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10月15日 第一章 國內
浙奉大戰爆發
1925年10月15日,閩浙巡閱使孫傳芳不宣而戰,向奉軍發動猛攻,浙奉戰爭爆發。
1924年11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結束後,奉軍將領張宗昌進入上海。2月3日,任浙江督辦的孫傳芳與奉軍訂立江浙和平公約,約定上海不駐軍。5月,孫傳芳由上海撤兵。但奉軍並不履行公約撤兵。8月29日,段祺瑞應張作霖之請,任奉係將領楊宇霆為江蘇督辦,薑登選為安徽督辦,津浦全線均為奉係軍閥所控製,激化了浙奉矛盾。孫傳芳決定驅逐張作霖勢力。
10月10日,孫傳芳在杭州秘密召開閩、浙、蘇、皖、贛等各省代表會議商討反奉,同時與馮玉祥的國民軍聯絡,決定先發製人,不宣而戰。15日,以五省聯軍總司令名義,借口奉軍駐浙滬破壞和平,通電聲討,向奉軍發起突然進攻。孫傳芳以3個師的兵力分兵5路向奉軍進攻,奉軍為保存實力,從上海撤退。19日南京失守。21日,吳佩孚自稱14省聯軍總司令,宣布"討逆",浙奉戰爭又成為第三次直奉之戰。23日,孫軍進駐蚌埠,兩軍相持安徽宿具、夾溝之間。
陳賡救蔣介石一命
1925年10月中旬,東征軍在向華陽進軍途中,第三師遇到優勢敵軍的猛烈抵抗,久戰不克,反被敵人的鉗形攻勢所困。東征軍總指揮蔣介石親臨前線督戰,希圖激勵士氣,扭轉戰局。該師係最近由粵軍改編而來。雖奮力苦戰,但毫無改觀。在敵軍衝擊下,全線崩潰。蔣介石環視左右,隻有連長陳賡寸步不離,緊隨身邊,而總指揮部的其它成員已各自逃命去了。蔣介石心力交瘁,萬念俱灰,幾欲殺身成仁,被陳庚竭力勸止。此時追兵更近,蔣介石因受傷而不能走動。陳庚背起蔣介石後撤。最後來到一條河邊。陳賡命令部下占領灘頭陣地,掩護蔣介石坐船渡過河去,脫離危險。
陳獨秀取消主義的破產
1929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了《關於反對黨內機會主義與托洛茨基主義反對派》的決議,係統地批判了托洛茨基反對派的理論,指出黨內以陳獨秀為代表的機會主義與托洛茨基反對派"對於目前中國革命的根本問題都走入了取消主義的觀點"。"他們反對共產國際整個的路線;取消了反帝國主義反封建的鬥爭,否認統治階級的動搖與革命鬥爭的開始複興,這樣根本把革命都取消了。因此,在策略上自然主張取消一切非常的鬥爭決議與指示,主張黨內和平,一切不正確思想都有權利在黨內自由宣傳。"《決議》嚴肅地批判了陳獨秀的托洛茨基主義觀點和反黨分裂活動,指出陳獨秀必須服從中央的決議,停止一切反黨宣傳與活動。
決議發布後,黨內一直與陳獨秀為代表的機會主義托陳取消派做不懈鬥爭,中央號召全黨同誌一致起來,堅決擁護中央決議,看清黨內取消主義的思想與一切反黨的小組織。但是,陳獨秀頑固地堅持托派立場,不接受黨的警告,繼續進行反黨活動。在這種情況下,黨中央把陳獨秀清除出黨。
陳獨秀被開除後,公開與托派分子劉仁靜等人相勾結,組成托陳取消派,即所謂"中國共產黨左派反對派"。托陳取消派的綱領,公然奉托洛茨基為首領,在上海設立中央機關,選陳獨秀為書記。他們歪曲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的性質,攻擊土地革命戰爭,重彈取消主義的濫調,反對黨和人民進行革命。
中央製定"右派"分子的劃分標準
1957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劃分右派分子標準的通知》。
《通知》規定的標準是:(1)反對社會主義製度。(2)反對無產階級專政、反對民主集中製。(3)反對共產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領導地位。(4)以反對社會主義和反對共產黨為目的而分裂人民的團結。(5)組織和積極參加反對社會主義、反對共產黨的小集團;蓄謀推翻某一部門或者某一基層單位的共產黨的領導;煽動反對共產黨、反對人民政府的騷亂。(6)為犯有上述罪行的右派分子出主意,拉關係,通情報,向他們報告革命組織的機密。
《通知》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劃為極右分子:(1)右派活動中的野心家、為首分子、主謀分子和骨幹分子。(2)提出反黨反社會主義的綱領性意見,並積極鼓吹這種意見的分子。(3)進行反黨反社會主義活動特別惡劣、特別堅決的分子。(4)在曆史上一貫反共反人民,在這次右派進攻中又積極進行反動活動的分子。中央還規定了審查批準的權限和不應劃為右派分子的6種情形。通知還指出,劃分右派分子要有適當的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