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5月27日 第八章 國際
1525年閔采爾被反動勢力殺害
1525年德國的平民思想家、宗教改革和農民戰爭的領袖閔采爾被反動勢力殺害,年僅36歲。閔采爾(1490-1525)是空想社會主義的先驅者之一。
1703年蘇聯列寧格勒城奠基
城市命名為聖彼得堡。1914年,沙俄政府更名為彼得格勒。1918年,曾為俄國首都。
1797年梅拉古·巴貝夫逝世
1797年法國空想共產主義者,十八世紀未"平等派"的著名領袖,反映早期無產階級利益的革命家和思想家梅拉古·巴貝夫逝世,終年37歲。
1964年印度總理尼赫魯去世
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出身顯貴家庭,其遠祖拉傑·考爾是當時統治印度的莫臥爾帝國皇帝法魯克·西耶爾十分尊崇的克什米爾學者。此後,尼赫魯家族的男子在莫臥爾帝國世居高官,雖然在印度1857年民族大起義中家道中落,但至其父親老尼赫魯掌家時終於又靠個人奮鬥成為百萬富翁。
1889年11月14日,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出生於安拉阿巴德市(今屬北方邦)。"賈瓦哈拉爾",意思是"紅寶石"。
"東西方奇異的混合物"
在尼赫魯眼中,父親是一個讓人敬佩又敬畏的人物。尼赫魯是家中僅有的男孩,從很小開始,父親就按照培養印度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路子培養這個家族的接班人。在家庭教師布魯克的引導下,少年尼赫魯逐漸對印度教哲理產生了興趣,並開始閱讀印度教典籍,加入通神學會。
14歲時,一個偶然的機會,母親對小尼赫魯講了多年前他的幾個家人因誤會險些被英國士兵吊死的故事。從那時起,尼赫魯失去了對英國人的好感,並開始關注身邊的社會。看到在印度的英國人和歐亞混血人對老百姓是如何趾高氣揚,尼赫魯幼小的心靈裏產生了對異族統治的反感。
1905年,尼赫魯遠赴英倫,進入英國貴族子弟學府哈羅公學學習。起初,因為尼赫魯的年齡稍大,又不懂拉丁文,被學校編到低年級。但他進步神速,一路升班。此時,恰逢英國大選,尼赫魯每日注意翻閱報紙,關心選情變化。在哈羅公學這個為英國培養政治精英的學校裏,這個來自偏遠殖民地的小孩子的政治和知識水平比同齡同學高很多。當老師考問學生們對大選的了解程度時,尼赫魯竟能說出英國全體內閣成員的名字。
1907年10月,尼赫魯提前考入劍橋大學,主修自然科學,但劍橋的學術氛圍使得他將更多時間投入對曆史、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研究,經常與同學談論尼采、蕭伯納,甚至兩性問題。在劍橋期間所讀的書對他的政治觀影響很大,從西德尼·希魯克的新著《新愛爾蘭》中,他得出了"乞求與哀鳴不能從英國得到任何東西"的結論。尼赫魯大學畢業時年齡尚小,不夠在印度政府擔任文官的年齡。1910年,他又進入倫敦法學院攻讀法律,並拿到了律師執照。在法學院的兩年對尼赫魯日後的政治生涯至關重要,他在這裏接觸了各種流派的思想,尤其對"費邊社會主義"心馳神往。
尼赫魯在英國學習和生活了7年。在這7年裏,他養成了一套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穿著講究,留有小胡子。他較為沉默,感情含蓄,成了"東西方奇異的混合物"。美國前總統尼克鬆在《領導者》一書中這樣評價尼赫魯:"才華出眾,目空一切,貴族氣息重,脾氣暴躁,高傲自負","有時還咄咄逼人,毫不掩飾地流露出強烈的優越感"。
1840年意大利作曲家帕格尼尼在法國尼斯逝世
1840年意大利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帕格尼尼因喉頭結核不治,在法國尼斯逝世,終年57歲。帕格尼尼(1782-1840)小提琴演奏技巧卓絕,時人以為有魔力使然,被譽為"提琴之王"。
1986年法國青年接受第二次心髒人工心髒
1986年21歲的法國青年克裏斯蒂昂繼本月15日接受人工心髒後,再次接受心髒活體移植,成為他胸中跳動著的第三顆心髒。這在歐洲醫學史上還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