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10月30日 第八章 國際

1910年國際紅十字會創始人亨利·迪南逝世

在瑞士蘇黎世的蒼鬆翠柏之間,有一座白色的大理石紀念碑,碑的正麵有一位白衣戰士的浮雕,他正跪下給一個瀕於死亡的傷兵喂水;碑的背麵刻著幾行字:

瓊·亨利·迪南(1828-1910),紅十字會創始人。

亨利·迪南於1828年生於日內瓦,1910年10月30日在瑞士的海登去世,終年82歲。

青年時的迪南就對社會底層的老弱病殘懷有深切的同情心,主張廢除奴隸製。1859年,他來到索爾弗裏諾,恰逢拿破侖三世直接指揮的意法對奧戰爭中的索爾弗裏諾戰役的最後階段。在那裏,他看到了屍橫遍野的慘狀。一些快要死去的傷員掙紮著,拉著他的褲管慘叫:"水!快給我水!"這悲慘的情景,使迪南立即投入了救護傷員的工作。

1862年,迪南根據這次經曆寫了一本書:《索爾弗裏諾的追憶》。在書中,他把因缺乏醫療護理而導致傷員死亡的悲慘情景描寫得淋漓盡致,並提出主張:製定法律,保證以人道主義態度對待戰俘;在世界各國創建誌願救護者的常設組織,不分種族、國籍、宗教信仰和政治信念,救助傷員。迪南的書和倡議立即引起強烈的反響,並被譯成各種文字,傳遍歐洲。一些國家的王公、元首,甚至親身經曆了索爾弗裏諾戰役的拿破侖三世都對此表示支持。

1863年初,日內瓦公共福利會研究了迪南的倡議,決定成立一個包括迪南在內的5人委員會。隨後,迪南奔走於14個國家,宣傳他的主張,終於促成了在同年10月召開的具有曆史意義的會議。來自15個國家的36位人士參加了會議,會上提出成立民間救護團體。為了表示對迪南本人的敬意並表彰東道國瑞士對會議所做的貢獻,代表們一致同意,以瑞士的國旗為標誌,隻是顏色改為相反的白底中間一個紅十字,並定名為"國際紅十字會"。第二年,由瑞士政府發起,在日內瓦召開了有16個國家政府的代表參加的外交會議,簽訂了《關於改善戰地傷兵境遇的公約》。從那時起,傷兵救護組織就開始在各國成立起來。如今紅十字運動已在全球170多個國家開展,紅十字會已成為世界三大組織之一。

迪南把一切都獻給了救護事業,他耗盡了自己的資財,自己的企業也於1867年破產。後來他曾在巴黎的貧民窟生活過,還因付不起房租而睡過火車站的長凳。62歲時,他在瑞士海登為老年人創建了一座濟貧院。這位國際紅十字會的奠基人於1901年獲得首次諾貝爾和平獎金。

1918年土耳其凱末爾革命勝利

一次大戰爆發後,奧斯曼土耳其加入德奧集團方麵作戰。土耳其成為德國的財政和軍事附庸。大戰期間土耳其有60萬士兵戰死或被俘,200萬人受傷,國債高達44,800萬金裏拉,經濟陷於崩潰。

1918年10月30日,奧斯曼帝國被迫與協約國代表簽訂《摩得洛司停戰協定》。協約國軍隊占領首都伊斯坦布爾、海峽地區以及安納托利亞的東南部和西南部以及鐵路沿線的重要城鎮,土耳其麵臨被瓜分的危險。1919年5月15日,希臘軍隊在英法支持下占領伊茲密爾及其鄰近地區。土耳其各地紛紛成立護權協會等民族主義組織。1919年7月23日至8月7日,東部各省護權協會召開埃爾祖魯姆大會,凱末爾被選為大會主席和代表委員會主席;大會決議宣布,停戰協定確認的民族邊界內的領土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反對各種形式的外國占領和幹涉;一旦伊斯坦布爾政府無力捍衛國家獨立,就應成立臨時政府,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托管和委任統治。同年9月4日至11日舉行的錫瓦斯大會,確認了埃爾祖魯姆大會所通過的民族鬥爭綱領,大會成立全國性的安納托利亞和羅梅利亞護權協會,選舉以凱末爾為首的16人代表委員會,民族主義者在議會選舉中獲得多數席位。1920年1月28日,奧斯曼帝國議會代表委員會根據錫瓦斯大會決議精神擬定的、維護土耳其民族獨立和主權的《國民公約》,宣布停戰協定規定的邊界內土耳其人占大多數的地區"構成一個真正的、在法權上不能以任何借口分割的整體";反對阻礙土耳其政治、司法、財政發展的種種限製等。3月16日,協約國軍隊在伊斯坦布爾登陸。1920年4月23日,首屆大國民議會在安卡拉召開,成立以凱末爾為首的臨時政府,宣布自3月16日起的議定書一律無效,要求蘇俄政府支援土耳其的民族事業。1920年8月10日,巴黎和會通過剝奪土耳其民族生存權利的《色佛爾和約》。1921年7月,希臘十餘萬幹涉軍在英國支持下,進犯安納托利亞。土耳其國民軍取得薩卡裏亞戰役的勝利,成為民族獨立戰爭的轉折點,協約國陣營發生分化。1921年10月20日法土簽訂停戰協定,法國正式承認大國民政府,承諾在兩個月內從安納托利亞東南部撤出全部占領軍。意大利也於同年秋天撤出安納托利亞南部,英國改變公開支持希臘的立場,轉向"中立"。1922年8月26日,土軍向希軍發動總反攻。9月18日,最後一批希臘軍隊撤離安納托利亞。同年10月11日,土希兩國簽訂停戰協定,土耳其收複東色雷斯,伊斯坦布爾地區的行政管理權交還土耳其。1923年7月24日,土耳其和英、法、意、希、日等國簽署《洛桑和約》,取得外交上的重大勝利。1922年11月1日,大國民議會廢除蘇丹製。1923年9月,由護權協會第一集團改組的人民黨成立。

1923年10月29日晚8點半,議會通過建立土耳其共和國的決定,凱末爾當選為共和國總統。凱末爾革命取得勝利。

1947年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簽署

關稅及貿易總協定(以下簡稱"總協定")是在美國倡議下,於1947年10月30日由23個國家在日內瓦簽訂的一項有關關稅和貿易政策的多邊國際協定。它是包括一整套有關國際貿易的基本原則、各種規定、規章、允許實施的措施和禁令的法律文件。總協定於1948年1月1日正式生效。

"總協定"是一項"臨時適用"的關於關稅和貿易政策的多邊國際協定,它不是一個正式的國際組織。但建立一個永久的世界性貿易組織的構想最早可追溯到二次大戰結束前。1943年,美國為確立其在全球經貿關係中的主導地位,倡議成立一個旨在削減關稅,促進貿易自由化的國際性貿易組織。1944年7月,在美國布雷頓森林召開的國際貨幣與金融會議上,與會各國建議在成立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同時,成立一個國際性貿易組織,使它們共同成為支撐世界經濟"貨幣-金融-貿易"的三大支柱。二戰結束後,美國向聯合國經社理事會提議召開世界貿易和就業會議,建立國際貿易組織。1946年2月聯合國經社理事會通過了這一建議,並成立了籌委會。同年10月,籌委會在倫敦召開第一次會議,討論了美國提出的"國際貿易組織憲章草案",並決定成立起草委員會對草案進行修改。1947年4月,在日內瓦舉行的第二次籌委會通過了憲章草案。同年11月在哈瓦那召開的聯合國貿易和就業會議,審議並通過了《國際貿易組織憲章》,即《哈瓦那憲章》,同意成立世貿組織。但因美國等一些國家未予批準,國際貿易組織未能成立。

但在1947年4月至10月舉行的貿易談判中,世界20多個國家就關稅減讓達成了一係列協議。為盡快實施減稅協議和《哈瓦那憲章》中有關貿易政策,促進貿易自由化,起草委員會把關稅減讓談判協定與《哈瓦那憲章》中有關貿易政策的內容合在一起,形成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前三部分的基本條款,即有關最惠國待遇、國民待遇和禁止規定數量限製或實施配額製等指導原則,作為"臨時適用議定書"於1948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