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6月13日 第一章 國內
1611年禦史徐兆魁彈劾東林講學
在無錫城區東門內,有一片古建築群,粉牆黛瓦,廳堂曲廊,石坊高聳,泮池碧水,周圍古柏參天,顯得格外幽靜。這片占地近二十畝的古建築群,就是聞名遐邇的著名曆史文化古跡東林書院。
東林書院因創辦時間較早,在國內久負盛名。北宋時期,在我國東南地區理學思想尚不夠普及發展的情況下,福建將樂人楊時即於政和元年在無錫親自創立了東林書院,並長期居此講學。楊時字龜山,是北宋著名理學家程顥、程頤兄弟的嫡傳高足。二程對楊時都非常器重。一次楊時南歸,程顥親自目送之曰:"吾道南矣"。楊時後來成為北宋理學南傳的重要人物。東林書院為宋代理學在我國東南地區主要傳播活動中心。元代書院荒廢。明代中期曾多次建議在原址修複,因經費等原因沒有實現。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無錫顧憲成原在吏部供職,因薦舉人忤旨被罷官裏居,在家鄉講學多年,急需有個合適場所,以供講學活動之用。為了繼承發揚先賢楊時講學遺誌,於是與高攀龍等人商議並呈請官府,得到批準同意及鄉裏士紳同人的大力支持,隨即共同捐資於楊時講學原址興複修建了東林學院,並用官資於書院左偏同時建了道南祠,用以紀念祭祀楊時。道南祠因程顥送楊時時所說"吾道南矣"而得名。楊時是東林書院創建的先輩大師,又係北宋理學南傳即"道南係"的主要傳人,他被尊為閩學鼻祖,楊時在無錫及東南地區有許多學脈傳人和知名弟子。如南宋時期無錫尤袤、福建朱熹和長沙嶽麓書院山長張都是楊時傳人弟子。
明代所建的道南祠為書院祭祀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計分大門、前堂、享堂三個部分。大門左右聯曰:"伊洛淵源舊,梁溪俎豆新"。前堂三楹,內懸聯曰:"道幸南來溯本本原原洛水薪傳延一線,恩由北至看承承繼繼錫山俎豆永千秋"。享堂三楹。內中凡設幾案五,當中供奉楊時神像,左右四龕內奉配宋、元、明等諸賢神位。享堂內懸匾曰:"伊洛正宗"。懸聯曰:"載道而南揭理一分殊之旨十八年春風化雨,奉神以祀萃仁至義盡之儒兩三朝威鳳祥麟"。從以上題聯匾額內容上看,一是指出理學宗傳,二是讚揚楊時理學思想和學術地位,三是肯定楊時在東林講學功績。故明代書院建成凡舉行會講時,主講者都要依例率領各郡各縣各地前來參加講學的學者整肅衣冠至道南祠向楊時神像等前賢行四拜禮,然後才入座講學。以此來加強對學者的理學思想薰陶和傳統教育。而且春秋舉行公祭。同時,明代舉行會講時,凡由弟子門人所記主講人的"語錄"、"揭示"等精辟論述,經主講人審定後即交由專門書刻人在道南祠付梓刊行。有時在書的扉頁上還刻上"道南祠藏版"字樣。所以道南祠也是無錫地區較早的編輯、刊刻、出版傳統文化圖書的重要場所之一。此祠從明代經曆朝修複一直沿存至今。
明代東林書院重修後,主要建築有:書院大門、石坊、泮池、儀門、麗澤堂、依庸堂、典籍室、祭器室、左右長廊等。各堂室內桌凳案幾、圖書典籍、鍾鼓祭器等及匾額楹聯一應俱全。院內遍植鬆柏梓柳、桂梅桐竹等。常年林木蒼翠,群芳吐豔。院左屏峙城垣,西映惠山,東、南河流近繞,整個書院環境靜寂,是講學的理想場所。
東林書院訂立有一套比較完整的院規和會約儀式。並於修複後的當年十月開始正式舉行會講。以後每年一大會,每月一小會,定期舉行。先後擔任書院主講者有顧憲成、高攀龍等人。東林講學有幾個明顯特點。一是舉賢育才,強調德性修養,立誌做人。二是提倡兼聽,博采眾長,不執門戶之見。三是反對空疏議論,提倡實際有用學問。四是主張關心國事,誌在社會民生。顧憲成曾指出:"官輦毅,念頭不在君父上,官封疆,念頭不在百姓上,至於水間林下,三三兩兩相與講求性命,切磨道義,念頭不在世道上,即有他美,君子不齒也。"同時強調:"會不厭多貴其真,友不厭少貴其精"。這為書院講學確立了總體原則與接納學人的思想宗旨。當時,江南士紳弟子及各地學人一致仰慕東林學風,都遙相應和,聞風響附,聯翩來集,皆以東林為歸。院內書室多為學人分寓,學舍至不能容。由是東林名聲大著,引起朝野的普遍矚目。
東林講學之際,正值明末社會矛盾日趨激化之時。特別到明神宗統治後期,宦官弄權,邊患頻仍,名餉加派,人民負擔沉重,政治日益腐敗。以東林書院講學為聯係紐帶並逐步發展形成以江南士大夫為核心的東林學派,他們既有鮮明的學術思想見解,又有積極的政治主張。要求廉正奉公,振興吏治,開放言路,革除朝野積弊,反對權貴貪縱枉法,呼籲朝廷要惠商恤民等。這些針砭時政的主張要求得到當時社會的廣泛同情與支持。同時,也遭到宦官集團的強烈忌嫉和反對。兩者之間因政見分歧發展演變形成明末激烈的競爭局麵。反對派將東林書院講學及與之有關係或支持同情講學的朝野人士籠統稱之為"東林黨"而加以無端攻擊詆毀。這就是"東林黨"的來曆。與東林黨對立的有所謂齊、楚、浙黨等派別。到天啟年間,上述諸黨統統趨附於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此時,東林黨人與閹黨集團之間因朝政爭論相互攻擊達到公開不可調和地步。天啟後期,閹黨魏忠賢竊權亂政,向全國頒示所謂《東林黨人榜》,公開逮捕迫害大批東林黨人士。高攀龍力抗權奸,不屈逮辱,投水自沉。同時,由政爭遷怒於講學,又矯旨毀全國各地書院,禁止講學活動。天啟六年(1626),東林書院被限期全部拆毀,講學亦告中止。
明崇禎帝朱由檢即位後,懲處了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同時昭雪平反東林黨人冤案。並下旨修複東林書院。崇禎二年(1629),無錫吳桂森應旨捐資修複了麗澤堂、東林精舍、書院大門院牆等。並於麗澤堂西營建來複齋三楹,作為自己的讀書偃息之地,居中主持繼續講學。同時對書院原來講學規條進行申訂修改,以便符合時代變化需要。在吳桂森等人努力主持下,東林書院會講製度及建築逐步得到恢複。清康熙間,無錫高世泰修複了依庸堂、再得草廬,整個書院進行整修。乾隆年間,恢複院前石牌坊等。嘉慶、道光年間,書院續有修繕。民國三十六年(1947),由吳稚暉、唐文治等人發起,對書院建築進行全麵修葺。1956年,東林書院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82、1994年,書院兩次進行修繕。現存曆史紀念建築有石牌坊、泮池、東林精舍、麗澤堂、依庸堂、燕居廟、三公祠、東西長廊、康熙碑亭、來複齋、晚翠山房、東林報功祠、道南祠等。東林書院舊址以及明清講學紀念建築經曆代修繕,基本保存較好。室內明清講學桌椅陳設及主要楹聯匾額也得到恢複。1994年以後,東林書院被無錫市與江蘇省人民政府分別公布為省、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無錫是東林學派與東林黨的發源地。明末東林學派是我國理學思想發展史上一個有重大影響的學派。其學術思想對當時社會思想起到撥亂反正的重要推動和指導作用,並對後代產生廣泛深遠的影響。長期執講東林書院的東林學派首領顧憲成一貫強調"實學"、"實用",使社會收到"實益"。他曾撰有一副名聯,曰:"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此聯長期懸掛東林書院內。人們參觀東林書院並見到這副名聯,就會自然聯想到東林學者提倡的關心國事、振興吏治、廉潔奉公、關心民生疾苦的優秀學風以及大無畏抗擊權奸、反對貪贓枉法、矢誌革新朝野積弊的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這種學風精神長期深入人心,並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同時對推動社會文明進步和文化思想建設均將產生深遠影響。
《中俄天津條約》簽定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沙俄力求在中國獲得與英法等國同等的侵略權益。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新近在爭奪中、近東霸權的克裏木戰爭中敗於英法的沙俄,立即采取"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策略,一麵令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乘機擴大武裝占領中國黑龍江地區的行動,一麵派遣侍從將軍普提雅廷出使中國,執行特殊的外交使命。
1857年8月,普提雅廷由海路趕到白河口外,向清政府提出"複行商定(兩國)界址"等無理要求,被一一駁回。普提雅廷未遂所欲,徑行南下,開始與美國及英、法公使接近,密商聯合侵華之計,試圖借助英法聯軍之力,向清政府施加壓力,達到與英、法、美共同的以及隻涉及俄國一國的目的。同時,沙皇政府繼續標榜中立,以示與英、法有別。12月,英法聯軍攻占廣州,乘勢北上。行前,普提雅廷經與美、英、法公使密商,向中國發出與英、法、美三國內容相同的照會,要求立即指派全權大臣赴滬談判;同時,俄使鼓動英法聯軍從速北上,在最利於作戰的四、五月份(即雨季與夏季來臨前)進攻大沽口,並表示俄國對英法向清政府提出的"代表一切共同利益的要求,願給予道義上的支持"。至於沙俄在照會"附件"中向中國提出的"分界"要求,普提雅廷對英、法、美三國公使始終密而不宣。1858年(鹹豐八年)4月,英法聯軍艦隊進抵白河口外,直接威脅京、津。清政府被迫派直隸總督譚廷襄為欽差大臣,負責交涉。普提雅廷一麵代表本國政府與譚談判,一麵以"調人"身份活動,聲稱如中國答應俄方的各項要求,俄國願向中國提供槍械,派員教練,幫助清政府"抵禦"外來侵略和助剿太平天國。普提雅廷目的未達,又向英、法獻策,慫恿聯軍攻打大沽。5月20日,大沽炮台陷落,北京震動。清廷驚慌失措,於29日另派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趕赴天津議和。英法兩國代表態度強橫,聲稱必須答應其全部要求,否則立即進軍京津。普提雅廷乘機要挾,表示如能速按俄國條款定議,即可代向英、法"說合"。清政府擔心英、法進攻京、津,被迫同意俄方條件。6月13日,俄國搶在美、英、法三國前麵,同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
《中俄天津條約》共12條。主要內容有:1.向俄國增開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台灣(台南)、瓊州七處通商口岸,俄國兵船可在各口岸停泊;2.擴大陸路通商,嗣後對俄國陸路通商人數、所帶貨物與資本,不加限製;3.俄國得在各通商口岸設領;俄人若與中國人發生糾葛或其他事故,由兩國官員"會同辦理";俄人在華犯罪,按俄國法律受審;4.俄國人得在內地傳教,中國方麵不得禁止;5.中國今後給予別國的一切政治、貿易及其他特權,"毋庸再議,即與俄國一律辦理施行";6.由兩國派員查勘"從前未經定明邊界","務將邊界清理補入此次和約之內"。
《中俄天津條約》是一個嚴重損害中國主權的不平等條約。通過該約,沙俄取得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力圖取得的沿海通商權利,並憑借最惠國待遇條款,一舉取得了英、法、美等國日後在中國可能獲得的侵略權益。同時,該約為俄國以勘界為名進一步割占中國領土埋下了伏筆。
條約原文:
一八五八年六月十三日,鹹豐八年五月初三日,俄曆一八五八年六月一日,天津。
大清國大皇帝,大俄羅斯國大皇帝依木丕業拉托爾明定兩國和好之道及兩國利益之事另立章程十二條。
大清國大皇帝欽差東閣大學士總理刑部事務桂良、吏部尚書鑲藍旗漢軍都統花沙納為全權大臣;
大俄羅斯國大皇帝特簡承宣管帶東海官兵戰船副將軍禦前大臣公普提雅廷為全權大臣;兩國大臣各承君命,詳細會議,酌定十二條,永遵勿替。
第一條大清國大皇帝、大俄羅斯大皇帝今將從前和好之道複立和約,嗣後兩國臣民不相殘害,不相侵奪,永遠保護,以固和好。
第二條議將從前使臣進京之例,酌要改正。嗣後,兩國不必由薩那特衙門及理藩院行文,由俄國總理各國事務大臣或逕行大清之軍機大臣,或特派之大學士,往來照會,俱按平等。設有緊要公文遣使臣親送到京,交禮部轉達軍機處。至俄國之全權大臣與大清之大學士及沿海之督撫往來照會,均按平等。兩國封疆大臣及駐紮官員往來照會,亦按平等。俄國酌定駐紮中華海口之全權大臣與中國地方大員及京師大臣往來照會,均照從前各外國總例辦理。遇有要事,俄國使臣或由恰克圖進京故道,或由就近海口,預日行文,以便進京商辦。使臣及隨從人等迅速順路行走,沿途及京師公館派人妥為預備。以上費用均由俄國經理,中國毋庸預備。
第三條此後除兩國旱路於從前所定邊疆通商外,今議準由海路之上海、寧波、福州府、廈門、廣州府、台灣、瓊州府第七處海口通商。若別國再有在沿海增添口岸,準俄國一律照辦。
第四條嗣後,陸路前定通商處所商人數目及所帶貨物並本銀多寡,不必示以限製。海路通商章程,將所帶貨物呈單備查,拋錨寄碇一律給價,照定例上納稅課等事,俄國商船均照外國與中華通商總例辦理。如帶有違禁貨物,即將該商船所有貨物概行查抄入官。
第五條俄國在中國通商海口設立領事官。為查各海口駐紮商船居住規矩,再派兵船在彼停泊,以資護持。領事官與地方官有事相會並行文之例,蓋天主堂、住房並收存貨物房間,俄國與中國會置議買地畝及領事官責任應辦之事,皆照中國與外國所立通商總例辦理。
第六條俄國兵、商船隻如有在中國沿海地方損壞者,地方官立將被難之人及載物船隻救護,所救護之人及所有物件,盡力設法送至附近俄國通商海口,或與俄國素好國之領事官所駐紮海口,或順便谘送到邊,其救護之公費,均由俄國賠還。俄國兵、貨船隻在中國沿海地方,遇有修理損壞及取甜水、買食物者,準進中國附近未開之海口,按市價公平買取,該地方官不可攔阻。
第七條通商處所俄國與中國所屬之人若有事故,中國官員須與俄國領事官員,或與代辦俄國事務之人會同辦理。
第八條天主教原為行善,嗣後中國於安分傳教之人,當一體矜恤保護,不可欺侮淩虐,亦不可於安分之人禁其傳習。若俄國人有由通商處所進內地傳教者,領事官與內地沿邊地方官按照定額查驗執照,果係良民,即行畫押放行,以便稽查。
第九條中國與俄國將從前未經定明邊界,由兩國派出信任大員秉公查勘,務將邊界清理補入此次和約之內。邊界既定之後,登入地冊,繪為地圖,立定憑據,俾兩國永無此疆彼界之爭。
第十條俄國人習學中國漢、滿文義居住京城者,酌改先時定限,不拘年份。如有事故,立即呈明行文本國核準後,隨辦事官員逕回本國,再派人來京接替。所有駐京俄國之人一切費用,統由俄國付給,中國毋庸出此項費用。駐京之人及恰克圖或各海口往來京城送遞公文各項人等路費,亦由俄國付給。中國地方官於伊等往來之時程途一切事務,務宜妥速辦理。
第十一條為整理俄國與中國往來行文及京城駐居俄國人之事宜,京城、恰克圖二處遇有往來公文,均由台站迅速行走,除途間有故不計外,以半月為限,不得遲延耽誤,信函一並附寄。再運送應用物件,每屆三個月一次,一年之間分為四次,照指明地方投遞,勿致舛錯。所有驛站費用,由俄國同中國各出一半,以免偏枯。
第十二條日後大清國若有重待外國通商等事,凡有利益之處,毋庸再議,即與俄國一律辦理施行。
以上十二條,自此次議定後,將所定和約繕寫二份。大清國聖主皇帝裁定,大俄羅斯國聖主皇帝裁定之後,將諭旨定立和書,限一年之內兩國換交於京,永遠遵守,兩無違背。今將兩國和書用俄羅斯並清、漢字體抄寫,專以清文為主。由二國欽差大臣手書畫押,鈐用印信,換交可也,所議條款望照中國清文辦理。
大清國欽差全權大臣大學士桂良
大清國欽差全權大臣尚書花沙納
大俄羅斯國欽差全權大臣普提雅廷
鹹豐八年五月初三日
一千八百五十八年伊雲月初一日
石達開受酷刑而死
作為首義之王,石達開在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中,以其卓越的智慧牙。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在反封建壓迫鬥爭中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然而,這麼一個忠心耿耿的優秀人才,最後的結局卻是率軍遠走,繼天京事變後再次導致了太平天國的分裂,自己也在兵敗大渡河後為全兵士而引頸就戮。石達開為何要出走7從本質上說,石達開出走的最根本的原因在於農民領袖洪秀全的不能放棄一己私利而顧全大局。
1856年夏天,正當太平天國運動發展到全盛的時候發生了天京事變。天京事變是太平天國領導集團洪秀全、楊秀清、韋昌輝爭奪天國領導權力的內訌。它給太平天國造成極其慘重的損失,斷送軍事上的大好形勢,破壞了隊伍的團結。作為農民革命領袖的洪秀全,本應從中吸取教訓,以大局為重,做好隊伍的團結工作,但是,他為保住自己的帝王位置,任人唯親,猜忌忠直,終於又發生了逼走天國重要領導人物石達開,造成太平天國力量又一次大分裂的嚴重事件。
天京事變後,在天國首義諸王中,除洪秀全和石達開兩人外死喪殆盡。洪秀全的威望已大大下降,無論從威望、才幹來說,石達開確是輔理政務、統帥軍隊、安撫百姓的理想人物。洪秀全雖然已對外姓人有猜忌疑懼的私心雜念,但在當時嚴峻的形勢下,環視滿朝文武,要找一個能力挽狂瀾、收拾人心、重振危局的人來,除石達開外,再無他人。因此,從解救燃眉之急考慮,也不得不采取權宜之計,召石達開回京輔政。從廣大群眾說,剛經曆過刀光血影的天京事變,誰不盼望有一個像石達開這樣的人物來輔助國政,穩定局勢。十一月,石達開帶軍從寧國經蕪湖回到天京,受到天京軍民的熱烈歡迎,"合朝同舉翼王提理政務",洪秀全亦加封石達開為"電師通軍主將義王",命他提理政務。
石達開回京輔政,是他勇敢抗擊韋昌輝濫殺暴行鬥爭的勝利,對洪秀全曾給他加以"反顧偏心罪",下詔通緝,以"官丞相,金六百兩"的賞金"購其首級"的錯誤做法,他亦不計較,顯示出不計個人恩怨的寬闊胸懷和崇高品德,這就博得天京廣大軍民的尊敬。因此,石達開回京輔政,是他本人崇高的威望、品格和文武俱備的才能為廣大軍民所信賴和擁戴的結果。回京後,他以正義的行為,竭盡全力,把天國從麵臨覆亡的危機中挽救過來,在他輔政的半年裏,政治上安定人心,加強團結,重用人才,甚至連殺害了他全家的韋昌輝的父親和兄弟都得到保護。又重用19歲的青年英雄陳玉成,主持江北軍事,顯示出他用人的膽略和魄力。他爭取主動,力挽危局,在清軍全麵進攻下,采取"南守北攻"的戰略。在西線堅守長江中遊重鎮九江和瑞州、臨江、撫州、吉安等戰略要地,穩固江西根據地;在東線,固守天京東南的門戶句容、溧水、鎮江等。他通令各該地守將們堅守不戰,用固守方針挫敗了敵人的攻勢,穩定了長江以南的軍事形勢。在皖北戰場,則向清軍進攻,陳玉成、李秀成等聯絡撚軍,全力出擊,屢敗清軍,收複了皖北、淮南許多地方。1857年5月,陳玉成部分道進入鄂東,太平軍兵鋒威逼武漢,迫使敵人從九江分兵北上救援。石達開南守北攻的戰略,抑製了敵人的瘋狂進攻,穩定了軍事形勢,特別是北線的進攻,打亂了敵人的戰略部署,初步爭回了戰場的主動權。戰爭的勝利,又極大地鼓舞了太平軍的士氣,安定了人心,使天國轉危為安。這一切表明石達開沒有辜負廣大軍民對他的熱愛和擁戴,沒有辜負天王洪秀全對他的委托,也表明他忠於天國事業,忠於天王洪秀全的一片赤誠之心。
天國的形勢稍微有了轉機,洪秀全又把鬥爭的目光轉向內部。原來,洪秀全並沒有從天京事變中吸取正確的教訓,楊秀清獨攬大權和逼封萬歲的情景不斷在他眼前出現,因而他時生疑忌。尤其是眼見石達開輔政,功績卓著,又見石達開"所部多精壯之士,軍力雄厚",對其兵權的集中更為忌諱,再加上石達開為首義之王,威望極高,這都使洪秀全深為不安,他"時有不樂之心",日夜思慮,"深恐人占其國",使洪氏一家一姓的天下失之旦夕。他從維護洪氏集團的統治地位出發,對石達開進行限製、排擠。遂封其長兄洪仁發為"安王",又封其次兄洪仁達為"福王",幹預國政,以牽製石達開。洪秀全對安、福二王的封賞,由他自己直接破壞了太平天國前期非金田同謀首義、建有殊勳者不封王爵的規定,也是他組建洪氏集團控製天朝政權的開始。接著,他又"專用安、福王",使"主軍政"。在挾製、架空石達開的同時,還要奪取他的兵權,"終疑之,不授以兵事,留城中不使出",甚至發展到對石達開有"陰圖戕害之意"。這種無理的刁難、挾製和陰謀陷害,實際上使石達開已無法施展其聰明才智,已無法實現匡國輔政的誌願,石達開也對洪秀全及其集團能否繼續保持太平天國和建立統一的"天朝"失去信心和希望,不禁發出"忠而見逼,死且不明"的歎息。
石達開被逼出走前,怎樣對待洪氏集團的挾製和謀害,他的麵前有這樣幾條道路。取而代之、解甲歸田、叛變投敵、束手待斃、率軍遠征。石達開和他的親信將領,對當時形勢是非常清楚的,深知他們不可能以"愚忠"來取得洪秀全的諒解和信任。有謀士勸他從劉邦誅殺功臣韓信的曆史事件中吸取教訓,並提出取洪秀全而代之的建議,但石達開以"惟知效忠天王,守其臣節",堅決予以拒絕。在當時敵我雙方生死搏鬥的關鍵時刻,解甲歸田,潔身引退的路也是難以走通的,他隻好把希望寄托於"唯其妖滅盡,予誌複歸林"。至於叛變投敵更不是他能幹出來的事情,最後隻好率軍遠征作為解決矛盾的手段。他認為,隻有這樣才可以避免另一次內部殘殺,以保存革命力量,還可以另辟根據地,剿除妖魔,開疆報國,這實在是石達開這個農民英雄在無力解決內部矛盾的情況下被迫選擇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