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5月11日 第八章 國際

1978年蘇聯船隻和直升飛機侵入我國烏蘇裏江

烏蘇裏江是黑龍江的一條主要支流,其上遊由烏拉河與道比河彙合而成,向東北流至伯力一帶急轉折向西南,注入黑龍江。烏蘇裏江全長八百八十公裏,流域麵積幾近十九萬平方公裏。自其支流鬆阿察河注入之處起,至江水與黑龍江彙合之處止,是中國與蘇聯的界河。

烏蘇裏江流域土地肥沃,原始森林密布,蘊藏大量礦產,盛產大豆、高粱。水產亦極為豐富,贅花魚、鰉魚、胖頭魚、鱘魚、東珠(珍珠)等聞名全國,還有特產大馬哈魚,最大的長達四、五公尺,重達七、八百公斤。這種魚在魚汛中數量極多,簡直達驚人程度,據黑龍江誌稿記載:每年秋天自海逆水而上,入江驅之不去,充積甚厚,當地人竟有履魚背而渡者。烏蘇裏江每年有四個多月結冰期,完全不能通航,河麵變成了雪橇飛馳的平滑大道,但仍可鑿冰捕魚。

烏蘇裏江上有個約長二公裏的小島,名為珍寶島,位於北緯四十六點五度、東經一百三十四度附近。原是從中國方麵伸入烏蘇裏江的半島,後來經過長期的水流衝擊,才成為一個小島。現在每逢夏季枯水期,珍寶島還與烏蘇裏江的中國陸地連在一起,回複原來的半島麵目。在烏蘇裏江上作業的老一輩中國漁民,稱珍寶島為翁島。

這裏冬季時氣候嚴寒,最冷氣溫低至攝氏零下三十八度,平均氣溫則在零下二十度左右。夏季的平均氣溫在二十二度左右。年中寒暑氣溫相差極大。冰期很長,長達五個月之久。

1943年美國在阿留申群島的阿圖登陸

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從日軍手中奪回的第一片美國領土。

1942年6月3-6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爭中,日本艦隊為攻占中途島和阿留申群島西部諸島而實施的戰役。

中途島位於太平洋中部,是北美和亞洲之間的海上和空中交通要衝,由周長24公裏的環礁組成,陸地麵積約5.2平方公裏。1867年被美國占領後,成為美國的重要海軍基地及夏威夷群島的西北屏障。1942年4月18日美軍杜利特爾航空隊空襲東京後,日本認為威脅來自中途島,遂決心實施中途島─阿留申群島戰役。珊瑚海海戰之後,日本聯合艦隊開始為奪取中途島(美國艦隊主要作戰基地)和阿留申群島西部基斯卡和阿圖兩島準備戰役。

戰役企圖是:派遣登陸兵在中途島、基斯卡島和阿圖島突然上陸,攻占各島,在決戰中殲滅美國太平洋艦隊,從而奪取製海權,以達到在太平洋中、北部爾後作戰的戰略目的。戰役的主要突擊目標是中途島。

5月5日,日軍大本營下令攻占中途島和阿留申群島西部島嶼。日本聯合艦隊為實施這次戰役,日軍統帥部動用了海軍基本兵力:戰列艦11艘,重型航空母艦4艘,輕型航空母艦4艘,水上飛機母艦4艘,重型巡洋艦13艘,輕型巡洋艦9艘,驅逐艦66艘,潛艇22艘,大量掃雷艦、運輸船、油船和其他艦艇,以及飛機620架。上述兵力編成6個戰役編隊,由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統一指揮。海軍中將南雲忠一指揮的航空母艦突擊編隊(轄重型航空母艦4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12艘)和近滕信竹海軍中將指揮的登陸編隊(轄運輸船15艘載登陸兵5000名,輕型航空母艦1艘,水上飛機母艦、2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10艘,驅逐艦21艘)擔任主攻。海軍中將細萱戌子郎指揮的北方編隊(轄輕型航空母艦2艘,巡洋艦6艘,驅逐艦12艘,潛艇6艘,運輸船4艘,及其他艦船載登陸兵2450名),負責奪取阿圖島和基斯卡島。26-29日,各編隊先後由本土啟航,預定於6月4日對中途島發起進攻。

為避免美國艦隊突然出現,日軍潛艇事先在中途島和阿留申群島附近海域遊弋。日軍統統部認為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具有重大意義,所以十分重視戰役偽裝,但卻過高地估計自己無線電通信的隱蔽程度。5月中旬,美軍掌握了日軍密碼,查明日軍企圖,並采取了必要對策。美太平洋戰區總司令尼米茲海軍上將調集航空母艦3艘(艦載機230多架)及其他作戰艦艇約40多艘,組成第16特混艦隊(斯普魯恩斯少將指揮)和第17特混艦隊(弗萊徹少將指揮),在中途島東北海域展開,隱蔽待機。同時,19艘潛艇部署在中途島附近海域,監視日艦行動,並部署了半徑為700海裏的遠距離航空兵偵察。該島本身也加強了防務,海岸和附近水域業已布雷,高射炮兵和野戰炮兵均有加強。

日軍企圖在阿留申群島方向提前一晝夜開始行動,借以迷惑和吸引主要突擊方向的美軍。6月3日,日本海軍中將細萱戍子郎率北方編隊(航空母艦2艘、艦載機82架、其他作戰艦艇29艘)對阿留申群島的荷蘭港海軍基地發起突擊,戰役由此開始。第二日,日軍再次突擊,使岸防設施遭到嚴重破壞。6月6日,日軍登陸兵在基斯卡(1250人),7日在阿圖島(1200人)先後登陸,未遇抵抗即占領兩島。

但日軍在中途島作戰不利。6月3日,美機在該島以西600海裏處發現日軍登陸編隊。美軍航空兵對敵首次突擊未能奏效。4日淩晨,海軍中將南雲忠一率第1機動編隊(航空母艦4艘、艦載機260多架、其他作戰艦艇17艘)進至中途島西北240海裏海域,4時30分派出第1波飛機108架飛往中途島。島上美軍發出警報,飛機升空迎敵,展開激戰。日軍轟炸機襲擊機場,炸毀部分地麵設施。由於島上防禦加強,機場跑道未被摧毀。日機未完成殲滅美軍航空兵(當時美軍航空兵已升空襲擊日艦)這一主要任務。其間,南雲的機動編隊多次受到美岸基飛機的偵察、襲擾和攻擊。南雲遂決定再次攻擊中途島。7時15分,美岸基魚雷機結束攻擊,南雲卻下令已掛上魚雷準備攻擊美艦的第2波飛機改裝炸彈攻擊中途島。7時28分,日偵察機報告發現美國艦隊。此時,在中途島東北海域待機的美特混艦隊正向日機動編隊接近,並已派出第1、第2波飛機200多架。8時20分,日偵察機報告美艦隊似有1艘航空母艦。南雲於是命令攻擊中途島的第1波飛機和擔任空中戰鬥巡邏任務的戰鬥機返航,隨後率艦隊北駛,以免遭到襲擊,並重新部署對敵艦隊的攻擊。約9時20分~10時26分,正當日軍第2波飛機卸下炸彈重掛魚雷的混亂之際,美艦載魚雷機和俯衝轟炸機連續攻擊南雲的航空母艦。日方雖有部分戰鬥機臨空迎戰,但為時已晚。山本損失所有重型航空母艦後,於6月5日被迫取消中途島登陸,召回阿留申群島北方編隊,並令艦隊所有艦艇撤回基地。美軍乘勢追擊,於6日派艦載機3次出擊,又擊沉日軍重巡洋艦1艘("三隈"號),擊傷巡洋艦、驅逐艦數艘。

中途島海戰的結局是,日軍損失重型航空母艦4艘("赤城"號、"加賀"號、"蒼龍"號、"飛龍"號),重型巡洋艦1艘,飛機332架(其中280架隨航空母艦一起沉沒),另戰列艦1艘、重型巡洋艦1艘、驅逐艦3艘和運輸船1艘被擊傷。人員損失3500名。美軍損失航空母艦1艘("約克敦"號)、驅逐艦1艘、飛機約150架(其中30架毀於中途島基地),人員307名。

中途島-阿留申群島戰役改變了太平洋地區日美航空母艦實力對比。日軍僅剩重型航空母艦1艘、輕型航空母艦4艘,並損失大量優秀飛行員。從此,日本在太平洋戰場開始喪失戰略主動權,戰局出現有利於盟軍的轉折。戰役表明母艦航空兵在海戰中的作用增大。此次戰役改變了太平洋地區的兵力對比,美國艦隊已居優勢:日軍隻剩有重型航空母艦1艘和輕型航空母艦4艘,而美軍則有重型航空母艦3艘。但美軍司令部無力大舉進攻。在1943年秋季以前,太平洋作戰行動明顯減少。

中途島-阿留申群島戰役的特點是,雙方艦隊的主要戰鬥接觸是在艦炮射程以外進行的。雙方戰役編隊接敵距離為150海裏,主要突擊力量是母艦航空兵。

日本艦隊的慘敗是日軍統帥部的錯誤造成的,把希望過份地寄托在實施戰役的突然性上;並且過高估計己方航空母艦的戰鬥力;同時在兩個戰役方向作戰,兵力分散;情況判斷錯誤,認為美國航空母艦來不及向戰區集結;通信技術落後,缺乏周密的海上偵察,直至關鍵時刻也未查明美航空母艦的位置;戰場指揮不當,決心多變。美軍獲勝的原因是掌握日軍進攻企圖,及時集結兵力待機;在魚雷機大部損失的情況下,轟炸機連續俯衝轟炸,導致日軍魚雷機連機帶雷爆炸,航空母艦被徹底摧毀。但雙方在組織戰術偵察方麵都不夠周密,故對戰鬥進程影響極大。如6月4日,美軍飛機在一次戰鬥接觸中,幾分鍾內就擊毀日本重型航空母艦3艘。這是由於日軍在關鍵時刻未組織周密的海上偵察,亦未查明美軍航空母艦的位置。日軍潛艇比預定時間晚3個晝夜,即於6月4日才進入陣地,而這時美軍航空母艦編隊已越過潛艇警戒線,並在中途島東北300海裏處隱蔽展開。日軍飛機僅在航空母艦重新裝彈準備第二次突擊中途島時,才發現美國航空母艦。美軍司令部組織偵察亦不周密,對已發現的日軍航空母艦編隊未組織不間斷的監視,致使美軍不能為航空兵突擊群指示目標。因而航空兵突擊群被迫自行搜索海上目標。結果,突擊群不得不在無殲擊機掩護情況下采用小批分散攻擊來代替密集突擊。美軍本可以使日軍遭到更大損失,但由於組織偵察不周而未作到這一點。6月5日晨,日本艦隊開始西撤,美國艦隊卻向東朝中途島駛去,以為日軍在該島登陸。當美軍司令部查明情況,為時已晚,再行追擊,戰果甚微(日重型巡洋艦"三隈"號因被擊傷掉隊,脫離艦隊主力,6月6日被擊沉)。

附錄:中途島,麵積隻有4.7平方公裏,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戰略地位的重要性。該島距美國舊金山和日本橫賓均相距2800海裏,處於亞洲和北美之間的太平洋航線的中途,故名中途島。另外它距珍珠港1135海裏,是美國在中太平洋地區的重要軍事基地和交通樞紐,也是美軍在夏威夷的門戶和前哨陣地。中途島一但失守,唇亡齒寒,美太平洋艦隊的大本營珍珠港也將不保。

日本自1941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開始,發動了太平洋戰爭,以後在3個多月的時間裏便占領了東自威克島、馬紹爾群島,西至馬來半島、安達曼和尼科巴各島,南至俾斯麥群島地區,幾乎完全控製了整個西太平洋。

在這幾個月裏,日本軍隊每取得一次勝利,被戰爭狂熱煽動起來的東京市民就排著長隊,揮舞著紙製太陽旗,湧到皇宮門前舉行祝捷大會。然而,在這些熱鬧歡騰的背後,有一個人總顯得心事重重。此人便是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大將。日軍偷襲珍珠港成功後,他就曾冷靜而清醒地指出:我們隻是喚醒了一個巨人,必須在巨人尚未起身之前,完成襲擊珍珠港未竟之事業,徹底擊毀美太平洋艦隊。因此,山本竭力讚成聯合艦隊參謀長宇垣少將提出的進攻中途島的計劃,認為若能占領該島,則既可將該島作為日機空中巡邏的前進基地,威逼夏威夷,又可誘出美艦隊,在決戰中予以殲滅。

珍珠港事件後,羅斯福總統決定由切斯特.尼米茲接替金梅爾出任美太平洋艦隊的司令,他對尼米茲說:"到珍珠港去收失敗局,然後留在那裏,直到戰爭勝利"。受命於危難之際的尼米茲到任後,很快組織了隻有4艘航空母艦及其護航艦的艦隊。這支艦隊襲擊了在中太平洋島嶼上的日軍,緊接著實施一項令人震驚的作戰計劃--轟炸東京。

1942年4月18日,從"大黃蜂"號航空母艦上起飛的16架B25式轟炸機飛臨東京上空,投下炸彈和燃燒彈後順風直飛中國。這次空襲震動了日本朝野,也刺激了山本,使他更加堅定了要進攻中途島的決心。4月28日,山本在其旗艦"大和"號巨型戰列艦上召開海軍高級將領會議,確定了進攻中途島的具體作戰計劃:先派遣一支艦隊進攻阿留申群島,在該群島的阿圖島、基斯卡島登陸,以此為誘餌,將美軍艦隊的注意力引到北麵去,然後以主力艦隊趁機奪占中途島。作戰日期初步定在6月初。5月5日,日本海軍軍令部發布了《大本營海軍部第18號命令》,正式批準中途島作戰計劃,並被命名為"米號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