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7月3日 第一章 國內

1062年包拯逝世

包拯(999-1062)自希仁,蘆洲合肥人(安徽合肥),北宋天聖五年(1027)進士。

中進士後,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遠去為官,直到雙親相繼去世,守孝完畢,才在親友的勸說下為官,期間長達十年之久,故以孝聞於鄉裏。

宋景佑四年(1037),任天長(安徽天長)知縣,頗有政績。任滿後,調任知端州(廣東肇慶)。回京任監察禦史裏行,又改監察禦史,為「言事官」,對處事不當,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進行彈劾。為懲治貪官,自慶曆四年(1044)廿八月,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贓吏》,認為清廉是人們的表率,而天贓則是「民賊」。包拯七次上書彈奏江西轉運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蠍」,殘害百姓。並嚴厲批評宋廷的任官製度。皇佑二年(1050)至三年間,包拯知諫院,曾三次彈劾外戚張堯佐,審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詐騙案,震動朝野。

包拯在曆官三司戶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間,先後出任京東,陜西,河北等路轉運使,每至一地,都以減輕民間負擔、改革弊政、發展生產為己任,提出了「寬民利國」的經濟思想。多次為了國家大事,說了皇帝不愛聽的話,論斥權幸大臣,請求罷去皇帝賜給親信官僚們的恩寵,一切改由主管機構正常渠道進行。他將唐朝魏征給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寫出來,呈給宋仁宗為座右銘,時刻警惕,以國家大事為重。請求仁宗虛心納諫,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為主」,偏聽偏信,而要愛惜人才,除去苛刻,嚴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說,不隨意大興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采納施行。

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權知開封府,他於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離任,前後隻有一年有餘。但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把號稱難治的開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條。敢於懲治權貴們的不法行為,堅決抑製開封府吏的驕橫之勢,並能夠及時懲辦誣賴刁民。

由於包拯在開封府執法嚴明,鐵麵無私,敢於碰硬,貴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斂,聽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兒童婦孺們都知道包拯之名,親切稱呼他為「包特製」。開封府廣泛流傳著這樣的話「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用閻羅比喻包拯的鐵麵無私。

宋嘉佑六年(1061),他官至樞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師吏民,莫不感傷,歎息之聲,大街小巷都可聽得到。」朝廷贈官吏部上書,有「奏儀」十五卷傳於世。

1844年《中美五口貿易章程》簽定

《望廈條約》即《中美五口貿易章程》,是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美國強迫清政府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美國資本主義侵略者在可恥的鴉片貿易中是英國資產階級最大的夥伴,通過明目張膽的毒品走私從中國掠走了大量的白銀和原料。在鴉片戰爭期間,充當英國侵華的主要幫凶。二十二年春,美國海軍少將加尼(1789―1868)率東印度分遣艦隊到中國海麵,一麵為英軍聲援,替英商轉銷商品、代購原料,一麵乘機訛詐。結果,迫使清政府"賠償美商損失"25萬美元。《南京條約》簽訂後,美國掠奪中國的野心急劇膨脹,速派大鴉片販子家庭出身的顧盛(1800―1879),帶領3艘兵艦於二十四年正月初七(2月24日)到達澳門。初十,顧盛向清朝護理兩廣總督、廣東巡撫程?采(?―1858)遞交照會,聲稱"不日進京","約一月之間,兵船滿載糧食,即駛往天津白河口而去"。程?采奏報清政府說:"其意在仿照英夷,並欲駕出其上,已可概見。"道光帝十分害怕,派兩廣總督耆英趕到澳門會晤顧盛。五月初六,耆英與顧盛於澳門附近的望廈村開始談判。十八日,在顧盛的恫嚇之下,耆英在望廈村與顧盛簽訂了中美《五口貿易章程》,即《望廈條約》。共34款,附有《海關稅則》。規定美國享受英國在《南京條約》中除割地、賠款以外的協定關稅、五口通商、領事裁判權、片麵最惠國待遇等全部特權,而且比《南京條約》有所擴大,規定:美國人有權在五口通商口岸租地蓋樓、開設醫院和教堂;美國兵船可以到中國沿海各港口"巡查貿易";對在華的美國商人,清政府必須"時加保護,令其身家,安全";12年後對五口貿易等條款可以"稍為變通",為以後借口"修約"以索取更多侵略特權埋下伏筆。《望廈條約》是美國初期侵華活動的第一個罪惡記錄,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獨立和主權。顧盛在給美國國務院的報告中直言不諱地供認:"美國及其他國家,必須感謝英國,因為它訂立了《南京條約》,打開了中國的門戶。現在,英國及其他國家也要感謝美國,因為我們將這個門戶開放得更寬闊了。"因此,就連美國的資產階級學者丹涅特(1883―1949)也不得不承認:"美國在《望廈條約》中第一次顯現了帝國主義的色彩。"

在林則徐領導的廣州禁煙運動中,美國鴉片販子的利益也受到了嚴重的威脅。他們於1839年5月聯合上書美國國會,要求美國政府與英、法、荷等聯合起來對付中國。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後,美國派加尼率東印度艦隊來中國沿海護僑,保護美國利益。而加尼卻在得知《南京條約》簽訂的消息後,徑自致函兩廣總督祁填,要求最惠國待遇,未果。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華盛頓,美國總統泰勒於1842年12月谘會國會,要求派遣代表來華商談建立新的經濟關係。1843年5月,美國政府派顧聖為特使來華,其使命就是要求中方給予美國與英國同等的通商條件。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2月,顧聖到達澳門。6月18日,清欽差大臣、兩廣總督耆英與顧聖在澳門附近的望廈村進行會談。在談判過程中,美方軟硬兼施,采用訛詐的手法,脅迫中方談判者。耆英屈服於壓力,抱著"一視同仁"的宗旨,接受了美方所擬定的條約草案。7月3日,雙方在望廈村正式簽訂了中美《五口通商章程:海關稅則》,又稱《望廈條約》。

中美《望廈條約》共34款,並附有海關稅則。主要內容為美國在通商、外交等方麵,享有與英國同等的權利。也就是說,英國通過鴉片戰爭獲得的特殊權益,除割地、賠款外,美國全部獲得,而且在許多方麵危害中國更厲:1.協定關稅。條約規定:"倘中國日後欲將稅率變更,須與合眾國領事等官議允",此為中國近代史上損害中國經濟甚重的"協定關稅"之始。2.擴大領事裁判權範圍。條約規定:中國國民與美國國民發生訴訟事件,美國國民由美國領事等官員捉拿審訊,按照美國法律與慣例處理;美國國民在中國與別國國民發生爭議,"應聽兩造查照各本國所立條約辦理",中國官員無權過問。由此,清朝對美國國民的逮捕、審訊定罪、懲治的司法權力全部喪失。3.侵犯中國的領海權。美國兵船可以任意到中國港口"巡查貿易",清朝港口官員須"友好"接待。停泊在中國的美國商船,清朝無從統轄。4.規定了12年後可以"修約"的條款。此外,條約還同樣規定了片麵最惠國待遇,如果中國日後給他國以某種優惠,美國應一體均沾。

中美《望廈條約》是比中英《南京條約》、中英《虎門條約》及其附件更細致更完備的不平等條約。它是加在中國身上的又一道更為沉重的枷鎖,並成為爾後中法《黃埔條約》及其他帝國主義列強與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的範本。

條約原文:望廈條約

一八四四年七月三日,

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八日,望廈

茲中華大清國、亞美理駕洲大合眾國欲堅定兩國誠實永遠友誼之條約及太平和好貿易之章程,以為兩國日後遵守成規,是以大清大皇帝特派欽差大臣太子少保兩廣總督部堂總理五口通商善後事宜辦理外國事務宗室耆;大合眾國大伯理璽天德特派欽差全權大臣駐中華顧聖;各將所奉便宜行事之上諭及欽奉全權之勅諭,公同較閱照驗,俱屬善當,因將議明各條款,臚列於左:

一、嗣後大清與大合眾國及兩國民人,無論在何地方,均應互相友愛,真誠和好,共保萬萬年太平無事。

一、合眾國來中國貿易之民人所納出口、入口貨物之稅餉,俱照現定例冊,不得多於各國。一切規費全行革除,如有海關胥役需索,中國照例治罪。倘中國日後欲將稅例更變,須與合眾國領事等官議允。如另有利益及於各國,合眾國民人應一體均沾,用昭平允。

一、嗣後合眾國民人,俱淮其摯帶家眷,赴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共五港口居住貿易,其五港口之船隻,裝載貨物,互相往來,俱聽其便;但五港口外,不得有一船駛入別港,擅自遊弋,又不得與沿海奸民,私相交易;如有違犯此條禁令者,應按現定。

1885年在德國定購的"定遠"號、"鎮遠"號兩艘鐵甲艦來華

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體現了兩種對立的軍事思想的交鋒。中國一方奉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宗旨,改革徒有其表。他們既想仿效西方物質文明的某些特點,又不想改變中國傳統的政治思想和文化體係的基礎。

日本一方則滿懷民族主義熱情積極進行維新。年輕而富於進取心的軍閥們鼓勵發展軍事力量。他們打著天皇的旗號實行寡頭統治,為振興日本而盡忠效力。他們支持國家快速實現工業化,以便向西方列強看齊並迫使列強度除不平等條約。當時,中國海軍學員出國留學最長的期限2至3年,而日本人去英國學習海軍技術卻長達7年之久。正如《簡氏艦艇年鑒》之文弗雷德裏克·托馬斯·簡當時所指出:"日本人側重人才培訓,而中國人側重謀求技術裝備。"

中國的軟弱導致其邊境地區不斷受到西方列強的蠶食。截至1890年,中國的許多藩屬落入西方列強手中,中國的儒教世界秩序眼看就要分崩離析。1881年,俄國人攫取了伊犁西部地區;1885年,越南淪為法國的殖民地;1886年,英國吞並緬甸;1890年,英國又控製了錫金。

然而,朝鮮當時並沒有屈服於帝國主義的壓力。十九世紀末葉,當西方列強和日本企圖涉足朝鮮時,被西方人稱為"隱士王國"的朝鮮的統治者堅持效忠中國。結果,中國仍然在朝鮮保持實力地位。李鴻章當時公然宣稱,一旦中國利益需要,他就是朝鮮的國王。

但是,李鴻章的庇護並不能使朝鮮免除外患。1875年,日本借口其測量船受到朝方炮擊而逼迫朝鮮進行談判。一年後,日朝簽訂了《江華島條約》,此後朝鮮又先後與美國、英國、德國、意大利、俄國和法國簽訂了一係列條約。

1882年,朝鮮國內發生暴亂,導致中日兩國出兵幫助恢複秩序。這次中國人占了便宜,日本人大為惱火。1885年,中日雙方簽訂《天津條約》,約定各自從朝鮮撤出自己的軍隊,將來任何一國要派兵到朝鮮,都必須預先通知對方。此後,經過一段不穩定的和平時期,到1894年,朝鮮南部地區再次爆發起義。中國通知日本,中方將出兵朝鮮,在通知書中,中國將朝鮮稱為中國的藩屬。此話使日本人深感不安,他們對此不予承認,並宣布日本也將出兵朝鮮。

兩國軍隊進入朝鮮,鎮壓了起義。隨後,日本迫使中國與其合作,共同改革朝鮮內政。中國斷然反對,指出改革是朝鮮人自己的事情。為此,日本企圖逼迫朝鮮政府宣布廢除對中國的藩屬地位,但遭朝方拒絕。日本遂劫持了朝鮮國王,扣押政府人質,重新扶植了一個親日傀儡政府。新政府立即要求清軍撤離朝鮮,結果導致了軍事衝突。1894年8月11日,中日雙方正式宣戰。這裏有必要回顧一下中國皇帝的宣戰詔書。詔書清楚地表明中方堅持迂腐的儒教思想體係,並強調了中方不希望在海上與日本海軍交戰。詔書全文如下:(詔書略)

在宣戰前的幾個月中,李鴻章批準派洋員上艦協助北洋艦隊進行備戰。其中高級洋員漢納根,原為普魯士騎兵少校,多年來為李鴻章訓練陸軍;監建旅順港(阿瑟港)。英員威廉·泰勒原是海關稅務司,在"定遠"號鐵甲艦上任漢納根的私人秘書並協助處理槍炮、艙麵業務。同時派上兩艘鐵甲艦的還有幾位德國和英國的管輪、槍炮教員。唯一的美國人麥吉芬在"鎮遠"號服上任幫帶的顧問。他具有良好的海軍閱曆,畢業於美國安納波利斯海校,並在海上實習了兩年。後來由於國會削減軍費,他們班的36名學員中隻

有12名被批準留在海軍擔任現役軍官,於是麥吉芬於1884年應李鴻章之聘來到中國。

臨戰前夕,提督丁汝昌多次召集高級將領和外國顧問商議軍機。在這些會上顯然也針對各艦性能不統一的情況修改了某些戰術。

當時製定的作戰指導思想是:以旗艦為前導艦組成單縱隊作戰,從而使所有艦艇的舷炮都能充分發揚火力。具體方法是:艦隊成單橫隊航渡,看到信號後向左(或右)齊轉,變成單縱隊作戰隊形。如果敵對雙方都使用同樣的戰術。最後勢必形成兩個單縱隊並列同向機動,在機動過程中相互炮擊,直至一方取得明顯優勢。取得有利態勢的最好方法是占領"T"字橫頭,即成單縱隊高速機動,垂直穿過敵編隊的前進航向,迫使敵人隻能使用前導艦的艦首炮射擊,而攔截縱隊卻能充分發揚火力。

丁提督及其部下都懂得這些戰術,但是漢納根認為中國人根本不具有實施這種機動的條件,他在給李鴻章的報告中寫道:

我一上艦就努力了解艦隊實施機動所具備的條件。我發現新的信號密碼並不令人滿意,它不適合12艘艦艇的艦隊在指揮上的諸多需要。我還發現這些艦艇的航速和旋回半徑極不統一,這使它們在作戰過程中很難正確地變換隊形和保持艦位,再加上通信困難使問題更加棘手。但是,鑒於艦隊現在隨時準備出戰,我決心不更換密碼,以免給船員們帶來更多的麻煩,因為他們可能來不及熟悉新的密碼。所以我決定這12艘軍艦不進行統一編組,而作為獨立的艦隻。這樣,它們平時在艦隊的統一指揮下聯合起來,戰時則各自為戰。

也許正是由於漢納根的上述意見才使丁提督同意海戰時采用以下三條戰術:

1.戰時不論攻與守,同一建製的姐妹艦或對艦務合而勿離,互相支援。

2.戰時以艦首對敵,以期發揮艦首炮的巨大威力。

3.各艦行動嚴格遵從旗艦指揮。

日本艦隊在伊東祐亨海軍中將的指揮下在1894年的前8個月中天天出海操練。伊東不但重視射擊演練,而且給小火輪配上防護板,編為兩個分隊,派高級將領上船反複演練戰術布陣,發布信號和進行戰鬥指揮,演習後還要進行戰鬥講評與討論。例如,伊東在演習中發現艦長們喜歡使用撞擊戰術,遂指出日本戰艦經不起撞擊,不宜采用這種戰術。

更重要的是,日本艦隊雖然比中國艦隊規模小,但其特點是比較統一;各艦的航速與旋回半徑基本一致。

1894年9月17日,星期一,中國艦隊在黃海北部的鴨綠江口外拋錨。它是於頭一天護送幾艘運兵船到這裏的。星期天,運兵船繼續溯江而上,把換防部隊送往鴨綠江朝鮮一側登岸。這天上午,天空晴朗,海麵風平浪靜。

11時,艦隊正準備開飯,隻見西南偏西方向升起一片煤煙。少頃,他們發現一支龐大的日本艦隊正向錨泊著的中國軍艦駛來。日本艦隊當時正巧駛往鴨綠江口附近的小鹿島。大約11時15分,日本艦隊識別出中國艦隊後便升起"發現敵艦"的信號旗,整個編隊立即按平時演練規程轉換成單縱隊密集隊形。

此時,中國艦隊也匆匆結束午飯,準備起航。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軍艦的機房需要實施強壓通風才能加速。鍋爐升火的困難引起了混亂,而且旗艦"定遠"號把事先議定的信號"分段縱列"發成"橫列",使原應擔任前導艦的兩艘鐵甲艦居於編隊中央。這樣,整個艦隊呈半月形參差不一地緩緩駛向日本縱隊。

日本第一機動編隊司令坪井航三海軍少將立即決定暫時避開中國的兩艘可怕的鐵甲艦,用4艘小型巡洋艦逼近中國橫列編隊,進行穿插突破,並對其火力薄弱的左翼實施猛烈攻擊,待突破中國陣列後再掉頭攻擊其右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