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1月25日 第一章 國內
1月25日是王稼祥同誌逝世日
王稼祥(WangJiaxiang1906.8.15~1974.1.25)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副部長(1949.10~1959.9)。安徽涇縣人。1925年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8年在蘇聯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回國後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幹事、中央黨報委員會秘書長、《紅旗報》、《實話報》總編輯。1931年去中央革命根據地,任蘇區中央局委員、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主任、當選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人民委員會外交人民委員、紅軍總政治部主任。1934年當選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後增選中央政治局委員。長征時期為中央三人軍事指揮小組成員之一。曾任中共中央駐共產國際代表(1937~1938)。1938年回延安,曆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總政治部主任、八路軍軍政學院院長、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員、城市工作部部長、宣傳部代部長。在此期間當選候補中央委員、中央委員。1949年7月參加以劉少奇為首的中共代表團到蘇聯訪問,商談籌建大使館事宜。建國後,擔任首任駐蘇聯大使(1949~1951)、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1951~1966)。任職期間,參與了黨中央、國務院對外工作方麵的許多重大決策,參加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談判和簽訂,是劉少奇率領的出席蘇聯共產黨第19次代表大會的中共代表團成員。1953年兼任中共中央國際活動指導委員會主任。1954年出席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的日內瓦會議。出席蘇聯共產黨第20次代表大會。1956年當選中央委員和中央書記處書記。60年代初,根據當時國內外情況,提出適當調整對外政策和策略的四項建議:(1)發表聲明,正確全麵地闡明我國的對外政策是和平外交政策;(2)對外有必要采取緩和的方針,避免加劇緊張局勢;(3)在國際鬥爭中注意策略,對孤立和分裂中國的圖謀保持高度警惕;(4)對外援助必須實事求是,量力而行。
附錄:
王稼祥,1906年生於安徽涇縣厚岸村,在家鄉讀小學後又入教會中學。1925年,他赴滬入上海大學附中,在那裏加入共青團。同年10月,王稼祥赴蘇,先後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和紅色教授學院學習。1928年,他由團轉黨(當時團員轉黨,團齡也算作黨齡)。
在蘇聯期間,他對馬列主義有深入的研究。因沒有參加過黨內的實際工作,他曾擁護王明的教條主義見解,被稱為"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之一。不過,他為人正派,鄙視小集團活動。1930年回國後,在中共中央宣傳部任幹事,隨後任黨報委員會秘書長。1931年4月,王稼祥赴中央蘇區,擔任紅軍總政治部主任。同年11月,他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軍委副主席和外交人民委員(相當於外交部長)。
1933年4月,他遇空襲被炸穿了腸--在沒有麻藥的情況下,忍著劇痛經曆了八小時手術,當時人稱勝過關公刮骨療毒。因無法取出彈片,隻好采取保守療法。翌年1月,他當選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同年秋,他腹部通著管子、坐著擔架參加了長征。
在1935年1月的遵義會議上,他提出要毛澤東擔任黨和紅軍的領導。後來,毛澤東多次稱讚這"關鍵的一票"。遵義會議後,王稼祥與毛澤東、周恩來組成中央軍事三人小組,指揮全軍行動。
過雪山草地時,他腸子流膿,甚至爬出蛔蟲,仍以常人難以想象的毅力堅持下來。到達陝北後,他因傷情惡化被中央派人秘密送往上海治療。1937年夏,他轉赴莫斯科治傷並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翌年8月,他回到延安,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和八路軍總政治部主任。1944年,他因傷口惡化病倒而無法工作,1946年再度被送到蘇聯治療。1947年,王稼祥回東北解放區,任東北局城工部長。
1949年,他擔任新中國首任駐蘇聯大使,1951年回國任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1956年當選中央書記處書記。幾十年間,王稼祥總是在腹部帶著熱水袋工作。
解放以後,他提出過許多寶貴見解。在1958年"大躍進"中,他拒絕隨風附和。1962年初,他大膽地建議應改變援外數量過大的狀況,要"量力而行";在國際鬥爭中不要四麵樹敵。這些觀點被康生等批判為"三和一少"(即所謂對帝修反要和,對世界革命援助要少),隨後,王稼祥難以再領導中聯部工作,"文革"中又遭殘酷批鬥和關押。
因毛澤東一再肯定他的曆史功績,1973年在黨的"十大"上他又被選為中央委員。1974年1月25日入睡前,王稼祥得知江青等要發起"批林批孔"運動,預感到黨和國家又要遭受新災難,憂心如焚。次日清晨,夫人朱仲麗喚他起床時,發現他已全身冰涼。
從王稼祥的外貌看,他麵容消瘦,總戴著一副金絲眼鏡。年輕時留學蘇聯五年,他被稱為"紅色教授"型的人物。
王稼祥當年英語、俄語成績都非常突出,在國外學習得心應手。但他與同在莫斯科中山大學的王明等人完全不同,不是像他們那樣依照蘇聯人的觀念來思考中國的問題。毛澤東在黨內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王明問題的關鍵、症結之所在,就是他對自己的事(注:指中國問題)考慮得太少!對別人的事卻操心得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