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10月18日 第八章 國際

敘利亞民族起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統治著許多民族的龐大的奧斯曼帝國瓦解了。各個帝國主義國家在瓜分奧斯曼"遺產"的爭奪中,法帝國主義獲得了對敘利亞、黎巴嫩的"委任統治"。法國殖民者侵占了敘利亞和黎巴嫩,激起了當地人民的反抗。

1925年7月16日,敘利亞德魯茲族人要求撤換民憤極大、作惡多端的省督卡爾比。法國專員沙賴耶爾不但拒絕這一要求,反而逮捕了請願代表團。7月18日,德魯茲族農民在阿特拉什蘇丹領導下發動了起義。8月,起義者成立了由民族資產階級控製的敘利亞臨時革命政府和敘利亞國民革命軍,由阿特拉什蘇丹任統帥。阿特拉什蘇丹發表文告,要求承認敘利亞的獨立。10月18日,敘利亞首府大馬士革爆發起義。起義軍占領了大馬士革,革命形勢空前高漲,起義迅速擴展到全國許多農村和城市。法國殖民者對人民起義進行血腥鎮壓,但是壓不住人民的反抗怒火,於是變換手法,11月撤換了劊子手沙賴耶爾,任命狡黠的德茹文納爾為新任專員。殖民當局一麵拉攏民族資產階級上層人物,分化起義隊伍;另一麵調集大批殖民軍,圖謀瘋狂鎮壓。1926年4月,殖民軍以絕對優勢打敗起義隊伍。在起義軍遭到挫敗的嚴重時刻,民族資產階級的右翼投降了殖民者,參加了由殖民當局成立的"敘利亞民族政府",阿特拉什蘇丹領導的獨立敘利亞政府解體。阿特拉什蘇丹領導的起義軍餘部退到外約旦。外約旦的英國殖民者扣押了起義者,並引渡給法國的殖民者,敘利亞的民族起義宣告失敗。但是,敘利亞人民並未停止反抗,繼續不斷地進行反殖民主義的鬥爭,終於在1946年獲得獨立。

西班牙神經組織學家卡哈逝世

1934年10月18日,舉世聞名的西班牙神經組織學家卡哈與世長辭,被人們喻為"西班牙王國的上空隕落一顆光輝燦爛的巨星"。

卡哈,於1852年出生在西班牙北方比利牛斯山區的佩蒂拉小鎮裏。父親是個外科醫生,後來通過刻苦自學當上薩拉戈薩大學的應用解剖教授。卡哈童年時代酷愛繪畫,還喜歡養鳥、舞弄刀劍和玩打仗遊戲。有一次,他決心造一門"真"的大炮,向鄰居小朋友們顯顯身手不料此炮一發射便闖下大禍,他被警方拘留3天,父親十分生氣。事後便送他去學手藝,先學理發,後又學補鞋子,他都幹得不錯。隔了一年,父親又送他進另一所學校,不料他又悻然離校歸家。從這時起,父親決定由自己教育他,先教他學骨骼學。人骨的奇形怪狀一下子抓住這位"頑童"的好奇心,他學習興趣很高,還精心繪製了許多解剖學圖。卡哈這顆種子終於在適宜的土壤中發芽、成長起來。後來,他進了薩拉戈薩醫學院念書。1873年畢業應征入伍,1875年退役後到馬德裏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877年被母校聘為解剖學教授。後又到費朗西亞大學教書。1887年,通過審議,被聘為巴塞羅那大學組織學和病理解剖學教授。

早在1873年,意大利科學家戈爾季創建一種鉻銀染色法,能清楚地染出一個完整的神經細胞。這項創造給腦結構的形態學研究帶來巨大變化,世界各地學者爭先恐後地去學習。但這個方法有很大缺陷,它不易穩定地重複各次實驗結果,以致越來越多的人持懷疑態度。但卡哈卻以飽滿的熱情、鍥而不舍的精神一次又一次地實驗,進一步改良此染色法。在1889年的德國解剖學會議上,卡哈演示了他的研究成果,獲得巨大成功,使他名滿全球,並因此獲得1906年的諾貝爾獎金。

卡哈工作刻苦,治學謹嚴,一生著作論文237篇,還有許多專著,如《人和脊椎動物神經係統的結構》(共3卷)、《神經係統的變性與再生》(共2卷)等13部書,還撰寫了大量的科普讀物。直至80歲高齡,他坐在床上,還整天奮筆疾書。西班牙政府為了表彰他的功績,在他常去散步的萊蒂羅公園豎了一座卡哈塑像。

紐倫堡對法西斯德國第一次審判開始

紐倫堡審判是指1945年到1946年歐洲國際軍事法庭在德國紐倫堡對法西斯德國主要戰犯進行的審判。起訴書包括四點內容:反和平罪,即破壞國際條約和協定,策劃、發動和進行侵略戰爭;反人道罪,即殺害、驅逐和滅絕種族的罪行;戰爭罪,即破壞戰爭法規的罪行;為從事上述三項罪行而犯下的"共同策劃或共謀罪"。

歐洲國際軍事法庭是根據1945年8月8日美、英、蘇、法4國在倫敦簽訂協定中的《歐洲國際軍事法庭憲章》設立的,後來又有19個國家參加這項協定。國際軍事法庭由英、美、蘇、法4國各派1名法官及1名預備法官組成。

第一次審判於1945年10月18日在柏林進行,由蘇聯代表尼基欽科將軍主持。24名前納粹領導人被指控犯有戰爭罪行,一些團體(例如蓋世太保)被指控為犯罪組織。從1945年11月20日開始,每次開庭都是在紐倫堡舉行,由英國代表勞倫斯大法官主持。經過216次開庭,於1946年10月1日對24名被告中的22名宣布了判決:戈林等12名被告被判處絞刑;3名被判處無期徒刑;4名有期徒刑;由美英操縱的法庭不顧蘇聯代表的反對,對沙赫特、巴本、弗立茨等3名納粹罪魁宣告無罪。法庭宣判納粹黨領導機構、秘密警察、黨衛軍等為犯罪組織。

在作出上述判決的過程中,法庭駁回了被告人提出的主要辯護:第一,法庭駁回了隻能指控國家而不能指控個人犯戰爭罪的論點。法庭認為,破壞國際法的罪行是由人犯下的,隻有懲治犯下這種罪行的個人,國際法的規定才得以維護。第二,法庭駁回了所謂審訊和判決都是"咎既往"的論點。法庭認為,這些行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就已經被認定是犯罪的。

附錄:紐倫堡是納粹黨每年舉行年會之處,現在成為莊嚴的軍事法庭。戈林在信中說:我隨身帶了三顆毒丸。

世界反法西斯的硝煙尚未消散,而要求嚴懲、審判法西斯的呼聲就日益高漲起來。

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上,蘇、美、英三大國首腦一致同意,要在戰後解除德國的武裝力量,解散德國的總參謀部,拆除德國的軍事設備和軍事工業,掃滅納粹黨、納粹的法律、組織和製度,在一切領域中清除納粹和軍國主義的影響,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懲治戰犯。雅爾塔會議根據同盟國領導人曆次會議所達成的協議,決定於1945年4月25日在美國舊金山召開聯合國製憲大會。

4月25日,在舊金山歌劇院院內,50個國家計282名代表和世界各地的政治家、外交家、記者等共五千多人,出席了曆史上最莊嚴的大會。中國作為五個發起國之一,派出了以國民黨政府行政院長兼外交部長宋子文為首的代表團參加會議,代表團成員中還有中國共產黨的代表董必武。

大會開幕時,美國總統杜魯門在首都華盛頓通過廣播向大會致詞。然後,首屆聯合大會主席,美國國務卿斯退丁紐斯致詞說:"和平必須世界之合作力量,在此無折衷之餘地。我們必須負起世界合作之責任,否則,我們勢必將負起另一次世界大戰之責任。人類最深切的希望、最崇高的目的--持久的世界和平--現在正在此間托付於我們之手。我們亦為新道路之開拓者,將來必有許多障礙與危險,我們必須以謙虛而堅決之態度從事我們的工作。"

經過兩個月既有矛盾,又始終沒有喪失友好氣氛的爭辯和討論之後,大會結束前通過了《聯合國憲章》。6月26日晨,代表依次在《憲章》上簽字,由於國家很多,這一儀式共進行了八個小時。同年10月24日,《憲章》生效。這一天便定為"聯合國日。"

就在聯合國製憲會議上,各國代表就一係列審判戰犯的具體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由於各國人民的迫切要求,在6月22日舉行的倫敦會議上,英國、美國、法國和蘇聯於8月8日正式締結關於對歐洲軸心國首要戰犯起訴和懲處的協定,簡稱《倫敦協定》。其後不到兩個月,有二十多個國家陸續加入這項協定。

此協定共列出如下七項條款:

第一條依照德國管製委員會的決定,應建立國際軍事法庭對戰犯進行審判。

第二條本協定所述國際軍事法庭的憲章、權限和任務均規定於所附的國際軍事法庭條例之中,條例為本協定的基本組成部分。

第三條各簽字國均應采取必要步驟,以對掌握在其手中而應交付國際軍事法庭審判的首要戰犯進行起訴理由的調查,並為審判作好準備。

第四條在莫斯科宣言中所規定的,關於解送戰犯至其犯下罪行所在地的國家的決定,不受本協定影響。

第五條聯合國各成員同政府得以通過外交途徑向聯合王國政府遞交聲明參加本協定。

第六條為審判戰犯而已經設置或即將設置在任何一個盟國領土上的,或設在德國的國家法庭,或占領區法庭的權限和審判權的規章均不受本協定影響。

第七條本協定自簽字之日有效,有效期應為一年。

另外,協定還附有著名的《國際軍事法庭條例》,條例共有起章三十條,對設置法庭的目的、任務、法庭的職能、機構、管轄權乃至經費等一係列問題都作了明確詳盡的闡述,使即將進行的審判首先有了公正、客觀的法律基礎。

在某些人看來,這場審判也許根本多此一舉,戰爭的勝利者審判戰爭的失敗者,無疑不可能敗訴,而法西斯罪人對世界人民犯下的罪行實在罄竹難書,對他們處以任何刑罰也不為過,何必要費此周折?其實不然,如果真的隻由戰勝國自行對少數人加以懲罰,或是以"戰爭乃國家行為"為理由將戰爭責任者赦免,都很難起到警世作用。回首曆史上每次戰爭,每當結束時,總是強製戰敗國賠款和割地,沒有分清戰爭的責任,對戰爭罪行未進行應有的懲罰。戰爭一結束,戰敗國立即又後厲兵秣馬,伺機再起,洗去失敗之恥。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希特勒就是利用德國人民對凡爾賽和約的不滿,煽動民族複仇主義和民族沙文主義,在日耳曼人爭取"生存空間"的口號下,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

這場戰爭給各國人民帶來了一場亙古未有的大災禍。法西斯國家對這場戰爭負有完全的責任。因此,聯合國決心進行公開的審判,控訴首要戰爭罪犯。主要目的是:儆戒後人,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悍然發動侵略戰爭,破壞和平,終將受到曆史的審判。

審判條例就對戰犯起訴的理由,也就是戰犯的主要罪行,歸納為以下三條:

第一,破壞和平罪:係指策劃、準備發動或進行侵略戰爭或違反國際條約、協定或保證的戰爭,或參與實施上述任何罪行的共同計劃或密謀。

第二,戰爭罪:係指違反戰爭法規或慣例,此罪行包括但不限於虐待等或殺害俘虜、人質,奴隸勞工及掠奪財產、破壞城鎮等。

第三,違反人道罪:係指戰爭發生前或戰爭期間對任何平民的殺害、滅絕、奴役及其他不人道的行動。

這三款條文看起來很簡單,卻是蘇、美、英、法四大國法律界代表經過反複磋商的結果。這三項罪行在東京審判時沿用於日本戰犯,並被聯合國通過為國際法準則,因此具有深遠的國際意義。

至於審判機構,則由四大國各派遣一名審判官、一名代理審判官主持審訊、判刑事項。簽約國首席起訴代表組成起訴委員會,負責準備起訴書,遞交給法庭各種文件和確定首要戰犯名單,並將提出起訴。

委員會成員們自是嘔心瀝血,慎重仔細地鑒別各個戰犯。要知道,在押的戰犯中有重大罪行的何止十個二十個,可以說個個都是血債累累,但作為"首要"戰犯,被告必得在納粹政權中有顯赫地位,對侵略罪行負有重大責任。因此,甄別工作花去了大量時間。但工作人員懲罰罪犯心切,領導工作亦得力,於是,所有工作人員不分國別,一概廢寢忘食,認真嚴謹。因此在開庭之前,委員會不僅為法庭準備了長達六十六頁、經各國首席起訴代表共同簽字後發出的起訴書,還將起訴書副本交給各被告人手一份。

但在選擇審判地點時,頗費了一番躊躇。最初,有一點是確定的,就是必須設在一個德國城市,否則無法體現對德國戰犯的審判。最後,一致通過就在德國著名城市紐倫堡。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整個過程中,這座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城被希特勒法西斯匪徒肆意踐踏,成為納粹黨的巢穴。

自從有了國家社會主義德意誌工人黨的時候起,每年的年會都在紐倫堡舉行。希特勒因此得意洋洋地宣稱,紐倫堡是帝國黨代會之城。在昔日第三帝國盛極一時的日子裏,經常會看到納粹黨的頭麵人物出入該城,他們在大小集會上,發表歇斯底裏的演說,或煽動對猶太人的屠殺,或攻擊德國的進步勢力,或鼓吹民族複仇主義。

1935年,納粹在這裏舉行了稱作以"血統和種族"為中心議題的"自由的黨代表大會",就是在這次大會期間,通過了臭名昭著的《紐倫堡法》,依據這項法律,猶太人被從他們世代生活的土地上趕走,也就從此開始,德國一步一步走向深淵。

在這以後的幾年裏,為減少紐倫堡法對猶太人的"寬大",又補充了十三項法令,使猶太人在德國無法正常生存。

紐倫堡作為這樣一座被納粹黨玷汙過,有著複雜經曆的城市,被選為審判地點自是寓意深刻。在納粹黨的巢穴清算納粹暴行,是再恰當不過了。況且,這座城市還有高大、寬敞的紐倫堡法院,有進行國際審判的良好條件。

1945年11月20日上午10時03分,莊嚴肅穆的歐洲國際軍事法庭,在紐倫堡法院的正義宮開庭了。

隻見那寬敞的大廳正麵懸掛著蘇、美、英、法四大同盟國國旗,國旗前是法官席,對麵是辯護律師席,被告的位置則在律師身後,大廳的左、右兩側分別是檢查官席和證人席。廳內專設數排座位供各國特邀記者使用。旁聽席設在樓上,此時坐滿了黑壓壓的聽眾。

10時03分,法庭內的嘈雜聲突然停止,隻見側門一開,幾名威風凜凜的美國軍人在前開道,隨後,四國法官帶著威嚴的表情走進法庭大廳。蘇聯檢查官和法官穿著筆挺的軍服,美英法三國檢查官和法官身著黑色法衣。等法官們在法庭上坐定,二十一名在押被告在美國軍人的押解下,神情沮喪地進入大廳,分兩排坐在被告座上。士兵們嚴肅地站在被告座位後麵,監視著他們的一舉一動。

審判長是英國的傑弗裏·勞倫斯大法官。勞倫斯身材魁梧,年逾花甲,頭發花白,在英國法學界享有盛譽。隻聽得他起凝丹田,一字一頓將聲音送進大廳的每一個角落:"歐洲國際軍事法庭現在開庭!"

頓時,排山倒海般的掌聲響徹全廳。

緊接著,蘇聯的魯登科中將、美國的傑克遜法官、英國的肖克羅斯爵士、法國的德芝東分別作為四國首席代表起訴。

首先講話的是傑克遜法官。

傑克遜法官以他卓越的才智和優秀的品德在美國頗孚眾望,這次審判正是在他和一些法官大力促成的。原來依照丘吉爾、羅斯福、斯大林等首腦人物的意見,懲治罪犯采用政治手段便可,但傑克遜法官卻曉以大義,遊說諸領導要依法懲辦戰犯,好給後世留下一個典範,讓世人永遠記住:地球乃文明乾坤,誰也休想勝者為王。最終,他的意見被采納,四大國均同意共同審判戰犯。

傑克遜說道:

"尊嚴的法庭!"

"像今日這般,在曆史上第一次進行的對破壞世界和平的罪行開始法庭審理。這一業績顯示了嚴肅的責任感。我們力求對之進行判決和懲處的種種罪行是經過了如此精心的策劃,是如此之惡劣,又具有如此巨大的破壞性後果。人類文明無法對此容忍,無法對此置之不顧,否則將會不可避免地使這種災難重複出現。取得了勝利並由於這種曾經出現的不法行為而備受痛苦折磨的四大國並非進行報複,而是自願把他們所俘獲的敵人交付法庭審判。這是一種最為偉大的容忍克製的精神,這種容忍在任何時候都會使理性產生影響......"

傑克遜的發言字字鏗鏘,他指出了審訊的權利、軍事法庭的責任等,表現得冷靜克製。

待他坐定,英國首席起訴人哈特利·肖克羅斯爵士也走上台來,他操一口標準的牛津口音,一頭銀灰色卷發絲絲不亂,麵容清臒嚴肅,端著架子,擺出一副英國紳士的尊嚴和高貴之態,他聲音穩健地說:"雖然希特勒一夥人強調:'敗者應該遭殃',但曆經磨難的英國政府卻反對此觀點。法庭正是想讓全世界意識到,公理並不始終處於強者的營壘一方。進行侵略戰爭不僅是危險的行動,更是令人憎恨的犯罪行為"。

肖克羅斯爵士還講述了他作為英國政府代表在審判中的任務乃是說明起訴理由之二所列的犯罪事實。他說,他將遵從法庭條例,公正地履行自己的職責。

第三位首席起訴人是法國的弗朗索瓦·德芒東,他講話的聲調與前兩人不同,若說傑克遜法官體現了美國人的"老大"風範,肖克羅斯爵士固守大英帝國的穩重嚴謹,德芒東的發言則充滿了法蘭西民族對納粹法西斯的仇恨。他說:

"法國遭到了有計劃的掠奪並瀕臨毀滅,法國人民有很大一部分在蓋世太保的牢房裏和在放逐營裏遭受折磨和被殺害,法國被迫在德國惡魔似的野蠻統治下忍受了極為駭人聽聞的道德敗壞和社會倒退的實驗。就為這個法國向諸位要求,特別以抵抗運動的英勇烈士--我國曆史上最純潔無疵的英雄名義向諸位要求,認真執法!

"法國在世界曆史上曾不止一次擔任了人類自由、人類道德和人類進步的代言人和先鋒戰士,今日,也將通過我的聲明再次成為西歐--亦即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國--遭受犧牲的各國人民的發言人!......

德芒東先生的講話,在審判廳內掀起了又一個高潮,聽眾無不為之感動。法國在二戰中淪為德國占領地,國家喪失獨立,經濟遭受掠奪,文明受到踐踏,人民備受奴役和蹂躪。法蘭西民族損失巨大,德芒東這一席開庭致詞,引起大家共鳴。

最後登上講壇的乃是蘇聯首席起訴人魯登科中將。魯登科中將不改往日雄風,中等微胖的身上套著嶄新的挺括的黃呢軍裝,胸前掛滿了閃閃的獎章和功勳章,花白的眉毛下,一雙犀利、機智的灰眼睛有神地環顧四周。他說:

"諸位法官先生:

我充分相信這次審判所具有的深遠的曆史意義,並以這種信心開始我的開庭致詞,這同時也是首席起訴代表開庭致詞的結束。

"對具有如此規模和具有如此嚴重後果的罪行行使審判權,這在人類曆史上還是第一次。

"這些曾經攫取了整個國家的權力,並且親自把這個國家變成他們進行令人難以置信的犯罪活動工具的罪犯站在法官麵前接受審判,這在人類曆史上也是第一次。"

魯登科中將一句比一句更有力的話傳遍全場,引起一陣又一陣的掌聲。

此刻,二十一名戰犯目光呆滯地坐在被告席上。在開庭前五天,不知是因為恐懼還是什麼原因,戰犯克虜伯竟臥病在床不能動彈。經醫務人員仔細檢查後宣布,允許他暫時不出庭,待他身體條件允許後再行審判。另外,馬丁·鮑曼--納粹元首臨終前最寵幸的納粹黨副領袖,自柏林失陷後下落不明,因不能斷其生死,法庭將對他進行缺席審判。所以,隻有二十一名被告出庭受審。

這些家夥,個個衣衫破爛,心神不寧,臉上全無往日的神彩,看起來像一群碌碌庸才,讓人難以置信,正是這群人,統治德國十二年,並指揮著軍隊橫掃大半個歐洲。

坐在被告席上第一排第一號的是戈林,一度肥胖得像頭大象的戈林,因在獄中擔驚受怕,加上疾病折磨,體重減輕了八十磅。他穿著一套褪色的德國空軍製服,時不時露出一絲狡黠的笑容,似乎是對坐在被告席首位上感到快慰,這大概是希特勒死後對戈林在納粹政權中的地位的最大承認吧。他作為納粹政權第二號人物,1922年便加入納粹黨,曆任國會議員、議長、不管部部長、航空總監、普魯士總理、陸軍將軍、警察總監等等。

魯道夫·赫斯,木呆呆地坐在戈林身旁,他是剛從倫敦被押解至此的。若不是1941年駕機逃到英國,他很有可能比戈林更有權勢。當時,他已是納粹黨副領袖,且深得希特勒的信任。此刻,卻是形容枯槁,雙目凹陷。從倫敦到這兒後,他就作出一副健忘之態,企圖逃避審判。但醫生卻認斷他隻患有間歇性歇斯底裏健忘症,而非完全不清醒。因此,赫斯隻得老老實實坐在這裏受審。

約翰·裏賓特洛甫,納粹黨的"天才"外交家,戰爭期間擔任德國外交部長。他的所作所為是納粹黨一連串背信棄義的記錄。當處長的他,過去無論何時都是一副傲慢自大的神氣。但現在卻不免縮頭縮尾,掩飾不住內心的沮喪。據說,他因恐懼,已患上輕度的精神分裂症。

威廉·凱特爾,德國陸軍元帥,國防軍最高統帥部長官,他緊挨著賓特洛甫而坐,正是他實施了吞並奧地利的計劃,為希特勒的侵略立下了"赫赫戰功"。在陸軍中,凱特爾元帥最受希特勒喜愛,後者時不時地給他加點薪、評點功,他便死心塌地地為主子賣力。

尤利烏斯·施特萊歇爾也在被告席上。他1921年加入了納粹黨,曾參加慕尼黑啤酒館暴動,被公認為"天字第一號猶太迫害狂"。1923年開始,他成為反猶刊物《前鋒報》的主編,操縱宣傳工具,誣蔑猶太人是"細菌"、"寄生蟲"和"瘟疫",積極鼓吹1935年迫害猶太人的《紐倫堡法》,對"最後解決"猶太人的暴行推波助瀾。失去昔日天堂的施特萊歇爾看來像個頹喪衰弱的老者,滿頭大汗地坐在凳子上,心裏揣測著審判桌前的法官一定都是該死的猶太人,現在正聚在一起合計著報複他。

弗裏茨·馮克爾,一名老資格的納粹黨黨員,曾佩戴衝鋒隊和黨衛隊將軍軍銜,並有衝鋒隊和黨衛隊副總指揮的頭銜。1942年,被希特勒任命為勞動力調配全權總代表,憑著一貫信奉的"用最低費用達到最高限度的剝削"的信條,不知榨取了多少占領區奴隸勞工的血汗。他依靠暴力有組織地利用被占領區的勞工資源,強製運到德國的勞工達幾百萬人。此刻,他如坐針氈般在凳子上扭來扭去,眯縫著一雙小眼,活像一隻仍然伺機咬人的惡狼。

挨著紹克爾的是巴爾杜·馮。席臘赫,長期任希特勒青年團領袖和德國全國青年領袖,向青年灌輸納粹思想。由於幹得賣力,1940年被任命為維也納總督,替希特勒管理德國"東部地區。"他並非純日耳曼人種,血管中流著四分之三的美國血液,看起來還很年輕。

恩斯特·卡爾滕布龍納,黨齡不很長,直到1932年才加入奧地利納粹黨,但因冷酷無情、忠誠於納粹大業而很快升遷。當那個劊子手海德裏希一命歸天後,卡爾滕布龍納便坐上了德國保安局局長交椅,繼續完成海德裏希遺留下來的黨衛軍和蓋世太保對猶太人和進步人士的血腥屠殺計劃。即便坐在被告席上,他的雙目還是射出逼人的凶光。

阿爾弗霍德·羅森堡,相貌稀鬆,神情木然。他曾是納粹最有名的"理論家"。就是他,主宰著納粹黨報刊,撰寫了《二十世紀的神話》一書,使許多青年相信了納粹黨人的鬼話。從1930年起當選為國會議員,充當納粹的外交代表。1933年4月,他成為納粹黨的全國領袖和外交事務局局長,他和雷德爾一起,是策劃進攻挪威的主謀之一。從1941年其他擔任德國東部占領區部長,忠實執行希特勒對被占領區的種種政策,對被占領區的公私財物進行有組織的掠奪。製定實行日耳曼化、剝削和奴役勞工的政策,以及滅絕猶太人和消滅敵對者的計劃。

漢斯·弗蘭克,皮膚黝黑,五短身材,在被告席上始終低著頭,似乎對自己的罪過還有些幡然醒悟之意。他是納粹老黨員,還是納粹法律界舉足輕重的人物,他才思敏捷,精力充沛,不僅精通法律,一般知識也相當淵博。納粹同夥們都稱他為:做事利落、殘忍成性、嗜血冷酷的人。1939年10月,弗蘭克就任波蘭總督轄區總督。就職第二天氣,看起來和善而有教養的弗蘭克便下令:"波蘭人應該成為德意誌帝國的奴隸!"那時弗蘭克肆無忌憚地掠奪波蘭的經濟資源,先後竟向德國輸送了一百多萬名波蘭勞工,還有無數波蘭人慘死在他的命令之下。也許正因為如此,他才得以牢牢地坐穩波蘭總督的寶座。

威廉·弗立克,曾任德國內政部長,內閣國防委員會成員。1943年8月起作為波希米米和摩拉維西地區所謂"保護長官",宣布"猶太人不受保護",取締所有非納粹組織;最殘忍的莫過於將他轄區內的老、弱、病、殘及精神失常者成批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