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國際(1 / 3)

第四卷 3月4日 第八章 國際

1933年富蘭克林·德蘭諾·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

羅斯福打破美國慣例,又連續3次蟬聯總統。羅斯福第一次就任總統時,正值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經濟危機後全麵蕭條時期。羅斯福提出了一係列"新政"措施,促進壟斷資本和國家的聯結。在外交上,提出"睦鄰政策",力圖緩和美國和拉美各國之間的關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參加了反法西斯聯盟。1945年4月12日,羅斯福病逝。

1975年石油輸出國組織第一屆首腦會議在阿爾及爾舉行

通過《莊嚴宣言》。石油輸出國組織成立於1960年9月,目前共有14個成員國。石油輸出國組織成立以來,同西方石油公司展開了不懈的鬥爭,多次提高了原油標價和石油稅率。目前,絕大多數成員國已經全部或大部分控製了本國的石油資源。

1986年瓦爾德海姆被揭露曾在納粹部隊供職

一個專門追捕納粹分子的猶太人組織出示了曆史照片、報刊和資料,證明聯合國前秘書長瓦爾德海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在一個納粹部隊供職。瓦爾德海姆在接受電話采訪時,否認這一指責。他承認曾在德軍中服役,隻是擔任翻譯,沒有參加任何暴行。當時,瓦爾德海姆已經被推選為奧地利下一屆總統候選人。

1998年瓦傑帕伊當選印度新總理

1998年3月4日,印度第12屆人民院(議會下院)選舉初步結果揭曉,印度人民黨及其同盟在人民院545個議席中奪得250個席位,居各政黨之首。3月15日晚,印度總統納拉亞南任命印度人民黨議會黨團領袖阿塔爾·比哈裏·瓦傑帕伊為政府總理,並授權他組建內閣。3月19日,瓦傑帕伊宣誓就職,成為印度第十六任總理。3月28日,新政府贏得議會信任投票。

瓦傑帕伊生於1924年12月25日,1951年參加創建人民同盟工作,1977年,人民同盟與其他黨派共同組建人民黨。1980年,人民黨黨內出現分裂,瓦傑帕伊另立印度人民黨,並出任該黨主席,議會黨團領袖。1996年5月在第11屆人民院選舉中,印度人民黨獲160席,成為印議會第一大黨,瓦傑帕伊出任總理,13天後,即被迫辭職,成為印度曆史上任期最短的總理。

1919年列寧組成第三共產國際

1919年3月4日,一個以推動世界革命為目的的國際共產主義組織在莫斯科建立。

第三國際或共產國際將在蘇聯的對外政策中起主要作用。布爾什維克領導人弗拉基米爾·列寧認為,俄國政權的穩定取決於歐洲其他國家掀起的革命進而在全歐洲建立起友好的政權。

列寧認為,雖然歐洲人民準備革命,但是第二國際或社會黨國際的膽小懦弱扯了他們的後腿。這個較老團體的成員被民族主義分子所吞沒,因而完全喪失了它在大戰爆發時所具有的團結一致性。

第一國際是由卡爾·馬克思於1864年在倫敦建立的,宗旨是協調世界各地的工人階級運動。它於1876年解散。

第三國際第一次會議有35名選舉代表,代表19個團體。由於戰爭妨礙代表出席會議,隻有5人來自俄國境外。

1852年尼科拉伊·瓦西裏也維奇·果戈理逝世

果戈理一生發表了許多描寫俄國生活的短篇小說、戲劇和長篇小說,他以諷刺性的幽默、現實主義與幻想結合著稱。他的兩部主要作品《欽差大臣》和《死魂靈》是他創作的頂峰。普希金逝世後,果戈理被視為俄國文壇之主。果戈理華麗而生動的散文風格為後來的作家所采用。

1890年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白求恩誕辰

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戰士、加拿大共產黨員白求恩1890年3月4日生於加拿大安達略州。他曾任蒙特利爾皇家維多利亞醫院胸外科醫師和聖心醫院胸外科主任。1936年8月,隨加拿大誌願軍去西班牙,為正在進行反法西斯鬥爭的西班牙人民服務。1937年6月,加入了加拿大共產黨。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受加拿大共產黨和美國共產黨的派遣,率領醫療隊來中國。1938年3、4月間到達解放區延安,不久又轉赴晉察冀邊區工作。白求恩以高度的責任感和極端熱忱,用精湛的醫療技術為中國抗日軍民服務,培養了大批醫務技術人員。後因搶救傷員在手術中不幸感染中毒,1939年11月12日在中國河北兗縣(今屬唐縣)黃石村逝世。毛澤東著文《紀念白求恩》悼念他,讚揚他對中國革命的卓越貢獻和高尚的國際主義精神。

1951年首屆亞洲運動會在印度新德裏舉行

亞洲運動會簡稱亞運會,是由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亞奧理事會)主辦的亞洲地區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綜合性運動會。每4年舉行一次。

亞運會的前身是遠東運動會和西亞運動會。遠東運動會是遠東體育協會主辦的綜合性運動會。1912年,經中國、日本、菲律賓3國代表協商,正式成立了"遠東體育協會",並決定次年舉行第一屆遠東運動會。自1913年至1934年,遠東體育協會在菲律賓的馬尼拉、中國的上海、日本的東京和大阪等地先後舉辦了10屆遠東運動會。前8屆比賽隻有中國、日本、菲律賓3國參加,後2屆印度、印度尼西亞、越南才參加。遠東運動會主要比賽項目是田徑、遊泳、足球、籃球、棒球、網球、排球等,為推進亞洲早期體育運動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開始每2年舉行一屆,從1927年後改為4年舉行一屆。1934年,因日本堅持把其所謂"滿州國"拉入遠東運動會,中國宣布退出遠東運動會。遠東體育協會由於中國退出宣告解體,遠東運動會也隨之消亡。

1934年,在印度人古魯·桑迪的籌措下,第一屆西亞運動會在新德裏舉行,參賽國有印度、錫蘭(現斯裏蘭卡)、阿富汗和巴基斯坦4國,設有曲棍球、籃球、田徑等項目,大部分金牌被印度隊獲得。原定於4年後在巴基斯坦舉行的第2屆西亞運動會,由於第2次世界大戰爆發而停辦。

第2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亞洲各國人民渴望維護和平環境,促進各國和地區人民之間的團結、友誼和文化交流,要求參加國際性體育比賽的願望十分迫切,而僅僅恢複因世界大戰而停辦的西亞運動會或由於解體而消失的遠東運動會都不能滿足亞洲各國和地區人民的願望。所以,亞洲運動會應運而生。1948年7月倫敦第14屆奧運會期間,國際奧委會印度委員古魯·桑迪遍訪了來倫敦參加奧運會的亞洲國家體育代表團,商討建立一個仿效國際奧委會的亞洲體育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