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11月11日 第八章 國際

《罪與罰》的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誕辰

《罪與罰》是俄國19世紀中葉的著名的長篇小說。小說的主人公拉斯柯裏尼科夫是頗有才華的大學生,但迫於家庭貧窮不得不輟學。他的妹妹為此決定嫁給她所憎惡的冷酷的商人兼官吏盧仁,拉斯柯裏尼科夫不願妹妹為他作出犧牲,乃起意殺人,還編造了一套犯罪理論:"凡人"不能逾越道德規範,隻能任人所為;"非凡人"不受任何規範約束,可以為所欲為。他以這理論為精神支柱,殺了一個放高利貸的老太婆。但他作案時,不得已地把同樣受剝削的老太婆的妹妹砍死了。犯罪以後,拉斯柯裏尼科夫內心極端不安,終於在靠賣淫養家的馬爾美拉多娃--無邊苦難的化身--的感化下投案自首。小說真實地揭露了犯罪是資本主義社會求生的唯一出路,並指出了以弱肉強食的資產階級法則為基礎的個人主義反抗必然導致精神和肉體的毀滅。小說於1866年一發表,立即引起強烈的反響,使作者獲得世界聲譽。

《罪與罰》的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紀俄國著名的大作家。高爾基曾說過:"就表現力來說,他的才能隻有莎士比亞可以同他媲美。"他於1821年11月11日出生在一個醫生家庭,自幼喜愛文學。1838年按照父親的意願進工程學校,1843年畢業。但他一年後就決定當職業作家。他早年與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涅克拉索夫、別林斯基有密切的聯係,是當時進步知識分子反封建農奴製團體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組的成員。他早期的小說《窮人》等,繼承了普希金、查戈理寫"小人物"的傳統。1549年,他以朗讀具有反農奴製思想的別林斯基給果戈理的信及籌備秘密印刷所的罪名。與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組的其他成員一起被捕,先判死刑,後改為苦刑和充軍。他的思想發生了變化,背叛了青年時代的信念,形成了一套唯心主義和宗教反對唯物論和無神論、以溫順和妥協反對向專製製度進行革命鬥爭的矛盾世界觀。因而在文學作品中,作為偉大藝術家與作為反動說教者之間的矛盾、真理與謊言之間的鬥爭,日益尖銳地表現出來。這在《罪與罰》中也有所反映。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很貧困,為了還債,不得不受圖書商的勒索。1881年在貧病交加中死去。

美軍將領巴頓出生

巴頓(Geor8eSmithPatton),美國陸軍上將。畢業於西點軍校和陸軍軍事學院。早年在騎兵部隊服役。1916年參加對墨西哥的武裝幹涉。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與組建美國第一支坦克兵團。1940一1942年參加北非作戰,曆任坦克旅長、師長、軍長。1943年任第七集團軍司令,參加西西裏島登陸戰役。1944年6月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率第三集團軍轉戰法國、德國,迸至捷、奧邊境。1945年4月升為四星上將。德國投降後,任第十五集團軍司令兼巴代利亞總督。後死於車禍。

附錄:喬治.史密斯.巴頓1885年11月11日出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具有文韜武略的傳統家庭。18歲時進入私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學習,一年後獲得入西點軍校的保送資格。1909年6月,巴頓軍校畢業,隨即以少尉軍銜赴美國第一集團軍騎兵部隊服役。

1915年,巴頓調到潘興將軍手下做副官,得到潘興將軍的賞識,稱讚他"是一個真正的鬥士!"。1916年,潘興將巴頓提升為中尉,不到2年時間裏,他從中尉逐級升至上校。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巴頓隨美國遠征軍總司令潘興到了法國。11月,巴頓受命組建美國第一支坦克部隊,建立了裝甲兵的訓練學校,用法式輕型坦克組編成一支坦克旅,經過短暫而切實有效的訓練之後,巴頓率領自己組訓不久的坦克旅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聖米耶爾和和阿拉貢戰役。在戰鬥中,巴頓竟一個人開著坦克,衝入德軍防線內,差點送了命。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頓回到美國。此後20餘年裏,他大多在"和平的冷營裏"消磨時光,十幾次調動,等待戰爭的召喚。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麵爆發,美國麵臨戰爭。巴頓的軍事才能得到陸軍參謀長馬歇爾的賞識,認為他是能在戰場上戰勝快速機動的德軍的優秀將才。1940年7月,馬歇爾批準組建裝甲師,巴頓受命組建一個裝甲旅,並被晉升為準將。同年,巴頓被任命為第二裝甲師師長,晉升為少將。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之後,美國對德日意宣戰。1942年1月,巴頓升任第1裝甲軍軍長。11月,巴頓率領美國特譴隊4萬多名官兵橫渡大西洋,在法屬摩洛哥海濱登陸,經過74小時的激戰,終於迫使駐摩洛哥的德軍投降。北非登陸的成功,為盟軍順利地完成北非戰局部署創造了有利條件。隨後,巴頓被任命為美國駐摩洛哥總督。

1943年3月5日,巴頓臨危受命,接任被隆美爾擊敗的美第二軍軍長,他從到達第二軍的那天起,便全力以赴地整肅軍紀。迅速改變了全軍渙散的軟弱狀態。3月17日,麵目一新的美第二軍向德軍發起進攻,一路猛攻猛打,進展迅速,很快與英軍在突尼斯北部完成了對德軍的合圍。

突尼斯戰役不久,巴頓晉獲中將軍銜,升任美第7集團軍司令。1943年7月9日,盟軍發起西西裏島登陸戰役。巴頓率美第7集團軍攻取巴勒莫,隨後搶在蒙哥馬利之前拿下了墨西拿城。盟軍占領了西西裏島,德軍退到意大利本土。此時發生了巴頓打士兵耳光的事件,他因此被免去第7集團軍司令的職務。

1944年1月,巴頓被任命為第3集團軍司令,盟軍司令部利用德國人對巴頓的注意,讓巴頓在加來海峽的多佛設立一個司令部,誘使德軍誤認為盟軍將在加來登陸。6月6日,諾曼底登陸戰打響,第3集團軍作為第二梯隊登陸後,巴頓將第三集團軍編成若幹坦克群,命令部下"以盡快的速度,向一切可以推進的地方前進!"

巴頓不顧一切地向前猛衝,穿越法國,在歐洲平原上近乎瘋狂般的推進。當戰線迅速拉長,汽油供應不足時,他授意部下采取劫持、偷竊別的部隊油料等手段,想方設法找到汽油加速前進。1944年12月,巴頓率第3集團軍在阿登地區擊退德軍的大反撲,解救了被圍的盟軍部隊。1945年3月,巴頓再次搶在蒙哥馬利之前渡過了萊茵河。1945年5月初,巴頓的第3集團軍一直推進到奧地利邊境方才住腳。在9個月的推進過程中,巴頓部隊殲敵140餘萬,取得了驚人的戰果。4月16日,巴頓被晉升為四星上將。

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毆戰結束。巴頓被任命為巴伐利亞州軍事長官。隨後由於他的反蘇言論和姑息納粹分子的行為而被解出巴伐利亞州軍事長官和7集團軍司令的職務,改任有名無實的第15集團軍司令。

1945年12月9日,巴頓在外出打獵時突遇車禍而受重傷,12月21日在德國海德堡一家醫院辭世,享年60歲。

巴頓無疑是一代名將。他對目標的追求堅定不移。正如駐歐洲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將軍在戰後所指出的: "在巴頓麵前,沒有不可克服的困難和不可逾越的障礙,他簡直就象古代神話中的大力神,從不會被戰爭的重負所壓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曆次戰役中,沒有任何一位高級將領有過象巴頓那樣神奇的經曆和驚人的戰績。"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1918年11月11日,德國政府代表埃爾茨貝格爾同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煦在法國東北部貢比涅森林的雷東德車站簽署停戰協定,德國投降。根據協定,德國在15天內從法、比、盧、阿爾薩斯--洛林及萊茵河左岸地區全部撤軍,同時從土、羅、奧匈帝國及非洲撤軍,並交出5千門大炮、2萬5千挺機槍、3千門迫擊炮、1千7百架飛機、5千台火車機車、15萬節車皮和5千輛卡車。六小時後停火生效。《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的簽訂,宣告德、奧、土、保同盟國集團的徹底戰敗,第一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

1914-1918年發生的一次國際衝突,使歐洲大部分國家以及俄國、美國、中東和其他地區卷人戰爭。交戰雙方為同盟國(主要為德國、奧匈帝國和土耳其)與協約國(主要為法國、英國、俄國、意大利、日本,1917年起還有美國)。戰爭以同盟國的失敗告終。

至1910年,歐洲主要國家結成兩個潛在的敵對聯盟,以德國和奧地利為一方,法國、英國和俄國為另一方。1914年6月18日,一名塞爾維亞民族主義分子在薩拉熱窩刺殺了奧地利的斐迪南大公。隨即發生了一係列威脅、最後通碟和軍事動員,8月中旬終於在兩個聯盟間爆發了全麵戰爭。

德國長期以來準備在兩條戰線上進行陸地戰,即西線反對法國,東線反對俄國。在西線,其軍隊迂回繞過法國主要防禦部隊,向西穿過比利時南下,從而使英國由於烙守條約義務而參戰。德軍向南直撲巴黎。法國得到英國遠征軍增援,到11月才沿埃納河穩住防線,雖使巴黎幸免被占領,但卻使這一戰爭在法國領土上進行。由於現代大炮和機槍的巨大大力,戰爭迅速轉為消耗戰,西線出現了僵局,1916年索姆河與凡爾登的多次戰役以及1918年初德國的大規模反攻均未能打破這一局麵。

第一次世界大戰綜述:

交戰雙方的實力與戰略

普遍的兵役製和改進了的鐵路網,使大部分交戰國能迅即動員職業軍隊後麵的後備軍。在幾個月的時間內,德國把它的常備軍從七十九萬一千增加到五百萬;奧匈帝國從四十五萬增加到三百三十五萬;法國從七十九萬增加到四百萬;俄國從一百二十萬增加到六百萬。英國沒有大量的常備軍;十六萬英國遠征軍後來增加到九十七萬五千,包括自治領和殖民地部隊在內。

敵對的軍隊都組成相似的編隊,但編隊的規模不同。每個師從一萬二千人到二萬二千人不等。一個師通常由一位少將統率。兩師或更多的師編為一軍,由一位中將率領。兩軍或更多的軍成為一個集團軍,由一位上將率領。有些國家,特別是德國,以數字來表示軍隊的番號。集團軍、軍和師都有一個分成四、五個科的參謀部,通常包括後勤、情報、作戰、補給和訓練。

再往下分,一師包括兩個或更多的旅,每個旅由一位準將或旅長統率;一旅代表兩個或更多的團,每團由一位上校管轄;一團等於三個或更多的營,營的首長是一位中校;一營由四個連組成,每連由一位少校或上尉統率;一連由四個排組成,每排由一位中尉指揮。

大部分戰鬥是由步兵、騎兵和炮兵進行的,但技術進步產生了許多後勤部隊,它們等於並且常常超過前線部隊的數目。工業不發達的國家如奧地利和俄國,仍然信賴過時的戰爭觀念。

從十九世紀遺留下來的騎兵,隻在戰爭的最初幾個月起了較大作用。一個騎兵旅通常包括由九千二百名騎兵和九千八百匹軍馬組成的三個騎兵團。在那些時候,騎兵代表軍事上的精華。戴了華美頭盔,用矛和飛舞的馬刀衝鋒的德國槍騎兵,隻有密集的火力才能加以摧毀。法國和英國騎兵的進展也並不更好。由於機槍和榴彈的使用,不久就把馬匹轉移到比較安全的後方和用於運輸,使從前的騎士不得不默默無聞地徒步作戰。

炮兵由許多有四門到八門炮的炮兵連組成。三個到四個炮兵連組成一個炮群或炮兵營;兩個或三個炮群等於一個炮兵團。當時射程已經增加得很遠,炮兵能把炮彈射向遠非炮手所能看到的目標,因此飛機和氣球被用來測定敵方目標,並報告擊中和不中。

最初,德國人和奧地利人在大炮方麵勝過別國。德國埃森的克虜伯工廠和波希米亞的斯科達工廠,是整個歐洲最傑出的兵工廠。法國的七十五毫米炮是輕便的,機動的,並且是當時大炮中最快的,但這種三英寸的炮隻對無掩蔽的部隊有效。它不適宜於長距離炮擊,比不上威力很大的德國榴彈炮。此外,法國參謀部把炮兵看作是對步兵的次要的補充;他們認為,集體精神將更能補償技術上的不足。(法國的眼光並不比美國內戰時將軍們的眼光進步多少,他們把炮兵看作多餘的拖油瓶孩子。)

1914年,德國有三千五百門中炮和重炮,而法國的大炮則不到三百門。每一個德國的軍有三十六門一百零五毫米的榴彈炮,再加上十六門一百五十毫米榴彈炮。德國還有四千五百多挺機槍,而法國隻有二千五百挺。甚至在輕炮方麵也是德國占優勢,它有六千多門七十七毫米炮,而法國隻有三千五百門七十五毫米炮。

俄國對中歐強國的最大威脅,在於它有六百萬部隊,但是那個大吹大擂的蒸氣壓路機,開動起來效率很差。大都是文盲的部隊雖由勇敢的士兵組成,但他們由貴族和有錢的人組成的軍官團所受到的訓練很差,那些人的戰爭知識,還局限於使用軍刀和劍。另方麵,他們的貪汙本領卻是高度發展的。

由於俄國的遼闊的陸地麵積和不發達的鐵路係統,它的不利條件進一步增加了。它要進入海洋,則遭到冰塊或敵人巡邏艇的封鎖。前線常常缺乏火炮和機槍。很多士兵甚至沒有步槍--部隊作戰時。有些人的武裝往往隻有縛在一根棒上的刺刀。

1915年英國曆史家伯納德·佩爾斯訪問了前線,一位俄國士兵憂愁地說,"先生,你知道,我們除了士兵的胸膛外,沒有武器。"對此另一個士兵補充說,"先生,這不是戰爭;這是屠殺。"第一年,俄國傷亡人數共計二百萬。

所有體格健全的德國青年都要服兵役,合格的青年盡管他們家族有權勢,也無人能避免征召。需要服役兩三年的時間,依服役的部門而定,接著是五年半的正規軍後備軍。然後轉到戰時後備軍。這是第二後備軍,時間十二年;到三十九歲時轉到最後的後備軍戰時民兵,一直到他們的四十五歲生日為止。在這些人的後麵,是除在後方和安全地帶從事有限的任務外不適宜任何服役的男子部隊。

德國不象其他國家,它發展了一個由軍官和軍士組成的很有效率的核心,能把一大批新兵和後備軍組成一支優秀的戰鬥力量。戰爭爆發時,約有二百萬人結合在受過良好訓練的職業士兵組成的核心周圍。

在民主國家軍隊中感到陌生的德國軍官和士兵之間的密切友誼,是陸軍元帥馮·毛奇在十九世紀中提倡的,並由其繼任人繼續推行。德國軍官關心他們部隊的福利,就象他們關心保養上了油的機槍一樣。戰爭期間,當有些指揮官不必要地派士兵去送死時,德國將軍們卻是效率最高和最少浪費他們部隊的。

最初德國還在輕武器方麵占優勢。步兵用毛瑟槍裝備,這種槍很堅實、準確,甚至在今天也是在運動員中最流行的槍支。德國參謀部也懂得馬克沁機槍的戰略價值。

奧匈帝國有多種語言文字的不利條件。大部分軍官都是日耳曼人,但部隊中隻有百分之二十五的人能講德語。這個二元君主國既不關心,也不能團結它的形形色色的民族。奧地利的官方曆史非常坦率地承認,"往往排長本人也不能使他所收集的這一堆亂七八糟的人懂得他的話。"史裏芬計劃

1870年,路易·拿破侖皇帝的法國政府,由於對普魯士宣戰而自我毀滅。普魯士人在他們共同邊境的戰鬥中摧毀了法軍,然後長驅直入,包圍和攻陷了巴黎。為了消除任何未來的法國軍事威脅,新統一的德國並吞了阿爾薩斯,和包括要塞城市梅斯在內的洛林的一部分,使法國暴露於未來的入侵前麵。

法國軍事工程師於是以沿著一百五十英裏法德邊界的四個城市為中心,構築了一係列堡壘。東南從瑞士的堅不可摧的屏障阿爾卑斯山開始,堅固的混凝土堡壘從貝耳福、厄比納爾、土爾和凡爾登伸展開來。在厄比納爾和土爾之間設計了一個寬闊的缺口,作為準備敵人進入的巨大陷阱,然後用從掩護得很好的混凝土箱形掩體中發射的交叉火力加以殲滅。凡爾登以北約二十英裏,就是盧森堡、比利時和崎嶇的阿登森林。

麵對著這種難以克服的棱堡,從1891年到1906年任德國參謀總長的阿爾弗雷德·馮·史裏芬伯爵,設計了一個通過廣闊的比利時平原侵入法國的戰略。這個小小工業化國家,提供了有充分鐵路、公路、河流和運河的一條不費力的通路,而且它和法國的邊境是不設防的。史裏芬將軍對於比利時在列日和那慕爾麵向德國的設防據點感到憤怒,他抱怨它的軍事防禦旨在"......阻止德國侵入其領土,但它對法國的邊境卻不設防"。對於比利時擔心德國而不擔心法國的原因,這位將軍裝作不知道。

史裏芬這位能幹的戰略家,是軍事史上博覽群書的人之一。他從坎尼之戰中得到許多啟示,漢尼拔用包圍兩翼和後衛擊敗了較強的羅馬人。史裏芬將軍的相似的計劃集中在梅斯,這是一個最靠近法國邊境的德國城市,距離巴黎一百七十八英裏。

以這個築壘地區為樞軸,由七十九個師組成的右翼,將以閃電戰經過比利時進入法國,後麵馬上由戰時後備軍之類的第二後備軍跟上來。由八個師組成的較小的左翼,將留在法德邊界。象一扇巨大的旋轉門一樣,德國人在這個繞著樞軸旋轉的運動中,將一直橫掃到法國沿海地區,從北麵、西麵和南麵包圍巴黎,然後轉向東麵。

如果法國士兵離開他們的洛林要塞,把八個德國固定師趕向萊茵河,這樣就更好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東進的德國人將從後麵來攻打法國人。法國的要塞炮隻麵對德國,不能轉向西麵來對付從法國方麵進攻的德國人。

史裏芬製訂的戰略,包括一支十萬人的英國遠征軍"和法國人協同作戰"在內。考慮到俄國的原始鐵路係統會造成蝸牛般步伐的動員,史裏芬隻在東線安排十個師以推遲沙皇部隊的前進,直到法國被壓倒為止。在他臨終時,這位偉大的戰術家據說曾強烈要求:"戰爭一定會來......要加強右翼。"

他的繼任人毛奇將軍改變了這個計劃,以應付他認為是不同的情況。他不去加強右翼,反而減少右翼的實力三分之一,在左翼增加了八個師--此舉對法國是幸運的。由於其他障礙和延誤,毛奇縮短了以梅斯為樞軸而轉動的德國入侵戰線,以致他的部隊開到巴黎的東麵而沒有加以包圍。幾個星期後,當德國人企圖用正麵突擊攻占巴黎時,他們在馬恩之戰中被擊退了。進攻學派

盡管法國的堡壘係統在那時是最好的,越來越多的年輕軍官卻開始對於在參謀部占優勢的固定防禦戰略提出疑問。這個新的進攻學派找到了盧瓦佐·德·格朗梅鬆上校作為他們的代言人,他的觀點影響了於1912年升為參謀總長的約瑟夫·霞飛將軍。

這個進攻到底的學說在1914年初被正式接受了,並被稱為第十七號計劃,因為它是1870年以來被批準的第十七個計劃。這項計劃甚至不包含臨時湊合的土木工事和築壘的規定。格朗梅鬆上校明確而中肯地說:"對進攻來說,隻有兩件事情是必要的:了解敵人在什麼地方和決定應該怎麼幹。至於敵人想幹什麼是無關緊要的。"

初期的戰鬥經驗表明,第十七號計劃糟糕得很。法國軍隊以十九世紀最好的隊形出現在戰場上,戴了白手套、修飾得漂漂亮亮的軍官走在他們部隊前麵六十英尺,部隊則穿了暗藍色短上衣和猩紅色褲子。伴隨他們的是團旗和軍樂隊,以使敵人膽戰心驚。

目擊由此而造成的大屠殺的一位英國軍官回憶道:"每當法國步兵前進,整個戰線就立即完全被彈片所覆蓋,倒黴的士兵象野兔般地被打翻。他們都很勇敢,不斷冒著可怕的炮火衝鋒前進,但毫無用處。沒有一人能在向他們集中射擊的炮火中活下來。軍官們都是傑出的。他們走在部隊前麵大約二十碼,就象閱兵行進那樣安詳,但是到目前為止,我沒有看見一個人能前進五十碼以上而不被打翻的。"

第十七號計劃不久成為法國軍事史上凋謝的一葉。也許它的恰當的墓誌銘就是格朗梅鬆上校的彈痕累累的屍體,他是在一次輕率的步兵衝鋒中被殺的。花了生命和領土的可怕的代價,法國參謀部最後不得不承認,在現代戰爭中,防禦措施也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馬恩河會戰

陸軍設計和發展的德國複雜的鐵路係統,都派有軍官監督每一條線路。從鐵路區段到最短的支線,未經參謀總長批準,是不能鋪設或改動的。通向西部邊界的雙軌,每天可容五百五十列列車通過萊茵河的橋梁;在二十天內,他們用一萬一千列列車,運送了三百多萬人。在戰爭的最初兩周,每十分鍾,就有一列長長的運兵列車通過科隆的橋梁。

有一百二十多萬士兵將要形成橫掃比利時和盧森堡,進入法國的旋轉的一翼。雖然有史裏芬計劃,因為荷蘭的中立不能侵犯,這巨大的人流得通過一塊大約七十五英裏寬的地區前進。時間表不容許任何拖延--前進部隊按照規定必須在法國有時間充分動員之前把它壓倒。

但是,不攻克列日,侵入比利時是不能成功的,在這個堅強設防的入口的那一邊,橫著廣闊的平原和法國。有四條來自德國的鐵路線在這個戰略城市集中,然後扇形展開。列日建在橫跨默茲河的一個高高斜坡上,對所有的通道都一覽無遺。十二座威力強大的炮台--河的兩邊各有六座--把一塊直徑約十英裏的地區圍了起來。它們的相互支援體係受到各座炮台之間三英裏缺口的限製,但在需要時候派出機動部隊,被認為是有效的代替物。

8月4日早晨,德國前進部隊逼近默茲河上的維塞,正好發現橋已被炸毀,比利時士兵都聚集在西岸。統率兩個騎兵團和六個步兵旅的奧托·馮·埃米希將軍,立即選擇了一個適當的變通辦法。兩個騎兵團向南疾馳三英裏,涉水過河。維塞的比利時守軍生怕被圍,迅即朝南向列日撤退。傍晚,德國步兵也在維塞渡過了默茲河,向堡壘進發。

在德國人侵入的時刻,他們開始槍擊平民,以報複冷槍狙擊。人質都被兜捕起來處死;房舍遭到炮擊或燒毀。如果發展成為逐屋戰鬥,野炮立即把村莊夷平。毛奇寫信給康拉德將軍說,"我們在比利時的進軍肯定是殘忍的,但我們是在為我們的生命而戰,誰擋路,就必須自食其果。"

德國的戰略設想是幾乎不停頓地通過比利時,預計沒有或很少抵抗。在比利時存在八十三年中,阿爾貝國王的國家從未打過一次仗,並且因為它的安全有賴於作為一個"永久中立國家",軍國主義是被人看不起的。但是德皇威廉的戰爭恫嚇,迫使比利時政府在1913年采取征兵製,這一措施更加降低了人們對軍隊的本來不高的尊敬。直到1910年為止,軍隊甚至沒有一個總參謀部。

阿爾貝國王新動員的軍隊由十六萬五千人的部隊組成,其中大約半數部署在列日和布魯塞爾之間。比利時的戰略依靠列日和那慕爾的炮台推遲敵軍的前進,直到法、英軍隊能夠到來。列日指揮官熱拉爾·勒芒將軍,得到派來的後備軍的增援,使他的兵力達到四萬人,並奉阿爾貝之命,防守列日"到底"。

列日的築壘是由一位傑出的軍事工程師亨利·布裏亞爾蒙特將軍設計的,在1913年完成之前花了大約二十五年時間。它是由裝有裝甲炮塔的,形狀象平坦的三角形小孤山的鋼筋混凝土構成,擁有四百件武器,從機槍到八英寸大炮都有。這個結構本身的設計,是要經得起包括這種尺寸的炮彈的轟擊。三角形的每一角,都裝備著較小口徑的速射炮的炮塔。

每座炮台的周圍,都是三十英尺深的幹燥的深溝;加上強光的探照燈,以防止夜間的奇襲。這些燈和重炮一起,可以降到地麵以下,那裏有地下坑道把整個係統互相聯係起來。所有的大炮都俯視著由德國來的四條鐵路。勒芒將軍留下二萬五千名要塞部隊,派了一個師去加強位於掩護布魯塞爾的熱特河畔的阿爾貝國王的軍隊。

馮·埃米希仍然認為比利時人會不戰而降,派了一位使者打著休戰的旗幟,要求列日投降;否則的話,他宣稱,這座城市將遭到空襲。勒芒服從他的國王的命令,拒絕了。幾小時內,德軍大炮狂轟東麵炮台和城市本身,但僅僅削去一些混凝土而已。第二天,從附近科隆起飛的用內燃機推動的齊柏林飛船飛臨上空,丟了十三顆炸彈,炸死了九個平民。這樣,戰爭範圍開始有了新的擴大。

德軍隊潮湧般地反複衝鋒,特別對東麵的弗萊龍炮台和埃夫涅炮台,但是被火炮和機槍的聯合火力所擊退,炮台前的屍體堆積到齊腰高。所有默茲河上在列日南麵和北麵的橋梁都已被毀,企圖用浮橋渡過默茲河的部隊遭到炮火的掃射。

隻有德軍的一次突擊可算部分成功。當第十四步兵旅的指揮官被殺時,他的部隊遇到第二集團軍的副參謀長埃裏希·魯登道夫將軍,他立即擔任指揮。第二天夜間,魯登道夫率領他的部隊,經由弗萊龍和埃夫涅之間的缺口進入列日。但是炮台仍都在比利時人手裏;列日已被侵入,但還遠沒有被攻克。

對炮台連續進行炮兵和步兵的突擊都無效果,直到8月10日,那時馮·埃米希攻占了第一座炮台。二十四小時內,第二座炮台也陷落了。

德國人於是搬來一門大炮,它將使炮台化為瓦礫,並使舉世震驚。到那時為止,英國的十三英寸半的海軍炮,是這種炮中間最大的。但是克虜伯的軍械工人,設計了一門十六英寸半(四百二十毫米)的攻城榴彈炮,可以把一噸重的炮彈射到九英裏外。每顆穿甲彈有一個定時信管,隻在目標被穿透後才定時爆炸。這門榴彈炮是一種巨型炮,綽號"大貝爾塔",是照彈藥製造者的妻子貝爾塔·馮·克虜伯的名字命名的。(在以後的戰爭中,還出現一門驚人的巨型炮。)

到了8月16日,十二座炮台中的十一座遭到連續猛轟後屈服了。那天晚些時候,勒芒指揮部所在的隆森炮台,被直接命中而摧毀,他本人也被打昏。他同平民比起來,受到俘虜者的尊重對待。馮·埃米希拒絕取下他的軍刀,還接受代他帶個信給阿爾貝國王。8月20日,勝利的德軍開進布魯塞爾。

對勒芒的抵抗所引起的推遲,估計不一。英國軍事史家把受挫時間定為"四、五天"。其他資料提出,入侵者隻比預定時間晚一天或兩天。英國的官方曆史記載,"列日是丟失了,但由於推遲了德國的進軍,它對比利時的協約國的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坦能堡會戰

俄國同德國和奧匈帝國有一條共同邊界,延伸一千一百餘英裏。那時是俄國一個省的波蘭,形成一塊二百五十英裏寬的突出部,這個突出部向西突出二百英裏,在西部和西北部與德國毗連,在南部則與奧匈帝國鄰接。它的西部邊界離柏林隻有一百八十英裏。它的北麵是東普魯士,這塊八十英裏寬的德國領土夾在波蘭和波羅的海之間。俄國一次勝利的大規模進攻,就能把它同整個德國切斷。

哈普斯堡皇室還有一個易受襲擊的省份加利西亞,它的富饒土地被喀爾巴阡山脈同奧匈帝國的其餘地方隔了開來。東線交戰國家的戰略,都旨在適應這些地理條件。

在法國幫助下製訂的俄國軍事計劃,為兩種可能性作準備。如果德國先進攻法國,俄國就同時打東普魯士和奧地利的加利西亞。另一個計劃純粹是防禦性的,適用於德國最初向俄國強行推進。

奧軍也有兩個計劃。一個計劃是設想隻同塞爾維亞打仗,把奧地利六個集團軍中的三個集團軍用來進攻塞爾維亞,其餘三個集團軍用於加利西亞以擋住俄軍。另一個計劃是同俄國和塞爾維亞兩國作戰,在這種情況下隻派兩個集團軍進攻塞爾維亞,四個集團軍則駐守加利西亞戰線。

東普魯士由堡壘地帶拱衛,意在防止俄軍越過波蘭邊境前進。沿著維斯瓦河上遊和省會柯尼斯堡周圍構築了堅強的據點。穿過東部邊境就是五十英裏寬的馬祖裏湖,成為嚴格限製俄國進犯道路的天然障礙。奧地利利用喀爾巴阡山脈,從克拉科夫經過倫貝格(現在的利沃夫)到羅馬尼亞邊境,設置了築壘防禦工事。在俄國和它的波蘭省之間,在平斯克這個中心的周圍,都是普裏皮亞特沼澤,有三萬八千平方英裏的沼澤地、雜樹叢和幾條泥土道路。

德國的鐵路係統包括十七條通向東普魯士的路線,可以每天行駛五百列列車;這樣的係統可以在短時期運送一支龐大的軍隊。多條支線從幹線分叉到許多邊境地區,以迅速調動部隊應付突然事件。奧地利則造了七條鐵路線經由喀爾巴阡山脈通向加利西亞,每天的運輸量是二百五十列列車。俄國從主要內地城市到華沙隻有六條鐵路線,支線也太少,沒有什麼軍事價值。

為了攔阻來自西麵的入侵,俄國鐵路的軌距比德國所用的軌距寬。邊境地帶故意讓它成為被森林和灌木叢隔斷的半荒蕪荒地,未鋪砌的道路下大雨時就變成一片泥漿。由此而造成的一個結果,就是當俄軍走近這些邊境地區時,它的運動慢得象運貨馬車的速度那樣。這種運輸係統使已經轉動不靈的軍事機器無限的緊張。當沒有準備的俄軍經法國堅決要求,輕率侵入東普魯士,以減少德國對西線的壓力時,事情就將更糟了。

一直到1913年都擔任俄國參謀總長並將統率參戰軍隊的伊凡·吉林斯基將軍,向法國保證,動員後兩星期,八十萬俄軍就會作好戰鬥準備。到了8月中旬,有六十五萬多人已經準備就緒,這一業績使德國人感到驚愕和擔心。初期德國在西線的勝利,引起法國人連續懇求俄國打擊敵人。

戰爭爆發後僅兩天,法國使者莫裏斯·帕萊奧洛格就敦促他的主人在東普魯士發動攻勢。沙皇的伯父、總司令尼古拉大公,是一位專心致誌的親法者,他向大使保證說,"我甚至可以不等我的幾個軍全部集合。我一感到足夠強大,我就進攻。"可是,這位熱心的俄國人,忽視了為他們的軍隊準備充分的食物、補給或運輸工具。

吉林斯基的兵力共計三十個步兵師和八個騎兵師,分成兩個集團軍,由亞曆山大·薩姆索諾夫將軍和帕維爾·連年坎普夫將軍統率。連年坎普夫統率第一(維爾納)集團軍,薩姆索諾夫統率第二(華沙)集團軍,都以他們的城市基地命名。

為了侵入東普魯士,這兩個集團軍都必須走馬祖裏湖區域兩邊的固定路線,連年坎普夫沿著北部邊界前進,於8月17日越過邊境,薩姆索諾夫則預定兩天後尾隨前進,取道南部邊緣地區。

早些年代史裏芬在馬祖裏湖花了很多時間,在考慮對付這種類型調動的最有效措施。他命令,集中充分兵力對付最先出現的俄軍,然後進攻另一支軍隊。這一戰術十分出色地簡單,但在東普魯士統率德國第八集團軍的馬克斯·馮·普裏特維茨將軍,害怕作出決定。懦怯加上情報不確,使他錯誤地分散兵力,然後對連年坎普夫的第一集團軍進行正麵攻擊而不是進行側翼攻擊。這一戰役於8月20日在貢賓南(現在的古謝夫)附近展開;奧古斯特·馮·馬肯森的第十七軍首當其衝。連年坎普夫擔心被包圍,在他將要退卻之際,得悉德軍已經撤退。薩姆索諾夫同一天到達邊境,他的部隊和馬匹饑疲交加,他的第二集團軍顯然不適合立即投入戰鬥。

當薩姆索諾夫的部隊和他們筋疲力盡的情況被報告給普裏特維茨時,他不可理解地疑慮重重。那天晚些時候,他告訴兩位部下:"先生們,我想,你們從南方前線得知這個新消息的嗎?軍隊正在脫離戰鬥,退到維斯瓦河後麵去。"雖然有人力陳勝利是肯定的,也沒有用處。普裏特維茨厲聲說,這是最後的決定,他說完就走了。與此同時,馬克斯·馮·霍夫曼上校草擬了一個進攻計劃給普裏特維茨的參謀長瓦爾德澤伯爵,即打擊薩姆索諾夫的左側翼。三個師將從貢賓南撤出,以加強當地部隊。

在動員的第一天就被指派為第八集團軍作戰軍官的霍夫曼,明顯地比他的同僚高明。他是參謀部的俄國問題專家,他講讀俄語都很流利。多年來他積累了關於他的敵人的豐富知識,特別是連年坎普夫和薩姆索諾夫之間的對立。日俄戰爭期間,霍夫曼曾以官方觀察員的身份在場,那時他無意中目睹一場難忘的吵架。在滿洲沈陽火車站的月台上,兩位怒目相視的俄國指揮官正在互相破口大罵。突然間,他們揮拳打了起來,直到一方把另一方打倒在地。(勝利者薩姆索諾夫曾引起這次爭鬥。當他的打得筋疲力盡的西伯利亞哥薩克人被迫放棄一座有價值的煤礦給日本軍隊時,連年坎普夫一再不顧要他以騎兵師去支援的命令。)霍夫曼猜測,連年坎普夫又將拒絕援助薩姆索諾夫,這次他將在貢賓南地區逗留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