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10月31日 第一章 國內

清改承天門為天安門

人們一般認為蒯祥設計建造了聞名中外的天安門。其實蒯祥設計建造的不是天安門,而是天安門的前身"承天門"。

公元1417年(明永樂十五年),明成祖朱棣準備遷都北京,派蒯祥等著名匠師分工負責皇宮建築群的設計和施工。蒯祥就精心設計了皇城正門,1420年竣工,當時叫"承天門",為黃瓦飛簷3層樓式的5座木牌坊,是沿用唐代皇城正門的舊稱,表示皇帝"承天啟運","受命於天"。明英宗天順元年(1457)承天門被火燒毀,憲宗成化元年(1465)由工部尚書白圭主持重新修建。這回不再是牌坊,而是9開間門樓了,到了明末又毀於兵火。清順治八年,即1651年,世祖福臨重新修建這座城樓,改建以後,10月31日,將承天門改稱天安門,大體成了今天這個樣式。明、清兩朝,這兒是禁地,它隻是帝王皇宮的大門,紅牆圍繞,庭院陰森。當時天安門麵對著大明門(清代改稱大清門,後又改稱為中華門,解放後拆了),中間是禦道,兩旁是千步廊。從建承天門起,到1911年清王朝覆滅為止,除了皇親貴族來往出入,老百姓不準過往。大明門除隆重的典禮外,常年不開。封建帝王出入天安門有特定的日子,冬至到天壇祭天,夏至到北郊祀地,孟春祈穀,仲春耕田。皇帝出征,要在天安門前祭路。

天安門城樓的正脊和垂脊有些"壓勝"裝飾。這種古代方士的巫術,卻為城樓增添了神奇色彩。這種裝飾叫做吻獸,在天安門屋頂共有10個,傳說這是"九脊封十龍",表示每天有10條龍來守護宮殿。在正脊兩端有龍頭形正吻,吻背上插著扇形的劍把,據說是為了防止它逃走,垂脊上有個仙人和九個走獸:龍、鳳、獅子、麒麟、天馬、海馬、魚、獬等。古代文人說這些吻獸是"躍蒼龍於瓦甍",頗有趣味。傳說,南海有魚虯,尾似鴟,可激浪成雨,在屋頂上安了這種鴟尾吻獸,就能避免火災。

天安門是一座朱色宮牆中間聳峙著的一座雄偉的城樓。用白玉石砌成的須彌座,上有10多米高的大磚台,磚台上有重簷的大殿,八角簷角分上下兩層,總高33.7米。城樓東西寬9間,南北進深五間,"九五"這數目是暗示帝王尊嚴的,共有向南的菱花窗門36扇,構圖單純整齊,花紋婀娜多姿。窗門下部是木雕裙板。大殿周圍有矮牆,牆內有白玉欄杆環繞城樓。在睛朗的天宇下,城樓上的黃色琉璃瓦閃耀著燦爛的光輝,顯得非常端莊。

天安門在1952年8月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充設備和修葺城樓,重新油漆一遍,它的麵貌煥然一新,安裝了電梯和暖氣等現代化設備。這是從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以後,260多年來的一次徹底修繕。此後,天安門城樓在每年"5·1"和"10·1"兩個重要節日之前,差不多都要粉刷、裝修,使它永保容光煥發,和人民在一起共度歡樂的節日。

1975年李天賜創製成功《公元幹支紀日速查盤》

1975年10月,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年科研人員李天賜,創製成功《公元幹支紀日速查盤》,為我國科學史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輔助工具。

幹支紀日是我國曆法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古代用它來表示年、月、日,周而複始,循環使用。我國使用幹支紀日數千年沒有間斷或錯亂,是世界上最悠久的紀日法。現在農曆紀年仍用幹支。幹支換算公曆日期,是在整理我國豐富的科學史料時,遇到的一個相當麻煩的問題。有時,一頁書上常常有幾十個幹支,都得一一翻閱工具書;有的查出後還需要再推算,既費時間,也容易發生錯誤。多年來,不少人曾試圖尋找一種簡便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但都沒有成功。李天賜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突破了傳統的老方法,研究創製了《公元幹支紀日速查盤》。這種速查盤既快又準確,推算的曆史年代也比現有的工具書要長。這種速查盤是用三層紙板(或用金屬、塑料)製成。隻需將所要查的時間旋轉到特定位置,即可立刻查出與某個幹支相應的公曆日期。如《明史·五行誌》的《地震》一節,記載了我國曆史上有名的一次大地震:"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山西、陝西、河南同時地震。"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是公元何年何月何日,用速查盤一查,馬上就知道是公元一五五六年一月二十三日。這種速查盤的研究成功,為研究我國古代曆法、水文、氣象、考古、物候、地震等科學史料,特別是整理我國古代天文學遺產中有關日食、月食、流星、彗星、新星等天象記錄,提供了方便、準確的輔助工具。

李天賜在中學讀書時,就對天文、曆法有興趣。一九六三年他初步創製成功了《公元幹支紀日速查盤》、同時研製成功了《公元回曆互查盤》、《中國曆史紀年速查表》、《儒略日速查表》、《二百年陰陽曆對照表》等曆盤。他的研究工作引起了有關單位的重視,並推薦他到南京大學天文係專攻天文。李天賜到南京大學後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和古天文、古漢語、中國曆史,為後來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文化大革命以來,他進一步提高了覺悟,為革命刻苦鑽研業務,許多節假日都是在圖書館裏度過的。在此期間,他進一步研究改進了《公元幹支紀日速查盤》,並根據群眾需要,設計了對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等方麵有廣泛實用價值的《累積天數速查表》。

1980年黨中央決定開除康生謝富治黨籍

1980年10月31日,鑒於康生、謝富治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直接參與林彪、江青等人篡黨奪權的反革命陰謀活動,犯下嚴重罪行,中共中央決定開除康生、謝富治的黨籍,撤銷對他們兩人的《悼詞》,並向全黨公布他們的反革命罪行。

康生、謝富治兩人的問題,是根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決定進行審查的。一年多來,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於1980年9月正式向黨中央提出了關於康生和謝富治問題的兩個審查報告。

附錄:

[謝富治](1909-1972)湖北黃安(今紅安)人。1930年參加工人糾察隊,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起,在紅四方麵軍任宣傳隊隊長、連指導員、團政治處主任、紅九軍二十六師政治部主任、紅四方麵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中共川陝省委組織部部長。1935年參加紅四方麵軍長征,曾任紅九軍政治部主任、中共懋功中心縣委書記。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三八六旅七七二團政治處主任、政委,三八五旅政委,中共太行第六地委書記,太嶽軍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太嶽縱隊政委。抗日戰爭勝利後,任晉冀魯豫軍區第四縱隊政委。1947年與陳賡司令員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一部(陳謝兵團),強渡黃河,進軍豫西。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戰軍三兵團政委,參加渡江、解放西南等戰役。1952年起任中共雲南省委書記、第一書記,雲南省人民政府主席,西南軍區副政委、雲南軍區(後為昆明軍區)司令員兼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56年被選為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1959年後任國家公安部部長,人民武裝警察部隊(1962年改為公安部隊)司令員兼政委。1965年任國務院副總理。是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於1966年8月被補選為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政治局候補委員。1967年任北京市革命委員會主任、北京軍區政委、北京衛戍區第一政委。1969年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同年被選為中共九屆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1971年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書記、北京軍區第一政委。參與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陰謀活動。1972年3月26日於北京病死。198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決定開除其黨籍並撤銷原《悼詞》。1981年1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確認他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主犯。

1985年黨中央國務院嚴令製止向農民亂派款、亂收費

1985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製止向農民亂派款、亂收費的通知》。全文如下:

近幾年來,黨中央、國務院三令五申,要求切實減輕農民負擔,但是大部分地方農民負擔仍然不斷增加。農民依法納稅和合理上交集體提留是必要的,現在的問題是,除此以外,還要交納各種攤派款項。有些地方攤派項目達幾十種,人均負擔十幾元、幾十元。同時還有各種名目的亂收費、亂罰款、亂集資,遠遠超過農民的負擔能力。這已成為損害黨群關係、工農關係和影響黨的農村經濟政策進一步落實的突出的消極因素。如不及時製止,勢必帶來更大的危害。

產生上述情況,主要責任在各級領導,多數派款收費的決定,是上級機關和單位下達的。為此,中共中央、國務院責成各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黨政領導同誌出麵主持,對減輕農民負擔問題進行一次徹底檢查,並采取斷然措施,切實加以解決。最近幾年內應每年清查一次。

一、要反複教育幹部,統一認識,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一切從群眾利益出發、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觀念。

二、要建立控製農村公共事業經費籌集和使用的製度,通過立法程序,嚴格規定籌資的範圍和限額,並實行預決算製度和財政監督。

三、目前有若幹突出問題,要首先妥善處理。

(一)一些地方的"集資"、"讚助"、"捐獻"活動日益增多,必須嚴加控製,更不準攤派指標。

(二)民兵訓練規模要大大壓縮。今後除軍委總部下達的訓練任務外,沒有任務的地區和單位,不再組織民兵訓練。不要向農民籌款去建民兵訓練基地。組織民兵擔負各項勤務要嚴加控製,非特殊情況,要堅持誰使用民兵誰負責誤工補貼的原則。

(三)民工建勤不得超過國家規定的限額,一般不實行以金代勞。有的農戶願意以金代勞,可以允許。

(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十分重要,應當有一定的資金保證。但錢要真正用在改善辦學條件上,同時必須區別不同地區經濟狀況,規定不同的要求和進度。修建校舍要講求實用,量力而行。對近幾年農村教育資金的投資方向和效益,要認真檢查一次。

(五)除縣和縣以上政府有明文規定者外,任何部門、任何單位均不得向農民收取管理費、手續費或其他費用。

除經當地群眾民主製定的鄉規民約的處罰規定外,沒有縣和縣以上政府公布的條例和統一印發的單據,任何部門和單位均不得對農民進行經濟處罰和沒收錢物。照章處罰和沒收的收入一律上交國庫,不得自行留用。

縣政府的此類規定、條例須經上級政府批準。

(六)國家行政部門和事業部門為農民提供經濟、技術等各類服務,應當實行無償或低償,不能以贏利為目的,更不得強製農民接受。

國家行政部門對農民發放必要的牌照、證件、標誌、簿冊,應當免費或酌收工本費。工本費的標準和收費辦法,須經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指定的部門批準。

(七)各級行政部門不得向農民攤派辦公費、交通工具購置費、製裝費。

任何部門召開會議、舉辦活動、派工作人員下鄉,不準向農民攤派活動經費和夥食補貼。

任何部門和單位向農村集體或個人發行報刊,必須堅持自願訂閱的原則,不得強行攤派。

(八)國家將頒布鄉一級的編製。在此之前,鄉的黨政幹部隻許減人不許增人。村幹部人數過多的也應精簡。對村幹部的補貼,由鄉政府製訂合理的標準,並嚴格執行。合作經濟組織幹部的報酬,也要民主商定,量力而行。

四、中共中央、國務院責成鄉以上各級黨委、政府按本通知精神和原則,對亂攤派、亂集資、亂收費、亂罰款等問題進行一次認真檢查,並將結果逐級上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彙總後,報告中央書記處農村政策研究室;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和政府還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製訂出減輕農民負擔的具體規定,用適當形式公布,讓廣大群眾都知道,並且認真貫徹落實下去。今後發現有違反者,要嚴肅處理,直至追究法律責任。

1986年我國"極地"號科考船開始環球航行

1986年10月31日上午十時,我國第一艘極地科學考察船"極地"號,在青島港拔錨啟航。載著我國第三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的"極地"號由此開始了它的第一個航程,並作我國航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

"極地"號由一艘抗冰運輸船改裝而成。船上裝有先進的衛星導航和通訊設備,以及直升飛機平台和機庫等。這支科學考察隊由一百二十六人組成,其中兩名是女隊員。

中國第三次南極科學考察隊負責人談到,這次赴南極考察的主要任務是:擴建完善長城站,同時進行多學科綜合科學考察。整個航程二萬六千七百海裏,將穿越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往返全程預計二百零七天。

1887年蔣介石誕辰

不論怎樣評價蔣介石,都得承認蔣介石是20世紀中國政壇一位影響深遠的人。

蔣介石,1887年10月31日生於浙江省奉北縣溪口鎮。自幼體弱多病,但他生性又好動頑皮,經常在小溪中遊泳和外出爬山,他慢慢地擺脫了身體的懦弱而變得體格健壯了。由於他8歲時父親病逝,他在母親的嚴格戒律管束下養成了堅韌不拔的品格。

1901年,蔣介石14歲即與比他大3歲的姑娘毛福梅結婚,生有一子,即蔣經國。

1905年,蔣介石東渡日本求學,1907年入日本振武學堂,後經人介紹認識了孫中山,開始了軍旅革命生涯。他被袁世凱追殺過,但他混跡於下流社會之中,常常逃脫。

蔣介石一生對女人頗多追求,如1912年他認識了名妓手下女仆姚怡誠,成為情婦;1923年偶遇陳潔如後結婚;1927年他與宋美齡訂婚,陳潔如遠赴美國"留學",直至1971年去世。不過,對蔣介石影響最大的還是宋美齡,特別是在西安事變中營救過蔣介石、向美國遊說援助、處理國內政務等方麵,宋美齡都非常出色。

蔣介石有兩個兒子:蔣經國、蔣緯國。前者赴蘇聯學習,後者赴德國學習。

蔣介石的晚年幾乎成了隱士。

蔣介石於1975年4月15日病逝台灣。

蔣介石一生最大的功過有兩件:功為保持台灣沒有從大陸分離出去,堅決反對"台獨";因為長期反對共產黨,製造了很多慘劇,如旨在排擠和屠殺共產黨員的"中山艦事件"、"整理黨務案"、"四一二政變",提倡"攘外必先安內"、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最終還是被共產黨趕到台灣島,了此一生。

附錄:毛澤東與蔣介石早期交往

一位身材頎長、穿一身灰布長袍、足蹬一雙黑布鞋的湖南青年,出現在街頭。

頭發長而密,眉毛卻稀疏,一雙眼睛大而明亮,下巴左側長著一顆醒目的痣。他手提行囊,腋下挾著一把油紙傘,那模樣頗似在"文革"中印行了9億張之多的劉春華筆下的油畫《毛主席去安源》。

子曰:"三十而立"。毛澤東剛剛過了他30華誕。

他從長沙來。長沙小吳門外清水塘22號,住著他的妻子楊開慧、長子岸英以及出生不久的次子岸青。已成為職業革命家的他,風裏來,雨裏去,走南闖北,這一回難得在家中住了兩個月,對任勞任怨、獨力挑起家庭重擔的愛妻,算是莫大的精神慰藉。

無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依大陸習慣,稱國民黨"一大",而台灣則習慣於稱國民黨"一全"大會)在廣州召開在即,作為湖南代表,他不能不前往那裏。

毛澤東頗重感情,離別妻子之際,揮筆寫下一首情深意長的《賀新郎》,托出一顆赤誠之心:

揮手從茲去。更那堪淒然相向,苦情重訴。角眉梢都似恨,熱淚欲零還住。知誤會前番書語。過眼滔滔雲共霧,算人間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東門路,照橫塘半天殘月,淒清如許。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開涯孤旅。憑割斷愁絲恨縷。要似昆侖崩絕壁,又恰像台風掃寰宇。重比翼,和雲翥。

毛澤東的才、情,躍然紙上,毛澤東不愧為詩中高手,後來博得詩人美譽並不過分。這首《賀新郎》情意綿綿,已顯出他的詩詞功底非同凡響。毛澤東經衡陽,過韶關,一路風光,一路艱辛,終於到達廣州。

根據中共"三大"的決議,毛澤東加入了中國國民黨,成了一位"跨黨分子",亦即既是中共黨員,又是國民黨員。

此番,毛澤東是作為國民黨代表,由湘入粵,出席國民黨"一大"......

孫中山電催蔣介石赴粵就在毛澤東前往廣州之際,一封又一封電報從廣州發往浙江奉化的一個小鎮--溪口,催促正在故鄉為母親王采玉做60冥壽的蔣介石,早早動身前來廣州。

溪口,山明水秀的所在。

蔣介石幼時,跟小夥伴們玩打仗遊戲,便喜歡自封大將軍,登台指揮,頗有點"草頭將軍"的派頭。

蔣介石得以出人頭地,成為真正的"大將軍",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有著3次關鍵性的機遇,而且這3次機遇是連環機遇,即前一次為後一次留下了伏線:

第1次是1906年,19歲的他正在奉化龍津中學學習,得以東渡日本,學習軍事。在日本,他結識了正在警監學校學習的陳其美,並由陳其美介紹,於1908年加人同盟會。他與陳其美、黃郛3人結為異姓兄弟。陳其美歸國後,出任滬軍都督、上海討袁軍總司令,蔣介石在他手下出任第5團團長。

第2次是在1922年,借助於陳其美的關係,蔣介石投奔孫中山--1914年,中華革命黨(中國國民黨前身)成立,孫中山任總理,陳其美為總務部長。兩年後,陳其美在滬被刺身死,蔣介石投奔孫中山。1918年春,孫中山任命蔣介石為總司令部作戰科主任。雖說蔣介石曾一度因沒有實權而向孫中山辭職,回到上海醉心於做證券交易,但1921年底他還是應孫中山之召赴桂林,參與籌備北伐。1922年6月16日,陳炯明突然反叛,率部炮轟廣州孫中山總統府,孫中山函電蔣介石:"事緊急,盼速來"。蔣介石趕赴廣州,登上孫中山座艦永豐艦,協助孫中山反擊陳炯明。蔣介石侍立孫中山左右,與他共患難,同生死,並於8月10日護送孫中山離粵返滬。蔣介石又及時利用這一機遇,寫了《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請孫中山作序。

於是,蔣介石聲譽鵲起,被孫中山任命為大本營參謀長。

第3次便是此時此刻,孫中山給正在溪口的他發來了電報,命他速赴廣州,籌建黃埔軍校。這第3次機遇,正是永豐艦上那難忘的日日夜夜,使孫中山產生了對蔣介石的信任感。

蔣介石怎麼會離開風起雲湧的廣州,跑到風平浪靜的家鄉溪口小鎮呢?

那是孫中山雖委以大本營參謀長重任,蔣介石仍以為沒有實權。他曾一度"久困目疾,不能閱書,不能治事,憤欲自殺。"

孫中山在廣州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與蘇聯的關係日臻密切。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建議孫中山派出"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訪蘇。正在香港的蔣介石獲知這一信息,對於訪蘇倒是有著莫大的興趣。他於1923年7月13日給大元帥府秘書長楊庶堪去函,表示:"為今之計,舍允我赴歐外,則弟以為無一事是我中正所能辦者。"

"如不允我赴俄,則弟隻有消極獨善,以求自全。"

既然蔣介石如此熱望訪蘇,孫中山也就滿足了他的願望。

在蘇聯,蔣介石處處跟共產黨人們以"達伐裏希"(同誌)相稱呼。

12月15日上午9時,蔣介石乘船返抵上海,匆匆會晤國民黨在滬的要人胡漢民、廖仲愷、汪精衛、陳果夫、張人傑,卻於當天下午3時又上了另一艘駛往寧的輪船。翌日晨,船抵寧波,蔣介石當即雇轎,急急回溪口老家。下午3時半,他一到溪口,又馬不停蹄上白岩山了......蔣介石如此心急火燎,為的是這一天--12月16日,乃是他母親王采玉60冥壽。

王采玉是在1921年春病重的。蔣介石親自侍候母親,為她煎藥、喂藥、以報答寄寡母撫養之恩。那時,孫中山要率師出征廣西,發急電要他趕赴廣州,蔣介石不得不於5月10日離家赴穗,5月20日抵達廣州,隻逗留了5天,掛念母病,又返溪口。

這時,王采玉已病危,於6月14日清晨7時去世,終年57歲。

蔣介石葬母於白岩山魚鱗嶴。他頗信風水。據雲那墓地是風水先生反複踏勘擇定的:山形如同一尊彌勒佛,而墓地選在肚臍眼上!

蔣介石請孫中山書"蔣母之墓"4字,請胡漢民作墓誌,請汪精衛作銘,隆重安葬母親。

12月30日,孫中山發來電報:"回粵報告攜代表團赴俄考察的一切,並詳籌中俄合作辦法。"

蔣介石見了電報,仍在慈庵居住,為母焚香、植樹。

廖仲愷、汪精衛、胡漢民、張人傑又接二連三給蔣介石發來電報,催促他速速啟程。蔣介石依然篤悠悠帶著次子蔣緯國在魚鱗嶴散步。

蔣介石如此怠慢孫中山,內中的原因在於中國國民黨第1次全國代表大會即將在廣州召開。按照規定,每省的代表名額6人,其中3人由總理孫中山指定,另3人由該省黨員選舉。浙江出席的代表6人,由孫中山指定的是沈定一、戴傳賢(戴季陶)和杭辛齋,黨員們另選3人為戴任、胡公冕和宣中華,居然沒有蔣中正!倘若說是因為蔣介石到蘇聯去了,被"疏忽"了,但作為訪蘇團員的沈定一卻被孫中山指定為代表!何況,沈定一還是中共黨員呢!毛澤東是作為湖南代表前往廣州的。毛澤東不是孫中山指定的,但是由湖南的國民黨員們推選的。

蔣介石本想在家鄉過了春節再去廣州--甲子年正月初一,為1924年2月5日,但電報頻頻催來,礙於孫中山的麵子,蔣介石不能不從溪口動身了......此時都已顯露鋒芒、又都尚未位居顯要,中國政壇的兩顆未來的巨星-一毛澤東和蔣介石,終於頭一回彙合了!

毛澤東春風得意進入國民黨高層廣州,廣東高等師範學校洋溢著節日的氣氛。校園裏那座跟高高的塔樓連在一起的大禮堂,被選作中國國民黨第1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場。這所學校後來與廣東農業專門學校、廣東政法專門學校合並,以孫中山的名字命名,1926年起稱中山大學。

就在蔣介石到達廣州後的第4天-一1924年1月20日,國中黨"一全"大會在這裏隆重開幕。

孫中山選擇1月20日這天開幕,因為"二十"即"雙十"--武昌起義在1911年10月10日,亦是"雙十"。正因為這樣,那天上午9時,當孫中山穿著有7顆鈕扣、4個口袋的"中山裝"登上主席台,發表演說,便如此說道:"革命黨推翻滿清,第一次成功是在武昌。那天的日期是雙十,今天是民國13年1月雙十日,所以這個會期同武昌起義的日期,都是民國很大的紀念......"

開幕式那天,165位代表和6位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出席大會。代表們對號入座,第39號席上,坐著湖南代表毛澤東,他顯得興高采烈。

蔣介石也坐在會場裏。他不是代表,隻是列席會議。他顯得沮喪。

這是毛澤東和蔣介石人生軌道頭一回交叉,同聚於一個屋頂之下。雖說在此之前,他們都已知道對方,卻未曾謀麵。不過,這一回,毛澤東和蔣介石隻是彼此見到對方而已,並無交往。國共兩黨的大旗,由孫中山、李大釗高擎著。

孫中山在開幕式上,剛剛發表了長篇演講,就按議事日程,討論組織主席團。

140號廖仲愷站了起來:"提議主席團人數5人,由總理指派。"

這一建議得到眾多代表的附議,孫中山便宣布:"現由本席指定胡君漢民、汪君精衛、林君森、謝君持、李君守常為主席團主席。"

大會以絕對多數票通過。於是,中共領袖"李君守常"--李大釗,坐上了大會主席台。

翌日上午的大會,提到了"毛君澤東"的大名。那天會議是由國民黨元老林森主持的。林森以濃重的福建口音宣布國民黨章程審查委員會19位委員名單,內中提及"毛君澤東"。大會通過之後,毛澤東便成了章程審查委員會委員。

"毛君澤東"是一位活躍的人物。早在大會開幕的那天下午,"39號毛澤東"便就大會第7項議程"組織國民黨政府之必要"作了發言。當時的會議記錄上,記錄了他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