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6月5日 第一章 國內
前482年黃池會盟
春秋戰國時吳國末代國君。吳王闔閭之子。公元前495~前473年在位。夫差二年(前494),即在夫椒(今江蘇吳縣西南太湖中)打敗越兵,又乘勝攻入越都,迫使越王勾踐退保會稽山。他不聽伍子胥的勸告,與越國講和。夫差遂率吳軍北上,征伐魯、齊等國。十年,在邗(今江蘇揚州附近)築城;又開鑿邗溝,連結了長江、淮水,欲爭霸中原。十一年,從海上伐齊國,之後又派兵從陸上討伐齊國,大敗齊國。十四年。夫差與晉、魯等國會於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正當吳與晉相爭,奪得霸主地位時。因國內空虛,越王勾踐乘虛而入吳都,大敗吳軍,並殺死吳太子。夫差匆忙回師,與越議和。此後吳國又屢遭楚、越攻擊。二十三年,都城被勾踐攻破,夫差自殺。吳國滅亡。
1894年葉誌超等率軍赴朝鎮壓東學黨起義
葉誌超(?--一九O一年),字曙青,安微合肥人。早年以淮軍末弁從劉銘傳鎮壓撚軍起義,積功至總兵。賜號額圖渾巴圖魯。撚軍失敗後,得李鴻章賞識,留北洋。光緒初,署正定鎮總兵,率練軍守新城,防大沽後路。後移防山海關。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年),擢直隸提督。十七年(一八九一年),奉檄率軍鎮壓熱河金丹道教,殺教首李國珍。事平,賞穿黃馬褂。
一八九四年六月一日,朝鮮"東學道"農民起義軍克全州,朝鮮國王請清政府出兵助剿。清廷派葉誌超、聶土成率軍二千五百人,分別由山海關、大沽出發,經海路赴朝,駐於牙山。清軍入朝後,日本政府以保護使館與僑民為借口,大舉派兵侵入朝鮮。並於七月二十三日發動政變,成立以大院君李昰應為首的傀儡政權。二十五日派入侵漢城的混成旅團四千人向牙山進犯。在日軍到達牙山前,葉誌超與聶士成商議,以牙山絕地不可守,分別轉移至成歡和公州。聶士成率軍守成歡,葉誌超駐公州為後援。
七月二十九日,日軍進攻成歡。經過激戰聶士成以寡不敵眾,棄守成歡,退往公州。時葉誌超已棄公州,中途與聶士成相遇,合軍北退平壤。
在葉誌超等退到平壤之前,清政府見朝鮮局勢緊張,於八月間檄調大同鎮總兵衛汝貴、高州鎮總兵左寶貴、毅軍總兵馬玉昆、侍衛豐升阿等率軍二十九營,-萬四千餘人由陸路入朝,駐平壤。
葉誌超率牙山敗軍到達平壤與諸將會合後,兵力共達二萬人。葉誌超謊報戰功,飾敗為勝,吹噓牙山"大捷",蒙蔽清政府,得到明令褒獎,並被委派為駐平壤諸軍總統。但葉誌超庸劣無能,毫無鬥誌。諸軍會合後,既不南下進攻,也不擇險分屯,而以大部兵力聚守平壤城內外,日與諸將置酒高會,坐待日軍來攻。
日軍在豐島、成歡戰役勝利後,繼續大舉向朝鮮增兵,擴大侵略。於九月初以一萬七千餘人的兵力,分進合擊,向平壤進犯,於九月十二日完成了對平壤的包圍。
葉誌超在日軍包圍平壤後,更無鬥誌。十四日晚,召集眾將會議,竟提議棄城北退。被奉軍統領左寶貴阻止,未果。
十五日淩晨,日軍分四路從南、西南、北、東北四個方向,對平壤發起總攻。清軍分路迎敵,葉誌超以主帥居城中指揮調度。
平壤保衛戰是一場鏖戰。北門及牡丹台為日軍主攻方向,戰鬥尤為激烈。日軍以元山、朔寧兩個支隊約七千餘兵力瘋狂進攻,企圖攻占牡丹台製高點。愛國將領左寶貴奮勇督戰坐鎮北門--玄武門指揮。並親燃大炮轟擊敵人。不幸,在激戰中中炮犧牲,日軍乘勢攻占了北門。但此時,馬玉昆在大同江岸,衛汝貴在西南門擊退東西兩路日軍的進攻,戰事尤有可為。但是,貪生怕死的葉誌超見北門失守和左寶貴犧牲,驚慌失措,決定趁雨夜撤退。日軍估計到清軍將棄城逃走,便派兵在清軍退路上埋伏截擊。
當夜九時許,葉誌超率清軍倉皇潰退,事先不知日軍早有埋伏。行至伏擊圈內,日軍"槍炮排轟,我潰兵回旋不得出,以避彈故,團集愈緊,死亡愈眾,其受傷末隕之卒縱橫偃臥,求死不得,哀號之聲,慘不可聞"。在日軍埋伏截擊下,死傷累累。僅城西箕子陵下二、三百米的距離之間,清軍"人馬屍體如山,道路為之埋沒,溪流為之染紅。屍體堆積最密集之處,在五十米內,伏屍一百二十具,斃馬三十頭,相互枕藉",其慘不可言狀。總計清軍在潰退時被日軍伏擊和人馬騰藉互相踐踏而死者近二千人被俘五百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