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6月17日 第一章 國內
蕭何逝世
蕭何(?一公元前193年),漢初三傑之一,著名丞相。沛縣豐邑(今屬江蘇豐縣)人。他不論在戰爭期間,還是在漢初恢複時期,都表現出了中國古代傑出政治家的風度和治國才能,幾千年來都被人們所稱頌。
發動起義擁戴劉邦
蕭何曾任沛縣功曹(縣吏員),平日勤奮好學,思想機敏,對曆代律令很有研究,並好結交朋友;與劉邦是貧賤之交。劉邦當時隻是一個小亭長,平時不拘小節,經常惹事。蕭何就曾多次利用職權暗中袒護他,所以他們兩個人的交情很好。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蕭何和曹參、樊噲、周勃等人聚集商議。觀察形勢,並和早已起義的劉邦保持著聯係。當時的沛縣令也想歸附陳勝,保住官位,就和蕭何、曾參商議。蕭何建議赦罪重用劉邦。他們就到芒碭山去找到劉邦。當他們回到沛縣後,縣令卻變卦扣押了蕭何。劉邦知道後大怒,帶兵打回沛縣,殺了縣令,救出了蕭何,共謀大計。蕭何向大家宣布,公推劉邦為縣令。因劉邦辭謝,蕭何設占問之計,使劉邦無法推辭。當了起義的首領。從此,蕭何緊隨劉邦南征北戰,立下了蓋世的功勳。
深謀遠慮收存典籍
劉邦率軍勇往直前,直抵關中。蕭何身為丞督,坐鎮地方,督辦軍隊的後勤供應。公元前206年10月,秦王子嬰設計殺了丞相趙高,獻出玉璽,向劉邦投降。於是,劉邦率軍進入鹹陽。將士們都趁亂搶掠金銀財物,連劉邦也忍不住,趁著空閑,跑到秦宮中去東張西望。當他看到秦宮中華麗的裝飾,成堆的金銀珠寶,還有一群群的美女,也不覺飄飄然起來,甚至貪戀秦宮的富貴而舍不得離開。惟獨蕭何,進入鹹陽後,一不貪戀金銀財物,二不迷戀美女,卻急如星火地趕往秦丞相禦史府,將秦朝有關國家戶籍、地形、法令等圖書檔案都收藏起來,留待日後查用。因為依據秦朝的典製,丞相輔佐天子,處理國家大事。禦史大夫對外監督各郡禦史,對內接受公卿奏事。除了軍權外,丞相和禦史大夫幾乎總攬一切朝政。蕭何做官多年,他當然知道這些。所以,一入鹹陽,他馬上進入秦丞相禦史府,把律令圖書收藏起來,使劉邦對於天下的關塞險要、戶口多寡、強弱形勢、風俗民情等等都能了若指掌。後來,在楚漢戰爭中劉邦能克敵致勝,蕭何功不可沒。
安定漢中借機東進
劉邦占領鹹陽後不久,項羽也率軍入關,並在同年2月自封為西楚霸王。同時封劉邦為漢王,以偏僻的巴、蜀,漢中地區作為劉邦的封地。為了阻止劉邦向東發展勢力,還把關中地區一分為三,分封給三個秦朝降將。劉邦看出了項羽的用心,憋了一肚子氣,禁不住對手下大將說:"項羽也太無禮了!竟敢背叛約定排擠我!我一定要和他決一死戰!"樊噲、周勃、灌嬰等人,也都摩拳擦掌。
與此相反,蕭何卻冷靜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勸劉邦不能逞一時意氣,說:"您在漢中稱王,即使條件再差,也比白白去送死好吧?"劉邦不解地問:"怎麼是白白送死呢?"
蕭何回答說:"您現在的實力不如項羽,倘若冒失地去攻打他,肯定會失敗,這難道不是白白送死嗎?現在項羽封您為漢王,蜀地雖然偏僻,總還可以求生存。何況,蜀中地勢險要,最適合我們養精蓄銳。隻要我們愛護百姓,招賢納士,機會一來,同樣可以爭奪天下。何必隻圖眼前泄憤呢?"劉邦聽了蕭何的勸說,如夢初醒,連連稱是。於是,劉邦拜蕭何為丞相,率軍進入漢中,休兵養士,廣招人才、從此很多人都投到劉邦旗下,其中就有懷才不遇的韓信。
慧眼識英雄月下追韓信
韓信原是項羽的部下,他有勇有謀,是天下無雙的軍事家。但在項羽手下卻得不到重用,就投到劉邦麾下。開始,劉邦對他也不重視,韓信一氣之下就跑了。蕭何得知後,馬上放下沒處理完的緊急公務,親自去追趕韓信,連個招呼也來不及向劉邦打。劉邦正為軍中開小差的人日益增多而焦急,忽然有軍吏來報告說:"蕭丞相也跑了。"劉邦一聽大驚失色,說:"這還了得!我正要與丞相商議大事,怎麼他也逃走了!"
當下派人去找蕭何。一連兩天也不見蕭何的影子,急得劉邦坐立不安。蕭何為追韓信,不辭辛苦,一路問,一路追,直到天黑了,還沒追上韓信。正想休息一下,他忽然遠遠望見有個人牽著馬在河邊來回溜達。蕭何快馬加鞭,大聲喊著:"韓將軍!韓將軍!"他跑到河邊後,下了馬,氣呼呼地說:"韓將軍,咱們總算一見如故,夠得上是朋友。你怎麼不說一聲,就這麼走了?"
韓信仍不吭氣。蕭何又說了一大篇勸他回去的話。這時候,滕公夏侯嬰也趕到了,兩個人苦苦地相求,非要韓信回去不可。他們說:"要是大王再不聽我們的勸告,那我們三個人一起走,好不好?"韓信隻好跟著他們回來。
勸劉邦拜韓信為將
到了第三天,他們才回到南鄭。蕭何會見劉邦。劉邦見到蕭何,又喜又怒道:"你為什麼也想逃跑?"蕭何說:"我不敢逃跑,我是去追逃跑的人了。"劉邦問他:"你追的是誰?"蕭何回答說。"是韓信、"劉邦聽了後很不以為然地說:"逃走的將軍有十多個了,也沒聽說你去追過誰,怎麼偏要去追韓信?這明明是在騙我!"
蕭何說:"那些將軍都容易得到,可韓信卻是當今數一數二的傑出人才,跑了就再也沒有第二個了。大王如果隻想當個漢中王,沒有韓信也就算了;如果要準備打天下,那就非用韓信不可。您到底準備怎麼樣?"
劉邦說:"我當然想打出去.怎麼能老是困悶在這裏呢?"
蕭何說:"大王若決定出漢中,能重用韓信,他自然會留下;如果不重用他,他終究會離開的。"劉邦說。"我就依著丞相,讓他做個將軍,怎麼樣?"蕭何說:"叫他做將軍,他還得走。""那拜他為大將軍怎麼樣?"蕭何說:"很好。"劉邦當時就讓蕭何去召韓信來,馬上就拜他為大將軍。
蕭何很直爽地說:"大王平日太不注重禮儀了。拜大將軍是件大事,不是小孩子鬧著玩兒似的叫他來就來。大王若要拜韓信為大將軍,先得造起一座拜將台,選個好日子,大王還得親自戒齋,然後隆重地舉行拜將儀式。這樣,才能讓全體將士都能聽從大將軍的指揮,就像聽從大王的指揮一樣。"劉邦說:"好,我都聽你的。請你去辦吧。"
一個本來不出名的小官,如今一下子被拜為大將軍,眾人豈能不驚?偏偏劉邦、蕭何又對他那麼畢恭畢敬,大家更覺得莫名其妙。後來,韓信果然未令劉邦失望,沒有辜負蕭何的良苦用心,在楚漢戰爭中,為劉邦消滅了項羽,平定了天下。所以,劉邦能夠奪取天下,從一定程度說,不可忽視蕭何薦賢的作用。韓信拜將後,就向劉邦獻計。先定三秦(關中),後圍項羽。劉邦聽了非常高興,於是根據韓信的建議,調兵遣將,蕭何作為丞相,留守巴、蜀,頒布法令。鎮撫百姓,供給軍糧,準備殺出漢中。公元前206年,劉邦逐步平定了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