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10月7日 第一章 國內

96年曹操挾持漢獻帝進入許昌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小名阿瞞,譙(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起義軍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占據兗州,分化、誘降青州黃巾軍的一部份,編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東)。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軍閥袁紹後,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後封魏王。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他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複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製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精於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蒿裏行》、《觀滄海》等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輯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1864年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

《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是清同治三年(1864)沙俄強迫清政府於塔城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在清朝,中國西部疆界在巴爾喀什湖。19世紀初,沙俄在中亞進行殖民擴張的同時就開始凱覦中國西部地區。清道光十一年(1831)沙俄西伯利亞和亞洲問題委員會討論決定,把俄國的邊界推進到中國的齋桑湖,直至卡倫線。二十六至二十七年,沙俄武裝侵占了巴爾喀什湖東南的喀拉塔勒河、伊犁河等七河地區。鹹豐四年(1854)又強占阿拉木圖,把伊犁河下遊一帶據為己有。沙俄在武力強占中國西部大片領土並為進一步擴大侵略做好準備的情況下,就援引鹹豐十年中俄《北京條約》第2條關於中俄西部邊界走向的規定,逼迫清政府訂約割地。十一年十二月沙皇亞力山大二世任命沙俄從西部入侵中國的鄂木斯克軍團軍官巴布科夫(БаоковИ.φ.1827―1905)上校為對華談判代表,並指示他:談判隻能一絲不苟地執行中俄《北京條約》,堅持以中國"常駐卡倫"為界,強迫清政府接受俄國的劃界方案。巴布科夫派出軍隊強占伊犁、塔城地區中國常駐卡倫西側的戰略要地,阻止中國軍隊出常設卡倫查邊;並派人非法進入齋桑湖、額爾齊斯河和伊塞克湖周圍進行測量、繪製地圖,設立哨所、壘石立界,作為劃界談判的所謂依據。同治元年七月初八(1862年8月3日)俄方代表巴布科夫與中方代表烏裏雅蘇台將軍明誼、塔爾巴哈台參讚大臣明緒,在塔城舉行勘分西北邊界的談判。巴布科夫堅持"不論中華邊界,隻以常駐卡倫為界"的無理要求。明誼嚴加駁斥:"常駐卡倫"根本不是中國的國境線,就是按照中俄《北京條約》第2條規定,中、俄兩國也"應順山嶺大河之流"劃界;齋桑湖和特克斯河上遊等地仍屬中國,俄國無權強求。俄方代表理屈詞窮,但橫加破壞,致使談判中斷。同治三年九月,清政府處於外有沙俄大軍壓境、內有新疆回民反清舉事的形勢下,再次與沙俄在塔城談判。在沙俄武力威脅和政治訛詐下,三年九月七日(10月7日),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通過《中俄北京條約》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沙俄將中國西境的3個大湖――巴爾喀什湖、齋桑湖和伊塞克湖,連同周圍廣大地區,共達44萬多平方公裏的領土占為己有。

條約簡介:

中國的西部疆界原在巴爾喀什湖。18世紀30?40年代,沙俄的邊界與巴爾喀什湖相距尚遠。兩次鴉片戰爭期間,沙俄通過武裝入侵、築壘移民等手法,強占了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大片中國領土。1860年,沙俄又通過《中俄北京條約》強行規定中俄西段邊界的走向,把曆來屬於中國的山河湖泊和設在中國境內的卡倫指為分界標誌,從而為更多地割占中國領土製造了條約根據。按照《中俄北京條約》的規定,自1862年8月起,清朝勘界大臣明誼與俄國全權代表巴布科夫、劄哈羅夫等在塔爾巴哈台開始勘分中俄西界的談判。談判前,俄方擬定了與《中俄北京條約》邊界條款的規定不相符的"國界草案"及分界地圖,將更多的中國地方指為俄有。同時,采用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在侵占黑龍江地區時實行的"以實際占領支持外交要求"的策略,出兵占領"國界草案"中俄國所要的山隘、要津,造成既成事實。談判開始後,俄方堅持以中國常駐卡倫為界,"所有卡外盡作為應給該國之地"。明誼據理駁斥,未予同意。9月17日,中方做出讓步,提議在烏裏雅蘇台、科布多、塔爾巴哈台、伊犁四處舊有邊界至常駐卡倫之間,"適中定議",將此線以西原屬中國之地劃給俄國。俄方對此竟未予置理。20日,俄方將"國界草案"交給中方,聲稱國界必須照圖劃定,否則即可毋庸再議,並限10日內答複。10月初,巴布科夫等單方麵宣布中止談判,擇期回國。後中方多次要求複會,均遭拒絕。1863年3月下旬起,西西伯利亞總督出動俄軍,向中國西部境內縱深地帶推進,直指塔爾巴哈台、科布多、齋桑淖爾、伊犁等戰略要地。

在俄軍入侵麵前,清政府畏葸不前。恭親王奕?認為"該國如此強橫,......若不早為完結,誠恐釀成不可收拾之勢",於9月上旬向俄國駐華代辦表示,準備接受俄方於上年在塔爾巴哈台提出的"分界議單"("國界草案"),並提出以撤退入境俄軍為交換條件。11月,明誼接得有關諭旨,隨即照會西西伯利亞總督,要求俄方明年派員前來,"商辦換約"。俄方借口來照中有"商辦"字樣,表示拒絕。1864年(同治三年)5月,俄軍乘新疆回民反清起義之機,繼續入侵中國西部地區,並於6?7月間強占伊犁西北的博羅胡吉爾卡倫,伊犁岌岌可危。8月11日,伊犁參讚大臣明緒迫於形勢,致函西西伯利亞總督:"準照議單,約派使臣,速來換約"。俄方見簽約時機成熟,表示同意。10月7日,中方代表明誼等與巴布科夫、劄哈羅夫在塔爾巴哈台簽署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並在俄方繪製的分界地圖上簽字畫押。

《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共10條,主要內容有:1.重新規定從沙賓達巴哈起至浩罕邊界為止的中俄西段邊界,新界以西原屬中國的土地劃歸俄國。2.劃界後,新邊界線附近居民,"地麵分在何國,其人丁即隨地歸為何國管轄"。3.換約後滿240天,兩國立界大臣會同,"按照議定界址,建立界牌鄂博",並擬定國界記文,互換為憑。4.立界後,位於新界俄國一側的原有中國卡倫,應於一個月內遷往中國一側;塔爾巴哈台所屬巴克圖卡外民莊五處,限10年內內遷。

《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是沙俄逼迫清政府簽訂的又一個掠奪性條約。通過該約和其後簽訂的三個子約,沙俄割占了中國西北部邊疆約44萬平方公裏的領土,連被《中俄北京條約》列為界湖的齋桑淖爾、特穆爾圖淖爾等也被劃入了俄境。

條約原文:

一八六四年十月七日,同治三年九月七日,俄曆一八六四年九月二十五日,塔爾巴哈台。

大清國欽差勘辦西北界事宜大臣定邊左副將軍鑲紅旗漢軍都統明誼,塔爾巴哈台參讚大臣副都統錫霖,塔爾巴哈台領隊大臣副都統銜諾奇泰巴圖魯博勒果索;大俄羅斯國欽差分界全權大臣住紮伊犁格訥喇勒匡蘇勒大臣斯塔特斯奇索斐業特呢克喀瓦裏業爾依旺雜哈勞,分界全權大臣悉畢爾兵隊大臣格訥喇勒呢什塔布之坡勒科倭呢克喀瓦裏業爾依旺巴普考;各承君命,遵照京城議定和約,以敦兩國和好,在塔爾巴哈台會同,將自沙濱達巴哈起至浩罕邊界之蔥嶺止兩國中間應分界址,順山嶺、大河及現在中國常住卡倫,議定交界,繪畫地圖,圖內以紅色線道分為兩國交界,今將議定界址地名並擬議章程,開列於後:

第一條自沙濱達巴哈界牌起,先往西,後往南,順薩彥山嶺,至唐努鄂拉達巴哈西邊末處,轉往西南,順賽留格木山嶺,至奎屯鄂拉,即往西行,順大阿勒台山嶺;至齋桑淖爾北麵之海留圖兩河中間之山,轉往西南,順此山直至齋桑淖爾北邊之察奇勒莫斯鄂拉;即轉往東南,沿淖爾,順喀喇額爾齊斯河岸,至瑪呢圖噶圖勒幹卡倫為界。此間分別兩國交界,即以水流為憑:向東、向南水流之處,為中國地;向西、向北水流之處,為俄國地。

第二條自瑪呢圖噶圖勒幹卡倫起,往東南行,至賽裏鄂拉;先往西南,後往西行,順塔爾巴哈台山嶺;至哈木爾達巴哈,即轉往西南,順庫木爾齊、哈喇布拉克、巴克圖、葦塘子、瑪呢圖、沙喇布拉克、察汗托霍依、額爾格圖、巴爾魯克、莫多巴爾魯克等處卡倫之路;至巴爾魯克、阿拉套兩山嶺中間,由平地行,即在哈布塔蓋、阿嚕沁達蘭兩卡倫中間,擇山坡定界,自此至阿勒坦特布什山嶺東邊末處為界。此間分別兩國交界,即以水流為憑:向東、向南水流之處,為中國地;向西、向北水流之處,為俄國地。

第三條自阿勒坦特布什山嶺東邊末處起,依阿拉套大嶺往西,順阿勒坦特布什、索達巴哈、庫克托木、罕喀爾察蓋等山頂。向北水流之處,為俄國地;向南水流之處,為中國地。至向東水流之薩爾巴克圖河,向西流水之庫克鄂羅木河,向南流水之奎屯河源之匡果羅鄂博山,即轉往南。向西流水之庫克鄂羅木等河之處,為俄國地;向東流水之薩爾巴克圖等河之處,為中國地。自此由奎屯河西邊之奎塔斯山頂,行至圖爾根河水從山內向南流出之處,即順圖爾根河,依博羅胡吉爾、奎屯、齊齊幹、霍爾果斯等處卡倫,至伊犁河之齊欽卡倫。過伊犁河,往西南行,至春濟卡倫,轉往東南,至特穆爾裏克河源。轉東,由特穆爾裏克(即南山也)山頂行,圍繞哈薩克、布魯特遊牧之地,至格根河源,即轉往西南。格根等向西流水之處,為俄國地;溫都布拉克等向東流水之處,為中國地。自此往西南,由喀喇套山頂行,至畢爾巴什山,即順向南流水之達喇圖河,至特克斯河。過特克斯河,順那林哈勒哈河,靠天山嶺為界。自此往西南,分晰回子部落、布魯特部落住牧之處,由特穆爾圖淖爾南邊之罕騰格爾、薩瓦巴齊、貢古魯克、喀克善等山,統曰天山之頂,行至蔥嶺,靠浩罕界為界。

第四條現將邊界順山嶺、大河及常住卡倫議定後,其邊界以外分入俄國之地,原有中國烏裏雅蘇台、科布多所屬大阿勒台等山嶺迤北舊住之烏克克等卡倫,塔爾巴哈台所屬塔爾巴哈台山嶺迤北舊住之鄂倫布拉克等卡倫,及阿拉套山迤北舊住之胡蘇圖阿魯沁達蘭卡倫,伊犁所屬舊住之匡果羅鄂倫等卡倫,建立界牌鄂博以前,仍聽中國在彼住守,統俟明年兩國立界大臣會同建立界牌鄂博時,何處將界牌鄂博立畢,即將何處應向內挪移卡倫,限一月內挪移。

第五條今將邊界議定,永固兩國和好,以免日後兩國為現定邊界附近地方住牧人丁相爭之處,即以此次換約文到之日為準,該人丁向在何處住牧者,仍應留於何處住牧,俾伊等安居故土,各守舊業。所以地麵分在何國,其人丁即隨地歸為何國管轄;嗣後倘有由原住地方越往他處者,即行撥回,免致混亂。

第六條自現在議定邊界換約之日起,過二百四十日,即為兩國立界大臣訂準日期,俄國兩起立界大臣均赴阿嚕沁達蘭、喀布塔蓋兩卡中間會齊:一起會同伊犁立界大臣往西南,按照議定界址,建立界牌鄂博;一起會同塔爾巴哈台立界大臣往東北,按照議定界址,建立界牌鄂博,行至瑪呢圖噶圖勒幹卡倫,會同科布多立界大臣,按照議定界址,建立界牌鄂博;行至索果克卡倫,會同馬裏雅蘇台立界大臣,按照議定界址,建立界牌鄂博,至沙濱達巴哈止。

如遇大山,以山梁劃界;遇大河,以河岸劃界;如遇橫山、橫河,俱以新立界牌鄂博劃界。至建立界牌鄂博時,總以各界址處所水流之方向作為立界之憑,擇其地方形勢建立。如有大嶺,行人不能越往、實難堆立之處,即以水流及山嶺為界。其平曠之區,兩國堆立界牌鄂博時,中間空出二十丈,作為公中之地。所立界牌鄂博以左,其山河所產一切物件,均屬中國;所立界牌鄂博以右,其山河所產一切物件,均屬俄羅斯國。

第七條明年兩國立界大臣建立界牌鄂博畢,再將堆立界牌鄂博共若幹處,及均在何處堆立地名,作記互換為憑。

第八條今將兩國應分界址議定。建立界牌鄂博後,倘有河源係在中國而流注於俄國者,中國不得改截其流注之故道;倘有河源係在俄國而流注於中國者,俄國亦不得改截其流注之故道。

第九條從前僅止庫倫辦事大臣與恰克圖固畢爾那托爾,及伊犁將軍塔爾巴哈台參讚大臣與西悉畢爾總督往來行文;自今勘定邊界之後,烏裏雅蘇台、科布多二處,遇有會同俄國查辦事件,應擬增添由烏裏雅蘇台將軍、科布多參讚大臣與托木、色米珀拉特二省固畢爾那托爾往來行文辦理。其所行文件,或用清字,或用蒙古字俱可。

第十條塔爾巴哈台所屬巴克圖卡倫迤西小水地方,舊有種地納糧民莊五處。該處地麵,按今議定界址,雖已分在俄國,惟該民人所種田地斷難遽令遷移,應於立界後,限十年內,令伊等陸續內遷。

今經兩國大臣會同議定,將一切分定界址繪圖四分,圖內分定界址,地名用俄羅斯字、滿洲字合璧注寫,兩國勘界大臣鈐印畫押。並作此記約,用俄羅斯字、滿洲字各書寫四分,兩國勘界大臣鈐印畫押,一並互換。兩國分界大臣各存圖誌一分,記約各一分,以便查辦外,其餘圖誌二分,合璧記約二分,由兩國分界大臣自行呈送各本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各一分,以備補續京城議定條約,為此互換記約。

1913年國會選舉黎元洪為副總統

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湖北黃陂縣夏店(今屬大悟縣)人,寄籍江夏縣(今武昌縣),祖籍江西南昌。

1883年(清光緒九年)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學習,1884年畢業後曾任廣東水師"廣甲"艦二管輪,後一度調湖北槍炮廠當差任監工。其後又隨"廣甲"編入北洋水師,參加了中日黃海大戰,艦毀鳧水獲救。1895年應署兩江總督張之洞電召赴寧,監修新式炮台,先後任獅子山等處炮台總教官,專台官,頗受器重。1896年隨張回鄂,任槍炮廠監製兼護軍後營幫帶官,參與訓練新軍。1898年至1901年,曾三赴日本考察軍事、政治。歸國後1906年,擢升暫編陸軍第二十一混成協統領,修造江陰、江寧兩炮台。張之洞回任湖廣總督時,他隨赴武漢,並在編練新軍中多次鎮壓革命活動,親手殺害起義士兵。武昌起義時,他藏在幕友劉文吉家中。因革命黨領袖均不在武漢,革命黨人缺乏經驗和自信,強迫他出任湖北軍政府都督。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當選為副總統。袁世凱竊取政權後,仍任原職。1914年袁世凱解散國會,篡改約法,改設參政院,被任為院長。1915年袁稱帝時,黎元洪極為反感,被封為武義親王,未受。袁世凱死後,由副總統繼任總統。與國務院總理段祺瑞發生"府院之爭"。段利用張勳將黎元洪驅走,由馮國璋代理大總統。1922年,他在直係軍閥支持下複任總統。旋又被直係軍閥驅逐。晚年投資實業,後逝世於天津。

1927年毛澤東領秋收起義軍抵達江西寧崗茅坪

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是緊接南昌起義以後,我黨領導的一次偉大的工農武裝暴動。黨的"八七會議"決定在湘、鄂、贛、粵四省發動秋收起義,會後黨中央派毛澤東為中央特派員和彭公達到湖南,負責改組湖南省委和領導秋收起義。

民國16年(1927)8月中旬,任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特派員、湖南省委常委的毛澤東,和中共湖南省委書記彭公達,根據中共湖南省委決定,將中共安源特別區委改組為市,組織行動委員會,為秋收暴動作準備。8月31日晚或9月1日,毛澤東到達安源討論暴動軍事問題和布置安源、萍鄉、醴陵、濟陽、平江工家群眾暴動問題。安源會議中決定,將駐安源、修水、銅鼓3外的警衛團,安源礦警隊和各縣工農武裝合編為工家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下轄三個團,並成立中共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毛澤東任書記,各團負責人為委員。會議又確定,軍隊作占和民眾暴動相互配合,奪取平江、瀏陽、萍鄉、醴陵和株洲,分3路合攻長沙:第一路,以安源工人及礦警隊為主力,首先控製安源礦區,然後攻占萍鄉縣城和醴陵縣城,會合醴陵、株洲工農群眾,向長沙取包圍形勢。第二路,以平江農民和平江農軍為主力,平江農軍由修水向平江戟,鼓動平江農民在各地暴動,奪取平江,再向長沙進發。第三路,以瀏陽農民和瀏陽農軍及盧德銘所部警衛團為主力,由銅鼓向瀏陽進攻,鼓動瀏陽農民在四鄉暴動,奪取瀏陽後,再與其他兩路合攻長沙。會議還決定,以萍鄉、安源為退路,無論如何也不能放棄萍、安,以防敵人斷了起義的退路。關於暴動日期,會議決定,關於暴動日期,11日安源、修水、銅鼓一齊發動,18日進攻長沙。按照湖南省委發布的暴動命令,9月9日,株萍鐵路工人和粵漢鐵路工人開始破壞鐵路,斷截敵人交通。11日淩晨,工農革命軍第二團從安源出發攻打萍鄉縣城,但是由於敵人早有察覺,加強防守,革命軍的攻城計劃受阻。為了不延誤省委所定16日合攻長沙的計劃,於是決定放棄萍鄉縣城,一部分回安源留守,大部分轉攻醴陵縣城。在攻打醴陵的的戰鬥中,取得了極大的勝利。當第二團11日攻打萍鄉縣城時,按計劃當地工農武裝開始暴動,以期奪取武器,組成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四團,並配合第二團攻打醴陵縣城。12日淩晨暴動隊伍占領株火車站,同時攻打團防局,奪取步槍12支,占領株洲鎮。當即召集數百人的群眾大會,宣布暴動勝利。13日,第二團決定決定避敵銳氣,放棄原定經株洲攻長沙的計劃,改為北上攻取瀏陽縣城,以期取得瀏陽農民的幫助,並與第一、三團會合。14日淩晨,第二團撤出醴陵縣城,少部分回安源增援,其餘的七、八百人則下經老關北上瀏陽。16日上午一舉攻克瀏陽城。17日下午,敵軍重兵包圍突襲,第二團因為連克兩城而產生輕敵思想,所以倉促應戰而被打散。21日,毛澤東率領部隊向萍鄉退卻,當天在萍鄉桐木宿營。第二團戰士、桐木籍安源礦工彭昌萍奉命留在桐木開展革命工作,他很快就組織起一支遊擊隊,進行遊擊戰爭。22日,部隊到達上栗市,得知萍鄉縣城和安源駐有敵軍重兵,不能通過,遂繞道萍鄉宜春邊境南下,23日宿營小梘,24日傍晚到達蘆溪宿營。次日清晨剛開往蓮花縣方向行進時,遭到敵軍突然襲擊,損失步槍200餘支,死傷數十人,總指揮盧德銘犧牲。29日,部隊到達永新三灣村,在這裏進行改編,由1個師縮編為1個團,在安源組建的第二團官兵分散編入各連隊。10月初,部隊到達寧岡縣,從此開始了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偉大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