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5月12日 第一章 國內
上海中國銀行成立
中國銀行成立於1912年2月,是中國曆史最悠久、世界最大的銀行之一,其經營管理和發展在中國金融業中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從1912年至1949年的37年期間,中國銀行的職能發生了三次變化。1912-1928年,行使當時政府中央銀行的職能;1928年中國銀行被改為政府特許的國際彙兌銀行;1942年中國銀行成為發展國際貿易的專業銀行。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中國政府接管了中國銀行,同年12月中國銀行總管理處由上海遷至北京。1950年中國銀行總管理處歸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領導。1953年10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公布《中國銀行條例》,明確中國銀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特許的外彙專業銀行。
1979年3月13日經國務院批準,中國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中分設出來,同時行使國家外彙管理總局職能,直屬國務院領導。中國銀行總管理處改為中國銀行總行,負責統一經營和集中管理全國外彙業務。1983年9月國務院決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隨後中國銀行與國家外彙管理總局分設,各行其職,中國銀行統一經營國家外彙的職責不變。至此,中國銀行成為中國人民銀行監管之下的國家外彙外貿專業銀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銀行的各項業務得到了長足發展,跨入了世界大銀行的前列。1994年初,根據國家金融體製改革的部署,中國銀行由外彙外貿專業銀行開始向國有商業銀行轉化。
1949年5月12日解放崇明島
1949年5月8日夜11時許,古城蘇州,萬籟俱寂。
一支解放軍正在悄然進城。它不同於4月27日清晨解放蘇州的那支隊伍:沒有騾馬牽引的大炮,不見寒光閃爍的槍刺,隊形也不夠威武整齊。是怎樣的一支隊伍呢?原來是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率領他的指揮部進城了。渡江以後,擔負渡江作戰華東集團指揮任務的粟裕以及參謀長張震,已指揮大軍在廣德、郎溪地區殲滅南逃的國民黨五個軍八萬餘人,正要沿著太湖南北走廊猛追窮寇,乘勝一舉攻占上海時,黨中央、中央軍委鑒於接管上海的準備工作尚未就緒,為了避免倉促進城陷於混亂,果斷命令"不要過於迫近上海"。於是,三野的數十萬大軍,在蘇州勒住韁繩,暫不東進。迨至5月6日,中央軍委指示三野占領吳淞、嘉興兩點,粟裕才率三野指揮機關自常州東移蘇州,決心指揮主力攻取上海。
粟裕、張震暨司令部在5月8日夜到蘇州後,即駐金城新村(即原市委機關大院)及大公園一帶。政治部主任唐亮、副主任鍾期光率機關先住樂鄉飯店,11日又遷至木瀆鎮下塘街幾戶民宅內。倏然間,蘇州的天空,無數道的電波,南來北往。飛向北平香山雙清別墅中央軍委、毛主席駐地,飛向丹陽戴家花園渡江戰役總前委鄧小平、陳毅身旁;一道道命令下達浦江兩岸。
5月10日,下達淞滬戰役作戰命令。
命令由張震在10日晨草擬,以第三野戰軍司令兼政委陳毅、副司令兼第二副政委粟裕、副政委譚震林、參謀長張震的名義簽發。這是粟裕、張震來到蘇州後向兩個兵團近四十萬大軍發出的第一道命令。標誌著上海戰役正式拉開戰幕。
黨中央、中央軍委製定的上海戰役總方針是,既要殲滅國民黨守軍,又要保全市區,免遭破壞。陳毅曾幽默地比喻為"瓷器店裏打老鼠"。為此,三野前委擬定了從黃浦江兩岸鉗擊吳淞口,封鎖海上退路,迫使守軍投降、起義或誘殲其主力於市郊的作戰方案。這是扼其咽喉,攻其必救,將"老鼠"引出"瓷器店"消滅的一著妙招。但是,吳淞口是國民黨重點築壘地域,預示著一場激烈的攻堅戰即將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