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5月24日 第一章 國內
1955年蘇聯軍隊從旅順撤離回國
1955年負責辦理蘇軍撤離旅順口事宜的中蘇聯合軍事委員會就移交問題簽署最後議定書。蘇聯軍隊於5月8日從旅順撤離回國。
旅順港位於旅順城區中心的白玉山南,地處黃、渤海要衝,為京津重要門戶。與山東廟島列島,登州頭共扼渤海海峽咽喉,構成我國首都北京及遼寧地區天然屏障,地勢險要,曆來為軍事要港。
旅順港四周群山環抱,港口有黃金山,西有老虎尾半島,期間有狹長水道與外海相通。港內隱蔽性與防風性良好。港內水深,設備完好。可向船隻提供油水,並有暖氣,岸電等輔助設施。為天然的北方不凍良港。
整個港口分為東西兩港。港內以石砌岸壁為碼頭,係清末自山東長島運來的花崗岩條石砌築而成。
旅順勝利塔聳立於橫貫東西兩條筆直柏油馬路東端路口交叉處,雄偉壯觀。塔高45米,占地1.5萬平方米.塔身呈五角形,用花崗岩砌成,造型整潔美觀。旅順勝利塔是蘇軍撤離旅順前興建的。1955年3月動工,同年9月竣工。參加落成典禮的有我國防部副部長肖克和蘇軍遠東指揮部代表什麥列夫少將等。塔內有水泥階梯一百七十八級,可盤旋直通塔頂兩層平台。在上層15米高的銅製鍍金塔尖上,鑲飾著一顆製作精美別致的稻穗環繞的紅星,光芒四射。塔徽象征著勝利和友誼。塔基柱由五根六角柱和十根八角柱構成,塔身的下部正側麵有一塊大銅板,上麵刻著:"一九四五年八月至九月,英勇的蘇聯武裝力量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的精銳部隊--關東軍,並在中國人民武裝部隊配合下,從日本侵略者手中解放了中國東北。"在塔身南端刻著:"蘇中兩國人民的偉大友誼萬歲!"鐵門朝西,塔的上部鑲飾著青銅製作的各種花紋圖案。分布在塔的五個麵上,顯得典雅莊重。塔基四周是綠草坪,塔基與塔身基柱構成五麵廳門,廳內滿鋪光滑大理石,十分壯觀。
1912年京師大學堂改為北京大學
一百多年前的今天,光緒皇帝下詔,批準由梁啟超起草的《京師大學堂章程》,改科舉,廢八股,興學育才。
中國的科舉製是曆朝曆代國家選拔官吏的惟一途徑。它始於隋朝,經唐、宋、元、明,一直沿襲至清,致使上千年的曆史中每一個中國家庭無不把男孩子讀書視為頭等大事,因為一旦金榜題名,便等於踏上了光宗耀祖和聚斂錢財的為官之路。雖然通過科舉考試而進入高官階層的讀書人少之又少,但畢竟有通過科舉而成為朝廷顯赫之臣的翁同和、張之洞、李鴻章,所以一代一代的中國人刻苦讀書的興致從未減弱,這令當時的中國成為世界上讀書人最多的國家。但奇怪的是,直到晚清,中國又是這個世界上少有的不開辦學校的國家。
中國人讀書的地方不是學校而是私塾,因為中國的科舉考試是世界上內容最單一的考試,它摒棄了人類自然科學的內容,隻要求熟記四書五經,明時又增添了八股文的形式。中國僅有的私塾"教育"令這個國家在20世紀來臨時仍猶如井底之蛙,而四書五經的枯燥說教加之八股文的冗繁格式更給孤陋之見平添了愚腐之氣。當西方已經有了電氣機車、X光機、地下鐵路、破冰船的時候,中國通過科舉而榮登大學士高位的徐桐,雖被認為是大清國學識最淵博的高官,但其竟拒不承認世界上有許多國家,堅持認為那些"亂七八糟的國名"是洋人編出來嚇唬人的,為此他勸慰皇上:"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國,史所未聞,籍所未載,荒誕不經,無過於此。"
康有為的口號:四萬萬之民,皆出於學戊戌年間,上書皇帝直言中國應廢除八股科舉的人是康有為和梁啟超。
廣東人康有為直到37歲仍奔波在科舉取仕的路上,其間他兩次在廣東參加院考,兩次進京參加會考,之所以屢試不中,除了才力運氣之外,還由於他複雜的思想--先哲們模棱兩可的說教和深不可測的典故無法吸引康有為,他以自己全部的所思所想關注著大清國的現狀:日本占領了琉球,法國吞並了安南,英國奪取了緬甸,大清國幾乎被列強包圍了而整個朝廷仍沉睡不醒。進京會考的康有為每晚並非在燈下研讀典籍,而是在疾書變革。天一亮,他便上街滿城亂轉,想法將他的"書"送給朝內之人。結果可想而知,大學士徐桐看過康有為的"書"後認為內容太"反動",決心絕不讓康有為考中。他交代考官,見到廣東考生中文章特別出色的一定要拿掉。那一年的考官的確見到了一份文章出色的考卷,經過對其觀點和風格的分析,認定無疑是康有為所作,於是立即"棄置"一邊。誰知,這份被認為是康有為的考卷其實是另一個廣東考生梁啟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