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3月13日 第一章 國內
1947年延安保衛戰開始
國民黨為了攻占延安,摧毀中共黨、政、軍指揮中樞的目的,在西北地區集結了34個旅25萬多人的兵力。
中國共產黨根據敵我態勢決定:先誘敵深入,適時放棄延安,在延安以北的山區創造戰機,逐步消滅國民黨軍有生力量。
1947年3月13日,國民黨軍南線部隊開始從宜川、洛川分兩路向延安發動天上地下的進攻。我西北野戰軍則組織運動防禦,遲滯、消耗國民黨軍,掩護指揮中樞轉移。到3月18日,中共各機關已轉移完畢,西北野戰軍主動在3月19日撤出延安。
國民黨軍占領延安後,卻遭到西北野戰軍的不斷襲擾、周旋,國民黨軍疲於奔命,磨得敵人缺糧斷灶。趁此機會,西北野戰軍再集中優勢兵力,伺機各個殲滅。
由於延安保衛戰戰術運用得當,國民黨軍損傷慘重,連中共指揮中樞的毫毛都未能碰到。
1979年美國參眾兩院個別通過有關美、台關係的立法議案
這一事件發生在中美建交後不久,嚴重地違背了中美建交公報的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
(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商定自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起互相承認並建立外交關係。
美利堅合眾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範圍內,美國人民將同台灣人民保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關係。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重申上海公報中雙方一致同意的各項原則,並再次強調:
──雙方都希望減少國際軍事衝突的危險。
──任何一方都不應該在亞洲-太平洋地區以及世界上任何地區謀求霸權,每一方都反對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這種霸權的努力。
──任何一方都不準備代表任何第三方進行談判,也不準備同對方達成針對其他國家的協議或諒解。
──美利堅合眾國政府承認中國的立場,即隻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雙方認為,中美關係正常化不僅符合中國人民和美國人民的利益,而且有助於亞洲和世界的和平事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將於一九七九年三月一日互派大使並建立大使館。
附錄:
應對中國崛起戰略重點轉移
冷戰後的美國亞太安全戰略目標經曆了從單純應付功能性挑戰到同時應付功能性挑戰與結構性挑戰並舉的轉變。所謂功能性挑戰,是指朝鮮的核問題,它關係到美國防止大規模殺傷武器擴散的政策目標,這個問題在90年代中期以前比較突出。所謂結構性挑戰,是指中國的崛起,因為它有可能改變以美國為主導的地區經濟、政治和安全結構。這一思路在1995年美國國防部發表的東亞戰略報告中已見端倪。經過1996年的台海危機,美國戰略界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更加清晰和深化。嚴格說來,冷戰後美國亞太安全戰略的調整是從這以後開始的。
1991年老布什政府提出的"地區防務戰略"和1993年克林頓政府製訂的"靈活與選擇參與戰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海灣危機的影響,因此美軍軍事戰略的重點是對付地區性危機和衝突。1997年克林頓政府"四年防務評估報告"出台,提出美國要防止與美為敵的新興霸權國家的出現,防止重要地區落入與美國為敵的國家的控製之下。這時美國軍事戰略設計者的眼光已超越海灣戰爭和朝鮮半島問題,開始考慮應對中國的崛起所帶來的挑戰。這份報告把必須打贏兩場幾乎同時發生的大規模"地區衝突"改為"戰區戰爭",聲稱"我們不能確切判斷下一次戰爭將在何時何地爆發,維持打贏兩場戰區性戰爭的能力,有利於美國與比伊拉克和朝鮮更為強大的對手作戰"。
這次由小布什政府推出的新的防務評估報告又向前跨了一大步,它將明確提出把軍事戰略重點放到亞太地區,同時正式放棄"準備打贏兩場幾乎同時發生的大規模戰區戰爭"的指標,而準備在東亞地區打一場大規模地區戰爭。在朝鮮半島形勢日趨緩和而台海局勢仍波譎雲詭的大背景下,這一調整的用意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