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2月6日 第一章 國內
1928年共產黨員陳鐵軍與周文雍被國民黨殺害
周文雍,乳名光宏,開平縣百合下洞鳳凰裏人。1905年8月生於一個貧窮塾師的家庭。周文雍是廣州工人運動優秀領袖之一,曾任中共廣東省委委員、中共廣州市委委員,是廣州起義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7歲時,他跟父親到私塾讀書。辛亥革命後,橫石鄉辦起一所新式小學,便進入橫石小學讀書。兩年時間,他讀完初小四年的課程。升入了高小。由於家庭生活困難。無力供他繼續上學。讀了一學期便停學到茅岡圩一間小雜貨店做"夥頭仔"。以彌補家庭收入的不足。停學一學期後,他向學校請求複學。學校同意他的要求,讓他幫學校廚房做雜務。以便免收他的學費和解決他的吃飯、住宿問題。
高小畢業後,周文雍跟隨父親到寶興村教村學。他除搞好課堂教學外,還帶學生開展文體活動,帶頭和動員男學生剪掉辮子,使偏辟的村學氣象煥然一新。他關心的事,零用錢全部用在訂報刊、買新書上,還教學生唱反帝愛國歌曲。
"五四"運動後不久,周文雍離開家鄉到廣州考入廣東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機械科讀書,受到"五四"運動的革命思想影響,積極參加學生群眾的革命活動。在此期間,他結識廣州學生運動的領袖阮嘯仙、劉爾崧、周其鑒等,在他們的影響下,思想覺悟提高很快。於1923年5月參加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被選為該校學生會會長和團支部書記。1924年因領導全校師生反對學校反動當局組織"陸軍團"和在刊物上發表文章揭露廣州的由反動政客操縱的選舉市長活動。觸怒了頑固派的"甲工"校長肖冠英,便在這年暑假貼出告示,以"參加社會活動過多,曠課嚴重","無心向學"為理由,開除了周文雍的學籍。
周文雍離開"甲工"後,組織上安排他從事工運並在"新學全社"負責團的工作。1925年他參加中國共產黨。1925年省港大罷工時,他被派到廣州沙麵洋務工會參加領導工作。一直堅持到罷工勝利結束為止。1926年初,他回到"新學生社"負責團的工作,並被為中共廣東區委員會工人運動委員會的領導成員,成為當時廣州工人運動領袖劉爾崧的得力助手。
1926年夏,周文雍擔任共青團廣州地委書記。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時,他把青年工人組織起來,成立擔架隊、運輸隊;在學生中成立宣傳隊、衛生隊,與省港罷工工人一起。給北伐軍以有力援助。
1927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之後,廣東的反動派也發動了"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殺。中共廣東區委、省港罷工委員會、工會等領導機關均遭破壞,著名的共產黨員肖楚女、劉爾崧、畢磊等多人不幸被捕或被殺害。周文雍也受到通緝。但他置個人安危於度外,仍然機警地堅持戰鬥,並受黨的委托,接替劉爾崧,擔任了廣州工人代表大會主席。4月18日,中共廣東區委領導重建新的中共廣州市委,指派吳毅任書記。周文雍任組織部長兼管廣州市各工會黨支部工作。周文雍召集廣州工代會所屬工會的領導人舉行會議,貫徹區黨委緊急會議精神。製訂了對付敵人猖狂進攻的鬥爭方案;並以區黨委,團委。省、市革命工會、省、市農協,省婦協,新學生社等組織的名義。共同發表了《反抗國民黨反動軍閥殘暴大屠殺的宣言》。提出了"打倒蔣介石和一切軍閥"等口號。在白色恐怖籠罩下,黨和工會的工作由公開轉入秘密。周文雍遵照黨的指示,與其他同誌一起。把各工會的工人糾察隊和會員秘密組織起來,建立廣州工人的地下武裝。
9月間,反動頭子張發奎從江西率領餘部回到廣東,他為了奪取桂係軍閥在廣東的地盤,暫時緩和了對工人群眾的壓迫,企圖騙取工人的好感和支持。在這個新形勢下,周文雍根據黨的決定,將廣州工人運動由秘密轉向公開,重新打出旗號,鼓舞工人群眾的鬥誌。10月間,粵係軍閥混戰,周文雍即召開廣州工人代表大會,會議決定發動工人群眾舉行罷工。張發奎聞知工人將舉行總罷工,當即撕下了假革命麵具。10月19日,他派出軍警逮捕了海員工會委員45人、省港罷工委員會委員30人,強行解散罷工工人糾察隊。到處張貼禁止罷工的"公告"。廣州又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中,周文雍等決定改變罷工的計劃和鬥爭策略。組織一支大約一千人的工人隊伍,分成一百個小組,隱蔽分布,不動聲色地給反動軍警一個"罷工已經取消"的錯覺,迷惑了敵人。10月23日那天,反動派竟無防範。深夜兩點鍾,周文雍按時下令,一千名工人立即從一百個地方湧上街頭,彙成隊伍,散發傳單,高呼口號,遊行示威。反動軍警此時才大吃一驚,不知所措。這次罷工鬥爭,在廣州工人中影響很大。
正在這個時候,汪精衛與陳公博等到了廣州。準備把張發奎再打扮成"國民黨新左派",以欺騙群眾。省、市委決定徹底揭露汪、陳、張等的偽裝,並把任務交給周文雍,周文雍組織被裁撤的鐵路工人、火柴工人二千多人到東山葵園汪精衛公館請願。向汪提出了釋放政治犯,恢複工人的工作、恢複工會活動等嚴正要求。汪清衛、張發奎暗中調集軍警。在東皋大道口圍捕工人骨幹。周文雍為掩護群眾撤退。受了重傷,與30多名工人工起不幸被捕。後來黨組織機智地把他從市立醫院犯人留醫處營救出來。出獄後他一刻也不休息,更頑強地為準備廣州起義而緊張地工作。
同年11月下旬,在廣州工農兵代表會議上。周文雍被選為"起義政綱起草委員會"委員,協助省委書記張太雷草擬起義政綱和口號。並被任命為廣州武裝起義總指揮部行動委員會委員,兼任工人赤衛隊總指揮。
12月11日淩晨3時30分,在張太雷、葉挺、惲代英、葉劍英、楊殷、周文雍,聶榮臻等領導下,廣州工人階級和革命士兵舉行震撼中外的武起義爆發了。通過流血戰鬥,"廣州蘇維埃政府"誕生了。周文雍任人民勞動委員和蘇維埃政府的教育部長。在黨內的領導職務是中共廣東省委委員。
廣州起義後第二天,反革命的各種力量,包括帝國主義在廣州的海軍、陸軍,已經勾結起來,準備向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反撲。12月12日下午2時,張太雷(代理政府主席)開完工農兵群眾大會返回總指揮部,途中突然遭到從大北門竄來的一隊敵軍的襲擊,不幸中彈犧牲。這一天敵人多次向起義軍陣地反撲,因眾寡懸殊,起義軍已處於守勢。12月13日,敵人大量增兵,向起義軍瘋狂進逼。起義軍總指揮部緊急命令撤出廣州。周文雍帶領一支赤衛隊,奮勇死戰,殺出一條血路,撤離廣州。
廣州起義失敗後一個月,周文雍從香港回廣州,提前回廣州的陳鐵軍把他接到"家"裏。他們仍然假扮夫妻,找尋失掉聯係的同誌,以便加強組織活動。並準備在春節期間發動一次政治攻勢,不幸除夕日在寓所他倆不幸同時所被捕。被捕後敵人強迫對他們嚴刑拷打,但是他們始終堅貞不屈。最後敵人強迫周文雍寫自首書,他憤怒地拿起筆來。痛斥反動派的無恥罪行,並在牆上寫下遺詩:
頭可斷,肢可折,
革命精神不可滅。
壯士頭顱為黨落,
好漢身軀為群裂。
周文雍、陳鐵軍鋼鐵般的革命意誌,使敵人無計可施,最後決定開庭宣判他們死刑,並問周文雍有什麼要求。他想到自己在與陳鐵軍互相配合的工作過程中,曾經彼此相愛,但是為了革命事業,卻一直保持純潔的同誌關係。在這生命的最後一刻,應該將埋藏在心底的愛情公布於眾,便提出要與陳鐵軍合照一幅照片。作為給黨和同誌們永別的留念。在牢房的一空處,周文雍與陳鐵軍並肩而立,神態自若,大義凜然,拍了一幅臨刑前雙人合影。
1928年2月6日(農曆正月15日),周文雍和陳鐵軍被分別裝在手拉車上,押赴紅花崗刑場。隨著劊子手的罪惡槍聲,兩位英雄倒下了。周文雍臨終前,仍用盡最後的力氣呼喊:"同-誌-們,革-命-到-底!"
周文雍堅貞卓越的革命精神,為千秋萬代所感佩,永遠閃爍著耀眼的光輝。
1990年中國與伯利茲建交
國名:伯利茲(Belize)
獨立日:9月21日(1981)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3∶2。旗麵主體為藍色,上下各有一紅色寬邊,正中為白色圓地,其中繪有50片綠葉環繞的國徽。藍色代表藍天和海洋,紅色象征勝利和陽光;50片綠葉構成的飾環表示紀念該國自1950年開始為爭取獨立而鬥爭並最終取得勝利。
國徽:圖案中間為盾徽。盾麵左上方為交叉著的撬杠和錘子,右上方為交叉著的長斧和鋸子,這兩組圖案象征該國的木材資源豐富,是森林之國;下方為航行於海上的帆船,代表該國的捕魚業和航海業。盾徽背後立有一棵紅木樹,這是伯利茲的國樹;兩側站立著肩扛斧頭和撬杠的伐木工人,象征伯利茲人民以伐木為生計;下端的綬帶上寫著"我在林蔭中繁榮昌盛"。
自然地理:麵積22963平方公裏。位於中美洲東北部。北和西北鄰墨西哥,西和南與危地馬拉接壤,東瀕加勒比海。海岸線長322公裏。境內多山地、沼澤和熱帶叢林。地形大致可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南半部地形以瑪雅山脈為主體,山脈為西南-東北走向。其支脈科克斯科姆山的維多利亞峰海拔1121.97米,是全國最高峰。北半部為海拔不到61米的低地區,其中大部是沼澤;有伯利茲河、紐河和翁多河流經。屬熱帶雨林氣候。
人口:22.1萬(1996年估計)。多為混血種人和黑人,其中還有印第安人、瑪雅人、印度人、華人和白人。官方語言為英語。近半數以上居民通用西班牙語或克裏奧爾語。居民中60%信奉天主教,其餘多信奉基督教。
首都:貝爾莫潘(Belmopan)
簡史:原為瑪雅人居住地。16世紀初成為西班牙殖民地。1638年英國殖民者入侵,1786年英國派駐行政官,取得實際管轄權。1862年英國正式宣布伯利茲為其殖民地,改名為英屬洪都拉斯。1956年4月根據新製定的憲法,伯利茲舉行了首次大選。人民統一黨喬治·普賴斯獲勝,組成了立法院。1961年喬治·普賴斯被任命為首席部長。1964年1月伯利茲實行內部自治,但國防、外交和治安仍由英國負責。1965年普賴斯出任總理,並將立法機關改為兩院製。1970年8月殖民地的首府由伯利茲城遷到新建的城市貝爾(1973年6月改名為貝爾莫潘)。早在1821年危地馬拉獨立後,曾宣布它繼承西班牙對伯利茲的"主權"。英、危雙方多次商談以解決爭端,直至1980年10月11日,聯合國非殖民化委員會及聯大均以壓倒多數通過決議,宣布伯應在一年內獨立。1981年9月21日伯正式獨立,為英聯邦成員國。
政治:1981年8月的獨立憲法規定:英國女王是伯利茲國家元首,由女王任命的總督(必須是伯利茲公民)是英國女王在伯利茲的代表;總督任命眾議院多數黨領袖為政府總理,並根據眾議院多數黨的提名任命總理,根據總理提名任命副總理、內閣部長及反對黨領袖。國民議會是國家的立法機構。
外交:奉行不結盟的對外政策,優先發展同美國的關係。1981年9月25日加入聯合國。1987年2月6日,伯利茲同中國建交。
與中國關係:1989年10月11日,伯利茲同台灣當局"建交",同年10月23日中國中止同伯利茲的外交關係。
1952年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在北京成立
國務院關於同意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簡化字問題的請示的通知 (一九六四年二月四日)
一九六四年一月七日報告收悉。同意你會在報告中提出的意見:"漢字簡化方案"中所列的簡化字,用作偏旁時,應同樣簡化;"漢字簡化方案"的偏旁簡化表中所列的偏旁,除了四個偏旁(糸、訁、钅、饣)外,其餘偏旁獨立成字時,也應同樣簡化。你會應將上述可以用作偏旁的簡化字和可以獨立成字的偏旁,分別作成字表,會同有關部門下達執行。
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關於簡化字問題的請示。
遵照總理的指示,為了修訂簡化字,我們從一九六二年九月開始,采取座談、通信、訪問等方式,組織了關於簡化字問題的討論和調查。其中包括政協召集的大小會議共九次,參加者三百餘人;教師座談會六次,參加者有中小學教師、工農業餘教師和部隊文化教員共一百餘人;新聞出版界座談會一次,參加者二十餘人;中央一級機關負責幹部座談會一次,參加者十餘人。經過通信方法,征集了各省、市宣傳部、教育廳、局負責同誌,各省、市教育界人士、語文教育專家、文字學家、書法家等的意見一百多份,其中包括上海市有關方麵召集的兩次大型座談會的意見。此外,我們還訪問了北京市的一部分工人、農民、商業工作者和教師,征求了他們的意見。在各方人士的意見中,教師根據多年教學經驗所提供的意見,對我們幫助最大,在修訂過程中曾經同他們反複商討。經過反複研究和仔細推敲,最後擬具修訂方案草案,送請總理審批。後因總理出國以前事忙,不及審批。
由於目前學校教科書及若幹詞典急待排印,各新聞出版等有關單位都要求簡化字有個明確規定,以免混亂,為此我們擬通知各有關方麵,在修訂方案未公布前,使用簡化字仍以一九五六年國務院公布的原方案為準,其中尚未推行的二十八個字,亦仍照原方案簡化。但簡化漢字中的類推部分,由於原方案交代不夠明確,目前出版物上存在分歧混亂現象。例如"*"已簡化為"過",但用"*"作偏旁的"*"字,一部分出版物已簡化為"撾",而另一部分出版物仍用"*"。又如"馬"作偏旁已簡化為"馬",但"馬"本字有的出版物作"馬",有的仍用"馬"。
在去年簡化字修訂過程中,我們確定了類推簡化的原則:凡原方案所有已簡化的漢字,用作偏旁時應同樣簡化;原方案偏旁簡化表中所列偏旁,獨立成字時也應同樣簡化。因為隻有這樣,才能盡量保持漢字原有的係統,便於繁簡兩體互相對照,因而也便於教學。一九六二年二月間,根據這個原則擬定的修訂方案草案初稿,曾送總理審核,總理批示"原則同意"。在前述簡化字的廣泛討論過程中,這個原則得到大家的讚同,沒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而教師和出版界尤其迫切要求及早明確這個原則。因為如果沒有這個原則。許多漢字有不同寫法,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在教學上困難很大。據北京市小學教師反映,目前課本上"華"已簡化為"華",但"河水嘩嘩地流"的"嘩"仍用繁體,學生問教師,這個字為什麼不簡化,教師無法回答。由於今年秋季用的課本,二、三月間即將付印;中華書局的《辭海》,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的《現代漢語詞典》,也都將付排,各方麵都希望關於類推的原則及早確定。
這個問題經過各方麵人士的討論和廣泛征求意見,大家的認識是一致的,總理並已在原則上同意。為此,擬請國務院批準上述類推簡化的原則,以便由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擬定具體辦法通知新聞出版等有關單位遵照執行。
1956年國務院發布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
國務院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
(一九五六年二月二十日)
漢語是我國的主要語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並且是世界上最發展的語言之一。語言是交際工具,也是社會鬥爭和發展的工具。目前,漢語正在為我國人民所進行的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學好漢語,對於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由於曆史的原因,漢語的發展現在還沒有達到完全統一的地步。許多嚴重分歧的方言妨礙了不同地區的人民的交談,造成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的許多不便。語言中的某些不統一和不合乎語法的現象不但存在在口頭上,也存在書麵上。在書麵語言中,甚至在出版物中,詞彙上和語法上的混亂還相當嚴重。為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國防的進一步發展的利益,必須有效地消除這些現象。
漢語統一的基礎已經存在了,這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普通話。在文化教育係統中和人民生活各方麵推廣這種普通話,是促進漢語達到完全統一的主要方法。為此,國務院指示如下:
(一)從1956年秋季起,除少數民族地區外,在全國小學和中等學校的語文課內一律開始教學普通話。到1960年,小學三年級以上的學生、中學和師範學校的學生都應該基本上會說普通話,小學和師範學校的各科教師都應該用普通話教學,中學和中等事業學校的教師也都應該基本上用普通話教學。各高等學校的語文教學中也應該增加普通話的內容。中等學校、高等學校的就要畢業的學生和高等學校的青年教師、助教,如果還不會說普通話,應該進行短期的補習,以便於工作。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應該分別定出大力加強各級學校漢語教學、促進漢語規範化的專門計劃,報國務院批準施行。
(二)中國人民解放軍文化教育中的語文課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所屬各級學校的語文課,都應該用普通話教學。戰士入伍一年之內,各級軍事學校學員入學一年之內,都應該學會使用普通話。各機關業餘學校中的語文教學,也都應該以普通話為標準。
(三)青年團的各地支部和工會的各地組織,都應該采用適當的和有效的方式,在青年中和工人中大力推廣普通話。青年團員在學習和推廣普通話方麵應該起帶頭作用。工廠(首先是大工廠)中的文化補習學校、文化補習班和農村中的常年民校的高級班,都應該盡可能地、逐步地推廣普通話的教學。
(四)全國各地廣播電台應該同各地的推廣普通話工作委員會合作,舉辦普通話講座。各個方言區域的廣播站,在它們的日常播音節目中,必須適當地包括用普通話播音的節目,以便幫助當地的聽眾逐步地聽懂普通話和學習說普通話。全國播音人員、全國電影演員、職業性的話劇演員和聲樂(歌唱)演員,都必須受普通話的訓練。在京劇和其他戲曲演員中,也應該逐步地推廣普通話。
(五)全國各報社、通訊社、雜誌社和出版社的編輯人員,應該學習普通話和語法修辭常識,加強對稿件的文字編輯工作。文化部應該監督中央一級的和地方各級的出版機關指定專人負責,建立製度,訓練幹部,定出計劃,分別在兩年到五年內基本上消減出版物上用詞和造句方麵的不應有的混亂現象。
(六)全國鐵路、交通、郵電事業中的服務人員,大城市和工礦區的商業企業中的服務人員,大城市和工礦區的衛生事業中的工作人員,大城市和工礦區的警察,司法機關中的工作人員,報社和通訊社的記者,文化館站的工作人員,縣級以上的機關團體的工作人員,都應該學習普通話。上述各有關機關應該分別情況,定出關於所屬工作人員學習普通話的具體計劃,並負責加以執行,使它們所屬的一切經常接近各方麵群眾的工作人員在一定時期內都學會普通話。
(七)一切對外交際的翻譯人員,除了特殊的需要以外,應該一律用普通話進行翻譯。
(八)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應該在1956年上半年完成漢語拚音方案,以便於普通話的教學和漢字的注音。
(九)為了幫助普通話的教學,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應該在1956年編好以確定語音規範為目的的普通話正音詞典,在1958年編好以確定詞彙規範為目的的中型的現代漢語詞典,並且會同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組織各地師範學院和大學語文係的力量,在1956年和1957年完成全國每一個縣的方言的初步調查工作。各省教育廳應該在1956年內,根據各省方言的特點,編出指導本省人學習普通話的小冊子。教育部和廣播事業局應該大量灌製教學普通話的留音片。文化部應該在1956年內攝製宣傳普通話和教學普通話的電影片。
(十)為了培養推廣普通話工作的幹部,教育部應該經常舉辦普通話語音研究班,訓練各地中學和師範學校的語文教師和教育行政幹部,各機關、團體、部隊也應該派適當的幹部參加受訓。同樣,各省、市和縣的教育行政機關也應該普遍地舉辦普通話語音短期訓練班,訓練各地中小學和師範學校的語文教師,當地機關、團體、部隊也應該派適當的幹部參加學習。
(十一)國務院設推廣普通話工作委員會,統一領導全國的推廣普通話工作。它的日常工作,由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教育部、高等教育部、文化部、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分工進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負責整個工作的計劃、指導和檢查;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負責全國各級學校和業餘學校的普通話教學的領導,普通話師資的訓練和普通話教材的供應;文化部負責出版物上的語言規範化工作、有關普通話書刊的出版和留音片、電影片的生產;語言研究所負責普通話語音、詞彙、語法的規範的研究和宣傳。各省、直轄市人民委員會都應該設立同樣的委員會,並以各省、直轄市的教育廳、局為日常工作機關。
(十二)各少數民族地區,應該在各地區的漢族人民中大力推廣普通話。各少數民族學校中的漢語教學,應該以漢語普通話為標準。少數民族地區廣播電台的漢語廣播應該盡量使用普通話。各自治區人民委員會可以根據需要設立推廣普通話工作委員會,以便統一領導在各自治區的說漢語的人民中推廣普通話的工作。
1995年夏衍在北京逝世
生平:
1900年
十月三十日誕生於浙江省杭縣,名乃熙,字端先。
1903年
父親去世,家境窘迫。
1906年
進私塾就讀。
1908年
進杭州城內"入蒙"小學讀二年級。
1914年
德清縣立高小畢業。
1915年
年初,進杭州泰興染坊當學徒。九月,被保送進省立甲種工業學校。\par
1919年
十月,參與創辦宣傳社會主義的報刊《雙十》,以宰白筆名在該報上發表隨感錄三篇。
1920年
八月,甲種學校畢業,並以公費被保送去日本留學。
發表論文《泰興坊的調查》、譯文《染色理論》(與人合作)。
1921年
考入日本福岡明治專門學校電機科。
1923年
參加日本學生組織的"社會科學研究會",大量接觸社會主義經典著作。
著有隨筆《船上》。
1924年
加入國民黨。
1925年
由明治專門學校畢業,考入九州帝國大學工業係。任國民黨中央海外部直屬駐日總支部常委。
1926年
著有《從日本來的消息》、《關於"狂言"及其他》、《從死老鼠說到日本的路政》等文。
1927年
"四一二"後,東京國民黨會議派搗毀左派國民黨駐日總支部,被列入通緝名單。
五月,潛回上海。
七月,參加中國共產黨。與陳望道等創辦中華藝術大學,任文學科主任。
譯倍倍爾的《婦女與社會主義》。
1928年
春,與魯迅相識。
譯有《歐洲近代文藝思潮》、《戀愛之路》及穀崎潤一郎等人的作品。
1929年
十月,成為左聯發起人之一。與鄭伯奇等人發起成立上海藝術劇社。
譯《母親》(高爾基)、《拋棄》、《犧牲》、《油印機的奇跡》、《新興文學論》等。
1930年
二月,與魯迅、鬱達夫、田漢等人發起成立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
三月二日,左聯宣告成立,當選為執行委員。
《藝術》月刊創刊,任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