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11月4日 第一章 國內

1902年斯賓塞《女權論》譯成在我國出版

1902年11月4日,英國社會學家、哲學家、不可知論者赫伯特·斯賓塞所著的《女權論》由馬君武翻譯,載於當日出版的《斯賓塞女權篇達爾文物競篇合刻》中。《女權篇》是中國近代翻譯、出版的第一本關於婦女問題的譯著。

斯賓塞運用西方資產階級的人的"自然權利"學說和進化論觀點論證男女平等、男女同權的道理;反對在社會上和家庭中對婦女實行專製,把對待婦女態度如何,作為衡量一國文明進步程度的尺度之一。最後,主張婦女應有參政的權利等。

1903年黃興、宋教仁等創建華興會

1903年11月4日,是革命黨人黃興30歲生日,友人劉揆一、章士釗、秦毓鎏、宋教仁、陳天華、彭淵洵、翁鞏、柳聘農、周震鱗、胡宗畹等11人在長沙保甲局巷彭淵洵家中設觴為他祝壽。在壽宴上,他們商定建立反清革命組織華興會,推黃興為會長。擬定華興會在長沙聯升街設立機關,為了避免官方的注意,這個機關對外是"興辦實業"的"華興公司",華興會的骨幹都是公司的股東,入會者均稱"入股",股票即為會員證。會員通訊也都用商號作為化名。

華興會提出"驅除韃虜,恢複中華"的口號,又與會黨首領馬福益建立同仇會作為聯絡會黨的組織,準備11月在長沙起義。未發事泄,署湖南巡撫陸元鼎下令搜捕,黃、宋等逃亡日本。次年中國同盟會成立,會員相繼加入,華興會遂停止活動。

1913年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

1913年11月4日,為進一步掃清複辟帝製的障礙,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並取消國民黨籍議員資格,收繳其議員證書。

自從國民黨在國會選舉中獲勝之後,袁世凱一直深感不安。他扶持、利用進步黨,打擊反對派國民黨。10月14日,《天壇憲法草案》脫稿,對總統權力頗多限製,令袁世凱大為不滿,強令修改,但由於憲法起草委員會中國民黨議員占多數,故並未采納袁世愷所提各項要求。30日,憲法完成3讀,並於11月3日提交憲法會議,準備公布。

袁世凱以大總統身份,於11月4日以京師大學堂戒嚴處查獲李烈鈞與國民黨議員數十封往來密電為由,借口國民黨參與叛亂,下令解散國民黨。下午,北洋軍警即查封國民黨本部。5日又包圍國會,收繳國民黨籍議員的證書、證章。2天之內被收繳證書、證章的議員達430餘人,超過國會半數,致使國會因不足法定人數而停閉。10日,憲法起草委員會自行解散。12日,袁世凱政府下令,取消各省議會中國民黨議員的資格。14日,參議院議長王家襄、會議院議長湯化龍聯合發表聲明,宣布國會停會。26日,袁世凱組織禦用的政治會議,以篡奪國會的職權。1914年1月10日,袁世凱宣布解散國會,將議員資遣回籍。2月28日,袁世凱又下令解散各省議會。

1930年閻馮通電下野中原大戰結束

1930年11月4日,閻錫山、馮玉祥通電下野,至此,曆時7個月的中原大戰結束。大戰中,蔣介石與閻、馮、李雙方投入兵力多達110萬,傷亡30餘萬。戰線東起山東,西至襄樊,南迄長沙,綿延數千裏,戰火席卷中原大地,生靈塗炭,不可勝計。

由於桂係在此之前的蔣桂戰爭中失敗,在中原大戰時已無能為力,因此東北張學良的態度成了雙方勝負的重要砝碼。蔣介石對張學良誘以海陸空軍副總司令的頭銜,1930年9月18日,張學良通電擁蔣,並率東北軍入關,在閻馮聯軍背後發起進攻,閻馮聯軍迅速瓦解,閻馮被迫通電下野。

一九三○年四月,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聯合發動的反對蔣介石的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規模最大的軍閥混戰。本文所述,主要是敘述蔣、馮、閻之間的合作和分裂的一些事實,西北軍在隴海、平漢線對蔣軍作戰的經過,以及西北軍總崩潰的結局。至於其它方麵的情況,隻就與上述問題有重要關係的事實或多或少地提到一些,不可能作詳盡的敘述。

一、蔣馮閻之間的合作和分裂

在一九二七年寧、漢分裂的時候,馮玉祥與蔣介石在徐州會議的結果,表示與蔣介石合作,同時也就是放棄了聯俄、聯共革命的道路,跟著蔣介石走上反革命的道路,這就給了蔣介石很大的支持。這年八月,蔣因內部矛盾,曾經一度下野東渡日本,馮玉祥除分電國民黨中央及國民政府促蔣複職外,並約同閻錫山聯名電蔣請其主持北伐大計。蔣回國複職後,深感進一步拉馮的必要,在他一次到開封與馮會晤的時候,和馮結拜為換譜弟兄。在北伐戰爭後一個階段,蔣和馮在鄭州、柳河、新鄉、黨家莊等處數度晤麵,並且每次都進行了長時間的密談。在當時,蔣、馮都擁有雄厚的兵力,在蔣看來,馮對他的擁戴,不但在軍事上增加了聲勢,更為重要的是,在政治上提高了他的威望。在馮看來,蔣介石既有中央政府的憑借,隻要與蔣靠攏,則一切困難和問題就會得到他的幫助。所以在這段時期內,蔣、馮之間一直保持著密切合作的關係。在北伐軍事結束以後,馮為了表達對蔣擁戴之誠,甚至要在鄭州為蔣鑄造銅象(經左右勸阻未果)。蔣對馮也是推崇備至,蔣的代言人吳稚暉有一次給馮的電報中,譽馮為"一柱擎天,唯公有焉"。

他們這種相互利用的結合,隨著形勢的發展,逐漸地發生了變化,最後終於走向分裂。分裂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一是河北省和北平、天津兩市地盤的問題。在北伐戰爭最後階段,馮派鹿鍾麟指揮韓複榘等部戰勝奉軍,進兵河北,直取平津。因鹿和韓都是河北人,鹿在一九二四至一九二六年期間,又是北京的實際統治者。他們都抱著打回老家、取得地盤的迫切要求。馮以長期局促於西北瘠苦之區,更是早就有了向外發展的打算。他還曾對人說過:"我們連個海口也沒有,向國外購買一些軍事裝備,真是太不方便。"雖然這時蔣介石已將山東省的地盤許馮,但膠東和濟南都在日軍占領控製之下,是一個殘缺不全的省分,遠非河北、平、津可比。當時馮認為他的軍隊在河北打退奉軍付出的代價最大,論功行賞,應該把河北、平、津分配到自己名下。不料在一九二八年五月間蔣介石到石家莊與閻錫山會麵之後,卻使馮的希望落了空。原來蔣、閻在石家莊會麵的時候,他們對馮有一個共同的感覺,認為馮的軍事力量過於強大,對他們是一種威脅。特別是閻和馮都希望向河北、平、津發展,他們之間的利害衝突更為尖銳。蔣和馮之間,雖然暫時還沒有直接的利害衝突,但蔣這時已經有了統治全國的野心,他惟恐馮的勢力發展過快,將來難於控製,所以閻錫山就趁著蔣來和他商議戰後北方問題的機會,使出了陰險毒辣的手段,企圖把馮打擊下去,並借此向蔣討好。當他們談到馮的時候,閻對蔣說:"請你翻開曆史看看,哪個人沒有吃過馮的虧?"這句話正好觸動了蔣的心事。他們經過計議之後,蔣便秘密決定把河北省和北平、天津兩市的地盤都分配給閻。後來蔣為了對馮敷衍,把北平市長一職給了馮的部屬何其鞏,但是北平警備司令張蔭梧和北平市公安局長趙以寬都是閻的人,實際上統治北平市的人卻是兼任平津衛戍總司令的閻錫山。在河北省和平、津兩市地盤分配問題尚未揭開之前,蔣還征求過馮的意見。馮對這類問題,向來不肯直接了當地說出自己的真正意圖,唯恐別人說他是爭權奪利。他表示一切以蔣的意旨為意旨,以示對蔣的尊重。蔣便趁勢說出把河北、平、津交閻的主張。他的理由是:第二集團軍擁有魯、豫、陝、甘、寧、青六省,已不為少;第三集團軍才不過冀、晉、察、綏四省,並不為多。況且平、津兩地外交關係複雜,不易應付,萬一發生意外,難保不造成第二個濟南慘案。他認為馮性情剛直,不宜於外交折衝,故以交閻應付為宜。馮對蔣的話不便當麵表示異議,問題就這樣決定下來。這個問題解決之後,馮在新鄉給部隊講話,提出"地盤要小,軍隊要少,工作要好"的口號,是說漂亮話,也是發牢騷,其實在這一問題上,馮的內心對蔣、閻是極為不滿的。這是蔣、馮關係發生變化的第一個因素。

第二個因素是軍隊的編遣問題。一九二八年七月,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在北平湯山會商東北問題和裁兵問題,馮在前往北平路過保定的時候,為了迎合蔣介石的心理,同時也為了收攬人心,發出一個歌(七月五日)電,提出了統一軍權、收縮軍隊、減輕民困和廢除不平等條約等主張。在湯山會議時,他又重申了這些主張,並望各方促其實現。在會議之後,他於八月一日到達南京,並且發表談話,認為北伐軍事結束,各軍事首腦人物都應到中央供職,以加強中央政府的力量和威信,使國家能夠達到真正的統一,所有總司令、總指揮等名義均應一律取消,以改變過去分裂割據的局麵。他這些主張,仍然表現了對蔣介石的支持。這時閻錫山看到馮的言論和行動與蔣靠得很緊,估不透他們意之所在,所以在沒有摸清底蘊以前,雖經蔣、馮迭電催促入京,他總是推說有病,遲遲不肯就道,一直遷延到十二月中旬才到南京參加了編遣會議。而馮在南京則早已接受了行政院副院長和軍政部長的職務,實踐了在京供職的主張,並且保持了與蔣合作的關係。

在編遣會議正式開會之前,蔣介石提出了一個全國共編五十個師的指標(東北除外),要大家進行討論。馮對軍隊的編遣,首先提出一個編遣準則,即:"強壯者編,老弱者遣;有槍者編,無槍者遣;有訓練者編,無訓練者遣;有革命功績者編,無革命功績者遣。"他並根據這個準則提出一個方案,即:第一、第二集團軍各編十二個師,第三、第四集團軍各編八個師,其它不屬於各集團軍的軍隊共編八個師。原來他認為第二集團軍兵員最多,素質最好,訓練最精,戰功最大,論道理應該多編幾個師;可是他又考慮到,如果按照自己的編遣準則,第二集團軍應編的人數就要占第一位,就要超過第一集團軍,必然得不到蔣介石的支持,而且會影響到與蔣合作的關係,所以他的方案是,把第一、二兩集團軍拉平,把閻、李的第三、四兩集團軍和其它雜軍壓低,以為這樣就可以蔣、馮的團結為中心,控製其它方麵,這是馮的天真的想法。殊不知蔣此時對馮已有戒心,決不願馮的力量與自己相頡頏;況且蔣早有剪除異己的陰謀,因此,蔣對馮案采取了不置可否的態度。閻錫山看透了蔣的意圖,便提出另一方案。

這個方案是:第一、二、三、四集團軍各編十一個師,另設一個中央編遣區,亦為十一個師。不言而喻,這個中央編遣區,當然要由蔣介石掌握。這個方案,表麵上是抬蔣壓馮,而骨子裏還有著離間蔣、馮關係的作用。蔣看到閻案於己有利,看不透閻要借著這一方案來拆散馮和他合作關係的陰謀,故授意何應欽積極支持閻案。李宗仁和白崇禧對此案亦表同意。

因李、白與蔣的矛盾當時已達表麵化,隻是因為懼怕蔣、馮的團結,故不敢發動,他們當然同意閻的帶有離間蔣、馮陰謀性質的提案。在編遣會議正式開會之前,馮案受到多數的反對,而閻案遂得以通過。馮遭此打擊,在正式開會時,即稱病不再出席。而閻在這時便到處說馮的壞話,說他如何反複無常,如何不講信義,使馮陷於孤立。

馮托病不出,召鹿鍾麟到南京,擬令其代理軍政部長,以便於借故離開南京。但因鹿是常務次長,不能代理部務,馮亦無如之何。蔣介石雖明知馮是托病,但也曾兩度偕宋美齡親往探視慰問,以示關切。還有一次,馮正在和部屬談話,忽報孔祥熙來訪,馮立即臥床蒙被,呻吟不止。當時外邊很多人都說馮患的是"心脖"。

馮這次在南京,本想與蔣能有進一步的結合,以便在國民政府占一個重要的地位,同時在蔣的支持下保持自己的強大實力,以形成內外呼應之勢。不料在編遣會議上遭到失敗,使他看清了不可能再和蔣介石合作下去,於是在一九二九年二月五日以養病為借口離開南京,前往豫北輝縣之百泉村。這是蔣、馮分裂公開化的表現。

桂係的李、白看到蔣、馮關係破裂,認為反蔣時機成熟,就先從湖南下手,罷免了非其係統的魯滌平,蔣、桂戰爭已到一觸即發的地步。李、白派代表溫喬生到百泉謁馮,馮毫不猶豫地表示共同倒蔣。不久,邵力子銜蔣命到百泉促馮入京,馮則表示願辭職出國留學,以備異日效力黨國,並希望軍政部長一職由鹿鍾麟代理,謝絕了南京之行。三月下旬,馮抵華山;邵力子和賀耀祖先後赴華山訪馮。這時,蔣因桂係對他公開決裂,請馮出兵援助,並提出以行政院長及湖北、湖南兩省主席為條件。馮表示:論公論私,都不能使蔣獨任其艱,決出兵十三萬相助,隨即派韓複榘為總指揮,著手進行軍事部署。但是,馮的軍事行動,究竟是援蔣還是助桂,對外並未表示明確的態度,而實際上馮的計劃是:把蔣、桂之爭看作一個大好機會,先作壁上觀,待一敗一傷,再收卞莊刺虎之利。不料李明瑞的倒戈,使得桂係很快遭到失敗。馮的計劃不但落了空,而且弄巧成拙,給自己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後果:由於韓複榘部遲遲不進,不但失掉了奪取武漢的時機,而且在蔣、桂兩方看來,都認為馮無助己的誠意,馮反而落得兩麵不討好。特別是蔣借著韓複榘帶兵南下的機會將韓召至漢口,對他進行了收買,為爾後韓、石倒馮投蔣伏下了張本。

一九二九年五月間,韓複榘聯合石友三叛馮投蔣。馮痛心韓、石叛變,對蔣已到了勢不兩立的地步,於是有親赴山西拉閻反蔣的行動(當時對外表示與閻聯袂出洋,實係故放煙幕)。本來馮、閻之間早就有過不少的矛盾。如:一九二五年馮的國民軍與奉直聯軍作戰失利時,閻曾派兵在天鎮、大同等處截擊,使國民軍遭受很大損失;還有前麵所述河北、平、津地盤問題;編遣會議提案問題等等。馮一向對閻沒有好感,但是為了達到打倒蔣介石這一目的,不得不冒險去山西拉閻,不料目的沒有達到,反被閻軟禁起來。不久,閻看到馮的將領與蔣恢複了往來,惟恐不利於己,又騙馮命令宋哲元等於一九二九年十月十日發動了反蔣戰爭。由於閻的背約,致宋等很快地遭到失敗。馮屢次受閻之害,對閻恨之刺骨;但在被軟禁的情況之下,又不能和閻翻臉。當時馮的想法是:隻有拉閻下水(指聯合倒蔣),自己才有出路;把蔣打倒之後,回過頭來收拾閻,那就容易得多了。所以馮在這一時期,把全付精力都用在設法拉閻倒蔣的問題上。

一九二九年十二月,馮召鹿鍾麟由天津秘密到他被軟禁的所在建安村,對鹿麵授機宜,令其回陝代理總司令職務。鹿到了西安,立即按照馮的指示提出了"擁護中央,開發西北"的口號,並密派代表赴南京往見何應欽。鹿對他的代表說:"蔣介石是我們的敵人,閻錫山是我們曆史上的仇人;敵可化為友,仇則不共戴天。"他的代表與何應欽見麵時,何為了拉攏西北軍以消滅閻錫山,對鹿表示好感,希望鹿不要再上閻的當,並說:"隻要西北軍一經表明打閻的態度,馬上可以獲得中央的接濟。"鹿既與南京拉上關係,便開始計劃與韓複榘、石友三聯合起來攻打山西。在鹿看來,晉軍力量不大,而且是長於守而短於攻,在進攻山西時,隻要不攻堅城,僅以少數兵力予以監視,以主力直取太原,勝算是滿有把握的。

鹿在密派代表赴南京見何的同時,並派聞承烈、李火斤去河南與韓複榘、石友三取得聯係。韓電鹿表示:閻錫山好用權詐,搬弄是非,如不把他打倒,國家就不會太平。鹿即複電備致讚揚之意,並說:"我弟如舉兵入晉,兄願聽弟指揮。"石友三部自從由安徽移駐豫北,主要靠韓的接濟,正在伺機取得一個地盤,對於聯合攻打山西,當然表示同意。鹿和韓、石的這些電報,均被閻的無線電台收聽譯出,閻得此消息大驚,感到對馮的軟禁已無作用。同時,閻亦感到二、四兩集團軍已被蔣打敗,而自己又曾經參預過唐生智反蔣戰爭的策劃,蔣介石遲早要和他算帳。而且這時各方代表都在太原進行反蔣活動,一致對他表示擁護,如再遲遲不表明反蔣態度,一旦西北軍聯合起來向山西進攻,自己就會陷於十分不利的地步。

於是親自去建安村訪馮,表示堅決與馮合作,共同討蔣。閻迎馮至太原後,立即會同馮與桂係代表以及各雜牌軍的代表對討蔣聯軍的組織係統和作戰方略進行了會商,大體決定之後,馮即於一九三○年三月十日由山西返回潼關。

二、戰爭發展的基本情況

討蔣聯軍的組織係統和作戰方略是:(1)閻錫山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總司令,馮玉祥、李宗仁為副總司令,以劉驥為總參謀長(在戰爭後期,馮又以劉驥兼任新編第一軍軍長。

原擬設聯軍總部,後因故未設);(2)桂軍為第一方麵軍,由李宗仁統率,出兵湖南,進趨武漢;(3)西北軍以第二方麵軍,由馮玉祥統率,擔任河南省境內隴海、平漢兩路作戰任務,分向徐州、武漢進攻;(4)晉軍為第三方麵軍,由閻錫山統率,擔任山東省境內津浦、膠濟兩路作戰任務,與第二方麵軍會攻徐州,然後沿津浦線南進,直搗南京;(5)石友三為第四方麵軍,以主力進攻濟寧、兗州,以一部協同第三方麵軍會攻濟南;(6)內定張學良為陸海空軍副總司令(並擬定東北軍為第五方麵軍),積極爭取共同討蔣。四川的劉文輝和湖南的何鍵,經聯係後,亦準備分別予以各方麵軍之任(內定劉為第六方麵軍,何為第七方麵軍)。為了鼓勵非直屬部隊的將領,任命石友三為山東省主席,萬選才為河南省主席,孫殿英為安徽省主席。在這以後,又加派樊鍾秀為第八方麵軍總司令。

馮玉祥於三月十日由山西回到潼關。十三日接到吳稚暉由南京發來的電報,勸馮屏棄幹戈,以堅苦卓絕之精神努力建設,成功必不在禹下,雲雲。馮即親擬複電,其原文是:"頃接先生元電,回環讀之,不覺啞然失笑。假如玉祥不自度量,複先生一電,文曰:'革命六十年的老少年吳稚暉先生,不言黨了,不言革命了,亦不言真理是非了,蒼髯老賊,皓首匹夫,變節為一人之走狗,立誌不問民眾之痛苦,如此行為,死後何麵目見先總理於地下乎?'等語,豈不太不好看乎?

請先生諒之。"這個電報雖以遊戲筆墨出之,卻表明了與蔣介石徹底決裂、毫不妥協的態度。

三月下旬,馮在潼關組成了陸海空軍副總司令部,以張維璽部為第一部,由陝南出荊紫關,經內鄉、魯山進出平漢線;以孫良誠部為第二路,龐炳勳部為第三路,由隴海路進出鄭州;以宋哲元部為第四路,孫連仲部為第五路,分別由陝西、甘肅、寧夏、青海陸續向河南進發;以萬選才部為第六路,沿隴海線向開封、歸德前進;將各部騎兵集中編為騎兵集團軍,由鄭大章指揮進出豫東、皖北,配合步兵作戰;以劉鬱芬為後方總司令(以後又兼代陝西省主席),負責陝、甘、寧、青一切後方事宜。這時,西北軍的兵力共有二十六萬餘人,馮決計全部動員開赴前線,以便聯合各方力量,對蔣介石集團進行一次破釜沉舟的決戰。

四月一日,馮在潼關就陸海空軍副總司令職(閻錫山同日在太原就總司令職),任鹿鍾麟為前敵總司令,進駐鄭州部署前方軍事,隨令各路大軍陸續東下。先是河南省主席韓複榘看到馮玉祥發動討蔣,河南勢將首當其衝,他既不願也不敢對馮軍作戰(一方麵是不忘馮從前對他的好處,另一方麵是怕自己的部下倒戈投馮),又不願附馮打蔣,乃向蔣介石請求率部開往山東境內抵禦晉軍,蔣從其請,韓即於三月下旬率部東撤(東撤時,他的騎兵師張德順部乘機回到西北軍),故西北軍得以兵不血刃,順利地占領了洛陽、鄭州等重要城市,萬選才部乘勢東進,旋即占領開封、歸德,萬即接任河南主席。四月中旬,馮軍第一、二、三各路分別進至平漢路以西之淅川、內鄉、葉縣一帶及隴海路西段之洛陽、鄭州一帶。晉軍孫楚、楊效歐、關福安各部及大部炮兵,由徐永昌、楊愛源指揮經鄭州轉往豫東蘭封一帶。駐驥南、豫東和皖北的石友三、劉春榮、萬選才、劉茂恩和孫殿英等部均歸其指揮。在津浦線方麵的晉軍,由傅作義、張蔭梧分任指揮,進出德州、濟南。

這時,蔣軍方麵的部署是:以韓複榘為第一軍團總指揮,拒守黃河南岸,以阻津浦路晉軍南下;劉峙為第二軍團總指揮,分防徐州、碭山、宿縣;何成浚為第三軍團總指揮,分防平漢路許昌以南各地;陳調元為總預備軍團總指揮,與馬鴻逵部布防於魯西濟寧、曹州,拒止石友三部。此外,並以楊虎城部警備南陽一帶,範石生部警備襄樊一帶。

五月一日,閻錫山、馮玉祥會於新鄉,三日同車到達鄭州。閻、馮會談結果,一致認為當前形勢十分有利:桂係的李、白對討蔣軍事已準備就緒,即將開始行動;東北的張學良,雖然暫時不能出兵,但已允為彈藥之助;汪精衛複電表示同意合作,共舉大事;各友軍均願戮力同心,反蔣到底。從總的形勢看,時機已經成熟,應即積極準備進攻。他們對此次大舉討蔣信心很強。閻到鄭州的第二天,即在鄭州之碧沙崗烈士祠召開軍事會議,對整個作戰方略又作了進一步的研究和具體的部署:以徐州、武漢為第一期作戰目標,分由津浦、隴海、平漢三路進攻。津浦路由第三方麵軍擔任,以徐州為目標采取攻勢;隴海、平漢兩路,因第二方麵軍由西北東調,集中需時,暫時采取攻勢防禦。隴海線以第三方麵軍為主力,孫殿英、萬選才、劉茂恩、劉春榮等部及石友三之一部均歸第三方麵軍前敵總指揮徐永昌直接指揮調遣;平漢線以第二方麵軍為主力,由樊鍾秀部配合作戰。在平漢路以東,隴海路以南的三角地帶,設防於蘭封、木巳縣、扶溝、許昌之線。以第二方麵軍第四、五兩路軍約十萬兵力為機動預備隊,控製在通許、尉氏、鄭州、洛陽等處,以策應各方。蔣軍主力如進攻津浦線,這支軍隊即長驅蚌埠,以威脅蔣軍後路;如蔣軍主力由平漢線進攻,這支軍隊即轉向武勝關,策應兩路正麵部隊,以轉移攻勢。計議既定,閻即加委鹿鍾麟為二、三方麵軍前敵總司令,徐永昌為副總司令,以便統一指揮隴海線方麵的作戰。會後,馮的摹僚某對馮說:"看情形,晉軍意在包打徐州,長驅南下,搶先占領南京,借以樹立閻的威信。"馮說:"那好極了,就怕他們包不了,那時再看我們的。"蓋當時有不少人認為晉軍善於防守戰,而對於大兵團的進攻作戰則缺乏經驗。

閻錫山於六日返回太原,馮亦回洛陽,臨行時閻對馮說:"大哥這裏有什麼困難,請隨時吩咐,不要客氣,我一定竭力辦理。二三兩方麵軍是一家人,我希望做到有苦共嚐,有福同享。"閻、馮這次會晤後,馮對部屬極力稱讚閻真誠合作的態度,對大局前途充滿了樂觀的情緒。隨著鄭州會議,中原大戰便揭開了它的序幕。

(一)隴海線的序戰

整個戰局的形勢是,隴海線位置在全局的中央,津浦、平漢是它的左右兩翼。因此,雙方都把主要兵力使用在隴海線方麵,因為這一方麵的得失勝負,對整個戰局將會發生決定性的作用。

在整個戰爭過程中,蔣介石使用在這一方麵的部隊,如劉峙、顧祝同、陳繼承、蔣鼎文、熊式輝、王均、楊勝治、陳誠、衛立煌、葉開鑫、秦慶霖、張礪生、張治中、馮軼裴等部,都是蔣的精銳部隊。閻、馮使用在這一方麵的部隊,有晉軍的孫楚、楊效歐、關福安三個軍及優勢的炮兵部隊;有西北軍的孫良誠、宋哲元、孫連仲、吉鴻昌等部及鄭大章的騎兵集團,也都是戰鬥力相當強的隊伍。所不同的是,蔣介石掌握了鐵路和航運的交通線,軍運迅速,在短時期內即可調動和集中大部兵力於戰場,糧秣彈藥的補給也很便捷,且士兵無長途跋涉之勞,可以保持飽滿的精力。西北軍就不然,在發動反蔣戰爭的開始,除孫良誠、宋哲元、龐炳勳等部分布在關中平原,距隴海路較近,比較容易東調外,駐在陝南的張維璽、劉汝明部,就需要經過山嶽地帶,而且受到襄樊一帶蔣軍的牽製。至於遠在甘、寧、青的孫連仲部,全靠徒步行軍,就更需要較多的時間。這都是遠遠比不上蔣軍的。

從五月上旬開始,閻馮聯軍以石友三為左路,由考城向菏澤、定陶搜索前進;以萬選才為中路,孫殿英為右路,分別由歸德、亳州向碭山、徐州搜索前進。徐永昌、楊愛源(他們是第三方麵軍的前敵總、副司令,在隴海線作戰歸馮玉祥、鹿鍾麟節製指揮)指揮的三個軍及炮兵部隊開到隴海線之後,徐即設司令部於蘭封,並以大部兵力策應萬、孫兩部。

五月十一日,雙方開始大規模的接觸。因蔣軍來勢甚猛,且有空軍配合作戰,激戰數日,萬、孫兩軍逐漸不支,節節後退,孫部退往亳州,萬部退至歸德附近。蔣軍以顧祝同、陳繼承、陳誠等師乘勝進攻,蔣介石於十五日親赴馬牧集督戰,並以教導第一師圍攻歸德。適於這時,劉茂恩(劉鎮華的胞弟)因不滿閻、馮而投蔣,以開會為名,誘捕萬選才於寧陵,萬部即陷於包圍之中,歸德被蔣軍攻破,師長萬殿等被俘。其餘部隊由石振清指揮突圍西撤,代理萬選才軍職。這樣一個突然的變故,立即造成了軍事上極大的混亂。首先是原由劉茂恩防守的寧陵、睢縣入於蔣軍掌握。晉軍的楊效歐部(劉茂恩歸楊指揮)、孫楚部都受了一定的損失,而關福安部在混亂中失去掌握,損失尤大。蔣軍占領歸德後,其先頭部隊複乘勝占領歸德以西的柳河車站,蔣鼎文部亦逼近木巳縣,企圖與蔣軍正麵部隊配合圍攻蘭封。至此,退往亳州的孫殿英,遂與友軍失去聯係。魯西方麵的石友三部亦被陳調元部所阻,不能前進。由於劉茂恩的投蔣,戰爭一開始就遭到了極大的挫折,從而打亂了預定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