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5月28日 第一章 國內

1351年穎州劉福通以紅巾為號發動起義

起義軍很快攻陷穎州,史稱"紅巾起義"。劉福通(1321-1365年),潁州(今界首市)人,元末紅巾軍領袖。

劉福通出生於今界首市境劉肖鎮的一個巨富之家。劉福通自幼性情豪爽,聰明過人,素懷大誌。青年時任朱皋鎮巡檢,正直仗義,進值元末殘暴統治,豫南皖北百姓塗炭,怨聲載道,民族矛盾空前尖銳。在此社會背景下,元王朝欽差賈魯以修河為名,假公濟私(因勒索劉家珍獸白鹿未逞),改河道,毀劉宅。劉福通於國仇家恨,遂決心造反滅元。

劉福通與韓山童為起義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在組織上建立白蓮教,在輿論上把鬥爭矛頭集中對準異族統治者。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韓山童、劉福通等在河北永年縣聚會。殺白馬黑牛,誓告天地,決定起義。不料消息走漏,遭官軍突襲圍捕,韓山童被捕遇難,劉福通逃回潁州。同年五月,劉福通在潁州率眾起義,迅速攻克潁州城,點燃了元末農民大起義的烽火。

劉福通率紅巾軍首破潁州,隨即進軍河南,占朱皋,據倉栗,連破羅山、真陽、確山,又克舞陽、葉縣等地,橫斷豫南。同年九月,劉福通揮兵南進,相繼攻占汝寧府、光州、息州,義軍勝利壯大,隊伍擴充20萬眾。至正十二年(1352年),劉福通率紅巾軍先後大敗元軍主將赫斯虎赤,斬元大將鞏卜班,擊潰也先貼木兒30萬精銳之師,屢戰屢勝,威震元廷。此時,漢人地主李思齊勾結元軍,從背後偷襲義軍,劉福通從汝寧退守亳州,至正十三年(1352年),二月,劉福通與王八禿會戰,殺八禿,敗元軍,其後引軍各南,攻占安豐,進圍廬洲(今合肥)。至正十五年(1355年),劉福通迎韓山童之子韓林兒到亳州,稱"小明王",建立政權,國號大宋,年號龍鳳,劉福通與羅文素同為平章。同年二月,由於戰略失誤,義軍主力北上,亳州遭元軍圍困,劉福通保小明王血戰突圍,南奔安豐,這是紅巾軍起義以來遭到的第一次大挫折。

劉福通的過人之處,就在於他受挫不餒。退駐安豐不久,劉福通率軍北上反擊,連破元軍,聲威複振。至正十七年(1357年)六月,劉福通親率主力攻陷汴梁,劉福通孤軍無援,擁韓林兒敗走安豐。接著,北伐的三路大軍因各自為戰,互難支援,相繼失利。劉福通在極艱難的形勢下堅守安豐,時間達四年又九個月。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張士誠派部將呂珍突襲安豐,劉福通與韓林兒被朱元璋接往滁洲,居宗陽宮。兩年後,朱元璋遣左丞廖永忠用船將劉福通、韓林兒溺死於瓜步。

1645年李自成壯烈犧牲

一般的曆史觀點認為,1645年5月,李自成帶領騎兵20多人,在湖北通山縣九宮山察看地形,遭到地主武裝突然襲擊。這位傑出的農民領袖壯烈犧牲,死時年僅39歲。那麼,他究竟是怎樣遇害的呢?

當時,李自成撤離陝西後,轉移到了湖北。為了偵察九宮山的地形,準備像商洛山重新起事那樣,便上了九宮山。但九宮山勢孤人稀,兵源難籌,就打消了這個念頭下了山。正值此時,碰到清軍阿濟格部從山陰處捷足先登,李自成突圍進了"黃躲洞"。在清兵撤離後,他從洞內出來,一路上會合了參將張雙喜、親兵劉伴當等五六個人,來到了小沅堡。他們不但沒有趕上西去通城的大隊,反而被暴雨山洪阻塞了道路,隻好想法衝過沅口寨。在途中他們跟土匪程九百等人交手,被李自成打敗,但程九百等人在後麵緊追不舍。後來,李自成等人上了牛跡嶺小月山。程九百等人邊追邊喊,前邊張家寨裏的張裏正、程華楚、程相楚等堵死寨門,並放弩、銃相助。唯一的路是非從寨樓子底下通過不可,李自成等人被包圍了。戰鬥很激烈,有三個突出重圍,隻有李自成被匪徒圍得無法脫身。他殺死了程華楚、程華善、程可南等匪徒後,已經筋疲力盡了。經過短時間休息,他在奪路突圍時中流失,程九百撲上來,與李自成扭打在一起。李自成雙腳壓在程九百的大腿上,程九百伏地大叫救命。李自成一手按程九百,一手去抽劍,劍很長,一下子怎麼也抽不出來。在這緊急關頭,程九百的外甥金華生猛撲上來,從李自成的身後用鉞鏟猛擊其後腦勺,使李自成頭破血流,支持不住。眾狂徒一擁而上,按李自成於地......但是,這個"遇難"說卻難以令人相信。因為李自成雄才大略,驍勇非常,一直是官府的死敵。無疑,他是清王朝或南明王朝統治者心目中的大患,他的生死絕對是當時的重大事件。而阿濟格報告中說是"屍朽莫辨",純屬浮誇不實,清王朝怎能相信?何騰蛟的報告簡直就是馬後一炮,謊報戰功,南明王朝也不會相信的。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李自成退居湖湘時,他的手下還有40餘萬兵馬,駐九宮山一帶至少也有數萬人,說他僅帶20名親信與事實明顯不符。況且,如果李自成真的被殺,他的幾十萬大軍豈能善罷甘休?九宮山能平靜嗎?然而,事實上,當時九宮山很平靜,那幾十萬大軍也很平靜。那麼,為什麼有"遇難"說,而且在民間廣泛流傳?據推測,這是李自成與其部下放的煙幕彈,一個緩兵之計。一方麵,揚言李自成已死,可以打消南明王朝對這支大軍的敵意,下一步可能聯合抗清;另一方麵,使清王朝以為,心腹之患已除,放鬆警惕,一旦時機成熟,李自成可東山再起。也有人說李自成在夾山寺隱居。

據說,清朝初年,即將上任的雲南同知張瓊伯在赴任途中,遊訪石門夾山寺,與寺中方丈談古論今,頗為投緣,相見恨晚,視為知己。幾年後,他又重訪夾山寺,方丈已死。悼念之中,方丈的徒弟告訴他∶那方丈就是威震天下的闖王李自成,在九宮山替死的是他的部將孫某。幹隆初年,澧州知州何某親赴夾山寺調查李自成的下落,在寺中他親眼見過一幅李自成的畫像,據稱,叫"奉天玉和尚"。

1981年,中國考古界在石門夾山寺發現了奉天玉大和尚墓。據考查,在一個瓷壇中盛的遺骨,與李自成身材相近。墓中陪葬物與李自成家鄉陝西米脂縣的習俗相同。但有人說,奉天玉大和尚墓等的發現,隻能說明石門夾山寺確實有奉天玉大和尚這個人,並不能證明奉天玉大和尚就是李自成。又有人說,李自成生前左眼曾受箭傷失明,但李自成畫像卻雙目炯炯有神,以此證明,奉天玉不是李自成。因而,李自成隱居於夾山寺一說,也成不了定論。不過,在《鹿鼎記》中,李自成倒是以和尚的身份登場,他女兒還成了韋小寶眾多夫人中的一個,金庸就是善於在類似的曆史上做文章,方才引得讀者趨之若騖。

1858年中俄簽署不平等的《中俄璦琿條約》

1858清將奕山與沙俄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簽訂《中俄璦琿條約》,將60多萬平方公裏的中國領土割讓給沙俄。

侵吞中國黑龍江地區,奪取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是《尼布楚條約》簽訂以後曆代沙皇政府的一貫圖謀。鴉片戰爭之後,沙俄成立"黑龍江問題特別委員會",加緊其侵略黑龍江的活動。1849年至1853年,俄國海軍軍官涅維爾斯科依帶領武裝人員,侵入黑龍江下遊,建立侵略據點。隨後,在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的指揮下,大批俄國侵略軍闖入黑龍江,對中上遊北岸和下遊兩岸實行軍事占領。

1857年12月29日,英法聯軍攻占廣州。沙俄政府得知這一情況,於1858年(鹹豐八年)1月5日召開"特別委員會"會議進行密謀。會議采納了穆拉維約夫關於繼續向黑龍江"移民"並與清政府舉行以武力為後盾的外交談判的意見。會後沙俄政府即通知清政府說,穆拉維約夫已受命談判中俄邊界問題,如果中國希望了結"黑龍江問題",可以與他會商。此時,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形勢對清政府極為不利。穆拉維約夫便乘機率領俄國哥薩克軍隊直逼璦琿城下。5月20日,英法聯軍攻占大沽,天津告急,北京震動。22日,穆拉維約夫在兩艘炮艦護送下來到璦琿城內與清朝黑龍江將軍奕山會晤、談判。穆拉維約夫說他此來是為了"助華防英,"也是為了"保衛自己的領土。""為了雙方的利益,中俄必須沿黑龍江、烏蘇裏江劃界。"奕山指出,兩國邊界已根據《尼布楚條約》"議定遵行,百數十年從無更改。今若照爾等所議,斷難遷就允準。"這次談判爭論很激烈。散會前穆拉維約夫將俄方擬定的"條約草案"交給奕山,限第二天答複。這個草案的實質就是要撕毀中俄《尼布楚條約》,強占黑龍江以北、烏蘇裏江以東地區。第二次談判,中方代表愛紳泰斷然拒絕俄方提出的無理要求,並將"條約草案"退給俄方代表彼羅夫斯基。由於俄方無理取鬧,談判無結果。穆拉維約夫急不可耐,再次親自出馬,以"最後通牒的方式","提出條約的最後文本",強迫奕山簽字,並恫嚇說:"同中國人不能用和平方式進行談判!"當夜俄國兵船鳴槍放炮。在沙俄的武力威脅之下,奕山終於屈服,被迫於28日與穆拉維約夫簽訂了《璦琿城和約》,又稱《璦琿條約》。

《璦琿條約》共3條。主要內容為: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裏的中國領土劃歸俄國,璦琿對岸精奇哩江(今俄國結雅河)上遊東南的一小塊地區(後稱江東六十四屯)保留中國方麵的永久居住權和管轄權;烏蘇裏江以東的中國領土劃為中俄共管;原屬中國內河的黑龍江和烏蘇裏江隻準中、俄兩國船隻航行。清政府當時沒有批準《璦琿條約》,還處分了奕山等人,但1860年訂立《中俄北京條約》時認可了《璦琿條約》。

《璦琿條約》使中國領土、主權蒙受重大損害,而俄國卻從中獲得巨大的領土利益和黑龍江、烏蘇裏江的航行權,以及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沙皇俄國將穆拉維約夫割占我國黑龍江地區的行動方式概括為一個侵略公式:"必須以實際占領地方的辦法來支持俄國外交上的要求。"其後,俄國割占中國烏蘇裏江以東地區和中國西北大片領土,都是這樣幹的。《璦琿條約》的簽訂,為沙俄進一步掠奪中國領土開了一個罪惡的先例。

條約原文:

一八五八年五月二十八日,鹹豐八年四月十六日,俄曆一八五八年五月十六日,璦琿。

鹹豐八年四月十六日,黑龍江將軍奕山,會同俄國東悉畢爾將軍嶽福,在愛琿城議定和約三條:

一、黑龍江、鬆花江左岸,由額爾古訥河至鬆花江海口,作為俄羅斯國所屬之地;右岸順江流至烏蘇裏河,作為大清國所屬之地;由烏蘇裏河往彼至海所有之地,此地如同接連兩國交界明定之間地方,作為兩國共管之地。由黑龍江、鬆花江、烏蘇裏河,此後隻準中國、俄國行船,各別外國般隻不準由此江河行走。黑龍江左岸,由精奇裏河以南至豁爾莫勒津屯,原住之滿洲人等,照舊準其各在所住屯中永遠居住,仍著滿洲國大臣官員管理,俄羅斯人等和好,不得侵犯。

一、兩國所屬之人互相取和,烏蘇裏、黑龍江、鬆花江居住兩國所屬之人,令其一同交易,官員等在兩岸彼此照看兩國貿易之人。

一、俄國結聶喇勒固畢爾那托爾木喇福嶽福,中國鎮守黑龍江等處將軍奕山,會同議定之條,永遠遵行勿替等因;俄國結聶喇勒固畢爾那托爾木喇福嶽福繕寫俄羅斯字、滿洲字,親自畫押,交與中國將軍宗室奕山,並中國將軍奕山繕寫滿洲字、蒙古字,親自畫押,交與俄羅斯國結聶喇勒固畢爾那托爾木喇福嶽福,照依此文繕寫,曉諭兩國交界上人等。

附注

本和約見《鹹豐條約》,卷2,頁13―14,俄文本及法文譯本見《俄外部:俄華條約集》,頁83―84;兩種滿文本及蒙文本均見同書,頁113―121。

本和約又稱《璦琿城和約》,簽訂時有滿、蒙、俄文本,原無漢文本;漢文本是譯本。俄國於一八五八年七月二十日批準。未查明交換批準的日期。

1862年李秀成率太平軍擊沉火輪一隻

公元1851年,廣西金田村一場規模空前的起義爆發,在血與火的洗禮中,煉出一位年輕善戰的將軍--李秀成。

李秀成,廣西藤縣人,太平軍的一位著名將領。1851年九月,李秀成加入太平軍。戰鬥中他出生入死,屢建戰功。1857年,石達開率部出走,起義軍力量被嚴重削弱。此時,洪秀全為扭轉危局,大膽提拔陳玉成、李秀成擔任軍事領導工作。同年,李秀成被封忠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