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國內(1 / 3)

第一卷 10月23日 第一章 國內

1918年蔡元培等人發起組織成立和平期成會

1918年10月23日,熊希齡、蔡元培、張謇等人發起組織了"和平期成會"。同時將和平促進會取消。熊希齡向記者聲明,和平期成會:一、不帶政派臭味;二、以運動和平為範圍,和平恢複後 ,會即撤廢;三、絕對不為野心家所利用。

10月28日,和平期成會在北京開籌備進行會,決定在各省設立和平期成會分會。30日又開談話會,決議提出綱領:本會以抒民意,促成和平為宗旨;本會隨時以文字或演說,宣達國民渴望和平之心理;隨時以函電或派專員對各方當局為同等之勸告;凡中華民國男子年滿25歲以上讚成本會宗旨,經本會會友介紹,得為本會會員;本會由各地會員分地籌設,在某地即名某地和平期成會;各會經費各由發起人分擔,不得向一般人募集;本會至和局成立之日即解散。

附錄:蔡元培是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學家。字鶴卿,號孑民。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生於浙江紹興府山陰縣。17歲考取秀才,18歲設館教書。青年時期,連續中舉人、取進士、點翰林、授編修。1898年,棄官從教,初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嵊縣剡山書院院長、南洋公學特班總教習;1902年,組織中國教育會並任會長,創立愛國學社、愛國女學,均曾被推為總理。1904年組織光複會,1905年參加同盟會。1907年赴德國萊比錫大學研讀哲學、心理學、美術史等。武昌起義後回國,1912年1月就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不久,因不滿袁世凱的專製而辭職,再赴德、法等國學習和考察。1915年與李石曾等在法國組織勤工儉學會,次年與吳玉章等發起組織華法教育會,提倡勤工儉學。1916年回國,次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21年,法國裏昂大學、美國紐約大學,分別授予他文學、法學博士榮譽學位。在1924、1926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入選中央監察委員會。1927年,除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委員、中央特別委員會常務委員、國民政府常務委員、監察院長、代理司法部長等職外,並倡議成立大學院作為全國最高學術教育行政機關,被任為大學院院長。1928年辭去各行政職務,專任國立中央研究院院長。還兼任交通大學、中法大學、國立西湖藝術院(後改為杭州藝專)等多所高等學校校長、院長以及故宮博物院理事長、北平圖書館館長等職。1932年,同宋慶齡、楊杏佛等在上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被推為副主席。晚年,為抗日救亡事業奔波,努力促成國共合作。1938年,被推為國際反侵略運動大會名譽主席。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蔡元培是20世紀初中國資本主義教育製度的創造者。他明確提出廢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的封建教育宗旨。倡導以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為急務,以道德教育為中心,以世界觀教育為終極目的,以美育為橋梁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教育方針,初步建立了資產 階級的新教育體製。蔡元培的教育實踐多在高等教育方麵。他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提出大學的性質在於研究高深學問。他提倡學術自由,科學民主。主張學與術分校,文與理通科。將"學年製"改為"學分製",實行"選科製",積極改進教學方法,精簡課程,力主自學,校內 實行學生自治,教授治校。他的這些主張和措施,在北京大學推行之後,影響全國,以至有人稱他為自由主義教育家。

蔡元培也很重視勞動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他在北京大學辦校役班和平民夜校,在上海創辦愛國女校。蔡元培對近現代中國教育、中國革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主要是:

1.自蔡元培始,中國才形成了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體係和教育製度。

2.他的"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主張,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發祥地,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生創造了條件。

3.為中華民族保護了一批思想先進、才華出眾的學者。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

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推翻曹錕政府。

馮玉祥是直軍重要將領,在第一次直軍重要戰鬥中,曾立下汗馬功勞。戰後受吳佩孚排擠,馮玉祥對曹、吳不滿,同時受孫中山代表徐謙影響,密約反戈倒直。9月15日,奉軍趁江浙戰爭相持之機,集結主力,分別向熱河和山海關方麵出動。9月18日,第二次直奉戰爭正式爆發。馮玉祥乘吳佩孚在長城山海關一線與奉軍激戰之時,率部從古北口、密雲前線秘密回師北京, 在北京警備副司令孫嶽配合下,於23日晨占領北京城,囚禁了曹錕,發動北京政變。23日, 馮玉祥、胡景翼、孫嶽聯名通電主和,同時要求曹錕下令停戰,免去吳佩孚所兼各職。吳佩孚主力在前線瓦解,逃往長江一帶。

10月25日,馮玉祥秘密回師北京,包圍總統府,囚禁曹錕,驅逐溥儀出宮,舉行反直武裝政變,直係軍閥曹錕、吳佩孚倒台。馮玉祥在北京召開政治軍事會議,決定請皖係軍閥段琪瑞擔任"中華民國臨時政策"執政,電請孫中山入京共商國事。孫中山接受邀請,於11月10日發表《北上宣言》,宣布對內要打倒軍閥,對外要推倒軍閥賴以生存的帝國主義,廢除不平等條約。宣言表示接受中共在《第二次對時局主張》中提出的召集國民會議的主張。

附錄:"北京政變"

孫中山在盧、孫、張倒直三角同盟形成時,便派徐謙將三角同盟的情況告知馮玉祥,並敦促馮早日發動倒直行動。不久,孫中山又派徐謙見馮,將自己的《建國大綱》交給他,此後孔祥熙又奉孫中山之命,將其親書的《建國大綱》交給馮,並進一步勸馮倒直。國民黨人徐謙、鈕永建、王法勤、丁惟汾、李石曾等奉孫中山之命,時常同馮聯係,勸馮采取聯合奉、皖,將直係軍閥吳佩孚推翻。馮受到感動,決心倒直。

奉係首領張作霖也派來馬炳南到北京與馮玉祥取得聯係。馬既是張作霖的親信副官,又同馮玉祥有舊交,他們在20鎮時相識。馬還代表張學良趁馮玉祥同李德全結婚的時機,前來賀喜。

馮的元配妻子劉德貞患產科病去世。馮同基督教女青年會總幹事李德全結識,李為北京惠文女子中學的教師,畢業於北京彙文女子大學,學識出眾,思想開明,精明能幹,生活儉樸。馮與李戀愛之前,大總統曹錕擬將其女嫁給馮玉祥為妻,托人向馮說媒,馮不為大總統的權勢和曹小姐的顯貴所動,婉言加以謝絕。

馬炳南的不斷往返,奉軍又秘密接濟了馮軍一些補給。奉方又派郭瀛洲為代表和馮聯係倒直問題,馮表示讚同聯合。雙方約定,以奉軍不入關為主要條件,共同反直。

居住在天津的段祺瑞與山東督軍、皖係軍閥鄭士琦、山西督軍閻錫山聯絡反直活動。馮玉祥派遣參議劉之龍赴天津與段祺瑞洽談,約定將來孫中山主政,段祺瑞主軍。

馮玉祥積極爭取北方將領孫嶽、胡景翼秘密聯盟。

15混成旅旅長孫嶽,早年加入同盟會,從灤州起義前就與馮玉祥結交,兩人長期往來無間。孫對吳佩孚的驕橫專權,早已心懷不滿,與馮見麵時,常常滿腹牢騷,對國家的前途和個人的遭遇,感到悲觀失望。馮和孫不但在遭受吳佩孚的排擠方麵有共同點,而且又是誌同道合的好友。他們交換了倒直的意見,在南苑一草亭密商了反直的協議,曆史上稱為"草亭協議"。

馮與孫準備共同起兵反直,並決定由孫嶽與胡景翼聯係。

胡景翼原是著名的同盟會會員,在馮玉祥督陝時與馮建立友誼。胡是陝軍第1師師長,部隊駐防於彰德、順德一帶,吳佩孚排擠胡,令胡部南下攻廣東。胡素有革命思想,不願對南方作戰,遲遲不開拔,引起吳的不滿。胡部不僅在餉項給養方麵受到刁難,而且遲早有被吳消滅的危險,他不得不密謀準備武裝行動。恰巧孫嶽來與他麵談,胡大喜,遂派部屬高級將領嶽維峻去京見馮,表示絕對服從馮的命令。數日後,胡景翼借口到北京就醫,親自與馮密談,表示與馮合作的決心。至此,馮、胡、孫三角同盟形成。

馮玉祥再與黃郛建立聯係。黃郛是誌同盟會員,在辛亥革命時曾參與上海光複,與陳其美、蔣介石訂為盟兄弟。馮經張紹曾認識黃郛,黃是1923年入北洋政府內閣的,先後任外交總長、教育總長。馮、黃經過交談,彼此有許多共同的見解。馮每星期都請黃到南苑兵營講述軍事政治學,講救國救民之道,為馮部參謀將士解釋國際及國家大勢,每次演講約兩個小時,馮親自與全軍營長以上官佐一同聽講。黃利用職務為馮探聽政界消息。

1924年9月5日,孫中山移師北伐,為了配合盧永祥,準備攻取江西,孫中山密約馮玉祥、胡景翼、孫嶽早日行動。

因事前盧永祥、張作霖、孫中山倒直三角同盟約定共同出兵,齊盧之戰爆發,張作霖的奉軍分6軍,即以薑登選為第一軍司令,出兵山海關;李錦林為第二軍司令,由錦縣攻朝陽;張學良為第三軍司令,出兵山海關;張作相為第四軍司令,作援軍;吳俊升為第五軍司令,作援軍;許蘭洲為第六軍司令,由開魯攻赤峰。張作霖自任總司令。

曹錕一日三驚,連連給吳佩孚發電報,又接連派出使者,懇求吳佩孚速速進京。9月17日,吳佩孚來到北京,曹錕在總統府設宴為吳佩孚洗塵。吳佩孚即席作詩:

少年惜春華,勝日鬥芳菲。

來路作歸程,風景仍依稀。

周公徂山東,憂讒亦畏譏。

軍中名將老,江上昔人非。

建樹須及時,動靜宜見機。

何日摧狂虜,發揚見國威。

不問個人瘦,惟期天下肥。

曹錕請吳佩孚攝行陸海軍大元帥職,吳佩孚便在中南海四照堂召集"討逆軍總司令部"軍事會議。吳任討逆軍總司令王承斌為副總司令兼直省後方警備總司令。彭壽莘為第一軍總司令,沿京奉鐵路出發,對付山海關、九門口一線;王懷慶為第二軍總司令,出喜峰口,趨平泉、朝陽;馮玉祥為第三軍總司令,出北古口,趨赤峰;張福來為援軍總司令,組織直、魯、豫、鄂、陝、川等10路援軍。

吳佩孚表麵上派馮玉祥擔任這一路總司令,並說:此路非勁旅不克勝任,實際上是想置馮於死地。這一路不僅路途遙遠,而且山脈橫亙,道路崎嶇,行軍極困難,赤峰東北複有沙漠處,人煙稀少。北方氣候寒冷,馮軍隻有單衣,吳又規定行軍沿途,概不設兵站,糧秣餉項,統由各軍隨地籌辦。馮部所經各地十分荒僻,往往百裏之內不見人煙,根本談不上就地籌糧,況且馮一向不願搜刮地方。吳企圖借刀殺人,即借奉軍之手消滅馮軍。萬一不被奉軍消滅,也將以戰敗的罪名懲辦馮。

吳佩孚令胡景翼率部跟隨馮玉祥,並囑咐道,如果馮有什麼異動,就近解決。可吳哪想到,胡和馮已有密約。胡把吳的話原原本本地告訴了馮,更增加了馮倒戈的決心。吳佩孚倒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了。

馮玉祥在吳佩孚發布作戰命令後,在北京城內布置倒直的軍事內應,向曹錕建議:將王懷慶的13師開赴前線,孫嶽的15混成旅調來拱衛首都。曹錕同意這一建議,即調孫率部到京,任命孫為北京警備副司令之職。

馮向來主張兵貴神速,這次卻遲遲按兵不動,經吳佩孚再三催促,才於9月21日開出先頭部隊。馮令部隊每日行程二三十裏,司令部也慢慢移動。馮的司令部到達古北口後,借籌措給養為名,停留下來。一麵督飭沿途各縣修路作回師準備,一麵令鹿鍾麟部每日從駐地向北京方向練習行軍,或50裏,或60裏折回,其意圖不僅是作為急行軍回師的準備,而且使沿途人們對其行軍動作習為常見,不至使爾後班師引起外間的注意。

直軍第一二軍同奉軍作戰,第二軍總司令王懷慶是個庸懦腐朽之人。他采用舊式戰法,即一個人扛著大旗前麵開路,密集的大隊形隨大旗行動。奉軍看到直軍如此無能,非常高興,立即拉開散兵線,一下子把王懷慶的13師的兩個營包圍起來,並迅速把他們消滅。王懷慶全軍頓時潰不成軍,敗退下來。氣得吳佩罕撤掉王懷慶的職務,急派親信張福來赴前線接替。

第一軍總司令彭壽莘是直軍中有名的勇將,但副總司令馮玉榮既無勇猛拚搏精神,又無隨機應變之能力,他率部守九門口,奉軍發動進攻之後,未交幾合,即棄關後撤。奉軍占領了九門口,西可攻下石門寨,南可威脅山海關正麵陣地。

吳佩孚得知九門口失守,大驚失色,命彭壽莘立即將馮玉榮陣前正法。彭即率部阻馮敗退。馮玉榮進退不得,遂服毒自殺。直軍的陣腳已亂,彭告急的電報頻頻飛向北京。

吳佩孚於10月10日乘火車到前線督戰,把總司令部放在秦皇島。吳佩孚所到之處,奉軍炮彈跟蹤而至,因有人向奉軍暗通消息。吳佩孚隻好在火車上辦公。

皖係領袖段祺瑞令國務院參議袁良帶上他致黃郛的親筆信,建議:"當吳佩孚到京之時,起而捕之,減少殺害無數生命。"又要求馮玉祥在行動上,宜早勿遲,遲了害處大,請黃善為指導之。

馮玉祥的指揮部到達古北口時,張作霖的代表馬炳南又來見馮,遞交了張作霖的信:"隻要推翻曹、吳,奉方的目的即達到,決不再向關內進兵。"馮同馬炳南約定,如果兩軍相遇,均應向天空鳴槍。

馮玉祥從古北進抵灤平後,派劉治洲等人到通州與胡景翼秘密聯係,要胡暫緩開拔,並商討班師日期。劉治州又與段祺瑞接洽合作辦法,段說已同山西的閻錫山、山東的鄭士琦接洽妥當,屆時定能采取一致行動。

吳佩孚又加派副總司令王承斌督促馮部向赤峰前進。王承斌原是23師師長,善於打仗,但吳佩孚認為他是奉天人,總懷疑他與張作霖有聯係,處處防備他,先是撤掉了23師師長職務,因王是親曹錕派,後來雖任命為討逆軍副總司令,並沒有實權。馮知道王對吳心懷怨恨,故將倒直的計劃告訴了他。王表示同情,但既不參與馮的行動,又不向吳告密。

張作霖因與馮有協議,即將進攻赤峰方麵的兵力抽出大部移到山海關方麵作戰,從而加重了對吳佩孚親自統率的直軍第一軍的壓力,吳佩孚十分氣憤,被迫抽出3個師的兵力到赤峰方麵作戰,但尚未到達地點,北京發生了政變,3個師被奉軍收編。

馮玉祥早已布置留守北京的蔣鴻遇向總統府及有關方麵搜集吳佩孚的情報,以便及時報告。總統府內的機要人員,有許多人與馮取得聯係,暗通消息。

馮得知吳在前線失利的消息後,為進一步證實,給吳發去電報,探詢山海關戰況。吳的參謀長張方嚴複電:"此間形勢危急,不有意外勝利,恐難挽回頹勢。"

馮又接到蔣鴻遇的電報:"前方戰事緊急,吳已將長辛店、豐台一帶所駐之第3師悉數調往前線增援。"第3師是吳的看家兵力。蔣鴻遇曾告訴馮,一定要等吳的精銳部隊第3師從豐台調赴由海關前線,班師回京的時機才算成熟。

馮為了慎重起見,密派劉之龍返京,和黃郛商量。馮曾給黃郛密電碼一冊,與黃約定互通消息,來往密電由黃夫人親譯。雖然通電頻繁,外人卻無法察覺。黃以親筆複信托劉帶給馮,並致電馮:"立誌救國,在此一舉。"

馮玉祥遂於10月19日召集張之江、鹿鍾麟、李鳴鍾、劉鬱芬、劉驥、熊斌等舉行緊急秘密軍事會議,胡景翼的代表鄧寶珊也趕來參加會議。馮試探了將領們的意向,然後鄭重宣布班師回京和政變計劃,將領們表示一致擁護。會議規定隊伍總稱為國民軍。因為北京政變迎孫中山北上,擁護孫中山主義,孫中山所領導的黨叫國民黨,馮玉祥也把自己的部隊改名為國民軍。

馮玉祥命令胡景翼率領開赴喜峰口及通縣的部隊,星夜南下,攻占京奉路之軍糧城、灤州一帶,截斷京漢路直軍之聯絡,並防阻吳佩孚西歸;命鹿鍾麟率部兼程返京,會同孫良誠、張維璽兩旅開往北苑,再與蔣鴻遇旅會同入城;命李鳴鍾率兵一旅直趨長辛店,截斷京漢、京奉兩路交通;命已抵承德的張之江、宋哲元兩旅,限日班師。通知孫嶽秘密監視曹錕的衛隊及吳佩孚的留守部隊,以防意外。同時又下令封鎖京熱大道,扣留有關人員,以防走漏消息。

馮玉祥動員之後,部隊開始行動,徒步以每日行程200裏左右的速度返回北京,3日內行程六七百裏,先頭部隊的營幕和炊具均留置沿途不動,以便後續部隊到達時縮短吃飯和休息的時間,因此,數萬之眾,一路行來,狀如流水。鹿鍾麟首先於22日到達北苑。鹿與蔣鴻遇會商後,即將各部隊分配戰鬥任務,先派兵一團以接運給養為名,押大車數百輛魚貫入城,所有武器皆藏在大車內,當晚8時由北苑出發,12時抵安定門。孫嶽早已接到通知,即令徐永昌城防軍守城門衛兵大開城門,迎入城內。

鹿鍾麟首先指揮部隊接收了全城的防務,又把全城電話線割斷,封鎖曹錕與外界的聯絡。城內各重要交通路口均用大車加以封鎖,總統府衛隊由孫嶽派兵包圍繳械,另由鹿派兵一營守衛總統府。曹錕被監視在中南海延慶樓內,不準與外間接觸。

鹿鍾麟的指揮部設在太廟,一切急需做的事情都在一夜之中辦好了。次日早晨,北京全城貼滿國民軍的安民布告,主要街道上布滿了國民軍崗哨,站崗的士兵臂上纏著"誓死救國,不擾民,真愛民"的白色袖章。

次日,馮玉祥來到北苑,發出主和通電,提出反戰主和,一切政治善後問題請全國賢達商補救之方,開更新之局。同時,馮部國民軍頒布文告,指責吳佩孚不顧人民的痛苦,興無名之師為孤注之擲。又宣布,首都重地,使館林立,商務雲集,國民軍將負責維持地方秩序,保護外人之生命財產。

馮玉祥邀集胡景翼、孫嶽、王承斌、王芝祥、鹿鍾麟、劉驥、張之江等在北苑開會商議正式改組軍隊的事宜。會上推馮為中華民國國民軍總司令兼第1軍軍長,胡、孫二人為副司令,分別任第2第3軍軍長,還決定成立攝政內閣。曹錕賄選禍國,強令曹錕下令停戰,免除吳佩孚本兼各職,曹本人自動退位。

會後,馮玉祥等通電全國,並公布《建國大綱》。

馮玉祥於10月23日下令逮捕原財政總長王克敏和總統府收支處長李彥青等貪官汙吏。王聞訊逃入租界,李拒絕交出贓款,遂被槍決,對此人們拍手稱快。隨後,馮又將大貪汙犯曹錕之弟曹銳押解到案,令曹銳交出贓款,曹銳畏罪吞服鴉片自殺。

馮玉祥又接受張紹曾的建議,成立以黃郛為首的攝政內閣。總統和總理的職權,由黃郛一人兼任,黃還兼任交通、教育兩部總長,王正廷兼任外交、敗政兩部總長,王永江為內務總長,李書城為陸軍總長,張耀曾為司法總長,杜錫圭為海軍總長,王乃斌為農商總長。黃郛、王正廷都是馮軍回師舉行政變的內幕人物,因此,這個內閣是以馮係為核心。

11月2日,王承斌到公府勸曹錕辭職,曹即向國會提出辭職谘文,並令內閣攝行總統職權。曹錕看到前來逼他下台的人,就是一年前劫車奪印捧他上台的王承斌,不由得百感交集,十分難受。

吳佩孚接到馮玉祥的10月23日通電,雖然大吃一驚,但又疑心是張作霖捏造出來的假電報。他查明屬實後,又懷疑胡景翼未必加入馮軍,即命胡為第三軍總司令以代馮,叫張敬堯去胡部傳達命令。胡把這個倒黴使者扣留起來。

一切真相大白,吳佩孚才心慌意亂地把前方作戰的任務交給張福來主持,自己率領精兵七八千人回救北京。吳急電南方直係將領率兵北援,不料京漢、津浦兩線受阻,無法應援。

馮玉祥、胡景翼的軍隊已開到廊坊,準備進攻天津。張紹曾為避免戰禍,出麵調停,勸吳佩孚接受"和平救國大綱"。吳的態度仍然十分倔強,不肯罷休。雙方軍隊在楊村一帶開戰。此時陰雨連綿,楊村一帶除鐵路兩旁及永定河堤等高地外,盡是一片汪洋,作戰十分艱難。開戰後,雙方相持一天,不分勝負。馮派劉鬱芬、蔣鴻遇兩旅,迂回到吳軍後方,從吳軍背後進攻,又派李鳴鍾由豐台抽調部隊,協助正麵進攻。張之江、石友三、穀良友部,協助李雲龍旅,一致向吳軍擺出攻勢。此戰生俘了吳部的旅長潘鴻鈞以下數千人並乘勝進擊。11月3日上午,馮軍占領了津浦鐵路沿線的天津附近的北倉,隨後占領天津。

國民軍攻占天津後,吳佩孚仍作困獸之鬥,把司令部移駐軍糧城。胡景翼軍如果向前推進,和奉軍兩頭一擠,吳佩孚即無處可逃。但馮玉祥、胡景翼接受了張紹曾的勸告,給吳佩孚放一條生路。

吳軍殘部在軍糧城兩頭被包圍。吳看到隻有從海上逃跑一條路,大哭一場,在英國軍艦掩護下,由大沽乘海軍運輸艦南逃。經上海轉武漢,後又回到河南重整旗鼓。但吳從此元氣大傷,未能再抖起昔日的"威風"。

馮玉祥一貫痛恨封建帝製,北京政變後,決心以全力,行其素誌,把溥儀逐出宮去。11月5日,攝政內閣作出修正優待清室條件,永遠廢除皇帝專號,將故宮一律開放,備充國立圖書館、博物館之用。馮玉祥當天就令北京警備總司令鹿鍾麟和警察總監張璧執行,將宮內太監470餘人、宮女百餘人分別給資遣散,又用汽車5輛,送溥儀及清室"後妃"移居什刹海"醇王府"。11月29日,溥儀偕同鄭孝胥、陳寶琛兩人,由"醇王府"逃往日本公使館,不久,又從日本公使館逃往天津日租界。

11月6日,馮玉祥電請段祺瑞出山,稱:國民軍大元帥一席,非公莫屬,萬懇俯念國難方殷,國民屬望,即日就職。

段祺瑞於11月21日入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執政。黃郛的攝政內閣遂告結束。段任臨時執政後,一批批安福係餘孽聯袂入京,政局急轉直下。奉係軍閥張作霖背棄與馮玉祥達成的"奉軍不得入關"的協議,將大批奉軍開入關內,以圖乘機擴大地盤,覬覦北京。段祺瑞和張作霖互相勾結,聯合排擠馮玉祥。馮玉祥認識到擁段出山是個錯誤,稱為"失之毫厘,謬以千裏!"斷送了北京政變的全功,十分懊悔,表現為萬分消極。

馮玉祥感到糊糊塗塗混下去,豈不是為強盜馬賊當夥計?國民軍第二軍將領嶽維峻、鄧寶珊向馮玉祥獻上一計:趁張作霖、張學良父子倆隻帶少數衛隊在北京之機,舉行暴動,把他們父子倆捉住槍斃,以快人心,而戡禍亂!

馮認為這樣做會激起奉軍異動,釀成混戰之局,日本會趁機進占東三省,不同意此計。

皖係盧永祥企圖恢複江蘇地盤,慫恿奉軍南下,而吳佩孚又企圖北上實行報複。馮麵臨著奉、直、皖幾方麵的軍事壓力,決定辭職下野回避矛盾。

馮對張作霖說自己精神不好,要上山休養。張作霖故意跳起來說:

"你不能走!我若讓你走了,我就是混賬王八蛋!"

馮玉祥便避入北京西郊天台山去,在天台山隱居。鹿鍾麟等來請示今後如何辦?馮玉祥說:

"你們第一要聽中山先生的招呼,其次要多和李大釗先生多多見麵談話,還有胡景翼、孫嶽諸位,必須常通聲氣,結在一起。這3件是大事,其餘你們商量著辦就是了。"

段祺瑞一方麵借助張作霖的軍事力量扼製馮玉祥,另一方麵又感到如果沒有馮的軍事力量,自己就會受奉張擺布。因此,他對馮的辭職堅決挽留,並對馮部略施撫慰手腕,於1925年元月任命馮玉祥為西北邊防督辦。

段祺瑞一方麵拉攏馮,不讓馮下野,另一方麵慫恿奉係的李景林以督辦直隸軍務的名義,迫使國民軍第三軍孫嶽部讓出保定、大名等地,將馮與孫嶽的聯係切斷。又命令國民軍第二軍胡景翼率師南下攻擊吳佩孚;同時密令劉鎮華的鎮嵩軍憨玉琨入豫,以牽製國民軍第二第三軍。

胡景翼部隊打敗吳佩孚部隊後,又在孫嶽的幫助下,打敗了憨部。馮玉祥保薦孫嶽督陝,胡景翼部收編了吳佩孚部的王為蔚、陳交釗、田維勤等。

馮玉祥赴張家口就任西北邊防督辦職。馮本來就任陸軍檢閱使並兼有西北邊防督辦名義,現在無形中失去了檢閱使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