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5月8日 第一章 國內
1853年太平天國北伐
19世紀中葉,洪秀全等領導的反對清王朝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
金田起義及太平軍初期發展(1850年秋至1853年3月) 鴉片戰爭後,清王朝加緊了對人民的搜刮與壓迫,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更加激化,各地人民紛紛起義。時廣西各種矛盾十分尖銳,統治力量相對薄弱,起義武裝遍及全省。早在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洪秀全即偕馮雲山深入廣西傳播拜上帝教,醞釀反清起義。1850年秋,洪秀全發布總動員令,號召各地拜上帝會會眾到桂平金田村"團營"集結。年底,"團營"會眾達2萬餘人。1851年1月11日(清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洪秀全正式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
清廷陸續調集軍隊"圍剿"。太平軍為擺脫內線作戰的不利處境,轉移至宣武、象州,旋因清軍堵截,又折回金田地區,再度被圍。1851年(太平天國辛開元年 清鹹豐元年)9月下旬,突出重圍,攻占永安(今蒙山)。
太平軍占領永安後,雖又遭清軍包圍,但因南北路清軍未能協同作戰,故太平軍能在此滯留半年,並在軍事、政治方麵有所建設。1852年4月5日,太平軍自永安突圍,進逼桂林,轉攻全州,擬沿湘江北上湖南。因在蓑衣渡遭候補知府江忠源湘勇的伏擊,被迫折入湘南道州(今道縣),在此擴充隊伍,建立"土營"。隨後確定"專意金陵,據為根本"的戰略決策。全軍北上,圍長沙,占嶽州(今嶽陽);克武昌(見太平軍首克武昌)後,獲船萬餘艘,建立水營。1853年2月9日,太平軍以號稱50萬之眾,水陸夾江東下,連克江西九江、安徽安慶、蕪湖,並於3月19日攻占金陵(今南京),定為都城,改稱天京。又派出兩支部隊占領鎮江、揚州,與天京形成犄角之勢。
戰略進攻時期的作戰(1853.4~1856.9)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不久,清軍即尾隨而至,由欽差大臣向榮率領的萬餘人在天京城東建立"江南大營",企圖遏止太平軍東出蘇(州)、常(州);由欽差大臣琦善率領的萬餘人在揚州外圍建立"江北大營",企圖遏止太平軍北上中原;兩支清軍,南北配合,伺機奪占金陵。時太平天國已擁有號稱百萬(能戰之兵約10餘萬)的兵力,戰略上處於進攻態勢。但太平天國領導集團沒有集中優勢兵力,逐個殲滅江南、江北大營之敵,消除肘腋之患,卻作出了守衛天京,同時派兵北伐京師、西征上遊的戰略決策,在北伐、西征和天京周圍三個戰場上分別與清軍鏖戰。
太平軍北伐 1853年5月13日,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和地官正丞相李開芳等,奉命率領2萬餘人由浦口(今屬南京)出發,"師行間道,疾趨燕都",於10月29日進抵天津西南的靜海、獨流鎮,屯駐待援。
北伐軍深入直隸(約今河北),清廷震動,即命惠親王綿愉為奉命大將軍,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為參讚大臣,防衛北京,並由僧格林沁率軍前出,會同欽差大臣勝保圍困靜海、獨流鎮。北伐軍等待援軍遲遲不至,又遠離天京,處境日益艱難。1854年2月5日,乃從靜海、獨流鎮突圍南走河間束城鎮,繼走阜城,但仍未能擺脫被圍困的處境。
天王洪秀全、東王楊秀清得知北伐軍抵達天津附近,才抽調7500人組成援軍,由夏官又正丞相曾立昌等率領,於1854年2月北上增援,直入山東,一度攻克臨清。旋遭清軍圍攻,在南退途中潰散覆滅。
林鳳祥、李開芳得知援軍北上,乃從阜城突圍,進據東光縣之連鎮。為分敵兵勢、迎接援軍(尚不知援軍已潰散),5月28日,由李開芳率600餘騎突圍南下,占據山東高唐州城,又為勝保追及圍困。1855年3月7日,連鎮被清軍攻陷,林鳳祥被俘。僧格林沁立即移兵高唐。李開芳突圍南走茌平縣之馮官屯,最後在僧格林沁引水浸灌下出營被俘。太平軍北伐,一度威脅北京,但孤軍遠征,後援不繼,終遭全軍覆沒。(見太平軍北伐)
太平軍西征 1853年6月3日,夏官副丞相賴漢英等奉命率戰船千餘艘、步軍二三萬人,由天京溯江而上,開始西征。其戰略意圖是奪取皖、贛,進圖湘、鄂,控製安慶、九江、武漢等軍事要地,以屏蔽和支援天京。
6月10日西征軍占領安慶, 賴漢英率主力進軍江西,圍攻南昌93日而未下,遂撤圍北返。時翼王石達開至安慶主持西征軍事,由春官正丞相胡以晃率大軍揮師皖北,於1854年1月14日攻克廬州(今合肥),然後揮師西向,於湖北黃州堵城大敗清軍,乘勝占領漢口、漢陽,6月26日攻克武昌。另分軍二支,北攻鄂北,南進湖南。南路軍一度克嶽州、湘陰,後在湘潭為清廷侍郎曾國藩新練湘軍所敗,遂退守嶽州,會合北路太平軍,抗擊湘軍。然屢戰不利,嶽州、武漢相繼失守,田家鎮(今湖北武穴西北)防線也被突破,湘軍兵鋒直逼江西九江。為阻遏其攻勢,石達開率軍馳援,大敗湘軍水師,取得太平軍湖口之戰的重大勝利,迫使按察使胡林翼退往武漢,曾國藩退往南昌。太平軍乘勝反攻,再克武漢。同年冬,曾國藩自江西遣軍援湖北,武昌危急,石達開又率部西上,敗湘軍於鹹寧、崇陽,並乘虛挺進江西,連占8府40餘縣,困曾國藩於南昌,西征軍勢達於巔峰。1856年春,石達開奉命率主力回救天京,西征遂告結束。三年征戰,雖經挫折,最終基本實現了預期的戰略目標。(見太平軍西征)
天京外圍戰事 自太平天國遣軍北伐、西征之後,天京一直處於清軍江南、江北大營的包圍和威脅之中。由於兵力屢分而單,先後棄守揚州、蕪湖,鎮江危急,天京周圍的軍事形勢日趨嚴重。1855年底,洪秀全、楊秀清決定從西征戰場調兵回救。次年2月,燕王秦日綱率冬官正丞相陳玉成、地官副丞相李秀成等部數萬人自天京東援鎮江,北渡瓜洲(今揚州南),4月攻破江北大營,乘勝再占揚州。旋又南渡,於連破鎮江外圍清軍營壘後撤回天京。時石達開也率部從江西趕回,天京城外兵力更加雄厚,楊秀清便下令對江南大營發起進攻。經四天戰鬥,江南大營清軍全線崩潰,向榮敗走丹陽,憂憤而死。天京威脅始告解除。(見太平軍一破江北江南大營)
戰略防禦階段的作戰(1856.9~1864.7) 太平軍一破江北江南大營後,天京外圍軍事形勢大為改觀。但就在當年9月2日,由於領導集團內部矛盾激化,天京城內發生內訌,楊秀清及其僚屬被殺;不久,北王韋昌輝、秦日綱也被洪秀全處死。1857年5月,石達開繼遭洪秀全疑忌,率數萬太平軍離京出走,雖繼續反清,但在戰略上已無協同(見石達開遠征)。經曆了如此劫難之後,太平天國元氣大傷,軍事形勢不斷惡化。湖北根據地全部喪失,在江西所控製的地區也大部丟失。隻有安徽戰場,由於年輕將領陳玉成、李秀成等的英勇作戰,控製地區略有擴大。這時,全國的革命形勢仍處於高潮,加之洪秀全起用了陳玉成、李秀成等一批年輕將領,才使惡化的軍事形勢沒有發展到崩潰的地步。但就整個戰局而言,已由昔日的戰略進攻態勢,被迫轉入戰略防禦。
1858年初,清軍複建江南、江北大營,天京再度被圍。為了解圍,後軍主將李秀成請命出京,與左軍主將李世賢約定,南北配合,共解京圍。李秀成到江北後,與前軍主將陳玉成在樅陽鎮(今安徽樅陽)舉行會議,確定了作戰步驟。陳玉成部首先攻占廬州,然後率部南下,與李秀成部協同作戰,於9月取得太平軍二破江北大營的勝利,並一度占領揚州等地。
湘軍在太平軍進攻江北大營之際,從湖北分兩路東犯,南圍安慶,北攻廬州。北路湘軍統將李續賓率5000餘眾,進逼廬州的南麵屏障三河鎮。陳玉成得報,約李秀成率部自江蘇來援,先後抵達三河外圍,經三天戰鬥,陣斃李續賓(一說自殺),全殲頑敵,乘勝再占舒城、桐城。進圍安慶的湘軍也聞訊撤回湖北。三河之戰使湘軍元氣大傷,太平軍則由此贏得時間,重整軍旅。
太平軍取得三河大捷之際,滁州、江浦守將先後叛投清軍,天京北麵通道再次受阻。1860年初,江南大營清軍又攻九別洲,合圍天京。幹王洪仁玕與忠王李秀成商定,采取"圍魏救趙"之策,解救京圍。3月,李秀成率2萬餘人由皖南入浙,攻占杭州,誘使江南大營先後分軍1.3萬餘人前往援救。當清軍援兵抵杭,李秀成便連夜疾馳北返,部署兵力回救天京。4月下旬,各路太平軍進抵天京外圍,陳玉成也率部自江北來會。5月2日,太平軍發起總攻,清軍至6日潰敗,欽差大臣和春等逃往鎮江,江南大營再次被摧毀。(見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
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後,決定東征。5月15日,李秀成率大軍由天京出發,連占江蘇句容、丹陽、常州,和春於潰逃中自殺。6月2日占領蘇州,決定進軍上海,因內應兵勇被清軍識破,又遭英法侵略軍阻擊,未能攻取。
太平軍東攻上海之際,清兩江總督曾國藩、湖北巡撫胡林翼乘機督率湘軍水陸師5萬餘人東下,由道員曾國荃率陸師8000人,會同提督楊嶽斌水師4000人,進圍安慶;由副都統多隆阿、按察使李續宜率馬步2萬,駐紮桐城西南郊,擔任打援任務。曾國藩、胡林翼分別坐鎮祁門、太湖,調度指揮。
同年秋,洪秀全調集大軍,西上救援,史稱"第二次西征"。陳玉成率軍走江北,李秀成、李世賢、楊輔清等率軍走江南,約定次年4月"合取湖北",以迫使湘軍回救,解安慶之圍。1861年3月,陳玉成占領湖北黃州,由於受到英國侵略者的恐嚇阻撓,停止向武漢進軍,於4月下旬返回安徽。李秀成部於6月間才抵武昌外圍,得知陳玉成部已先回安徽,加之懼怕湘軍來攻,也率部東返浙江。"合取湖北"、調動湘軍的計劃落空後,解救安慶更為艱難。洪秀全決定增調兵力,直接進攻圍困安慶之敵,於5月上旬、下旬及8月下旬組織三次強攻,均為湘軍所敗。1861年9月5日,安慶失陷。(見安慶保衛戰)
安慶失守後,陳玉成退守廬州。1862年(太平天國壬戌十二年、清同治元年)初,命陳得才、賴文光等率部赴河南、陝西招兵,身邊兵力進一步削弱。5月,多隆阿率清軍來攻,陳玉成棄城走壽州(今壽縣),為團練頭子苗沛霖計擒,解送清營遇害,太平天國的西部防線隨之瓦解。
李秀成部太平軍自湖北東返浙江、攻占杭州後,於1862年初再次進軍上海。時第二次鴉片戰爭已經結束,英、法侵略者開始與清政府勾結起來對付太平軍,太平軍不僅未能攻克上海,反因在東線開辟新的戰場,使天京處於東西兩麵夾擊之中。(見太平軍進攻上海)
麵對東西線日益險惡的軍事形勢,以洪秀全為首的天京當局無所作為。而曾國藩則乘機調兵遣將,招募兵勇,做進攻天京的準備。1862年初夏,曾國藩采取"欲拔本根,先剪枝葉" (曾國藩《遵旨統籌全局折》)的戰略方針,調動湘淮軍7萬餘人,兵分多路,對天京實施向心攻擊。5月,曾國荃、彭玉麟率水陸師2萬餘人進紮雨花台,威逼天京。天京當局未能乘其立足未穩時即予打擊,直至秋末,湘軍已深溝高壘,李秀成才奉命率"十三王"的部隊約20萬人回救,急攻40餘日,未能解圍。不久,洪秀全又責令李秀成率部取道江北深入湖北湘軍後方,企圖迫使天京圍敵回救。李秀成部在西進途中受到湘軍節節阻截,加之軍糧匱乏等原因,進至安徽六安就中途折返,並於6月撤回江南,非但未能調動湘軍,反而損失精銳數萬。
與此同時,江蘇巡撫李鴻章率所部淮軍在"常勝軍"支持下,由上海西進,於1863年12月攻陷蘇州、無錫,兵鋒直逼常州。
浙江巡撫左宗棠率部自江西攻入浙江,於1864年3月攻陷杭州。曾國荃部湘軍則逐一攻占天京城外各要點,行將合圍天京。時李秀成自前線返回天京,建議"讓城別走"(《李秀成自述》),遭洪秀全拒絕,乃決定死守天京。6月1日,洪秀全逝世,幼主洪天貴福即位,一切軍政事務統歸李秀成執掌。7月19日中午,太平門東城牆被轟塌10餘丈,大隊湘軍擁入城內,其他方向的湘軍也緣城而入,天京遂為湘軍占領(見天京保衛戰)。天京的陷落,標誌著太平天國農民戰爭的失敗。
太平軍餘部分散作戰 天京淪陷後,李秀成護送幼天王突圍,被湘軍衝散;李秀成被俘遇害,幼天王則經安徽、浙江進入江西,於10月間被俘遇害。活動於江蘇、浙江、安徽南部的太平軍,在侍王李世賢、康王汪海洋等帶領下,轉戰江西、福建,1866年初在廣東嘉應州(今梅縣)被清軍擊滅。遠征陝西的陳得才、賴文光等部太平軍,在回救天京途中,於湖北、安徽境內為清軍擊潰,賴文光所部與撚軍合編,繼續堅持反清戰爭,直至1868年敗沒。
太平天國農民戰爭,曆時18年,縱橫18省,戰爭的規模和激烈程度,軍事籌劃和指揮水平,都達到了中國舊式農民戰爭的巔峰。但這場由千百萬群眾參加的偉大戰爭,由於領導集團政治上過早的封建化,組織上不能始終保持領導核心的團結,軍事上戰略決策一再失誤,以及外交上缺乏經驗,最終陷於失敗,其教訓是十分深刻的。
1955年著名愛國華僑領袖司徒善堂在北京病逝
司徒善堂1868年4月3日出生在廣東省開平縣。早年到美國謀生。曾經擔任過美洲致公堂、安良堂的領導人。他積極支持過孫中山先生的反清革命活動。抗日戰爭時期,積極支援祖國抗戰。1948年,他拒絕參加國民黨召開的"國民大會"。"同年上書毛澤東主席,擁護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組織聯合政府的主張。第二年回到北京,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新中國建立後,司徒善堂擔任過中央人民政府委員、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等職務。
1828年確定世界紅十字日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創始人是瑞士慈善家讓·昂利·杜南。他於1862年發表了《索菲裏諾戰場回憶》一書,建議世界各國建立誌願救護團體來改善對傷員的護理,並主張訂閱救護傷員的國際協定。1864年在日內瓦國際會議上,創立國際紅十字會,並籌劃改進戰時傷員境遇的日內瓦公約。。1868年歐洲所有國家都在公約上簽字,作出了積極的響應。1880年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也正式命名。國際紅十字會旨在戰爭時期,在交戰國之間以及各國紅十字會之間充當調停者,訪問戰俘營裏戰俘,向他們提供救濟物資、通信條件並協助了解他們親屬的情況。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國際紅十字會、紅新月會協會,都是世界性的衛生救護和社會福利團體。為了紀念紅十字會的創始人,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協會把杜南的生日5月8日作為世界紅十字日。
1945年法西斯德國走向瓦解
蘇聯軍隊勝利攻克柏林以後,整個法西斯德國的土崩瓦解已成為不可逆轉的結局。
5月8日,在柏林近郊的卡爾斯霍爾斯特舉行了德國無條件投降儀式。蘇聯方麵的代表是朱可夫元帥和第一副人民外交委員維辛斯基。英國代表阿瑟爾,特德空軍上校,美國代表斯帕茨將軍,法國代表德拉特爾·塔西尼將軍。盟國最高統帥部也派代表出席儀式。德軍最高統帥部代表凱特爾、杜尼茲等3人代表德國在投降書上簽字。投降書在1945年5月9日零時開始生效。同一天,英國首相丘吉爾代表英國政府,美國總統杜魯門代表美國政府宣告,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戰事結束。至此,蘇聯人民,歐洲各國人民以及一切參加反法西斯戰爭的國家和人民,經過艱苦卓絕、可歌可泣的戰鬥曆程,徹底打垮希特勒法西斯。
1945年4月16日起蘇聯紅軍在東線對柏林發動總攻擊。希特勒為了在柏林進行垂死掙紮,搜羅了百萬兵力,數千架飛機和上萬門大炮及大量坦克,妄圖負隅頑抗。蘇軍迅速突破了3道防線,於4月21日進入柏林市郊。27日,蘇軍攻入柏林市中心。29日希特勒寫下遺囑,宣布任命海軍元帥鄧尼茨為他的"繼承人"。4月30日下午,蘇軍戰士把勝利的紅旗插上了柏林帝國國會大廈的圓頂,希特勒以自殺結束了他罪惡的一生。5月2日,蘇聯紅軍攻克柏林,歐洲戰場的戰爭基本結束。
1945年4月16日,蘇軍打響柏林戰役。午夜4時,2萬多門火炮開始齊射,4000餘架飛機相繼升空。蘇軍向柏林傾瀉了2·5萬噸炮彈,摧毀了大批德軍據點。盡管德軍拚死頑抗,曾幾次突破包圍圈,但都被蘇軍重新奮力合攏。幾天後,蘇軍便以銳不可當之勢,連克德軍三道防線,突入柏林市郊。4月26日,柏林集團已被分割成幾個孤立的部分。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從北、東、西三麵攻入市中心;策應他們的烏克蘭第1方麵軍則從南和西南逐步突入柏林市。德軍一切突圍企圖都告失敗。4月30日,蘇軍占領柏林國會大廈,將勝利的紅旗高高升起在勃蘭登堡門的圓頂,希特勒在絕望中自殺。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柏林戰役以輝煌的勝利而告結束,在為時16個晝夜的柏林戰役中,蘇軍共消滅和俘虜德軍48萬人,繳獲坦 克1500餘輛,飛機4500架以及大量技術兵器。,而蘇軍自己也付出了傷亡30萬人的代價。柏林一役的勝利,標誌著法西斯德國的滅亡和蘇德戰爭及歐洲戰爭的結束。
附錄:柏林,坐落在古老的施普雷河流入哈韋爾河口處。1701年成為普魯士王國首都,1871年被定為德意誌國首都,希特勒領導的法西斯德國更是把這裏視為第三帝國的中心。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軍攻克柏林,是二戰期間歐洲戰場的最後一役,標誌著納粹德國的最後覆滅。
二戰進行到1945年初,德國法西斯已處於最終滅亡的前夕。除了日本,德國已沒有任何盟國,其經濟完全破產,國內人民反戰情緒日益高漲。軍事上,在阿登戰役的短暫反撲後也接連失敗。德國法西斯政權四麵楚歌,搖搖欲墜。至3月23日,蘇聯紅軍先頭部隊離柏林隻有35公裏了。
當天,希特勒躲進帝國總理府花園下麵的暗堡。這裏是希特勒15座大本營之一,是1943年3月建造的,耗資135萬多馬克。從3月23日開始,希特勒就沒有離開這個"暗無天日"的暗堡,在這裏度過了罪惡生命的最後30餘天。德軍雖然已成強弩之末,希特勒仍準備在柏林負隅頑抗。他集中了85個師、近100萬人的兵力,1萬餘門火炮和迫擊炮,1500輛坦克,3300多架作戰飛機,此外還在城內組織起近20萬人的守備部隊。德軍在柏林以東設立了三道防線,環繞柏林城築起了三層防禦圈。
但這與蘇聯的準備相比,無論在兵員和裝備上都相差太遠。為了攻克柏林,蘇軍集結了193個師、250萬人的兵力以及火炮和迫擊炮4萬餘門,作戰飛機7500架。
4月16日,蘇軍由朱可夫指揮發起柏林戰役。首先。蘇軍在奧得河、尼斯河畔萬炮齊鳴,各種火炮、迫擊炮和"喀秋莎"火箭炮在20分鍾之內把50多萬發炮彈傾瀉在德軍的陣地上,吹響了向柏林發起攻擊的嘹亮號角。經四個晝夜激戰,蘇軍突破了德軍的三道防線,逼近柏林防禦圈。至此,蘇軍從東、南、北三麵對柏林形成合圍之勢。4月20日,白俄羅斯第一方麵軍所屬遠程炮兵於13時50分首先炮擊柏林,揭開強攻柏林的序幕。次日突入柏林城郊,並楔入市區防線。4月21日烏克蘭第一方麵軍亦突入柏林南郊,並在德累斯頓方向擊退德軍反突擊。4月24日,蘇軍在柏林東南合圍德軍法蘭克福--古本集團。25日,兩支主攻部隊在柏林以西會師,完成了對柏林的包圍。同日,蘇軍同美軍先頭部隊在易北河會師。
4月26日至5月1日,德軍法蘭克福-古本集團被殲,同時蘇軍開始肅清城內敵軍。4月30日下午,蘇聯庫茲涅佐夫將軍的第三突擊集團攻占了象征著德國最高權力機構的國會大廈。同日,在暗堡中的希特勒與他"新婚的妻子"愛娃服用了薩克豪森集團中營製造的劇毒藥品──氰化鉀,隨後扣動扳機,結束了自己罪惡的生命。
5月2日下午3時,德軍停止抵抗,柏林城防司令魏德林率守軍殘部投降,柏林戰役結束。德軍傷亡25萬人,被俘48萬人。德國新政府企圖單方麵向西方盟軍投降未能得逞。5月7日,在西方盟軍司令部所在地蘭斯,德國政府代表凱特爾向美、英、蘇、法代表簽署無條件投降書。8日在蘇軍司令部所在地正式簽署投降書。德國納粹政權徹底覆滅,5月9日成為歐洲解放紀念日。
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
結果造成新華社記者邵雲環、《光明日報》記者許杏虎、朱穎被炸死,20多名工作人員受傷,館舍嚴重毀壞的事件。激起中國人民的極大義憤。中國政府對此提出強烈抗議。
深切緬懷邵雲環許杏虎朱穎烈士。團中央等舉行紀念"五·八"事件座談會表示,把緬懷之情化作報國之誌。
團中央、全國青聯、全國學聯在烈士邵雲環、許杏虎的母校北京外國語大學舉行座談會,憤怒譴責去年5月8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悍然轟炸我駐南聯盟使館的野蠻行徑,深切緬懷邵雲環、許杏虎、朱穎三位烈士,並號召全國青年把緬懷之情和憤慨之心轉化為勤奮學習、奮發成才、敬業愛崗、建功立業的實際行動,為維護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