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1月15日 第九章附則(1 / 3)

第三卷 1月15日 第九章附則

附件一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

附件二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的產生辦法和表決程序

附件三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施的全國性法律

1896年中國現代作家徐誌摩誕辰

徐誌摩(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名章垿,筆名南湖、雲中鶴等。浙江海寧硤石人。

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1922年返國後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1923年,參與發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學研究會。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評論》周刊,任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任翻譯。1925年赴歐洲、遊曆蘇、德、意、法等國。1926年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與聞一多、朱湘等人開展新詩格律化運動,影響到新詩藝術的發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教授。1927年參加創辦新月書店。次年《新月》月刊創刊後任主編。並出國遊曆英、美、日、印諸國。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為英國詩社社員。同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1931年初,與陳夢家、方瑋德創辦《詩刊》季刊,被推選為筆會中國分會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機墜身亡。

著有詩集《誌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小說散文集《輪盤》,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日記《愛眉小劄》、《誌摩日記》,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他的作品已編為《徐誌摩文集》出版。徐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於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閑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

1959年向秀麗為搶救國家財產犧牲

向秀麗是廣州市何濟公聯合製藥廠化工車間的女工。1958年12月13日,這個車間裏一個酒精瓶不慎被打翻了,大量酒精給煤爐蒸發的熱氣燃燒起來,附近堆放著四箱遇火就要爆炸的金屬鈉,烈火迅速向金屬鈉燒去,眼看一場嚴重的事故就要發生了。

在這萬分危急的關頭,向秀麗挺身去撲滅那衝向金屬鈉的烈火,她的鞋、褲著火了,身上冒煙,火舌緊緊纏著她,她仍然縱身上前撲救。當工廠黨支部書記,車間主任聞訊率領工人趕來搶救時,向秀麗已經成了一個火人,他們撲過去為她滅火,她在奄奄一息中仍然掙紮著說:"別管我,快去搶救金屬鈉......。"

這一場嚴重的事故被搶救過來了,但是,年輕的共產黨員向秀麗受了嚴重的燒傷。她的上衣燒得隻剩下衣領,外褲隻剩下褲頭和左邊的口袋,全身皮膚除了頸部以上和褲帶部分外,全都燒傷了,雙腿和左手的肌肉燒得焦黑。當人們在"向秀麗同誌事跡展覽會"裏看到她被燒毀的衣、褲和她燒傷後的照片時,許多人不禁熱淚盈眶。

在身負重傷到醫院裏後,向麗秀也處處表現了共產黨員崇高的品質。她清醒後看到黨支部書記,第一句話就問:"金屬鈉有沒有爆炸,工廠有沒有受到損失?"她的媽媽去探望她時,她輕聲安慰媽媽說:"沒有燒到工廠,我就安樂了。"她的丈夫是個火車司機,當他去探望她的時候,她總是追問:"你怎麼還不上班?不要常來看我,行車時不要為想我而思想開小差,免得發生事故。"當她知道黨正在全力搶救她,有幾百人排著長長的隊伍要求為她輸血、捐皮,就常常說:"黨和同誌這樣關心我,我用什麼來報答呢?"

曾經日夜護理過向秀麗的外科醫生鄺宇同,在一篇文章中描述了向秀麗在生命垂危的時候,仍然關心別人進步的情形。這是一個晚上,向秀麗的創傷正發生劇痛,鄺宇同和她談起了上海鋼鐵工人丘財康同嚴重燒傷作鬥爭的事跡,她聽了感動地說:"我要向丘財康同誌學習。"鄺宇同說:"我也要向他學習,同時要向你學習,我還是個共青團員!"向秀麗興奮而懇切地對她說:"鄺醫生,那你就好好努力,創造條件,爭取早日入黨吧!"這些話像一股暖流滲透這位年輕醫生的全身,她激動地回答:"亞麗,我一定朝這個方向努力!"

在醫療中,向秀麗的傷麵隻要一被觸動,就比刀割還要痛,為了不讓大家為她的創傷難過,她頑強地忍受著。去年除夕,醫院裏舉行晚會,向秀麗聽到舞曲聲,就對醫生、護士說:"過新年啦,你們跳舞吧。我現在起不來,將來好了一定跟你們跳。"當醫生、護士們果真跳起舞、唱起歌來的時候,向秀麗也高興地唱起來了。在她生命中最後的一個早上,她凝望著窗外透進來的陽光,仍然滿懷希望地問:"醫生同誌,還有幾天我能下床走路,再過幾天我能出院工作呢?"護理過她的醫護人員都說:隻有共產黨員,才能有這樣堅強的意誌和革命的樂觀精神。

經過三十三天的全力搶救,這位無產階級的堅強戰士、黨的好女兒,終於因傷勢過重而光榮犧牲了。在她停止呼吸的前一刻,她用十分微弱的聲音,叮囑丈夫說:"要依靠黨......聽黨的話,永遠跟黨走。"

向秀麗是在黨的培養、教育下,成長為一個無產階級的光榮戰士的。她出生在一個非常貧困的工人家庭裏,九歲就給地主當婢女,十一歲就靠做童工過活。解放初期,她才十六歲。黨派出工作隊到她做工的私營和平製藥廠做群眾工作。經過工作隊的啟發、教育,她開始懂得了剝削製度是窮人受苦受罪的根源,認識到共產黨是為人民謀幸福的。於是,她在廠裏第一個申請參加了工會。1952年,她被選為和平藥廠的工會組織委員和基層工會女工委員。她在工會組織的幫助、鼓勵下,提高了工作信心,在"五反"運動中積極參加鬥爭。"五反"後,不法資本家消極對待生產,工廠原料缺乏,工人生活受到威脅,開展工作有困難,向秀麗這時曾有過消極想法,但在黨和工會組織的幫助下,她大膽地向群眾揭發不法資本家的陰謀,同職工一起設法開展增產節約運動,使工廠生產恢複正常。她在工廠裏是計件工,擔任工會幹部後,常要占用生產時間做工會工作,因此每月工資由四十多元降為二十多元,上級工會決定設法照顧她,她卻坦然地說:"工會工作是為大家的,多困難也得做好,我的工資雖然減少了,但總比解放前好多了。"

在展覽會上陳列著一些向秀麗生前閱讀過的書籍和她的筆記。兩本舊了的書"把一切獻給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向秀麗在團組織舉辦的青工學習班時看的。在這個學習班裏,向秀麗第一次聽到了讀到了卓婭、保爾、吳運鐸等人的故事。向秀麗從這些英雄人物的身上,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她決心要向他們學習,把自己的青春獻給祖國。

不久,她就參加了青年團。

1958年,向秀麗在黨、團和工會組織的培養、教育下,更加迅速地成長起來。這時,她已被調到何濟公製藥廠做包裝工人。工廠裏決定試製一種"甲基硫氧嘧啶"新產品,製造這種東西需要使用有強烈爆炸性能的原料金屬鈉。黨支部決定調向秀麗參加試製,她毫不猶豫地接受了。從包裝工轉為製藥工,需要學習相當複雜的製作技術,這對隻上過三年多夜校的向秀麗是異常困難的。但她用頑強的精神去苦心鑽研,經常虛心請教師傅,隻一個多月就初步掌握了各種操作規程。在全市人民大搞鋼鐵運動中,工廠抽調了部分工人去支援煉鐵生產,這時向秀麗帶頭搬到工廠裏來食宿,並和另一個女工羅秀明兩人擔負起了原來三個人的工作。她們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在去年第三季度獲得了優勝紅旗獎,向秀麗還先後兩次被評為季度的優良工作者和先進生產者,10月份又立了一小功。

在大躍進中,黨組織經常關心著向秀麗的進步,她自己也有入黨的要求。經過黨的培養和考察,她在1958年10月31日,光榮地被接收為中共預備黨員。她入黨後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更注意聯係群眾、關心群眾。她的同伴羅秀明回憶說:"秀麗入黨後更加關心我的入黨問題了,她對我說:你雖然還有一些缺點,但隻要有決心改正,就可以爭取入黨。"

向秀麗雖然光榮犧牲了,但是她給予人們的影響卻一天天在擴大。許多工廠、學校舉行了向秀麗的追悼會、事跡報告會。到廣州市何濟公製藥廠向黨支部表示悼念向秀麗的人們絡繹不絕。

許多單位和學校開展了學習向秀麗的活動。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共青團廣東省、廣州市委負責人,都號召廣州市的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學習向秀麗的高貴品質。林伯渠、董必武、郭沫若等同誌都為紀念向秀麗題詞。向秀麗崇高的共產主義精神和舍己為群的英雄形象,將永久活在人們的心上。

1971年京劇表演藝術家蓋叫天逝世

蓋叫天生於1888年,他是河北省高陽縣人。1971年在杭州逝世。

蓋叫天8歲時進入天津的"隆慶和"科班學藝,一開始學的是老生、老旦,也學武生。他的本名叫張英傑,"蓋叫天"是他13歲在杭州演出時起的藝名,意思是要超過當時的"伶界大王"譚鑫培,因為譚鑫培的藝名叫"小叫天"。蓋叫天從10歲起就隨科班到各地演出,14歲時,頭一次來到上海,在王鴻壽的玉仙茶園演出《白水灘》、《伐子都》等戲。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蓋叫天曾幾次北上到北京演出,但是,他一生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在上海、杭州等地演出,與京派、海派的各路名家同台合作,演出、創排各種不同類型的劇目,成為南方京劇武生中的一個代表性人物。

蓋叫天在藝術上主要宗法南派武生創始人李春來的風格。擅長短打武生,曾經獲得"第一勇猛武生"的稱譽。15歲在杭州演《花蝴蝶》時曾不幸折斷左臂。1934年,他在上海大舞台,用當時流行的機關布景演出《獅子樓》時,扮演西門慶的演員因為缺乏經驗,從樓上跳下後,沒有留出足夠的空地,蓋叫天扮演的武鬆從兩丈多高的樓上跳下時怕壓傷他,在空中一閃身,落地時用力過猛,右腿骨折。在醫院,又碰上庸醫接錯了斷骨;蓋叫天一聽說有可能無法登台,便毅然在床架上撞斷了腿骨,要醫生重接。等腿傷痊愈後,他又在更新舞台演出了頭二本《武鬆》,從"打虎"一直演到"逃亡",先後演了三個半月。由於他在武鬆戲方麵的突出創造,因此被世人譽為"活武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