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1月9日 第一章 國內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逝世(1283)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號文山,南宋廬陵(今吉安)人。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國勢弱小,北方蒙古族於1271年結束了內部爭奪皇位的自相殘殺局麵,建立了元朝,接著把侵略矛頭直指南宋。1273年,丞相伯顏統20萬大軍攻下襄、樊,以此為突破口,順江而下,兩年不到,便後臨南宋首都臨安的近郊。蒙古兵所過之處,屍橫遍野,血流成河,農田荒廢,百業凋敝,這是一場空前殘暴的野蠻的侵略戰爭,南宋麵臨著亡國滅種的嚴重威脅,文天祥就是在這種形勢下出現的抗擊侵略的偉大民族英雄。
南宋朝廷長期為投降派所把持。還在1259年,宰相賈似道便以稱臣、割江北地區和歲納銀絹各20萬兩匹為條件,暗中屈膝求和。伯顏卻意在滅宋,並不停止南侵。1275年,將賈似道十三萬大軍消滅,朝廷便再無可用之兵。此時宋恭帝在位,年僅四歲,太皇太後謝氏臨朝聽政,不得不發出"哀痛詔",號召天下四方迅速舉兵"勤王"。文天祥當時正擔任贛州知府,他"捧詔涕泣",並立即行動,在兩三個月內便組織了第一支"勤王"隊伍近萬人,幾經周折,趕到了臨安。而在成千上萬大小地方官中,帶兵勤王的隻不過他和張世傑三人而已,這個政權腐朽到什麼程度,可見一斑。1276年正月十八日,伯顏兵臨皋亭山,左相留夢炎早已投降叛變。其他大臣或已投降。伯顏雖願受降,卻要右相陳宜中去元營洽談,陳哪有這個勇氣?當天晚上便逃之夭夭。謝太後唯珂派人隻剩下一個文天祥。他毅然臨危受命,但不是去投降,他考慮是"戰、守、遷皆不及施","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他甚至借此機會觀察一下敵營的虛實以謀"救國之策"。但是他沒有想到,正當他指斥伯顏扣押不能返回宋營,他的義兵則在同時被投降派命令解散。敵人的凶殘不曾使文天祥受困,昏庸的朝廷和無恥的投降派卻使他遭到了第一次嚴重的挫折。
1276年二月初九日,文天祥被押送去大都(今北京),行至京口(今鎮江),在義士的幫助下,逃脫了虎口,據他在《指南錄後序》所記,至少有十六次幸免於死,經過千辛萬苦,於四月初八日逃到了溫州,此時他聽說度宗的兩個兒子(即恭帝的兩個兄弟)已逃到福州,於是立即上表勸進。不久,被詔至福州,任右丞相兼樞密院事,後又命為同都督。七月,文天祥便在南劍州(今福建南平)打起帥旗,號召四方英雄豪傑,各各起兵,民複失地。1277年三月,文天祥統兵進軍江西,收複南部數十州縣,同時圍困贛州,湖南、湖北皆起而響應,震撼了江南,鼓舞了人民的反侵略意誌,使元統治者大為驚慌。元忙調40萬大軍來解贛州之圍,另派兵五萬追擊文天祥。文部不過五千餘人,這年八月,空坑一戰,遂致大敗,部將數人犧牲,文妻及子女皆被俘,趙時嚐在緊急中假扮文天祥,吸引了元軍,文才得乘間逃脫。趙隨即被殺。這是文天祥在一年多時間內所遭到的第二次重大挫折。
但是文天祥並沒有灰心喪氣,他下定決心抗元到底。1278年11月,他收拾殘軍,加以擴充,移兵廣東潮陽,不幸於十二月二十日兵敗五坡嶺,文天祥自度難以逃出重圍,當即吞服隨帶的冰片,以求一死,免遭汙辱,但他並未死,而在昏迷中被俘了。這是他遭遇的最後一次嚴重的挫折。從此以後,文天祥便再也不能統領義軍在戰場上與元軍拚殺。
文天祥被俘後,打定主意,隻求義死而不求苟生。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還在伯顏將他扣押北營時,他便明白地告訴對手:"宋狀元......所欠一死報國耳,宋存與存,宋亡與亡,刀鋸在前,鼎鑊在後,非所懼也,何怖我?"1279年十月,元平章阿合馬來文天祥囚所勸降,文天祥長揖就坐,不把他放在眼裏,阿合馬卻要他下跪,文天祥說:"南朝宰相見北朝宰相,何跪?"阿合馬以勝利者自居,傲慢地說:"你何以至此?"文天祥嘲諷地說,南朝若早用我為相,你去不了南方,我也不會到你這裏來,你有什麼可神氣的阿合馬用威脅口氣對左右說:"此人生死尚由我。"文天祥正義凜然道:"亡國之人,要殺便殺,道甚由不由你。"阿合馬自討沒趣,灰溜溜地走了。同年年底,元丞相孛羅審問文天祥。孛羅一來就擺威風,要文跪下,遭到文拒絕,左右便用武力強使文天祥作跪拜狀,文凜然說道:"天下事,有興有廢,自古帝王以及將相,滅亡誅戮,何代無之?天祥今日......至於此,幸早施行。"臨刑前夕,皇帝忽必烈親自出馬勸降,以宰相之職作為誘餌,妄圖使文天祥投降,但遭文天祥嚴厲拒絕。忽必烈隻好問他,那你究竟要什麼呢?文天祥回答說:"願以一死足矣!"文天祥這種以身殉國,視死如歸的的偉大精神使得敵人束手無策,一籌莫展。這實際上等於宣布了反侵略戰爭的勝利,是正義的勝利和他自己所讚頌的"正氣"的勝利。也等於宣布侵略者的失敗,是一切投降派和賣國賊的失敗。
在國家民族危亡緊急時刻,文天祥無時無刻不把國家民族利益看作最高的利益,對投降派和奸佞之徒從不留情。1259年,元軍渡江圍鄂州,皇帝寵幸的內侍董宋臣慫勇宋帝遷都,文天祥勇敢地上疏,乞斬董宋臣。1275年,朝廷追封投降元軍大將呂文德為和義郡王,又提拔他的侄子呂師孟為後部尚書,投降氣氛一時彌漫京城,文天祥又上書乞斬呂師孟,以穩軍心。文天祥被俘後,留夢炎一班降賊都曾硬著頭皮來勸降,文一律唾罵之置,就連先已投敵的宋恭帝前來勸降時,也被置之不理。文天祥明確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他並不對帝王愚忠,而隻無條件地忠於國家和民族。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口英勇就義。他死後留下了大量詩文,其中如《過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獄中所作的《正氣歌》以及死後從其衣帶中發現的"衣帶詔"(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都已成為光照日月、氣壯山河的絕唱,成為民族精神財富的寶貴部分。文天祥也因此成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的父親愛讀書,也很重視孩子們的學業,設法聘名師就教。文天祥無論寒暑都要在貼滿格言警句的書齋中與弟弟一起誦讀、寫作、談古論今。
18歲時,文天祥獲廬陵鄉校考試第一名,20歲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鷺洲書院讀書,同年即中選吉州貢士,隨父前往臨安(今杭州)應試。
在殿試中,他作"禦試策"切中時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負,被主考官譽為"忠君愛國之心堅如鐵石",由理宗皇帝親自定為601名進士中的狀元。4天後父親不幸病故,文天祥歸家守喪3年。宦海浮沉
後來,蒙古軍兩路攻宋,蒙哥率西路入川,攻戰成都。忽必烈率東路,越天險長江與自雲南北上潭州(今長沙)的另一支蒙古軍合圍鄂州(今武昌)。南京朝野震驚,宦官董宋臣提請避兵遷都四明(今寧波),以便理宗隨時逃往海上。對此。文天祥僅以進士身分大膽上書直言:"陛下為中國主,則當守中國;為百姓父母,則當衛百姓。"請斬董宋臣以安人心。後因蒙哥病死,忽必烈欲北歸爭奪汗位,才允準南宋右丞相賈似道秘密稱臣納貢後撤軍。
賈似道轉而謊報朝廷:"諸路大捷",被加封衛國公,大權獨攬。繼而度宗即位,耽於酒色,賈似道欺上瞞下,國事益亂。文天祥奏疏無人理睬,隻被派一閑差。
此後十幾年中,文天祥斷斷續續出任瑞州知州、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或半年或月餘。後來又因譏責賈似道而被罷官。
國難見臣忠
忽必烈即帝位後,改國號為元,於公元1274年發20萬元軍水陸並進,直取臨安。南宋政權一片混亂,度宗死,僅4歲的趙隰即位,為恭帝。謝太後臨朝,要各地起兵"勤王"。
次年,任贛州(今江西贛州)知州的文天祥,散盡家資招兵買馬,數月內組織義軍三萬,以"正義在我,謀無不立;人多勢眾,自能成功"的信心和勇氣,開始了戎馬生涯。義軍趕往吉州,文天祥受任兵部侍郎,獲令屯軍隆興(今江西南昌)待命,幾經阻撓才得入衛臨安。不久出任平江(今江蘇吳縣)知府,奉命馳援常州。在常州,義軍苦戰,淮將張全卻率官軍先隔岸觀火,又臨陣脫逃,致義軍五百人除四人脫險外皆壯烈殉國。這年冬天,文天祥奉命火速增援臨安門戶獨鬆關,離平江三天後,平江城降。未到目的地,關已失守。急返臨安,準備死戰,卻見滿朝文武紛紛棄官而逃,文班官員僅剩6人。
1276年正月,謝太後執意投降。元將伯顏指定須由丞相出城商議,丞相陳宜中竟連夜遁逃,文天祥即被任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出使議和。談判中,文天祥不畏元軍武力,痛斥伯顏,慨然表示要抗戰到底遂被扣留,又被押乘船北上,文天祥初以絕食抗議,後在鎮江虎口脫險。由於元軍施反間計,誣說文天祥已降元,南返是為元軍賺城取地,文天祥屢遭猜疑戒備,顛沛流離,千難萬死兩個月,輾轉抵溫州。這時,朝廷已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大都(今北京),陸秀夫等擁立7歲的趙端宗在福卅即位。文天祥又奉詔入福州,任樞密使,同時都督諸路軍馬,往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籌餉,號召各地起兵殺敵。秋天,元軍攻入福建,端宗被擁逃海上,在廣東一帶乘船漂泊。
1277年,文天祥率軍移駐龍岩、梅州(廣東梅縣),挺進江西。在雩都(今江西南部)大敗元軍,攻取興國,收複贛州10縣、吉州4縣,人心大振,江西各地響應,全國抗元鬥爭複起,文天祥號令可達江淮一帶,這是他堅持抗元以來最有利的形勢。元軍主力開始進攻文天祥興國大營,文天祥寡不敵眾率軍北撤,敗退廬陵、河州(今福建長汀),損失慘重,妻子兒女也被元軍擄走。兵敗被俘
1278年春末,端宗病死,陸秀夫等再擁立6歲的小皇帝,朝廷遷至距廣東新會縣50多裏的海中彈丸之地,加封文天祥信國公。冬天,文天祥率軍進駐潮州潮陽縣,欲憑山海之險屯糧招兵,尋機再起。然而元軍水陸猛進,發起猛攻。
年底,文天祥在海豐北五坡嶺遭元軍突然襲擊,兵敗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殺,未果。降元的張弘範勸降,遭嚴詞拒絕。文天祥曾寫《過零丁洋》以明誌:"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廖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中央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李富春逝世(1975)
[李富春](1900-1975)湖南長沙人。新中國計劃工作和財經工作的重要奠基人。1919年到法國勤工儉學,不久參加旅法青年的進步組織工學勵進會(後改稱工學世界社),積極投入留法學生的革命活動。
1921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是中共旅歐總支部領導成員之一。1925年初赴蘇聯學習,同年7月回國參加北伐戰爭,先後任國民革命軍第二軍副黨代表、政治部主任、中共江西省委委員、代理省委書記等職。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曆任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長、代理省委書記、中共上海法南區委書記等職。
1929年11月起,先後任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長、代理省委書記。1931年到達中央革命根據地,任中共江西省委書記。1934年長征開始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紅三軍團政治委員,後代理紅軍總政治部主任。1935年1月,在遵義會議上堅決擁護毛澤東的正確主張。
1936年7月任中共陝甘寧省委書記。抗日戰爭爆發後,曆任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中共中央秘書長、財政經濟部部長、中央辦公廳主任等職,在黨的組織工作和財經工作中做出了貢獻,對克服抗日根據地的嚴重經濟困難,鞏固和發展抗日民主根據地發揮了重要作用。他還擔任過延安自然科學院院長。
抗日戰爭結束後,被派到東北,曆任中共中央西滿分局書記,東北局常委、副書記,東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東北軍區副政委等職,參加了開辟和建設東北根據地的領導工作。東北解放後,積極組織東北工業基地的恢複與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任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重工業部部長,為國民經濟的迅速恢複做了重要的工作。
1953年4月任國家計委副主任。1954年9月起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計委主任。1958年6月任中共中央財經小組副組長,1959年又兼任國務院工交辦公室主任。他和周恩來、陳雲、鄧小平等一起,主持全國的計劃工作和財經工作,組織編製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參與國民經濟建設的一些重大方針政策的製訂,為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卓越貢獻。
在中共七大、八大、九大、十大上,均當選為中央委員,在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在八屆五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書記處書記,在八屆擴大的十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他曾經在1967年2月的懷仁堂會議上,痛斥極"左"路線,後遭到錯誤對待。1975年1月9日在北京病逝。
附錄:在中共中央紀念李富春蔡暢同誌誕辰10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同誌們:
今年5月22日和5月14日,分別是李富春、蔡暢同誌誕辰100周年。李富春同誌是我們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奠基者和組織者之一,蔡暢同誌是我國婦女運動的先驅和卓越領導者、國際進步婦女運動的著名活動家。這一對同年同月誕生的終生革命伴侶,是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今天,中共中央在這裏舉行紀念座談會,回顧他們的生平,追思他們的業績,以表達對他們的緬懷和敬仰之情。
李富春和蔡暢同誌在法國勤工儉學期間,由於共同的信仰和誌向產生真摯的感情,1923年結為伉儷。這以後,兩位革命家相濡以沫,把深厚的情感融入對真理的孜孜追求和為崇高事業的不懈奮鬥之中,成為黨內外的楷模。
追思他們的業績,我們應當學習他們愛國主義的偉大精神,為民族振興、祖國富強而貢獻力量。李富春和蔡暢同誌出生在八國聯軍占領我國首都北京,整個中華民族蒙受奇恥大辱的年代。他們青年時期就愛國憂民,畢生以國家獨立、民族振興、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為己任。為了中國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他們在革命戰爭的歲月中出生入死,奮不顧身;為了新中國的繁榮和富強,他們在和平建設的年代裏嘔心瀝血,殫精竭慮。我們要以李富春和蔡暢同誌的愛國主義精神激勵全黨和全國人民,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努力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在二十一世紀的偉大複興。
追思他們的業績,我們應當學習他們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增強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對黨和政府的信任。李富春和蔡暢同誌很早就接受並信仰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之一。一旦確立了這個信仰,他們就義無反顧,堅貞不渝。無論是反動勢力的白色恐怖,還是二萬五千裏長征的艱難困苦,無論是建設時期曾經發生的嚴重困難,還是"文化大革命"的巨大浩劫,都絲毫沒有動搖他們對黨和人民的赤膽忠心。即使受到某些誤解甚至身處逆境,他們也是既堅持真理,又顧全大局。我們要像李富春和蔡暢同誌那樣百折不撓,不怕任何困難和挫折,堅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在改革攻堅和經濟發展中,充滿信心地完成曆史和時代賦予我們的崇高使命。
追思他們的業績,我們應當學習他們實事求是、求真務實、勤勤懇懇的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腳踏實地做好各項工作。在長期領導經濟工作的過程中,李富春同誌以實幹家在黨內外著稱。他注重實踐,深入基層,足跡遍布祖國的大江南北、工礦農村。他從實際出發,不斷總結經驗,在經濟工作中提出許多適合國情的思想和政策主張,對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產生了重要作用。蔡暢同誌在婦女工作的領導崗位上,多次深入基層調查研究,了解婦女的疾苦和困難、幫助她們解決實際問題。我們要大力發揚這種實事求是、注重實幹的作風,在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研究來自實際的新情況、新問題,力戒表麵文章和形式主義,不務虛名,講求實效,把中央確定的各項方針、政策和任務落到實處。
追思他們的業績,我們應當學習他們謙虛謹慎、嚴於律己、艱苦奮鬥、大公無私的崇高情操,保持共產黨人的革命氣節和高尚品格。李富春和蔡暢同誌德高望重,功勳卓著,但待人謙和,從不居功自傲。對於"大躍進"中出現的問題,李富春同誌多次從國家計委主任的角度主動承擔責任。他們身居黨和國家領導的高位,卻平易近人,節儉樸素,既嚴格要求自己,也嚴格要求女兒和親屬,始終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李富春同誌在彌留之際與蔡暢同誌相約,在他去世後將他們生前的全部積蓄作為黨費上交給中央;蔡暢同誌病中留下遺囑,後事從簡,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不開追悼會,他們都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再次表現出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我們要以李富春和蔡暢同誌為榜樣,在全黨特別是黨的各級領導幹部中間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按照"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的要求,加強黨性修養,倡導廉潔自律,反對腐敗奢靡,自覺抵製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進一步端正黨風,並帶動整個社會形成健康、積極、向上的良好風氣。
同誌們,緬懷李富春和蔡暢同誌的豐功偉績,我們欣喜地看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開創的事業已經大大向前推進,前途無限美好。讓我們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緊密地團結在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忠實地代表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努力落實黨的十五大提出的各項任務,抓住機遇,開拓進取,在新世紀繼續創造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光明前景。
北京保護古柏
1985年1月9日,據報道北京各大公園3000多株生長衰緩的百歲以上的古鬆柏,經過北京園林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實驗,汲取我國古代保護樹木的經驗,采用"地下分層埋條透氣法"等措施,使古樹重新複壯長出新葉。北京共有樹齡百年以上的古鬆柏15214株,這些被稱為"活文物"的古樹,大多植於遼、金、明等朝代。
北京鬆柏類古樹瀕危原因及複壯技術的研究:
"北京鬆柏類古樹瀕危原因及複壯技術的研究"於1995年至1998年由北京市園林局公園處組織頤和園、天壇、香山、中山、北海等單位的李錦齡、孟慶紅、鄭波、郭曉梅等20位同誌協作完成。本項目突破了以往同類研究的局限,從定性描述上升到定量分析,以宏觀調查為依據,深入到微觀測試,拓寬了同類研究的範圍,開創了古樹研究的新方向,達到同類研究的國際領先水平。主要取得以下成果:
1.對淮河以北的十一個省市地區的十五個古樹群累計一萬多株古鬆柏進行了生態環境的調查,包括土壤、元素、水係、植物群落的調查,著重對20多種礦質營養元素做了深入細致的定量分析,首次量化了影響古樹生長的各礦質營養元素的相關值,。首次在國內外建立了古油鬆、古側柏的礦質營養元素區係建議標準和古油鬆、古側柏、古白皮鬆、古檜柏礦質營養元素的地方區係建議標準。它對於古樹營養狀況的診斷及有針對性地複壯具有很強的實踐指導意義。
2.研究分析了北京5個公園內古樹生長與礦質營養元素的關係,結果表明:部分礦質營養元素的缺失或過量導致元素失衡是北京鬆柏類古樹衰弱瀕危的重要原因之一。
3.首次進行了鬆柏類瀕危古樹和健壯古樹的細胞超微結構對比分析,並發現古樹衰弱瀕危後,其葉肉細胞中會產生大量的澱粉粒和嗜鋨顆粒,有力地證明了衰老物質存在的客觀性及複壯措施的有效性。
4.首次發現並研究了芫天牛在古油鬆上的危害特點及發生規律,並提出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5.通過兩年多來對300餘株生長衰弱瀕危古樹的複壯試驗,有效率為95%,在此基礎上研製出了針對性較強的古樹助壯劑。
6.根據古樹營養診斷等研究成果重新修訂了"古樹管理技術規程規範"。
附錄:北京的側柏
側柏與國槐並稱為北京市樹,在北京有悠久的栽培曆史,是北京古老文明的象征,是北京地區森林植被的主要樹種之一。
北京是古樹之城,在北京的天壇公園、故宮、北海、景山、香山等皇家園林和古老寺廟庭院中,存在有大量的古樹,是京城中悠久曆史的象征。據20世紀80年代統計,城近郊區存有300多年以上古樹3804株,百年以上古樹19726株,加上遠郊區縣的古樹,總量約有50000株。北京現存的古樹樹種,以側柏數量最多,一、二級古樹有12665株,占古樹總數的53.8%。這些蒼勁挺拔的古柏,是國家的寶貴文物。在古典園林中的大片蒼翠的古柏,襯托出皇家園林和千年古刹的莊嚴、肅穆、優美與秀麗。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來到北京天壇公園考察見到由眾多參天古柏形成那獨特的天壇環境時,曾這樣評價說:以美國的財力,我們可以建造十個甚至上百個祈年殿;以美國的曆史,我們卻培植不出哪怕一棵這樣的古樹來。
側柏在禮儀交往中,還是一種生日花。因為枝幹也含有香味的油脂,也有將枝幹當香料來燃燒的。香料在日本的香道包含了所有的意義,為了表白愛情而使用香料也是常有的事。因此它的花語是--表白。愛的表白並非隻用言語表達,而想用行動來傳達時,送一包精美的側柏香料也是一種理想的愛情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