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7月7日 第一章 國內
"昆陽之戰"
23年發生了我國曆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昆陽之戰",戰役中,劉秀殲滅了王莽的主力軍。
王莽建立"新"政權後,社會矛盾激化,農民起義遍及大江南北,其中以綠林、赤眉兩股勢力最大。地皇四年(公元23年),綠林軍已發展至10萬人,擁立漢室後裔劉玄為帝,年號更始。義軍派主力圍攻宛城,同時派王風、王常、李鐵、劉秀等率軍2萬北上,連克昆陽(今河南葉縣)、定陵(今河南郾城西)、郾縣(今河南郾城南),繳獲大量物資,供應圍宛大軍。
王莽感到長安受到極大威脅,急派王邑、王尋調集各州郡精兵40萬人,想一舉撲滅更始軍。五月,王莽軍圍攻昆陽,守城綠林軍僅八九千人,多數將領主張棄守避敵。劉秀說服眾將堅守待援,自率l3騎趁夜出城,前往郾縣、定陵調集援兵。王邑、王尋依仗人多勢眾,不聽撤圍攻宛和網開一麵的建議,發動強攻,以衝車撞城,挖地道攻城,架雲銻爬城,形勢十分危急。六月初一,劉秀綠林軍數千救援昆陽,距王莽軍四五裏列陣。王尋派兵數千迎戰。劉秀親率千餘精銳為前鋒猛攻敵陣,諸將奮力拚殺,殲敵千餘,擊退王莽軍。劉秀假傳宛城已克戰報,射入城中及王莽軍營,一麵鼓舞義軍堅守,一麵動搖王莽軍心。接著,劉秀率3000敢死隊秘渡昆水(今葉縣輝河),迂回至王莽軍側後,衝擊王尋、王邑大營。王邑、王尋認為義軍不堪一擊,下令各營不得擅自行動,自率萬人迎戰。兩軍激戰,義軍勇猛衝殺,王莽軍陣勢大亂,各州郡兵亦不敢相救,昆陽守軍乘勢殺出,內外夾擊,王莽軍紛紛奪路逃命。這時,忽然下起暴雨,河水猛漲,王莽軍涉水溺死者上萬。亂軍中,王尋被殺,王邑僅率數千人逃往洛陽。
1861年奕沂購買外洋船炮助攻長江
1861奕沂從赫德建議、購買外洋船炮助攻長江,鎮壓太平天國。
1912年外交部致電美國政府
1912外交部致電美國政府,請求承認中華民國,未得答複。
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
這一天,日軍炮擊蘆溝橋附近的宛平城。我國駐軍奮起反抗。日軍以此為借口發動了全麵侵華戰爭。"七·七事變"也稱"蘆溝橋事變"。
1937年7月7日,在北平附近進行演習的日本"天津軍",在盧溝橋附近挑起戰火,與中國駐軍宋哲元的二十九軍發生了軍事衝突,從而引發了中日全麵戰爭。
日本方麵對盧溝橋七七事變的史實記載是:1937年7月7日晚,一個小隊的日軍在北京盧溝橋附近進行演習。突然響起了一陣槍聲,日軍小隊長立即進行點名,發現少了一名士兵。日軍小隊長聯想到剛才的槍聲,以為該士兵已在剛才的槍聲中被打死,於是小隊長下令向中國軍隊進行還擊,從而形成了軍事衝突,最後演變成全麵戰爭。
但仗打完後那個失蹤的日本士兵又回來了,說當時是因為鬧肚子去解手而沒有趕上點名。
66年後的今天,我們不會忘記在"七·七事變"之後,中華民族度過的屈辱與抗爭的八年。
震驚世界的"七七盧溝橋事變",是近代中日關係中誰也不能回避的極其重要的事件。在"七七"事變50周年的日子裏,人們感到東京的眼睛一直注視著北京,揣測中國要有什麼"反日行動"。當看到中國人民隆重紀念"七七"為的是致力振興中華、進一步發展中日友好事業時,東京為此發出報道說:北京是平靜的。
在東京,對於那一場慘無人道的侵略戰爭,在當今的日本仍然有不同的反應。有人保持沉默,有人漠然視之,也有極少數侵略戰爭的信奉者用下流的語言發出刺耳的噪音。但是,更多的日本國民進行著認真的反思。
在七七紀念前後,長期致力於日中友好活動的上百個團體在日本全國各地舉行了各種紀念活動。有的是請曆史學者作紀念講演,重溫那段不幸的曆史;有的是請被迫參加過侵略戰爭而作出深刻反省的舊軍人以自己的親身體驗控訴那場"聖戰"的罪惡,還有的是到中國殉難烈士的紀念碑前寄托自己的哀思。從一些國會議員到普通百姓,從9旬老人到沒有戰爭體驗的青年,他們有個共同的特點是不願作曆史的旁觀者,而是正視曆史事實,汲取曆史的教訓,絕不許侵略戰爭重演。
過去參加過侵華戰爭的人現在都進入老年。老人喜歡回憶往事,在他們之中有的撫今追昔、感慨不已,有的受良心譴責,痛心疾首。越來越多的人著書立說,連一些對過去的行為三緘其口的人也開始站出來為曆史作證。七七前夕,有人坦白自己在盧溝橋附近槍殺過戰俘,有人交待自己對14名中國人作過"生體解剖"。有3名參加過南京大屠殺的士兵公開了記載著日軍罪惡的"陣中日記"。有個前日本士兵目睹在日本宣布投降後,集結待命的日軍還殺害幾十名中國農民,他對比中國人收養敵國的孤兒一事,深受感動,最近投書給中國有關部門,要求在死前去中國東北作"謝罪旅行"。
不言而喻,日軍在侵華戰爭中的暴行是曆史上罕見的。日本有人指出,殘忍性並非日本民族所特有,是軍國主義把本來善良的人扭曲變形。據一個原侵華戰犯回憶,當他作為一名侵華軍人即將開往中國的前夕,其母在他枕邊曾悄悄耳語:"一定要活著回來。"而第二天在公開場合卻又慷慨激昂地要他當"軍國男兒"不許生還。他們說,揭露過去的戰爭罪行,不是去追究活著的人的責任,而是活著的人有責任不讓那場戰爭重演。在日本,軍國主義的陰魂40多年來從未停止過遊蕩,軍國主義的土壤從未徹底鏟除。在軍國主義勢力有所抬頭的今天,如果放棄對侵略的曆史事實的揭露和放鬆對企圖複活軍國主義的勢力的警惕,日後新軍國主義複活了,那就重新鑄成大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