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8月31日 第八章 國際
1844年恩格斯途經巴黎再次會見馬克思
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這一著名著作"首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第一位被提及的空想社會主義者是聖西門,其後是傅立葉、歐文。在說到歐文時,恩格斯稱他是"一個少有的天生的領導者",恩格斯特別提到了歐文在新拉納克的"模範移民區"試驗,那裏的"人口逐漸增加到兩千五百人,這些人的成分原來是極其複雜的,而且多半是極其墮落的分子,可是歐文把這個地方變成了一個完善的模範移民區,在這裏,酗酒、警察、刑事法庭、訴訟、貧困救濟和慈善事業都絕跡了。"歐文為什麼"能做到這一點"呢?那"隻是由於他使人生活得比較合乎人的尊嚴的環境中,特別是關心成長中的一代的教育。"然而,歐文還"不感到滿足","在他看來",工人們的生活"還遠不是合乎人的尊嚴的"。20世紀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十分明了人的需要,在需要的各個層次中,他把人對尊重的需要是擺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需要之上的。我們看到,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與社會主義者在思想和理論的基礎方麵何等一致。我們也看到,在理想的社會之中,人的尊嚴處在何等重要的位置。
馬克思說"人有許多需要","他們的需要就是他們的本性",人是什麼?這就是一種回答:人是需要乃其本性之一的那種生命。尊嚴就是人的需要之一,對尊嚴的需要乃其生命的一部分,當這一部分需要受損而得不到保障時,人就變形或異化。歐文的試驗在說明這一點,馬克思的理論在說明這一點,心理學家的研究也在說明這一點。曆史讓我們看到,那種將社會利益提到極至的時期,同時,也正是人的尊嚴和人的利益受摧殘到極至的時期,也正是目中無"人"的社會造成的社會成果。那種將人的本質或本性全部解釋為社會性的觀點,麵對曆史,麵對歐文的試驗,麵對哲學家、心理學家的合理的理論,能站得住嗎?人僅是被社會性充滿的氣球嗎?
"自由自覺的活動恰恰是人的類的特性","自由個性","自由發展","充分自由發展",這是我們一再引用過的馬克思恩格斯常用語句。實際上,當馬克思說"人有許多需要"而"他們的需要就是他們的本性"的時候,自然就隱喻了自由的必要性與合理性。正是這一基本前提,就決定了社會的神聖職責就是去保障人的自由(自由性、自由發展等等),就是去努力滿足人們許多需要,而且這也成了判定社會本身合理性的基本條件;而且,這也成了判定熱愛社會、忠於社會的人是否真的熱愛社會、忠於社會、有益於社會的基本條件。離開了這一基礎還怎麼去談社會的重要性和社會價值?先進的社會觀是可貴的,然而,先進的社會觀必定是以先進的人觀為基礎的。使人類喪失自由的社會決無先進可言,不知人之珍貴的社會觀決無先進可言。當然,不深切關注人及其本性而奢談社會之崇高的教育觀、課程觀、教學觀亦決無先進可言。
對於尊嚴的渴望,對於自由的渴望,對於美的渴望,都是人的需要,都是人的本性之所在。"人也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自己的。人在一舉手一投足之時就有美的需要;人在說話時總想文雅一些;人在寫文章時還希望有點文彩、作點修辭;在穿衣上從選料到製作或購買時不僅看是否合身,還要看看線條、色調;坐如鍾、站如鬆、行如風......,站要有個站樣,坐要有個坐樣;說話在美的牽引下成了音樂;寫字在美的牽引下成了書法;行走在美的牽引下成為舞蹈......人在自己所有活動的領域毫無例外地尋求著美,創造著美,也創造了自己、塑造了自己;人在自己本性(對美的需要乃其一)的牽引下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創造了曆史,曆史和文化就是這樣寫就的,而曆史與文化都證明了人的這種本性的存在。馬克思關於"人也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自己的論斷亦是曆史的概括。
美是人的存在方式,自由也是人的存在方式,"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
"主體的、屬於人的感性的豐富性,即感受音樂的耳朵、感覺形式美的眼睛,簡言之,那些能感受人的快樂和確證自己是屬於人的本質力量的感覺",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產物。"這也是對曆史的一個描繪,基於人的描繪,基於對美的感受乃"人的本質力量"的人觀下的描繪。這也應當能提示課程與教學,你們的神聖而艱巨的任務是喚起這種本質力量,而人潛在的美感,是豐富的,本屬於人的,主體的。
"有了人,我們就開始有了曆史"。"人離開狹義的動物愈遠,就愈是有意識地自己創始自己的曆史,不能預見的作用、不能控製的力量對一曆史的影響就愈小,曆史的結果和預定的目的就愈加符合。"人是所有生命體中唯一有意識地自己創始自己曆史,自己書寫自己並且讓自己的過程與目的和曆史的結果愈加符合的生命體。
馬克思恩格斯在論人之時常常是相比較而言的,特別是相比於動物而揭示人的本質。關於"人也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自己的論斷,關於"有了人,我們就有了曆史"的論斷,都是在將人區別於動物的論說中作出的。下麵一段精彩的論述亦如此:"動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動直接同一的。它沒有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動之間的區別。它就是這種生命活動。人則把自己的生活活動本身變成自己的意誌和意識的對象。它的生活是有意識的......有意識的生活活動把人跟動物的生活活動區別開來。"這裏所指出的不僅是人乃有意識的活動,還在於清晰地指明了一個我我關係的存在,一個我是"自己的生活活動本身",另一個我則是作為"自己的意誌和意識的對象"的那個我在意識中的存在;還在於這段話清晰地指明了與動物"和它的生命活動直接同一"相比,人是可不與自己生命活動同一的,人是可以獲得新的生命的。人可以獲得藝術生命(就像齊白石、徐悲鴻、施光南、趙丹以藝術為其生命),人可以獲得科學生命(就像華羅庚、吳文俊、陳景潤以數學活動為其生命),人可以獲得政治生命(就像為某種政治理想而生活的人)......人可以把新獲得的這種生命看得比生命還重要(這是兩種生命融於人之一身,亦是一種我我關係)。
人是什麼?馬克思的一句在我們這裏引用率極高的話是:"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本書也一再引用了,但是,我們在此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如下一些問題:
1.這句話是"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並非"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這個"它"是個代名詞,它代表"人的本質",準確地說,本意是"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而且,這個"人"不是"單個人",因而"人的本質"也不是說"單個人的本質";任何單個人,無論其容量有多大,也不可能有一個"一切"的"總和",因為,具體的人是具體的關係。
2."社會關係"亦非我們這裏所解釋的那樣全是政治關係,"社會關係"更非我們這裏曾經解釋過的那樣是家庭成員或親屬關係中的政治關係(如曾經在說某某"社會關係複雜"時,便是這個意思)。社會中人與人的關係,有文化學意義下的關係,有經濟學意義下的關係,有倫理學意義下的關係,有社會學意義下的關係,有法律學意義下的關係,也有政治學意義下的關係,後者不僅不是唯一的,並且亦非總是最重要的。人生活在種種關係之中,"在其現實性上",亦形成了人的本質,而且,它不僅在單個人身上有不同的體現,還在單個人身上也可能有本質的變化,它並不在某一天突然生成出來並從此一成不變。具體到單個人,既不能脫離社會去考察人,也不能脫離人去考察社會,甚至,更不能脫離人去考察人,人的曆時性比共時性更值得注意。
3.人並非由"社會關係"來唯一決定其本質。就在含有"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這句話的同一篇論文《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就說了"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一定是受教育的"。"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隻能被看作是並合理地理解為變革的實踐"。關於實踐的觀點是考察人的更重要的觀點。"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這句話在千百次地被引用過程中,演變成了為社會本位論、社會至上論、社會決定論(因而人自然地被決定,人隻能是被動的,人被淹沒在社會之中)等服務的引語。然而就在同一篇論文中,馬克思就批判了社會環境決定論,並以人的實踐的地位來確立了人的地位。為什麼就在這一篇不到2000字(以譯文的漢字計)的論文中,一句話被千百次地引用,而關於批判教育決定論、批判社會環境決定論的話卻很少被引用、很少被關注呢?看來,馬克思的話並不總是用來表達馬克思的本意和全意的;看來,馬克思的話被用來表達引用者的本意是一個基本的事實。
4.如果還看一看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多角度地看人、論述人的(僅以我們前麵所引述的方麵來看,就包括從曆史學的角度、從美學的角度、從我們今天看來是心理學的角度、從文學的角度,而不隻是政治學的角度),看一看這些論述如何地被視而不見,問題就更清楚了。馬克思的話在許多情況下是為引用者已有的觀念而被引用的,問題也就不在引用或引用者本身,而在那個已有的觀念,它是否真的與馬克思一致。更何況《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這篇著名論文可說是實踐論的一部宣言,從實踐的觀點看來,一致與否還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是"變革的實踐","哲學家們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人總在變革的實踐中改變世界,這亦是人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