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1月12日 第八章 國際

1972年孟加拉總理穆吉布·拉赫曼辭去總統職務

1975年1月,孟加拉國修改憲法後,再次改任總統。同年8月15日,拉赫曼在一次政變中被打死。

1983年蘇維埃主席團前主席波德戈爾內逝世

波德戈爾內1965年12月當選為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1977年6月被解除職務。

法、比占領德國的魯爾區(1932)

開始於1870年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把人類推進到電氣化時代。電氣化時代的凡爾賽-華盛頓體係使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舞台發生了動搖。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和法國贏得戰爭卻輸掉優勢,而美日日益崛起,國際關係的中心舞台開始向歐洲的兩側即美國所在的美洲、日本所在的亞洲轉移。國際關係格局由英國獨霸世界、歐陸勢力均衡讓位於英法主宰世界、美日爭奪霸權的格局。凡爾賽-華盛頓體係的形成。

一戰後,戰勝的協約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會,會議簽定的凡爾賽和約、對奧地利、保加利亞、土耳其、匈牙利的和約統稱為巴黎和約,構成戰後帝國主義在歐洲和中東的統治秩序,稱為凡爾賽體係;1921年美應等九個國家在美國華盛頓召開會議,簽定《四國條約》、《五國條約》、《九國公約》,構成戰後帝國主義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稱為華盛頓體係。然而體係雖然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西方世界的統治,但是體係並不完整,它給世界留下了兩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即德國的賠款問題和歐洲的安全問題。

一戰後德國借口無力償還債務,要求延期支付賠款,於是法國聯合比利時出兵占領了德國的工業區魯爾。但是德國不但沒有得到應得的賠款,相反卻支付了大量大軍事占領費,釀成魯爾危機。於是賠款問題的主動權由法國手中轉移到英美、尤其是美國手中。美國出台了德國賠款計劃即道威斯計劃。(學生演示)道威斯計劃實施後,美元充斥歐洲市場:德國從美國取得貸款,經濟複蘇;然後償還英法的賠款,英法將德國大賠款償還戰爭時所欠的美國的債務。於是,美國的金元不僅恢複了歐洲的經濟,而且操縱了歐洲的經濟市場。根據凡爾賽和約的規定,普法戰爭時被各國割去的阿爾撒斯和洛林由法國收回,德國的撒爾礦區由法國占領15年,萊茵河西岸由協約國占領、萊茵河東岸五十公裏以內德國不準設防,於是萊茵河兩岸成為非武裝區。但是法國並未因此而高枕無憂,它在歐洲組織小協約國以形成對德包圍圈。1925年英法意德比捷波七國在瑞士洛伽諾召開會議解決歐洲安全問題,提高了德國的政治地位。道威斯計劃和洛伽諾公約改寫了凡爾賽體係關於在政治、經濟上限製德國的規定,從遏製德國到扶持德國。歐洲國際關係進入了相對穩定時期。可是為什麼法國一戰元帥福熙卻說"凡爾賽和約隻是二十年的休戰"?體係中隱含著複雜的矛盾。

戰勝國信奉"強權即公理",通過不平等條約,使戰敗國處於被宰割和奴役的地位,從而加深了兩者的矛盾;由於分贓不均,戰勝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並未真正平息;帝國主義對戰敗國的殖民地進行"委任統治",進一步加深了帝國主義與殖民地之間的矛盾。因此列寧說"靠凡爾賽體係所維係的國際關係是建立在火山上的。"體係隨時隨地會崩潰、瓦解。是什麼事件打開了凡爾賽體係的缺口?土耳其的民族解放鬥爭、同協約國簽定了《洛桑和約》,粉碎了構成凡爾賽體係的《色佛爾條約》打開了體係瓦解的缺口。

1935年德國大力擴展陸軍,撕毀了凡爾賽和約,1936年德軍開進萊茵河非武裝區,進一步破壞凡爾賽和約,法西斯德國的擴軍備戰使凡爾賽體係名存實亡;1931年日本製造了九一八事變突破了華盛頓體係對日本的束縛,華盛頓體係名存實亡。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擴大終於使體係徹底瓦解。凡爾賽--華盛頓體係維係了一戰到二戰其間的國際關係。在這其間,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矛盾也在發生著變化:主要矛盾由英美爭奪世界領導權演變為30年代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與法西斯擴張之間的矛盾。美國憑借其世界經濟領導地位參與許多重要的國際事務的解決、並起到決定支配作用,從而代替英國成為資本主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麵。資本主義世界由"英國時代"走進"美國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使這一轉變成為無法更改的現實。

蘇軍發動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

1945年1月12日-2月3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中,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和烏克蘭第1方麵軍在白俄羅斯第2方麵軍左翼和烏克蘭第4方麵軍右翼配合下,實施的戰略性進攻戰役。

蘇軍最高統帥部認為解放波蘭具有重大意義,因此為粉碎波蘭境內的德軍集結了強大集團。戰役開始前,僅在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司令為蘇聯元帥朱可夫)和烏克蘭第1方麵軍(司令為蘇聯元帥科涅夫)編成內就有16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4個坦克集團軍、2個空軍集團軍,另有若幹獨立坦克軍、機械化軍、騎兵軍和大量方麵軍直屬部隊,共計220萬人、火炮和追擊炮33500門、坦克和自行火炮7000輛、飛機5000架。這是為實施一次進攻戰役而預先建立的蘇軍最大的戰略集團。兩個方麵軍在500公裏寬的地帶內行動,控製著維斯瓦河左岸馬格努謝夫、普瓦維和桑多梅日等地域的3個登陸場。當麵守敵是德軍"A"集團軍群(1月26日起改稱"中央"集團軍群,司令為哈珀上將)的主力,共有官兵約56萬、火炮和迫擊炮約5OOO門、坦克和強擊火炮1200餘輛、飛機600餘架。在交戰過程中,敵為恢複防禦,又從西線、德國內地和蘇德戰場其他地段,向波蘭調來約40個師。為了抵抗蘇軍的進攻,德軍統帥部在波蘭境內維斯瓦河、奧得河之間預先建立了一個完備的防禦體係,它包括成梯次配置的7道防禦地區,縱深達500公裏。為了提高其穩定性,特別是防坦克方麵的穩定性,廣泛利用了維斯瓦河、瓦爾塔河、奧得河及其他江河。這一係列防禦地區包括若幹已做好長期防禦準備的城市和要塞莫德林、華沙,拉多姆、羅茲、凱爾采、克拉科夫、布龍貝格(比得哥什)、波茲南、布雷斯勞(弗羅茨瓦夫)、奧珀倫(奧波萊)、施奈德米爾(皮瓦)、屈斯特林(科斯琴)、格洛高(格沃古夫)等)。工事最堅固的2個地區是:由4個地帶組成、總縱深30-70公裏的維斯瓦河地區,由波美拉尼亞築壘地域(見波美拉尼亞壁壘),梅澤裏茨築壘地域和格洛高-布雷斯勞築壘地域組成的克羅伊茨(克日熱)、溫魯施塔特(卡爾戈瓦)地區。法西斯德軍統帥部企圖堅守設防地區,削弱蘇軍進攻能力,以比拖延戰爭。

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的政治目的,是將波蘭從德軍手中解放出來。戰略目的是通過粉碎當麵"A"集團軍群(負責掩護德國生命攸關的各中心)並前出奧得河,為向柏林實施決定性突擊創造最有利的條件。戰役企圖是:從各登陸場同時發起強大的分割突擊,突破敵防禦,迅猛發展高速度進攻,並在德軍退卻軍隊或預備隊於中間防禦地區未立足之前奪取該地區。規定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的戰役總縱深為300-350公裏,烏克蘭第1方麵軍為280-300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