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國內(1 / 3)

第一卷 3月9日 第一章 國內

1850年清鹹豐皇帝即位

清文宗,名愛新覺羅·奕濘(公元1831-1861年),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病死後繼位。在位11年,病死,終年31歲。葬於河北定陵(今河北省遵化縣西北)。

鹹豐帝奕濘,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圓明園。道光於1850年正月丙午日病死後,他於同月已未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鹹豐"。

鹹豐的繼位並不是一帆風順。道光晚年時,傳位的問題日趨臨近,第四子奕濘(鹹豐)和第六子奕炘成為了皇位最有力的爭奪者,而且奕炘天資聰明,深得道光的喜愛。因當時內外多事,道光一直沒有下決心。鹹豐的老師,侍讀學士杜受田,一心希望鹹豐繼位。他杜受田清楚地分析了兩位皇子的長處,他認為,鹹豐的優勢在於仁厚孝順;奕炘的優勢則是聰明伶俐。而此時步入晚年的道光皇帝更需要的是一位孝順的兒子,要牢牢地抓住這一點。一次,諸皇子們隨道光皇帝去南苑打獵。這可是在父皇麵前的一次很好的表現機會,但論射獵騎術鹹豐顯然不是六弟的對手,因此,杜受田告訴鹹豐:"你到了南苑,隻要坐著看兄弟們驅馬打獵,自己千萬不要射殺任何動物,並且約束你的隨從也別去打獵"。並教他怎樣對父皇解釋。打獵當天,大家都有所收獲,皇子中奕炘的獵物最多,而鹹豐卻一無所獲。當老皇帝責問時,鹹豐答到,兒臣雖然無能,但是隻要動手,決不會一無所獲的,隻是想到此時正值春季,萬物繁衍,不忍射殺,也不願和兄弟們爭個高低。他的回答深深打動了道光皇帝,道光皇帝一心想為天下百姓選擇一位仁厚的皇帝,鹹豐自然比盛氣淩人的奕炘更和老皇帝的胃口。道光就密寫了鹹豐的名字,放在錦匣之中。

鹹豐剛剛即位,就於鹹豐元年(1851年)元月爆發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洪秀全以"拜上帝會"為名,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發動起事。在兩年的時間裏,太平軍先後攻取了漢陽、嶽州、漢口、南京等南方重鎮,於一八五三年定都南京,頒布《天朝田畝製度》,製訂官製,建立了太平天國。由於太平軍沒有集中力量全力進行北伐以及鹹豐六年(1856年)太平天國內部的"天京事變"使清王朝獲得了喘息的機會。鹹豐依靠漢族地主曾國藩、左宗棠等人和外國侵略者的援助,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正在鹹豐鎮壓太平天國之時,英、法兩國於鹹豐六年(1856年)再次對華宣戰,史稱"第二次鴉片戰爭"。而俄國卻乘火打劫,蠶食中國領土。對於英法俄等國的侵略軍,鹹豐又妥協求和,被迫同各侵略國簽定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等不平等條約,迫使清政府進一步對外開放國門,並割讓了大片土地,使中國進一步淪為半殖民地社會。

鹹豐麵對國庫空虛,軍伍廢弛,吏治腐敗,天災不斷,民眾起義此起彼落,西方列強虎視眈眈這樣的一副爛攤子.一籌莫展,於是沉湎於聲色,縱欲自戕。他即位的第二年,就下令挑選秀女入宮。他尤其寵愛其中一個名葉赫那拉·玉蘭的姑娘(就是日後的慈禧)。以後,他又幾次從滿、蒙兩族的官宦人家挑選秀女,並破除祖宗規製,選漢族秀女入宮。其中最受寵愛的是牡丹春、杏花春、武林春、海棠春四人,時人稱之為"四春娘娘",居於圓明園。

鹹豐十年(1860年)九月,英法聯軍由天津登陸,逼近北京,鹹豐慌忙攜帶皇後和那拉氏、四春娘娘等宮眷一百多人,逃往熱河避署山莊。不久,英法聯軍攻入北京,並縱火燒毀了有"萬園之園"之稱的圓明園。事後,鹹豐派恭親王奕炘和侵略軍談判,以割地賠款的代價求得議和。但是他仍然不敢回京,遲遲不肯動身。鹹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鹹豐開始生病。而且病情日益嚴重。他宣召載垣、端華、肅順、景壽等八位大臣進寢室接受顧命,下令立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因皇太子年幼,鹹豐要他們盡心輔佐。第二天鹹豐在內憂外患中病死在熱河避暑山莊的行殿寢宮內。

鹹豐死後的廟號為文宗顯皇帝,史稱鹹豐皇帝。

東北抗日聯軍主要領導人之一李兆麟殉難

"九·一八"事變後,他在東北遼陽組織抗日義勇軍,長期從事抗日武裝鬥爭。1946年3月9日,李兆麟在哈爾濱被國民黨特務殺害。

李兆麟(1910-1946),原名李超(操)蘭,化名李烈生、孫正宗,滿族。東北抗日聯軍著名領導人之一。

1910年11月2日,李兆麟出生於遼寧省遼陽縣小榮官屯一農民家庭。他自幼聰穎好學,7歲上小學,14歲高小畢業後又在私塾學習2年,成績優秀。16歲時因父親去世而輟學務農。這時,他接觸了張一吼(張國威)、翟樂全等進步青年和新思想書刊,學到了不少革命知識,為以後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李兆麟來到北平,開始了抗日救國的革命生涯。9月27日,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在北平成立,他參加了抗日救國會。返回東北後,組織領導抗日義勇軍。11月,到達遼西,在抗日義勇軍第四路軍耿繼周部工作,李兆麟任該司令部文書處處長,參加了攻打新民城和黑山縣唐家堡子、曆家窩堡等地的戰鬥。

1932年初,李兆麟、馮基平、楊壽天等到達遼陽小堡,李兆麟接受組織上派他出麵同群眾武裝和山林部隊聯絡的重要任務,往來奔走於各抗日團體和部隊之間,反複宣傳團結起來共同戰鬥、抗日救國的革命道理。先後說服"長江"、"燕子"及蘇景陽所屬部隊,相繼爭取、團結的各種武裝隊伍的首領不下幾十人。同年3月,遼陽義勇軍成立。蘇景陽為司令,李兆麟被選為副司令,下設5個支隊,共有3500多人。不久被救國會統編為東北抗日義勇軍第二十四路軍。李兆麟率領二十四路軍同日軍和漢奸展開激烈的搏鬥,攪得敵人寢食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