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6月16日 第八章 國際
1940年法國馬其諾防線棄守
1945年4月,德國宣布投降後不久,蘇聯開始著手對日作戰的準備。為了保證戰役實施的突然性,蘇聯煞費了一番苦心。蘇聯在遠東的鐵路線離邊境非常近,隻有2~4公裏。為了不讓日軍發現戰略意圖,蘇軍在運輸過程中實施了周密的偽裝,在靠近邊境地區的運輸,白天隻少量增加運輸車次,夜晚進行"飽和"運輸;蘇軍部隊到達集結地域後,嚴格保持無線電靜默,並控製人員的戶外活動。在做好一切準備工作後,1945年8月8日22時50分,蘇聯向日本宣戰。8月9日0時,在對日作戰最高司令官華西列夫斯基的指揮下,蘇空軍對中國東北的主要城市和日軍的主要防禦設施實施了大規模的空襲,同時地麵部隊從3個方向向關東軍展開了猛烈進攻,蘇軍空降部隊則在長春、沈陽等城市實施機降,像一把尖刀插向了日軍的腹部。日本關東軍被分割成數塊,南北不能相顧。
就總體而言,日本關東軍大多一戰即潰,但在一些局部戰鬥中,日軍仍負隅頑抗,其中尤以虎頭要塞之戰最為激烈。烏蘇裏江邊的虎頭樞紐據點是關東軍精心設計並驅使一萬多名中國勞工耗時6年修築的堅固要塞,號稱"東方馬其諾防線"。當時有1900餘名日軍在此堅守。蘇軍久攻不下,便改換戰術,先用訓練有素的哥薩克狙擊手封鎖日軍的火力點,在控製了要塞的洞口和通氣孔後,將汽油灌入地下工事,用燃燒彈點著,使不少日軍被燒死或窒息而死。蘇軍還將自行火炮開到要塞的坑道口邊,在近距離用火炮直接對洞口內連續轟擊。最後,虎頭日本守軍除約70人逃跑外,其餘全部被擊斃。1945年8月22日,在長春關東軍演習場,關東軍山田乙三司令官率97名將領向蘇軍投降。日本關東軍雖然在兵力和武器裝備上較之蘇軍處於下風,但他們畢竟有近百萬之眾,在中國東北已經營14年,熟悉當地的地形、民情,還建造了大量堅固防禦工事。戰前蘇軍統帥部估計,結束對日作戰短則兩三個月,長則需要半年以上。可事實上交戰僅13天關東軍就土崩瓦解。個中緣由發人深思。
盡管戰前蘇軍采取了很多保密措施,隱蔽作戰企圖,但關東軍如果提高警惕,加強偵察,就不可能對其3個多月的大規模兵力調動毫無察覺。究其原因,主要是日軍在戰略判斷上出現失誤。日軍一直將美軍視為盟軍對日作戰的主力,特別是美國投下原子彈後,日軍將美軍可能對日本本土的登陸行動作為防禦的重點。對於蘇軍的重拳出擊,日軍雖然也考慮過,但他們認為中國東北10月份以後就要進入冬季,蘇聯沒有把握在兩個月(8~10月)之內擊敗關東軍,也不會在天寒地凍的環境下對日作戰,所以蘇聯紅軍即使發動全麵進攻也要等到來年春季以後。正因有以上的判斷,當蘇軍利用雨夜發動全麵進攻的時候,日軍沒有任何準備,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甚至還在丹東找歌舞伎尋歡作樂。假如日軍能夠對蘇軍行動提前有所判斷的話,恐怕蘇軍很難在半個月之內就擊潰關東軍。未來高技術戰爭具有突發性、節奏快、初戰就是決戰的特點,這對戰略判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揮員在作出判斷時,應將科學的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有機結合,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對戰略形勢、敵我力量對比、敵軍可能的行動等諸多因素進行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動態分析,從而為正確決策奠定堅實的基礎。
日本關東軍在東北全境層層布防,並在一些險要地段精心構築堅固防禦堡壘,形成數道防線,企圖以分兵把口、分層狙擊的戰術手段抵抗蘇軍的進攻。然而,當時蘇軍的作戰理論已飛速發展,在進攻上強調以機械化部隊進行快速的大縱深作戰---在日本關東軍的薄弱防禦地段打開缺口後,立即擴大突破口,高速向縱深推進,再以空降部隊的縱深機降,使日軍的防禦體係徹底瓦解。雖然日軍在個別防禦地段也作一些頑抗,但那隻是被動挨打的消極防禦,沒有主動的反擊,因此失敗是必然的。克勞塞維茨曾指出:"純粹的防守同戰爭的概念是完全矛盾的,在戰爭中防守隻能是相對的。"恩格斯也曾指出:"消極防禦,即使有良好的武器,也必敗無疑。"因而,在防禦作戰中要特別注意兩個方麵的問題:一要辯證看待防禦和進攻的關係,不能將進攻和防禦兩種作戰樣式割裂開來,而應在防禦過程中,適時進行反擊,改善防禦結構,使防禦保持彈性。二要處理好防禦前沿和縱深的關係,現代進攻作戰是在全縱深範圍內進行的立體進攻作戰,防禦一方不應固守過去層層設防的線式防禦模式,而應實施動態、非線式的全縱深防禦,將反擊與防禦、正規戰與遊擊戰有機地結合起來。
1902年美國科學家巴巴拉·麥克林托克誕生
一九二0年以後的幾年裏,巴巴拉·麥克林托克在康乃爾農學院作學生,教過她的大多數教師是稱讚她,對她抱有好感的。"康乃爾最令人高興的一件事就是能夠結識教授......即使下課以後,我們仍可在一起交談。"萊斯特·夏普,植物學係的一位細胞學教授,每星期六上午都向她個別講授一次細胞技術課程,後來,夏普成了她的論文的指導教師。麥克林托克十分靈巧,後來成了夏普的第一位助手。在讀研究生時,她繼續從事她自己的研究。"夏普本人不是一個搞研究的人,"麥克林托克回憶說,"在早年他做過一些研究,但是後來他主要從事寫作工作。他寫了一本細胞學教科書,這是第一次出版這種類型的書--在文獻總結方麵,他有非常傑出的才能,但他從不搞研究。"麥克林托克說,她自己是有"研究頭腦的",夏普也完全支持她。"他給我的正是自由,充分的自由,讓我去做我想做的事情。"
這樣的安排並不合她的意。到讀研究生二年級時,她已經知道她想做的是什麼了。在前一年,她受雇於另一位細胞學家擔任助手,她發明了鑒定玉米染色體的一種方法,能辨別出每一條細胞染色體--這使得長期從事這個問題研究的雇主感到吃驚。"是的,我發明的這種方法他也可以做,但我在兩、三天之內就把它掌握了,而且我幹得十分幹淨、俐落、漂亮。"她的雇主對她的成功有點不高興。"我從來未想到我從他手裏奪走了什麼;我甚至連想都沒有想過。這是多麼令人激動啊,就在這一點上,我們做到了將一條染色體與其它染色體區別開來,而且如此簡單!他盯著的地方剛好是錯誤的,而我卻看著另一處。"他們之間的友誼可能完結了,但麥克林托克的事業卻開始了。麥克林托克發現自己正"朝正確的地方看",她打算花幾年的時間接著幹下去。
其時,貝林剛發明了進行細胞學分析的一種新技術,大大地簡化了用顯微鏡研究染色體結構的切片製備方法。對於細胞學研究來說,技術是絕對必要的條件。而在製作細胞製片和染色時,則一切有賴於設計精巧操作謹慎了。貝林對洋紅壓片方法經過了種種改進,使得它特別適合於研究玉米,並可觀察到每一條玉米染色體分裂和複製周期的全過程。
染色體在細胞核中。在細胞分裂前期,首先看到染色體變成長細絲。在適合的條件下,可看到這些"絲"沿長軸加倍。這樣,每個染色體包括兩個半染色體,即染色單體,集結在染色體稱之為著絲粒的部位上(或附近)。在整個分裂的第一階段(前期),染色體變得越來越短、越來越粗,細胞經曆了兩種類型的核分裂--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雖然它們在開始的時候很相似,卻以完全不同的方式進行分裂。
在有絲分裂時,細胞通常進行自身複製,核膜溶解,細胞核與細胞質正式分離,前期隨之結束(見上圖)。在下一階段(中期),出現紡錘絲結構,從核仁相對的兩極幅射狀發出;染色體本身附著於紡錘絲上,在紡錘體的中部成線形排列。在這個過程中,著絲粒分裂,這樣染色體的分裂就完成了。在第三階段(後期),兩條新的染色體,由著絲粒牽引著,沿紡錘體朝相反的兩極移開。最後,在末期,在每組子染色體周圍重新形成核膜,生成兩個完整的細胞核,每個細胞的染色體同原來的細胞相同。
有性生殖的生物體除具有複製正常細胞的機製外,還需要有產生配子細胞的另一機製。配子細胞的染色體不是二倍體,而是單倍體。這一機製是減數分裂。在主要的一些方麵,它與有絲分裂不同。正常細胞中的二倍體包括兩套同源的染色體,每套來自一個親本。減數分裂時,每條染色體並不分裂,互補的染色體一起排列著(見上圖)。這一接合過程(即聯會)發生在前期的中途,即在被稱之為偶線期和粗線期的時期。之後,在雙線期,每對染色體又稍分開,在染色體組交換染色單體時可看到交叉。(在減數分裂時發生了交叉,這一最基本的核分裂形式對於遺傳學家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在前期末,紡錘體出現了,兩條互補的染色體象在有絲分裂時那樣繼續分裂,它們開始沿紡錘絲互相分開。第一次分裂周期之後就是第二次分裂周期,這一次染色體通過縱裂進行複製,結果產生了四個核,每個核的染色體都是單倍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