識破其弱點,大破其陣,"拐子馬由是遂廢"。但此說並不符合曆史事實。國城戰役之前的大儀鎮之戰和順昌城戰役,嶽飛並未參加,宋軍都采用了斫"拐子馬"馬足的戰術。郾城之戰之後二十餘年,史籍中仍有金兵使用"拐子馬"的記載。從道理上說,在較大規模的戰役中,斷無隻設正麵大陣而不配置左右兩翼的可能。"拐子馬"既是左右兩翼騎兵,隻要采用騎兵戰就無不設之理。因此.破"拐子馬"是嶽飛創舉之說,隻是嶽珂為其祖增輝的臆想而已。
宋金大戰。采石之戰是南宋宋軍抗金鬥爭的重要戰役。此戰發生於紹興末年,由文臣虞允文指揮宋軍打敗金軍,使金軍未能如願從采石機渡江南侵。
紹興和議後,金統治者滅亡宋朝的夢幻並未破滅。1148年,金兀術死去,海陵王完顏亮當右丞相。次年,完顏亮發動宮延政變,殺死金熙宗,自立為帝。他夢想一舉滅宋,盡享江南繁華。1132年,命張浩等大修燕京宮室,次年從上京遷都燕京,命名中都大興府。接著又營汴京,準備逐步南遷,直逼南宋。完顏亮遷都,一方麵是為了加強對河東、河北及中原地區的統治,另方麵是為了便利對南宋的軍事進攻。
公元1159年正月,宋金貿易的榷場,除泗州一處外,全部被金停止。二月,完顏亮命戶部尚書蘇保衡等於通州造戰船,並調集諸路猛安謀克軍以及契丹、奚人年25歲以上50歲以下者從軍,共50餘萬人。又命諸路大造兵器,征調軍馬,共征到馬56萬餘匹。1160年,簽發各路漢軍和水手,得3萬人。同時,加緊修建開封的宮殿,作為南侵的前進基地。1161年七月,完顏亮遷都汴京。九月,完顏亮自將32總管,60萬兵力,分四路大舉南侵。東路,完顏亮親自率領,由壽春攻淮南。中路,劉萼、仆散烏者率領,自蔡州南攻荊襄。西路,徒單合喜、張中彥率領,自鳳翔攻大散關。海路,蘇保衡、完顏鄭家率水軍由海道直取臨安,勢在一舉滅亡南宋。
1158年,宋朝賀金正旦使孫道夫回國後即報告了金國有南侵之意,高宗以為金沒有什麼借口。宰相湯思退疑心孫道夫借此引薦主戰派張浚,便把孫道夫貶知綿州。1159年末,金出榜禁止百姓傳說即將起兵南侵的消息傳到南宋,金朝賀宋正旦使施宜生也向宋透露了金兵不時南侵的訊息。宋高宗一方麵立趙瑗為皇子,以便在抗金形勢不利時退位逃避抗金的重任;另一方麵,於紹興三十年(1160年)春,派同知樞密院事葉義問出使金朝,探偵虛實。葉義問證實金軍即將南侵的消息後,右相陳康伯、兵部尚書楊椿立即布置兩淮守備。在金軍南侵的威脅下,秦檜的幫凶,左相湯思退,首先遭到抗戰派反對和攻擊,高宗無奈,隻得將其免官。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四月,金派使至宋,正式挑釁。五月,金使到臨安,使者當麵辱罵高宗,要求派大臣去開封商議割淮漢流域土地給金,並以大江為界。戰爭一觸即發,南宋群臣議論紛紛。主和派又主張逃跑。陳康伯堅決反對,說:"敵國敗盟,天人共憤。今日之事,有進無退。"堅決主張抗金。一些太學生也積極請戰。高宗遂命令備戰,分四路迎敵。以吳璘為四川宣撫使,負責川、陝防務;以老將劉錡為淮南、江南、浙西製置使,節製諸路軍馬,擔負江淮地區抗擊金軍主力的重任;以成閔為京湖製置使,率兵3萬戍鄂州,與守襄陽的吳拱犄角相應,防守長江中遊;以李寶為沿海製置使,率海舟120艘由海道北進,襲擊金水軍。
金軍南下後,宋軍不戰而潰。一個月左右,金兵推進到長江北岸的和州(今安徽和縣)。金軍南侵的消息傳來,劉錡抱病從鎮江渡江進駐揚州,隨即派兵北上,進駐寶應、盱眙、淮陰,淮東的防務有所準備。但負責淮西防務的王權卻逗留建康,不肯進軍,在劉錡督催之下,才與妻泣別,進駐長江北岸的和州,不想前進。又在劉錡再三命令之下,才進駐廬州。十月初,當劉錡趕到淮陰時,金軍到達淮河北岸。由於王權不進,淮西事實上沒有設防,金軍由此從容南下。而當王權得知金軍過淮河,又棄廬州南逃。金軍迅速推進到滁縣,即將臨江。在港陰抗擊金軍的劉錡得知這此消息,也隻得退兵揚州。
金軍臨江消息傳到臨安,京城亂作一團。文武官員紛紛把家屬送走,宋高宗也要"浮海避敵"。隻有陳康伯和黃中的家屬留在臨安,並堅決反對逃海,高宗才表示"親征",繼續抵抗。十月中旬,派知樞密院事葉義問督視江淮軍馬,中書舍人虞允文參謀軍事。這時金軍已占領真州(今江蘇六合),王權又從和州逃到采石。接著揚州失守,劉錡退守瓜州,後又退回鎮江。
完顏亮發動非正義的侵宋戰爭,遭到金統治區各族人民的強烈反對。金宗室完顏雍乘機奪取政權,黃河以北地區很快歸附新皇帝金世宗。完顏亮得到知這一消息更加瘋狂南侵。當時,他領兵駐紮在和州雞籠山,決定於十一月初八日從采石(今安徽當塗北)渡江。
葉義問到建康後,把王權撤了職,另派李顯忠代替王權的職務,可這個葉義問卻膽小如鼠,不敢親往前線,另派一中書舍人(文官名)虞允文,慰勞采石的宋軍將士。十一月八日,虞允文采石犒師,距采石數公裏外,即聞鼓聲陣陣,問道旁行人,說是金軍今日渡江,隨行人都想回去,虞允文不聽,進至采石,此時王權已經走了,接替他職務的李顯忠卻還沒到。宋軍沒有主將,人心惶惶,秩序混亂。虞允文到了江邊,見王權殘部士氣低落,零散坐於路旁,皆作逃遁之計。見到隊伍這樣渙散,虞允文十分吃驚,覺得等李顯忠來已經來不及了,就立刻召集宋軍將士,說以忠義,鼓舞士氣,決心一戰。
宋軍部將見虞允文出來作主,也打起精神來了。他們說:"我們吃盡金人的苦,誰不想抵抗。現在既然有您作主,我們願意拚命作戰。"有個跟隨虞允文一起去的官員悄悄地對虞允文說:"朝廷派您來勞軍,又不是要您督戰。別人把事辦得那麼糟,您何必背這個包袱呢?"虞允文氣憤地說:"這算什麼話!現在國家遭到危急,我怎麼能考慮自己的得失,逃避責任。"
虞允文是個書生,從來沒有指揮過戰爭。但是愛國的責任心使他鼓起勇氣。他立刻命令步兵、騎兵都整好隊伍,沿江布陣,又把江麵的宋軍船隻分為五隊,一隊在江中,兩隊停泊在東西兩側岸邊,另外兩隊掩匿山後。敵軍以為采石無兵,及近南岸,見宋軍列陣相待,當塗人民觀戰助威者十數裏不絕,方才大驚,欲退不能,隻得前進。幾百艘金軍大船迎著江風,滿載著金兵向南岸駛來。沒有多少時間,金兵已經陸續登岸。虞允文命令部將時俊率領步兵出擊。時俊揮舞著雙刀,帶頭衝向敵陣。兵士們士氣高漲,拚命衝殺。金兵進軍以來,從沒有遭到過抵抗,一下子碰到這樣強大的敵手,就都垮下來了。江麵上的宋軍戰船,也向金軍的大船衝去。宋水軍多踏車海鰍船,大而靈活,而金軍船隻底平麵積小,極不穩便,宋船乘勢衝擊,就像尖利的鋼刀一樣,插進金軍的船隊,把敵船攔腰截斷。敵船紛紛被撞沉。敵軍一半落在水裏淹死,一半還在頑抗。太陽下山了,天色暗了下來,江麵上的戰鬥還沒有結束。這時候,正好有一批從光州(今河南潢州)逃回來的宋兵到了采石。虞允文要他們整好隊伍,發給他們許多戰旗和軍鼓,從山後麵搖動旗幟,敲著鼓繞到江邊來。江上的金兵聽到南岸鼓聲震天,看到山後無數旗幟在晃動,以為是宋軍大批援兵到來,紛紛逃命。金軍遭到意料不到的慘敗,氣得完顏亮暴跳如雷,將怒氣全發泄在士兵身上,勒令第二天強渡長江,完不成任務者軍法從事。次日,虞允文又派新盛率水軍主動進攻長江北岸的楊林渡口。金船出港,宋軍用強弩勁射,又使用霹靂炮轟擊,又大敗金軍。完顏亮見渡江失敗,隻得退回和州,接著逃往揚州。
宋軍在采石大勝之後,主將李顯忠才帶兵到達。李顯忠了解到虞允文指揮作戰的情況,十分欽佩。虞允文對李顯忠說:"敵人在采石失敗之後,一定會到揚州去渡江。對岸鎮江那邊沒準備,情況很危險。您在這兒守著,我到那邊去看看。"李顯忠馬上撥給虞允文一支人馬,由虞允文率領前往鎮江。鎮江原來是由老將劉錡防守。那時候,劉錡已經病得不能起床了。虞允文到了鎮江,先去探望劉錡。劉錡躺在床上,緊緊拉著虞允文的手,心情沉重地說:"國家養兵三十年,沒有立過一點戰功,想不到立大功的還是靠您這位書生,我們當將軍的實在太慚愧了。"虞允文安慰他一陣,就回到軍營。他命令水軍在江邊演習。宋軍製造了一批車船,由兵士駕駛,在江邊的金山周圍巡邏。金兵打了幾次敗仗,都害怕作戰。有些將士暗地裏商量逃走。完顏亮在進退無路的條件下,孤注一擲,命令金軍三天內全部渡江南侵,否則一津處死。隔岸的宋軍剛打了勝仗,士氣商漲,嚴陣以待,金軍強渡無望,而完顏亮一貫用法苛嚴,使金軍將士進退兩難。他們得知完顏雍已在遼陽稱帝,並廢完顏亮為庶人,便也思變,於27日清晨完顏元宜率軍殺死完顏亮。十二月初,金軍退走,宋軍乘機收複兩淮地區。之後,金世宗為了穩定內部,派人到南宋議和,宋金戰爭又暫時停了下來。
采石之戰是宋、金戰爭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戰役,南宋軍民在虞允文的指揮下,力挫南侵金軍主力,打破了完顏亮渡江南侵、滅亡宋廷的計劃,加速了完顏亮統治集團的分裂和崩潰,使宋軍在宋、金戰爭中處於極為有利的地位。
1859年英法聯軍再犯大沽被擊敗
1856~1860年間中國軍民抗擊英法聯軍入侵的戰爭。因其性質與鴉片戰爭基本相同,史稱第二次鴉片戰爭。
19世紀中葉,伴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其對外侵略擴張日益加劇。1854年(清鹹豐四年)和1856年,英、法等國駐華公使向中國提出"修約"要求,企圖攫取比《中英南京條約》更多的特權,均遭清政府拒絕。於是,英、法在美、俄支持下,恃其海軍的優勢,不惜訴諸戰爭,以脅逼清政府同意"修約"。時清政府正忙於在長江中下遊與太平軍作戰,對外國侵略實行消極避戰、以和為主的方針。此次戰爭前後延續四年,經曆了三個階段。
1856年10月23日,英國以清軍到持有過期港英執照的中國船"亞羅"號上搜捕海盜為借口,命軍艦3艘、劃艇十餘隻、陸戰隊2000人向虎門開進,以挑起戰端。清軍事先既疏於防範,臨時又下令對敵船"不可放炮還擊",致使英艦順利闖過虎門,攻占珠江沿岸炮台,集中炮火轟擊廣州城,擊毀督署,其陸戰隊一度攻入外城,並燒毀靖海門、五仙門一帶民房。11月12、13日,英軍為解除後顧之憂,又占虎門的橫檔、威遠、鎮遠、靖遠炮台。英軍以武力脅迫兩廣總督葉名琛談判的目的並未達到,又遭沿江軍民襲擊,乃於1857年1月撤往虎門口外。
1857年初夏,英國增派遠征軍2900餘人抵香港。
法國以潛入廣西西林進行非法活動的天主教神父馬賴被判死刑為借口,也決定派出侵華遠征軍1400人。10月,英法組成聯軍,共有艦船61艘,總兵力1.1萬餘人。葉名琛奉鹹豐帝"總宜息兵為要"的諭旨,既不認真偵察敵情,又不切實加強戰備。12月12日,英、法公使額爾金和葛羅向葉名琛發出最後通牒。與此同時,英法艦隊駛入珠江口,15日兵臨廣州城下。28日晨,在艦炮掩護下,陸戰隊5700人分三路向城南、東南、西南進攻。1.3萬清軍,除東門外及東固炮台守軍曾英勇擊敵外,餘均稍戰即潰。次日,聯軍攻入城內,30日,廣東巡撫柏貴和廣州將軍穆克德訥豎白旗投降。次年1月5日,葉名琛被俘,後囚死於印度加爾各答。
大沽作戰英法聯軍侵入廣州後仍未能迫使清政府屈服,乃於1858年4月20日率艦船20餘艘,官兵2600餘人抵天津大沽口外,要求與清政府全權代表談判。清政府則堅持談判到廣東進行。5月20日,聯軍出動炮艇、陸戰隊,向大沽南北炮台進攻。守台官兵奮起還擊,重創敵船多艘,斃傷敵近百人。因後路援兵潰逃,炮台相繼失守。26日,聯軍炮艇溯海河駛抵天津城下。6月下旬,英、法、美、俄公使威逼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戰火暫熄。
條約簽訂後,英、法政府決定以武力為後盾堅持進京換約。1859年6月17日,聯軍艦船22艘、官兵2100人再次抵大沽口外。這時,大沽的防務在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籌劃下已有所加強,炮台已增至6座,海口敷設了鐵鏈、木樁等障礙物,部隊經過臨戰訓練。25日,聯軍在未偵察清大沽設防的情況下,貿然出動炮艇13艘駛入海口,拆毀障礙物,衝撞鐵鏈。守軍火炮齊發,中敵旗艦,擊傷英侵華海軍司令賀布。稍後,聯軍陸戰隊千餘人從南岸強行登陸。僧格林沁急調火器營等部迎擊,北岸炮台也發炮支援,戰至半夜,將敵陸戰隊擊退。此戰,擊沉聯軍炮艇3艘、重傷3艘,斃傷448人,予侵略者以沉重打擊(見抗擊英法聯軍入侵大沽之戰)。
聯軍遭此慘敗後,英、法政府決定進行大規模的報複。而鹹豐帝在此戰獲勝後,即從大沽地區抽兵2000前往鎮壓撚軍,並認為聯軍這次來華"實則以兵脅和",諭令僧格林沁等"總以撫局為要"。僧格林沁則株守大沽口,不在北塘設防。1860年7月27日,聯軍1.7萬餘人乘艦百餘艘抵大沽附近海麵。8月1日,聯軍首批陸戰隊乘虛占領北塘鎮。12日、14日擊敗清軍馬隊,攻占新河、塘沽。21日進攻大沽北炮台,直隸提督樂善以下守軍近千人壯烈犧牲,北岸炮台相繼陷落。僧格林沁率南岸守軍撤往天津,旋退至通州(今北京通縣)附近。24日,聯軍不戰而據天津。
大沽、天津失守後,鹹豐帝感到英法兩國提出的條件過於苛刻,決心與敵"決戰"。時僧格林沁所部清軍3萬餘人(其中馬隊萬人)部署在通州張家灣、八裏橋一帶,準備與敵"野戰"。而英法聯軍也以清方不能滿足要求,決計進犯北京,雙方展開張家灣、八裏橋之戰。9月18日聯軍發起進攻。僧格林沁馬隊突遭聯軍密集火箭的襲擊,馬匹驚駭狂奔,衝動步隊,造成全軍敗退。21日,聯軍進攻八裏橋時,僧格林沁用馬隊實施正麵反衝擊,遭到據壕固守的聯軍槍炮火力大量殺傷,被迫後退。當聯軍攻占八裏橋並分一部抄襲清軍後路時,僧格林沁棄軍先逃,導致各部紛紛敗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