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2月10日 第一章 國內
1940年中央軍委向全軍發出開展生產運動的指示
八路軍120師359旅響應號召開赴南泥灣開荒生產,開展大生產運動。這一行動極大地減輕了人民負擔。到1943年,這一運動普遍開展,取得了偉大成績,為爭取抗戰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1941年,由於日本侵略軍的瘋狂進攻和"掃蕩",國民黨頑固派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使解放區(即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根據地)的財政經濟發生了極為嚴重的困難。為了戰勝困難,堅持抗戰,1942年底,黨中央提出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號召解放區軍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難,開展大生產運動。解放區軍民在黨中央和毛澤東的親自領導下,開展了南泥灣、槐樹莊、大風川等地的屯田大生產運動。王震率領的三五九旅開赴南泥灣實行軍墾屯田。經過3年奮戰,在缺乏生產資金和生產工具的極端困難的情況下,發揚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精神,把南泥灣變成了"陜北江南",成為大生產運動的模範。軍隊、政府機關和學校發展自給經濟,是抗日根據地大生產運動中的一個創造。解放區抗日民主政府辦了許多自給工業;軍隊發展了以自給為目標的農業和部分工商業;機關、學校也發展了自給經濟;農民廣泛組織起來發展農業生產。敵後軍民在頻繁的反"掃蕩"作戰中,實現勞武結合,一麵戰鬥,一麵生產。各級黨政幹部也都積極投入大生產運動,和群眾同甘共苦。陜甘寧邊區和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大生產運動健康發展,成就顯著。農業和工商業的產值迅速增長,人民負擔大大減輕,軍民生活明顯改善。
大生產運動的開展,使解放區克服了嚴重的物質困難,粉碎了敵、偽、頑的封鎖,為爭取抗戰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密切了黨政軍民關係,樹立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積累了經濟建設的經驗,培養了經濟工作幹部。
南泥灣,位於延安城東南45公裏處。1941年春,麵對國民黨反動派對我解放區的封鎖,在毛澤東主席"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下,王震領導的八路軍120師359旅奉命進駐南泥灣,在那裏發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他們種糧種油,養牛養羊,實行屯墾,開發出萬畝良田,把荒無人煙的南泥灣變成了"陝北江南",成為大生產運動中的典範區。對比南泥灣在改造前後翻天覆地的變化,老百姓感慨萬分,他們載歌載舞唱出一曲"南泥灣"來表達內心的喜悅。
《南泥灣》,賀敬之詞,馬可曲,作於1943年。這年,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的秧歌隊來到了南泥灣。三年前,這裏是荒草遍野,惡獸成群的窮山禿嶺。可是,在毛主席開展大生產運動的號召下,三五九旅的戰們用勤勞的雙手,使南泥灣變成了莊稼遍地、牛羊成群的陝北江南。被延安老鄉親切地稱為魯藝家的秧歌隊,向三五九旅的英雄們獻上了新編的秧歌舞"挑花籃"。南泥灣就是這個小場子秧歌舞的插曲。它以優美熱情的旋律,描繪陝北江南的美景,禮讚勞動模範的功勳。歌曲采用對比性複樂段的結構形式。前半段是兩個優美柔婉的抒情性長句;後半段以鑼鼓點兒般跳躍的節奏和對比性樂句把歌曲引向轉折;末句句尾采用五度上行甩腔,使歌曲在歡快、愉悅之中完滿終結。由於吸取了民間歌舞的音調和節奏,加上載歌載舞的形式演唱,形成了抒情性與舞蹈性相結合的特點。尤其著名歌唱家郭蘭英的演唱,使南泥灣成為膾炙人口的一首名曲。
郭蘭英,女高音歌唱家。山西平遙人,八歲開始學習山西梆子,先後演了《秦香蓮》等一百多部傳統戲。1946年開始從事新歌劇事業,把傳統戲曲藝術中的唱功和做功融化到新歌劇中。表演基本功紮實,唱腔優美,動作洗練,戲路很寬。曾在《小二黑結婚》,《劉胡蘭》、《白毛女》、《竇娥冤》中擔任主角,為新歌劇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此外,還演唱了《南泥灣》、《翻身道情》等大量具有濃鬱民族風格和鮮明地方色彩的歌曲,流傳全國。她的演唱在委婉細膩中不乏北方人的豪放,具有濃鬱的中國民間歌曲風味。她在第二屆世界青年聯歡節的國際聲樂比賽和1952年的戲曲會演中獲獎。並曾赴日本演出。
如今的南泥灣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和發展,早已田疇縱橫,牛羊成群。最近,駐守南泥灣的部隊又作出驚人之舉,主動退耕還林還草,牛羊也由散養改為圈養,目的隻有一個:舍小家顧大家,舍部隊利益而維護當地自然的生態環境。在不久的將來,當我們唱著這首歌來到南泥灣的時候,我們雖然看不到遍地的牛羊,但我們一定會覺得那裏的人們已經不在滿足於豐衣足食,他們有更高的精神需要,他們已經把南泥灣變成了"人間天堂"。
1946年重慶校場口慘案發生
這一天,重慶各界20多個團體在校場口廣場舉行慶祝政協成立大會,到會群眾1萬多人。會議開始時,國民黨當局派遣大批特務、流氓打手以所謂重慶工務會、家務會、商務會等名義強行入場,搶占主席台。大會主持者李公樸上前勸阻,被特務烏黑拳打腳踢倒在台上,血流不止。出席會議的演講人郭沫若等以及參加會議的記者、群眾也遭到辱罵或毒打,當場致傷者達60多人,這就是震驚全國的"校場口事件"。"校場口事件"暴露了國民黨政府堅持獨栽內戰,破壞政協決議的本來麵目。慘案發生後,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界愛國民主人士紛紛發表評論,對國民黨的暴行進行了嚴厲抨擊。
1971年中國與尼日利亞建交
尼日利亞概況:
尼日利亞聯邦共和國位西非東南部,尼日爾河中下遊,南臨幾內亞灣。麵積923768平方千米。海岸線長約800千米。
尼日利亞是非洲古老國家之一,早在1000多年前就有自己的文化。15世紀中葉葡萄牙殖民者入侵。
於1914年淪為英國殖民地。1960年10月1日獨立,1963年10月l日成立聯邦共和國。1971年2月10日同我國建交。
居民10847萬,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全國共有250多個部族,大部族是豪薩族、伊博族、約魯巴族、富拉尼族和米努裏族等。居民多信奉伊斯蘭教,其他信基督教和拜物教。北部通用豪薩語,西部通用約魯巴語,東部通用伊博語,英語為官方語言。
自然環境全境可分南部沿海平原區、東南部喀麥隆高原區、中部尼日爾河-貝努埃河盆地區,以及西北部的索科托河穀盆地區和東北部乍得盆地區。南部沿海地區屬熱帶雨林氣候,往北過渡到熱帶草原氣候,年平均降水量從東南往北由3200毫米遞減到500毫米。
自然資源自然資源豐富。礦物主要有石油、天然氣、錫、铌、鉭、鐵、煤、金、銀、石灰石、鉛、鈾,石油探明儲量70億噸,主要分布在東部和尼日爾河三角洲及近海地區;錫儲量估計為14萬噸,铌為42萬噸。錫、铌和鉭共生,主要分布在包奇高原地區;鐵主要分布在洛科賈附近;煤主要分布在埃努古附近。森林麵積約占全國麵積的14%,多貴重的紅、白堅木。水力蘊藏量估計為950萬千瓦。
經濟概況原為農業國。後因石油工業崛起,成為非洲最大的產油國。石油天然氣工業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石油產值約占國民生產總值13%。石油產量位居非洲首位。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的70%,北部多種花生、棉花、大豆,南部多種油棕櫚、可可、天然橡膠,其中最重要的農產品是棕櫚仁、可可和花生。天然橡膠產量居世界前列。主要糧食作物南部是薯類和木薯,北部是玉米和高粱。工業還有石油、水泥、橡膠、輪胎、玻璃、紡織、塑料、製藥、車輛裝配等部門,尼日利亞是西非唯一產煤國。熱帶木材的產量也占世界第二位。尼日爾河上新建的卡因吉水庫,潛在發電能力96萬千瓦,是發展工業的重要電力來源,主要貿易對象是美國、英國、日本、法國等。出口原油、可可、花生、棕櫚仁、橡膠、錫礦砂、铌礦石、木材和皮張,進口機器、運輸設備、食品等,有鐵路4000多千米,公路130000千米。尼日爾河及具支流大多可以通航,但不能通達三角洲諸港,使河運發展受到一定限製。
重要城市阿布賈:首都。拉各斯:人口130萬,由拉各斯島、維多利亞島、伊科依島和大陸部分組成,拉各斯島和大陸及其它兩島之間均有橋梁相連。是全國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有汽車修配、棉紡織、棕櫚油、金屬加工等工業,港口設備優良。有國際航空站。伊巴丹:人口120萬多,是全國著名的大城市,也是兩南部農業區的商業中心,許多居民是城郊從事農業的農民。卡諾:人口48萬,北方主要工商業城市,哈抖特港:人口28萬,位於尼日爾河三角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建港,是出口農產品和礦產品的主要港口。現為煉油業中心。
其它國慶日:10月1日。薩拉赫節11月初。
與我國建交日:1971年2月10日。
貨幣:奈拉。
時差:比格林尼治時間早1小時;比北京時間晚7小時。
國徽格言:團結與忠誠。
國名釋義:尼日爾河流經的土地。
譽稱:西非天府之國(資源眾多,物產豐富)。
2002年中國第一份人權專業雜誌創刊
2002年2月10日,中國人權領域第一份專業雜誌---《人權》正式創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李鵬致信中國人權研究會,對雜誌創刊表示熱烈祝賀。
李鵬在信中闡述了中國在人權問題上的基本觀點。他說,人權的發展是各國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麵,也是一個不斷前進的曆史進程。人權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實現人權普遍性原則必須與各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
他說,中國從自己的國情出發,始終把維護和促進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置於首位,同時不斷加強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和公民、政治權利。經過長期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中國已經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國情的促進和發展人權的正確道路。中國的人權狀況不斷得到改善,處於曆史上最好的時期。
李鵬希望《人權》雜誌成為充分反映中國人民維護和促進人權的實踐及研究探討人權理論的園地,成為與國外學術界就人權問題進行對話和交流的一個窗口,為推動中國和世界人權事業的發展發揮積極的作用。
《人權》雜誌由中國人權研究會主辦,其宗旨是通過講述人權故事、探討人權理論、開展人權對話,為國際社會了解中國人權狀況打開一扇窗戶,為探討古今中外的人權理論和實踐開辟一個學術園地,為促進中國人權的進步和國際人權的健康發展提供一個對話的論壇。《人權》雜誌為雙月刊,以中、英兩個文種出版,設有新聞特寫、人權論壇、觀察思考、爭鳴、環球觀察、調查與研究、人權答問、論點摘編等欄目,融學術性、知識性於一體,並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趙啟正說,在當今國際人權領域,要求對話、反對對抗的呼聲正在高漲,中國與西方在人權方麵的對話和交流呈增多的趨勢,中國與聯合國在人權教育方麵的合作也正在取得進展,在這個時候創辦一份人權專業刊物,適應了國際人權形勢發展的要求,是中國人權學術研究和人權教育領域一件具有重大意義的事情。
他說,人權問題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而且是一個重大的現實問題。他希望《人權》雜誌不僅要麵向學術界,關注人權學術理論的研究,而且要麵向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重視對中國現實中存在的人權問題的探討,要在促進中國人權學術理論研究和開展人權教育方麵發揮重要作用,要積極向政府各部門建言獻策,為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和人權狀況的不斷改善作出貢獻。
2000年姬鵬飛同誌逝世
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我國外交戰線的傑出領導人,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國務院原副總理,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姬鵬飛同誌,因病醫治無效,於2000年2月10日13時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姬鵬飛同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委員兼國務院港澳辦公室主任。山西臨猗人。1931年參加寧都暴動後加入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長征。長期擔任軍隊衛生工作和軍隊政治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調外交部工作。曆任中國駐德意誌民主共和國外交使團大使銜團長(1950~1953)、駐德意誌民主共和國首任大使(1953~1955)、外交部副部長(1955~1972)、外交部部長(1972~1974)。1979年後任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國務院副總理兼秘書長。1982年後任國務委員、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副組組長、國務院港澳辦公室主任。1982年、1987年分別在中共第十二、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第十二、十三屆中顧委常委。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兼秘書長,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兼秘書長。長期協助周恩來、鄧小平同誌處理外交事務。參與的重要外交活動有:1973年1月率中國代表團赴巴黎參加關於越南問題的和平談判。同年6月應邀出訪英國、法國、伊朗和巴基斯坦。曾先後出訪蘇聯、日本、朝鮮、蒙古、越南、緬甸、泰國、埃及、阿爾及利亞、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委內瑞拉、加拿大、敘利亞、塞拉利昂、肯尼亞、布隆迪、馬達加斯加、毛裏求斯、塞舌爾、吉布提、約旦、科威特、阿拉伯也門和阿曼等國家。在兼任國務院港澳辦公室主任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主任委員、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主任委員期間,積極貫徹執行中國政府根據"一國兩製"的構想製訂的和平解決香港和澳門問題的方針政策,參與接待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華,並出席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的簽字儀式。
1937年中共對國民黨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為爭取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鬥爭》(一九三七年五月八日)
這是毛澤東在一九三七年五月二日至十四日在延安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所作的結論。
同誌們!對於我的報告--《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時期的任務》,經這幾天的討論,除了個別同誌提出了不同意見之外,大家都已表示同意。他們這些不同的意見,頗帶重要性,因此我的結論,首先就來討論這些意見,然後再說到一些其他的問題。
和平問題
我們黨為國內和平而鬥爭,差不多有兩年的時間了。國民黨三中全會⑴後,我們說和平已經取得,"爭取和平"的階段已經過去,新的任務是"鞏固和平",並指出這是同"爭取民主"相關聯的--用爭取民主去鞏固和平。我們的這種意見,按照幾個同誌的說法卻不能成立。他們的結論必是相反的,或者是動搖於兩者之間的。因為他們說:"日本後退了⑵,南京更動搖了,民族矛盾下降,國內矛盾上升。"根據這種估計,當然無所謂新階段和新任務,情況回到舊階段,或者還不如。這種意見,我以為是不對的。
我們說和平取得了,並不是說和平鞏固了,相反,我們說它是不鞏固的。和平實現與和平鞏固是兩件事。曆史暫時地走回頭路是可能的,和平發生波折是可能的,原因就在於日本帝國主義和漢奸親日派的存在。然而西安事變⑶後和平實現是事實,這種情況是由多方麵促成的(日本進攻的基本方針,蘇聯和英美法的讚助和平,中國人民的逼迫,共產黨在西安事變中的和平方針及停止兩個政權敵對的政策,資產階級的分化,國民黨的分化等等),不是蔣介石一個人所能決定和推翻的。要推翻和平必須同多方麵勢力作戰,並且必須同日本帝國主義和親日派靠攏,才能成功。沒有問題,日本帝國主義和親日派還在企圖使中國繼續內戰。和平沒有鞏固,正是因為這一點。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結論不是回到"停止內戰"或"爭取和平"的舊口號去,而是前進一步,提出"爭取民主"的新口號,隻有這樣才能鞏固和平,也隻有這樣才能實現抗戰。為什麼提出"鞏固和平"、"爭取民主"、"實現抗戰"這樣三位一體的口號?為的是把我們的革命車輪推進一步,為的是情況已經允許我們進一步了。如果否認新階段和新任務,否認國民黨的"開始轉變",並且邏輯的結論也將不得不否認一年半以來一切為爭取和平而鬥爭的各派勢力努力的成績,那末,隻是把自己停頓在舊位置,一步也沒有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