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4月30日 第一章 國內
1904年任弼時誕辰
[任弼時](1904一1950)湖南湘陰人。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事業的重要奠基人。中學時代在長沙積極參加進步學生運動。1920年秋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翌年去蘇聯進入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1922年1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4年秋回國,擔任青年團上海地區的領導工作,同時在上海大學教俄文。1925年1月,參加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三大,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任團中央組織部長,5月任團中央代理總書記,9月任總書記。1927年5月,在中共五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在共青團四大上,繼續當選為團中央執行委員,並任團中央書記。大革命失敗後,參加中共八七會議,被選為臨時中央政治局委員。1928年到上海參加中共中央工作。同年7月,在中共六大上繼續被選為中央委員。10月在安徽巡視工作時被國民黨當局逮捕,遭到嚴刑拷打。1929年3月,經營救出獄,任中共江蘇省委常務委員。同年11月,在上海再次被捕,經營救年底獲釋。1930年春,被派到武漢任中共長江局委員、湖北省委書記兼武漢市委書記。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3月被派往中央革命根據地,任中共蘇區中央局委員兼組織部長。1933年5月,調任中共湘贛省委書記兼軍區政治委員。1934年7月,任中共中央代表、紅軍第六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8月,與蕭克、王震一起率部西征,10月在貴州與賀龍率領的紅三軍(不久恢複紅二軍團番號)會師,任紅二軍團政治委員。此後,與賀龍統一指揮兩個軍團,策應中央紅軍長征,創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並任中共湘鄂川黔邊省委書記兼軍區政治委員。1935年11月,奉命率紅二、紅六軍團長征。1936年7月初到達西康甘孜地區與紅四方麵軍會合。紅二、紅六軍團奉命與紅三十二軍組成第二方麵軍,任政治委員,後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副書記,同朱德、賀龍、劉伯承等一起對張國燾分裂黨和紅軍的活動進行了堅決鬥爭,促使紅四方麵軍與紅二方麵軍共同北上,為維護黨的統一和紅軍的團結作出了重要貢獻。同年10月率部同紅一方麵軍會師。隨後任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政治委員,參與指揮山城堡戰鬥。12月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主席團委員。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政治部主任,同朱德等率部開赴抗日前線。同年10月,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主任。1938年春受中央委派赴莫斯科,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負責人,向各國共產黨代表報告中國抗日戰爭的形勢與中國共產黨的工作和任務。1940年3月回到延安後,參加中央書記處工作。1941年9月任中共中央秘書長。1943年3月,任中央書記處書記。1944年5月,參加中共六屆七中全會,受中央委托,主持起草《關於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1945年在中共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1947年3月,中共中央撤出延安後,任中央直屬支隊司令員,協助毛澤東等指揮西北和全國的解放戰爭。1948年1月,代表中共中央在西北野戰軍前委擴大會議上作題為《土地改革中的幾個問題》的報告,係統地闡述黨的土地改革的方針政策,指導全國土地改革運動的正確進行。1949年4月,代表中共中央向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作政治報告,並被推舉為青年團名譽主席。1950年10月25日,因勞累過度,突患腦溢血,27日於北京逝世。
中國共產黨創建幾個月後,就有一位不滿十七歲的青年成為黨員。此後他以鋼鐵般的意誌和刻苦耐勞的精神奮鬥三十年,並在四十年代與毛、劉、周、朱並列,成為領導全黨的"五大書記"之一,這就是任弼時。他雖英年早逝,其精神卻在黨內影響至深。
任弼時,原名二南,1904年出生與湖南湘陰縣一個貧苦教員之家。5歲就隨父親讀書,7歲入明德小學,12歲去長沙考入師範附屬高小,後入長郡中學,在校內受五四運動影響,積極參加遊行宣傳等愛國活動。
1920年,他因家境困難無法繼續學業,聯係旅法勤工儉學未成,便加入毛澤東、何叔衡組織的俄羅斯研究會,準備去那裏勤工儉學。經研究會介紹,他到上海參加俄語學習班,在那裏加入了社會主義青年團,從此走上革命的道路。
1921年春,任弼時與劉少奇等一同赴蘇俄。他們通過赤白軍交戰的火線,曆經種種艱辛到達莫斯科,進入培養革命幹部的東方勞動者大學。1922年初,任弼時轉為中共黨員,1924年秋回國。此時,蘇俄局勢艱難,開始他一天隻能領到200克黑麵包,卻忍饑刻苦地學習了馬列主義理論。回國後他到上海,在共青團中央工作,因張太雷長期離職,兩年間由他代理中央書記。當時他才二十來歲,卻敢於向黨中央領導陳獨秀提意見,有一次氣得陳獨秀把他的意見書當麵撕碎。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黨內同誌深感他與陳獨秀爭論時的觀點正確。"八七會議"上他被選入政治局,成為黨史上最年輕的政治局委員。隨後四年間,他一直從事地下工作。1931年,任弼時進入江西中央蘇區,因缺乏經驗犯過"左"的錯誤,後來通過實踐又在工作中大力糾"左"。
1933年,任弼時奉派湘贛邊區,在長征中是紅六軍團和後來的紅二方麵軍的最高政治領導人。1937年秋,任弼時隨八路軍總部東進抗日前線,在政治方麵負總責,翌年春又作為中共代表赴莫斯科爭取國際支持。194O年,他回延安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從人事安排到誰吃大灶、中灶、小灶都要管。由於處理問題周到,待同誌和藹可親,被稱為"黨內的老媽媽"。
1945年,中共在延安召開"七大"時,任弼時任大會秘書長。會後,他與毛、劉、周、朱並列為中央五大書記。1947年春,他拖著病體與毛澤東、周恩來轉戰陝北並擔任中央支隊司令員。行軍每到一處,他都要親自安排住房,布置警衛,組織物資供應,還參與決策研究。時稱他是中央隊伍中身體最差的一人,又是最忙的一人。
1948年春,中央進入河北西柏坡。任弼時的血壓很高,心律又嚴重不齊,卻仍時時支撐著協助周恩來工作,協調各戰略區的物資調配和後勤支援。1949年3月,他隨中央進入北京,主持召開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後赴蘇聯治療。1950年4月回國後,他沒按醫囑休息,立即投入工作。抗美援朝戰爭打響的第二天,即10月26日晚,他長時間研究戰局並思考對策,病情突然惡化,次日去世。葉劍英在追悼他時這樣評價說--"他是我們黨的駱駝,中國人民的駱駝,走著漫長的艱苦道路,沒有休息,沒有享受。"
在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黨員中,任弼時是出身"青年團"的年輕的老革命家,後來又一直以刻苦堅韌著稱。這位有著"駱駝"性格的堅強戰士,少年時期身處思想活躍卻生產水平相對落後的湘境,決定"畢業之後,欲誌於工業",走工業救國之路。這一願望固然是好的,然而他成年後看到--若腐朽的社會製度不改變,興辦工業以強國並無可能。從而走出國門,到蘇俄尋求真理,最後走上了終生革命的道路。
中國革命之所以艱難,不僅由於外部敵人強大,同時也在於內部消極因素眾多。任弼時在黨內之所以長期受到普遍敬重,在於他勇於同各種不良傾向作鬥爭。這種鬥爭又不是過"左"地整人,而是抱著幫助同誌、治病救人的態度。
任弼時在30年代後期和40年代一直堅定地支持毛澤東。1938年赴莫斯科時,他向共產國際強調"毛澤東才是中國共產黨的領袖",這對當時的共產國際表態支持確立毛澤東的領導地位起過重要作用。但是,他又不因此詢私情,對江青一直堅持原則,不給特殊照顧,康生一類人對他一直是敬畏交織。任弼時能嚴格要求別人,恰恰在於自己一身正氣,隻講奉獻不求索取,正如古語所說:"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更令不從。"
兩次被捕受嚴刑,第一次受到頭頂窯塊、膝跪鐵鏈和"老虎凳"等酷刑;第二次電刑在他背上烙出兩個拳頭大的窟窿
大革命失敗後,任弼時長期擔負著到各地恢複黨的地下組織的危險工作。1928年末,他作為中央巡視員到安徽接頭時被捕,國民黨當局卻未搞清他的身份。在押解途中,他巧妙地把被捕消息和預定的假口供托人帶給在上海的妻子陳瓊英,以便配合組織營救。審訊時,他受到頭頂窯塊、膝跪鐵鏈和"老虎凳"等酷刑,卻咬定編出來的假身份。敵特按他所說到上海查對,因組織上已有安排,未露破綻,三個月後獲釋。
1929年未,他在上海主持江蘇省委工作時,又被租界當局逮捕。他乘巡捕不注意,吞掉了身上的文件,隻被搜出一張月票,而票麵上寫的使用人住處已是火災中燒掉的房子,無從查對。外國警探懷疑有假,便使用電刑,竟在他背上烙出兩個拳頭大的窟窿。任弼肘蘇醒後仍堅不吐實,這種頑強態度使捕房更感到他像共產黨,繼續關押拷打。幸虧周恩來領導的特科通過關係營救,才使他獲釋。
此後多年,他經常感到頭暈和身體虛弱,加上日夜勞累、血壓高,看東西時常眼花。長征時,他領導紅二萬麵軍,年僅三十出頭,可是幹部戰士們從外貌看多以為他已有五十歲。任弼時也經常向身邊的人表示,自己活不長,所以抓緊時間工作。
任弼時擔任中央秘書長時,正值陝甘寧邊區經濟最困難的時候。黨中央號召軍民開展大生產,任弼時以身作則,並向三五九旅的王震旅長要了一部紡車。他在工作之餘,就像村婦一樣盤腿而坐,練習紡線,成績提高很快。1943年,他參加中央機關在楊家嶺舉行的軍民紡線比賽,獲得了第一名。
中央機關的同誌說起任弼時,都認為他一向正派公道,在原則上從不讓步。一次,江青買了些不該買的東西要求中央特會科報銷,並耍潑大吵大鬧。任弼時支持管財務的同誌堅決頂住,江青在鬧到掀翻了桌子,最後由識大體的毛岸英過來收拾了房間。毛澤東得知後,對任弼時的這種態度表示讚同。江青卻長期懷恨在心,直到'文革"期間還對任弼時的家屬進行迫害。
1947年,賀龍曾感慨地說過:康生是外向人物,要名譽、要地位,花裏胡哨;任弼時是內向人物,他是向內發展的,即在自己身上多下工夫,提高思想認識,加強修養。賀龍的這段話,反映了當時的幹部們普遍厭惡康生這種人,而對任弼時則由衷敬仰。
1950年海南島解放
強攻海南島紀實:
(1)毛澤東三次電示四野
海南島是中國第二大島,它的麵積和戰略意義僅次於台灣。對其進攻的難度,遠遠超出金門與舟山。
首先從地理位置上看:在當時國民黨軍所占的4個主要島嶼中,它比金門、舟山距大陸都要遠。瓊州海峽是世界上流速最高的海峽之一。這給渡海航行造成困難。
其次從雙方攻防力量上看:攻金門、舟山渡海距離都在10公裏之內,人民解放軍的炮兵可以直接掩護航渡和登陸,國民黨軍的軍艦隻能在遠處以火力攔截;金門島上當時也沒有設備完整的機場,需要呼喚台灣進行空中支援。可是進攻海南島則情況不同,由於海峽較寬,不僅航渡距離遠,登陸點也在人民解放軍的炮兵火力射程之外,無法進行火力掩護,國民黨軍的軍艦還可以直接到中流攔截。在海南島上又駐有二十多架作戰飛機,可隨時直接支援守島的國民黨軍作戰。四野渡海兵團還完全沒有海空軍的掩護,航渡工具隻有木帆船,是以陸軍單獨向敵軍陸海空三軍的立體防禦發起進攻。
對這一次比攻擊廈門、金門規模更大的渡海作戰,毛澤東十分關切,1949年12月16日毛澤東出訪蘇聯,但是在臨行前仍研究了金門作戰的教訓,並於12月18日在途中親自起草了對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林彪的指示電報。這封電報可以說是人民解放軍統帥機關第一次對於渡海作戰規律的係統總結。電報強調指出:
渡海作戰完全與過去我軍所有作戰的經驗不相同,即必須注意潮水與風向,必須集中能一次運載至少一個軍(四、五萬人)的全部兵力,與三天以上糧食,於敵前登陸建立穩固灘頭陣地,隨即獨立攻進,而不要依靠後援。
電報還舉出三野第10兵團在金門戰鬥的教訓是:
於占領廈門後不明上述情況,以三個半團九千人進攻金門島上之敵三萬人,無援、無糧被敵圍攻,全軍覆滅。你們必須研究這一教訓。
毛澤東同時還要林彪向粟裕調查了解渡海作戰的全部經驗,以免重蹈金門覆轍。
在蘇聯訪問期間,毛澤東一直關注著渡海作戰的準備工作,1950年1月10日,他在蘇聯又致電第四野戰軍首長,提出"爭取於春夏兩季解決海南島問題。"同時又分析了海南島作戰與金門作戰的區別:
海南島與金門情況不同的地方,一是有馮白駒的配合,二是敵軍戰鬥力較差,隻要一次運兩萬人登陸,又有軍級指揮機構隨同登陸,......就能建立立足點,以待後續部隊的續進。
毛澤東電文中提到的馮白駒,是瓊崖縱隊司令員兼政委。瓊崖縱隊是以1927年9月海南島農民起義隊伍為基礎組建的。這支人民武裝經曆了長期艱苦卓絕的鬥爭考驗,終於創立了以五指山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到1947年10月中央軍委授予它"中國人民解放軍瓊崖縱隊"的番號時,其已轄3個總隊共10個團約2萬人的作戰力量。於1950年初,已解放了占全島麵積三分之二的廣大地區,成為支援我軍渡海作戰部隊登陸海南的堅強力量。
在這封電報中,毛澤東又鼓勵四野渡海兵團樹立贏得海南島作戰的信心。確實如毛澤東所說的,進攻海南島盡管在某些方麵比進攻金門困難,可是也有有利條件。海南島上的國民黨(特別是過去的粵軍精華第62、第63、第64軍在中國舊軍隊中戰鬥力也屬上等),但都是在被殲滅後剛剛重建的,裝備和訓練都不如胡璉部。劉安琪兵團的第32軍和新建的第4軍在國民黨軍中也隻屬於戰鬥力中等的部隊。
2月17日,即毛澤東結束訪蘇的同一天,他又根據中共中央轉到蘇聯的四野渡海兵團的報告發出指示;
以運輸準備確有把握而後動作為原則,避免倉促莽撞,造成過失。
(2)十萬將士組成渡海兵團
四野渡海兵團認真研究了金門作戰的教訓後,在戰前進行了較長時間的訓練。組成渡海兵團的兩個軍--第4O軍和第43軍、都是有光榮曆史的英雄部隊,它們同第38軍、第39軍、第41軍一樣,都是第四野戰軍的頭等主力。第40軍的前身是東北野戰軍第三縱隊,係抗戰勝利後進入南滿的八路軍山東部隊組成,成立後在東北解放戰爭中戰績卓著,是有名的"旋風隊"。第43軍的前身是東北野戰軍第六縱隊,該部是人民解放軍曆史最悠久的部隊。該軍第127師最早的前身是1925年成立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34團(後改稱獨立團,由葉挺任團長),是中國共產黨最早建立的一支武裝力量,以後參加過南昌起
義和井岡山會師,紅軍時期就是紅四軍和紅一軍團的骨幹部隊,進軍東北後也是主力之一。這兩支部隊過去雖然從來沒有水戰的經驗,但是部隊的軍事素質較高,士氣高昂,
在海邊又進行了較長時間的實地演練,因而很快就較好地掌握以簡陋的器材渡海作戰的要領。
四野渡海兵團經過精心的準備,根據海南島的具體情況,采取了一係列新的作戰方式:
吸取金門作戰敵情、海情不明即倉促發起攻擊的教訓,進行了為時三個月的周密準備,特別是參戰各部隊進行了登陸和海上戰鬥的訓練,研究了對付敵軍軍艦和登陸作戰的各種辦法。
吸取金門作戰船隻不足即實行登陸的教訓,在廣東全省大量籌集船隻,先後征集到4000名船工和2100餘艘船隻,保證了一次運載10萬人以上的登陸部隊還有餘。
吸取金門登陸部隊上岸後立足不穩的教訓,先以小部隊實行偷渡,和島上的瓊崖縱隊會合,便大部隊一登陸就得到有力的接應,能站穩腳跟並穩步發展。
吸取金門作戰第一梯隊隻以少數兵力登陸,以寡擊眾的教訓,正式開始強渡時第一梯隊就使用5萬兵力,帶足彈藥糧食,準備不依靠後援獨立發展。這樣第一梯隊上岸後與接應部隊一會合,就同島北麵守敵兵刀相差無幾,人民解放軍的戰鬥力又高於國民黨軍,從而確保了陸上戰鬥的勝利。
(3)薛嶽構置"伯陵防線"
當時,國民黨設在島上的"海南防衛司令部"係由國民黨瓊崖保安司令薛嶽的屬下以及逃到島上的餘漢謀部和"海南行政長官"陳濟棠的部隊三方組成的。轄有陸軍5個軍共19個師、海軍第3艦隊及海軍陸戰隊1個團。配備有各型艦船5O艘,空軍有第1、3、5、2O大隊,計戰鬥機、轟炸機和運輸機42架。"海南防衛司令部"的三軍總兵力約為10萬人。雖然在全中國迅速被解放的隆隆炮聲中,海南守敵已成驚弓之鳥,惶惶不可終日,但是,薛嶽自持有海峽屏障,又占據著海空軍優勢,加緊部署構建環島立體防禦工事,
以圖長期固守。
薛嶽的"海南防衛總司令部"在島上的兵力分布為:以32軍為主編成第一路軍,重點擔負瓊東區的防衛任務;62軍、暫編13師、教導師和瓊北要塞縱隊編為第二路軍,擔負瓊北區的防衛任務、4軍、64軍編為第三路軍,擔負瓊西區的防衛任務;63軍、瓊南要塞縱隊和海軍陸戰團編為第四路軍,擔負瓊南區的防衛任務。而其海空軍的主力大部配備在瓊北地區,以在戰事爆發時立即封鎖解放軍的進攻通道瓊州海陝。
為了保證"後方安全"薛嶽還命令島上守軍加緊清剿我軍瓊崖縱隊,並摧毀該縱隊的根據地和遊擊區。
薛嶽在瓊島構成了環島立體防禦體係後,曾得意洋洋地用他的字號"伯陵"將這個防線命名為"伯陵防線",聲稱其"固若金湯"。
渡海作戰兵團根據四野首長關於"派出少數兵力攜帶電台偷渡一次,取得渡海經驗"的指示,決定抓住島上敵守軍抽調兵力"清剿"瓊崖縱隊,兩翼防衛力量相對薄弱的有利時機,安排4O軍和43軍各組織1個加強營的兵力,分別向瓊東北和瓊西北兩側地區進行偷渡。
1950年3月5日19時,由40軍118師352團一個加強營(共799)人,在118師參謀長苟在鬆的帶領下,乘13艘木帆船,從雷州半島西南端的燈樓角啟肮。臨行前,兵團副司令員兼40軍軍長韓先楚將一麵繡有"渡海先鋒營"幾個大字的紅旗授給該營,使肩負重任的指戰員們深受鼓舞。
先遣營的13艘戰船起航後,順風順流,直向預定目標--瓊西北白馬井登陸點駛去。然而,當他們距島灘約30海裏時,風突然停止了,木船隻能靠人力劃槳搖櫓而行,航速緩慢,使先遣營按原計劃於拂曉前在白馬井靠岸的設想不得不改為靈活處置。
在這緊要關頭,先遣營的總指揮.118師參謀長苟在鬆立即下令各船組織好機炮火力,做好應付敵海空軍突然襲擊的戰鬥準備。
3月6日拂曉時分,我軍戰士發現附近有幾十隻國民黨軍帆船行駛,為了隱蔽行動,先遣營指揮員要求偽裝成民船,尾隨敵船隊行進,當遇上敵海上巡邏機偵察時,戰士們便摹仿前麵的敵船的做法,給予相應的回應。這一招,居然騙過了天上的敵機。
中午13時,先遣營船隊終於接近了預定的登陸點,可惜,此時我軍已無法隱蔽登陸意圖,被島上守敵發覺,隻得與之交手。
海麵上,有敵2艘軍艦對船隊實施猛烈炮擊,空中,10架敵機俯衝掃射,岸上1個營的敵軍依托堅固工事進行阻擊,妄圖在我軍尚未踏上沙雄之前,將其殲滅於海上。
我先遣營的800壯士,麵對血與火的生死考驗,臨危不懼,一麵勇猛地進行火力還擊,一麵奮力劃槳,直逼島岸灘頭。
14時許,先遣營在火速趕來的瓊崖縱隊一總8、9團的攻擊接應下,終於擊潰了登陸點守敵的阻擊,一舉登島。
第一個渡海先遣營的偷渡作戰成功,不僅極大的鼓舞了渡海作戰兵團的士氣,而且為後續部隊的愉渡及正麵強渡都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4天後,由43軍128師383團一營及配屬的92步兵炮連共1OOO多名指戰員組成的第二個渡海先遣營,在383團團長徐芳春的帶領下,分乘21艘木帆船,於當日(10日)13時從湛江市東南方向拔錨起航,揚帆直取瓊東北地區的赤水港。
這一次側翼偷渡,雖然未遇敵海空軍的海上襲擊,但是卻碰上了惡劣天氣,當夜海麵上風雨大作,狂風卷著巨浪肆虐,使先遣營船隊的指戰員們同樣麵臨生死考驗。
在有的帆篷被狂風撕破、有的桅杆被折斷。有的船艙給巨擊穿的情況下,經過2O小時的艱難航行,將士們終於在第二天(11日)9時左右在瓊東北地區赤水港至銅鼓嶺一帶30公裏的地段上分散登陸。
43軍128師383團1營組成的這支1000餘人的偷渡部隊登島後。由於通信聯絡不便,隻好就地分散隱蔽。好在負責接應任務的瓊崖縱隊獨立團與當地群眾一起,通過種種努力,設法將部隊一批批帶到了預定集合地點,並以勇猛動作,一鼓作氣突破敵守軍一個團的封鎖,於12日晨到達文昌地區。
解放軍兩批偷渡部隊的登島,令吹噓防禦體係"固若金湯"的薛嶽氣急敗壞,他忙調集了6個團的兵力進攻文昌,企圖趁我43軍渡海先遣營立足未穩之際,一舉圍殲之。
先遣營不久果然在潭門一帶遭到敵暫編13師1個多團兵力的鉗形包圍,形勢的確對我不利。
戰鬥打響後,該營2連連長李樹廷發現敵37團的團指揮所就在附近山頭時,立即派出1個排向某發動正麵佯攻,而自己則帶領1個班從側麵衝進敵團指揮所,當場擊斃該團團長。敵兵失去作戰指揮,首尾難顧,在我軍戰士們的奮勇拚殺中,爭相逃命。
就這樣,該營在瓊縱獨立團和當地群眾的緊密配合支援下,不僅全殲了敵暫編13師37團的1個營,而且還擊潰了這個師39團的進攻。
戰鬥結束後,這支第二批渡海先遣營部隊,很快轉往瓊東根據地進行休整,海南解放後,43軍授予該營"渡海先鋒營"和該營2連"渡海英雄連"的榮譽稱號。
(4)驚心動魄的三天大血戰
我軍兩個渡海先遣營偷渡登島後,雖然為此次海南戰役提供了寶貴的海上作戰、登陸搶灘以及突破敵軍圍追堵截等方麵的組織經驗,但要接應整個兵團的大規模強渡海峽登島,仍然顯得兵力過於單薄。為此,兵團指揮機構決定,由40軍和43軍再各派1個加強團,向瓊北地區實施正麵偷渡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