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8月28日 第一章 國內
前210年始皇出巡
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嬴姓,名政。秦莊襄王之子。13歲即王位,39歲稱帝。戰國末年,秦國實力最強,已具備統一東方六國的條件。秦王政初即位時,國政為相國呂不韋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親理國事,免除呂不韋的相職,並任用尉繚、李斯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終於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國家--秦朝。
秦王政創立了"皇帝"的尊號,自稱始皇帝,宣布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隨後,他在全國範圍內廢除分封製,代以郡縣製;在皇帝的直接控製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縣的一整套官僚機構。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為基礎,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製定和頒行統一的法律。將原六國貴族豪富遷至關中、巴蜀,以防止他們的分裂複辟活動。又明令禁止民間收藏武器,銷毀沒收得來的武器,鑄造12個金人。
在經濟上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製的發展。始皇三十一年(前216)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隻要向政府申報土地數額,交納賦稅,其土地所有權就得到政府的承認和保護,並以商鞅所製定的度量衡為標準統一全國的度量衡製度。統一全國幣製。為發展全國水陸交通,又實行"車同軌",修建由鹹陽通向燕齊和吳楚地區的馳道,以及由鹹陽經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區修築了"五尺道",開鑿溝通湘江和漓江的靈渠。
在文化思想方麵,以秦國通行的文字為基礎製定小篆,頒行全國。並利用戰國陰陽家的五德終始說,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終數六,因而規定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符傳、法冠、輿乘等製度都以六為數。水主陰,陰代表刑殺,於是以此為依據加重嚴刑酷法的實施。始皇三十四年,下令銷毀民間所藏《詩》、《書》、百家語,禁止私學。隨後因求仙藥的侯生、盧生逃亡,牽連儒生、方士四百餘人,而將其全部坑殺於鹹陽。
秦始皇即位後,派蒙恬率兵出擊匈奴,還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結起來,修築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的萬裏長城。在征服百越地區後,設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始皇末年,秦郡數由統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餘郡,其版圖"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修建豪華的阿房宮和驪山墓,先後進行五次大規模的巡遊,在名山勝地刻石紀功,炫耀聲威。為求長生不老之藥,又派方士徐(即徐福)率童男女數千人至東海求神仙等等,耗費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難。三十七年,秦始皇巡遊返至平原津得病。於是作書命長子扶蘇送葬,並繼嗣帝位。行至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秦始皇病死。趙高勾結始皇少子胡亥和李斯,偽造遺詔立胡亥為太子,並賜扶蘇死。秦二世胡亥即位後不久,即爆發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秦朝滅亡。
756年唐玄宗躲避安史叛軍西逃到成都
安史之亂是755年至763年發生在唐朝的一次地方割據勢力對中央集權的反叛。因叛亂是由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的,所以曆史上稱這次叛亂為"安史之亂"。
唐朝初年,為鞏固中央集權,保衛邊疆,實行府兵製。府兵一般征自"高貲多丁"之家,分給其土地,定期衛戍京師或守禦邊疆。在內地或邊境重鎮設置大都督,統兵駐守。後來,由於土地私有製的發展,農民失掉土地逃亡,兵源發生了問題;加上征戰頻繁,府兵不能按時輪換,長期服孔,家中不能免去征徭,因此大批逃亡。在這種情況下,唐朝統治者被迫改為"募兵製",召募兵士宿衛,在邊將統率下從事屯墾。在邊境統兵的將官稱為"節度使"。
"節度使"最初隻掌兵權,後因統兵作戰的需要,兼管地方行政和財政。節度使權力無限擴大,"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富",成為大軍閥。唐玄宗時期,節度使已有10個,他們各掌握一州或幾州的軍、政、財權,使中央政府越來越無力控製。
以唐玄宗為首的貴族官僚,營私舞弊,不問政事,過著"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的淫逸生活,把朝廷外事推給權相李林甫、楊國忠去應付,內事交付宦官高力士。李林甫專權自恣,排斥異己。楊國忠到處搜刮,廣受賄賂。統治集團的腐敗,給安史叛亂造成可乘之機。
身兼範陽(今北京西南)、河東(今山西太原)、平盧(今遼寧錦州西)三鎮的節度使安祿山,是營州柳城(今遼寧錦州市附近)人,他為人狡詐,善逢迎,因請求做楊貴妃養子,很得玄宗的歡心,並取得信任,官運亨通,是勢力最大的軍閥。他看到唐玄宗荒淫昏亂,內地防衛力量薄弱,"取而代之"的野心膨脹起來。在表麵上,他經常到首都長安,裝得對朝廷極其恭順,騙得唐玄宗的寵信,而在背後卻暗自在河北老巢積蓄力量。在範陽城北建築雄武城,廣招兵馬;又利用民族矛盾,大搞分裂活動。經過10年左右的準備,於755年11月,安祿山串通部將史思明,以討伐楊國忠為名率15萬兵南下反唐。"安史之亂"爆發。
當時,海內承平日久,百姓多年未見戰亂,突然聽說叛亂爆發,遠近震駭。叛軍所過州縣,無敢拒之者。甚至士卒登城,聽到敵人的鼓角聲,竟嚇得紛紛墜落城下。唐朝廷急忙命封常清、高仙芝招收市並無賴之徒,前往阻擋,結果二人兵敗身亡。756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
756年六月,潼關失守。唐玄宗夥同楊國忠以及楊氏弟兄姊妹,西奔四川。行至馬嵬驛(今陝西興平縣西),軍士鼓躁不進,殺死楊國忠,楊貴妃也被迫吊死。
安史叛軍燒殺擄掠,遭到沿途老百姓和部分唐政府軍的反對,"河朔之民苦賊暴,所至屯結,多至2萬人,少者萬人,各為營以拒賊。"唐朝地方官吏和將領顏杲卿、張巡、魯炅都進行了有效的抵抗。在廣大人民群眾和唐朝部分將吏的抗擊下,安史叛軍受到挫折,內部矛盾重重。此時,唐玄宗的兒子李亨在靈武即位,這就是唐肅宗。他任用郭子儀等大將,集合西北各路軍隊,依靠淮南、江南的雄厚財力、物力,並向回紇等少數民族借兵,準備平亂。
757年,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殺死。唐軍乘機收複長安、洛陽等地。唐軍因缺乏統一指揮,加上糧食供應不足,士氣低落。759年,史思明率13萬人進攻,結果唐軍大敗。史思明在鄴城(河南安陽市)取勝後殺了安慶緒,自稱大燕皇帝。
接著,又攻陷洛陽。後史朝義殺死其父史思明。762年,唐軍再次收回洛陽,史朝義出逃中被迫自殺,其部下將領全部投降。曆時8年之久的安史之亂終告結束。
"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在戰爭中,人民群眾特別是黃河中下遊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經濟受到很大破壞。"洛陽四麵數百裏州縣,皆為丘墟","汝、鄭等州,比屋蕩盡,人悉以紙為衣",出現了千裏蕭條,人煙斷絕的慘景。社會階級矛盾加深了。同時,唐朝中央的力量削弱了,各地出現了40多個大小軍閥,形成了方鎮割據的局麵。
在節度使管轄的地區,唐朝中央政府既不能任免官吏、征收賦稅,又不能調動軍隊。節度使的職位,或者父子相襲,或者部將相繼。他們手握重兵,互相攻伐,對唐朝中央集權形成了嚴重的威脅。
安史之亂既不是不同民族之間的鬥爭,更不是敵對階級之間的較量,而是一場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戰爭,所以廣大人民群從對這場戰爭是厭惡的。安史之亂集團是一股分裂割據的反動勢力,是發動戰爭的禍首,更遭到人民的強烈反對。
附錄:755年至763年發生在唐朝的一次地方割據勢力對中央集權的反叛。因叛亂是由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的,所以曆史上稱這次叛亂為"安史之亂"。唐朝初年,為鞏固中央集權,保衛邊疆,實行府兵製。府兵一般征自"高貲多丁"之家,分給其土地,定期衛戍京師或守禦邊疆。在內地或邊境重鎮設置大都督,統兵駐守。後來,由於土地私有製的發展,農民失掉土地逃亡,兵源發生了問題;加上征戰頻繁,府兵不能按時輪換,長期服孔,家中不能免去征徭,因此大批逃亡。在這種情況下,唐朝統治者被迫改為"募兵製",召募兵士宿衛,在邊將統率下從事屯墾。在邊境統兵的將官稱為"節度使"。"節度使"最初隻掌兵權,後因統兵作戰的需要,兼管地方行政和財政。節度使權力無限擴大,"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富",成為大軍閥。唐玄宗時期,節度使已有10個,他們各掌握一州或幾州的軍、政、財權,使中央政府越來越無力控製。
以唐玄宗為首的貴族官僚,營私舞弊,不問政事,過著"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的淫逸生活,把朝廷外事推給權相李林甫、楊國忠去應付,內事交付宦官高力士。李林甫專權自恣,排斥異己。楊國忠到處搜刮,廣受賄賂。統治集團的腐敗,給安史叛亂造成可乘之機。身兼範陽(今北京西南)、河東(今山西太原)、平盧(今遼寧錦州西)三鎮的節度使安祿山,是營州柳城(今遼寧錦州市附近)人,他為人狡詐,善逢迎,因請求做楊貴妃養子,很得玄宗的歡心,並取得信任,官運亨通,是勢力最大的軍閥。他看到唐玄宗荒淫昏亂,內地防衛力量薄弱,"取而代之"的野心膨脹起來。在表麵上,他經常到首都長安,裝得對朝廷極其恭順,騙得唐玄宗的寵信,而在背後卻暗自在河北老巢積蓄力量。在範陽城北建築雄武城,廣招兵馬;又利用民族矛盾,大搞分裂活動。經過10年左右的準備,於755年11月,安祿山串通部將史思明,以討伐楊國忠為名率15萬兵南下反唐。"安史之亂"爆發。當時,海內承平日久,百姓多年未見戰亂,突然聽說叛亂爆發,遠近震駭。叛軍所過州縣,無敢拒之者。甚至士卒登城,聽到敵人的鼓角聲,竟嚇得紛紛墜落城下。唐朝廷急忙命封常清、高仙芝招收市並無賴之徒,前往阻擋,結果二人兵敗身亡。756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
756年六月,潼關失守。唐玄宗夥同楊國忠以及楊氏弟兄姊妹,西奔四川。行至馬嵬驛(今陝西興平縣西),軍士鼓躁不進,殺死楊國忠,楊貴妃也被迫吊死。安史叛軍燒殺擄掠,遭到沿途老百姓和部分唐政府軍的反對,"河朔之民苦賊暴,所至屯結,多至2萬人,少者萬人,各為營以拒賊。"唐朝地方官吏和將領顏杲卿、張巡、魯炅都進行了有效的抵抗。在廣大人民群眾和唐朝部分將吏的抗擊下,安史叛軍受到挫折,內部矛盾重重。此時,唐玄宗的兒子李亨在靈武即位,這就是唐肅宗。他任用郭子儀等大將,集合西北各路軍隊,依靠淮南、江南的雄厚財力、物力,向回紇等少數民族借兵,準備平亂。757年,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殺死。唐軍乘機收複長安、洛陽等地。唐軍因缺乏統一指揮,加上糧食供應不足,士氣低落。759年,史思明率13萬人進攻,結果唐軍大敗。史思明在鄴城(河南安陽市)取勝後殺了安慶緒,自稱大燕皇帝。接著,又攻陷洛陽。後史朝義殺死其父史思明。762年,唐軍再次收回洛陽,史朝義出逃中被迫自殺,其部下將領全部投降。曆時8年之久的安史之亂終告結束。"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在戰爭中,人民群眾特別是黃河中下遊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經濟受到很大破壞。"洛陽四麵數百裏州縣,皆為丘墟","汝、鄭等州,比屋蕩盡,人悉以紙為衣",出現了千裏蕭條,人煙斷絕的慘景。社會階級矛盾加深了。同時,唐朝中央的力量削弱了,各地出現了40多個大小軍閥,形成了方鎮割據的局麵。在節度使管轄的地區,唐朝中央政府既不能任免官吏、征收賦稅,又不能調動軍隊。節度使的職位,或者父子相襲,或者部將相繼。他們手握重兵,互相攻伐,對唐朝中央集權形成了嚴重的威脅。安史之亂既不是不同民族之間的鬥爭,更不是敵對階級之間的較量,而是一場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戰爭,所以廣大人民群從對這場戰爭是厭惡的。安史之亂集團是一股分裂割據的反動勢力,是發動戰爭的禍首,更遭到人民的強烈反對。
1900年沙俄軍攻陷齊齊哈爾黑龍江將軍壽山自殺
黑龍江將軍的設置起源於沙皇俄國對我國黑龍江流域的不斷入侵。為了抗禦沙俄軍隊的侵略,清廷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添設鎮守黑龍江地方的軍隊。從此,東北地區正式形成盛京、寧古塔、黑龍江三位將軍並立共同鎮守東北地區的體製。首任黑龍江將軍為薩布素。至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裁撤最後一位黑龍江將軍程德全止,期間224年,共有76任黑龍江將軍特別是黑龍江將軍衙門移駐齊齊哈爾的開發和建設,從而使齊齊哈爾成為全省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成為祖國北疆的重鎮。
黑龍江將軍初設時,駐於黑龍江左岸的黑龍江城(舊瑗琿城),後移駐黑龍江右岸的新瑗琿城(今黑河市愛琿鎮)。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又移駐於墨爾根城(今嫩江縣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最終移駐齊齊哈爾城,達208年,直至裁撤黑龍江將軍止,再沒有遷移。將軍治事辦公處所為將軍衙門,將軍及眷屬居住處稱將軍府。清代黑龍江將軍府位於今建華區政府北,卜奎大街與中華路交彙西北角。將軍府建於康熙三十四年至三十五年(1695-1696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曆史,大部分建築骨架仍尚存。1987年2月被齊齊哈爾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後又被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將軍府初建時,占地麵積4000平方米,三麵是3米多高的青磚圍牆,府內共三層四趟古式青磚瓦房。據西清《黑龍江外紀》載,"將軍私宅,稱府。在廨舍(即衙門)西北,中精舍三楹,疊石為假山。將軍觀明栽野芍藥數本,額曰芍藥廳。前有李一株,嚐秋月再花,將軍有詩記之。"可見府中環境十分清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之役",壽山將軍因抗俄壯誌未酬,在府中以身殉國,譜寫了一曲民族英雄視死如歸的壯歌。俄軍入侵齊齊哈爾後,將軍府被其占據。翌年春俄軍兵退,善後局遷入,黑龍江改行省後,為支度使司所占用。年餘之後,改為巡防營處、陸軍等練處。不久,又改為東三省駐江兵備處、審計分處。民國年間,改用作財政廳。到民國27年(1938年),改作稅務監督署。
齊齊哈爾解放後,將軍府被用為省財政廳。1954年,被黑龍江省政法幹校占用。1959年由嫩江行署房產處接管,改為住宅用。此後,該處住戶達60戶,2000餘人。90年代末,因卜奎大街及中華路拓寬,被拆遷。經市政府決定,將軍府遷址重建於明月島風景區內。遊人也將隨之進入曆史的長河,了解曆任黑龍江將軍對開發龍江、保國衛邊的豐功偉績,受到一次生動、形象的愛國主義教育。
1917年廣東省議會選舉胡漢民為省長
胡漢民(1879-1936):字展堂,廣東番禺人。早年求學菊坡書院學海堂,20歲任廣州《嶺海報》記者。1902年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師範科,未久以退學潮回粵任教。1905年再赴日本,入東京法政大學,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任評議部評議員、《民報》編撰。1907年隨孫中山赴河內,策動武裝起義。1909年任同盟會南方支部支部長,策劃廣州新軍起義及黃花崗起義,辛亥革命時任廣東都督,後隨孫中山赴南京,出任臨時大總統府秘書長,旋回廣東任都督兼民政長。二次革命失敗後亡命日本,任中華革命黨本部政治部部長。1917年任廣州護法軍政府交通部總長。1921年任廣州非常大總統府總參議兼文官長,國民黨"一大"任中央執行委員,兼廣東省長。孫中山北上後留守廣州,代理大元帥職。1927年9月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1928年赴歐洲考察,回國後任立法院院長。1931年2月被扣留,軟禁於南京湯山。同年10月獲釋赴廣州,1935年當選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1936年5月12日病逝於廣州,年57歲。
1932-1936年胡漢民與蔣介石的關係:
國民黨自同盟會時期起就是一個缺乏黨內民主而又派係林立的政黨,這兩個特點導致其黨內幾乎始終存在著不同的派係,而派係間的分歧常常演化成激烈的政爭甚至軍事衝突。國民黨執政後,成為黨內的主流派同時意味著取得國家的控製權,派係鬥爭一度愈演愈烈,影響國家政局甚劇。研究國民黨內的派係鬥爭是民國史研究的重要課題,史學界已有相當的成果。本文試圖以胡漢民與蔣介石的關係為例,從"在朝"與"在野"這一特定角度參與討論。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本文所謂的"在朝"與"在野",限定於國民黨內不同的政治人物與政治派別,他們都維護國民黨對中國的統治,但於特定的時期內在政治主張、政治目標及權力分配上有分歧。不僅中國共產黨不在論列,即使是曾屬國民黨但最終以推翻國民黨統治為目標的政治軍事勢力,如民革、十九路軍等,也不在討論範圍內。
以往論及1932-36年間胡漢民與蔣介石的關係,台灣學者或避而不談,或以"政見不合"概括;中國大陸的學者多著眼於他們的政治主張、階級立場,或依毛澤東的論述斷定其為統治階級內部的"狗咬狗",或強調胡、蔣在政治理想、政治主張的不同。收藏於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的"胡漢民往來函電稿",顯示了此一時期胡漢民與蔣介石關係的複雜性。本文擬以這批珍貴資料為基本素材,從"在朝"與"在野"的角度觀察胡漢民政治態度的變化,特別是他與蔣介石之間的微妙關係,希望能對研究國民黨內派係鬥爭有所助益。
限於篇幅,文章隻根據新的資料,提供一些史實與思考,就教於方家。
一胡漢民淪為在野派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胡漢民與蔣介石曾分別掌握著南京政府的黨權與軍權,共同合作"清共",鎮壓黨內反對派,有一段合作無間的"蜜月時期"。1931年"約法之爭"導致蔣介石軟禁胡漢民,兩人決裂後走上對立之路。胡漢民從權力頂峰跌入低穀,離開南京,從在朝走向在野。
政治上的對立與個人的恩怨,使胡漢民對蔣介石恨之入骨。還在上海和會期間,他就電令粵方代表堅持蔣介石必須下台,"迫某(指蔣介石--筆者)辭職並促製度上限製個人權力,打破獨裁"。其後,胡漢民便一直在香港領導西南反對蔣介石與南京政府。他的政治主張是"抗日、反對獨裁統治、斷共",其中"獨裁統治"即指蔣介石。處於在野地位的胡漢民,政治態度與處理事情的方式都有很大的變化。他為西南製訂了"對中央行為均表反對"的基本策略,幾乎在一切方麵都與蔣介石對著幹,有時甚至是蠻幹。"為反對而反對",這是典型的在野派思維。
從在朝淪為在野,胡漢民的心態行為模式發生了明顯變化,從而他的一些重要政治主張也發生了變化。簡而言之,胡漢民在南京主政期間,竭力維護"中央權威",而在野之後,則盡可能聯合一切力量,利用一切機會反對"中央權威"。胡漢民在南京時曾強烈主張"統一",專門對李濟深提出的"分治合作"口號進行了批評,支持蔣介石鎮壓各路抗命的地方實力派。淪為在野派後,他卻明確主張"均權",以"分權"對抗蔣介石的"集權",他寫了〈論均權製度〉、〈再論均權製度〉、〈軍權與均權〉等文章,為依托西南地方實力派,反對南京政府的政治活動提供理論依據。胡漢民主張西南各省聯合,"以西南結西南,......既以自保此幹淨土,亦為來日推進大局地"。除切實聯絡西南各省的地方實力派如李宗仁、白崇禧、龍雲、劉湘、劉文輝、何鍵、王家烈等外,還與馮玉祥、閻錫山、韓複、石友三、宋哲元、楊虎城等一大批北方的非蔣係地方實力派保持往來,試圖策動南北聯合反蔣的行動。
胡漢民曾竭力倡導"黨外無黨,黨內無派",在全國範圍內不許國民黨之外的政黨存在,在國民黨內不許派係出現,這是他"清黨"的重要理論基礎。但1932年後他提出"必須重新建立黨的組織,使黨成為真的革命組織",以"反蔣最堅決的人"為核心,建立了新的秘密組織。胡漢民自視為國民黨的正統,新組織仍稱"中國國民黨",他人多以"新國民黨"稱之。"新國民黨"以胡漢民自任主席,鄒魯為書記長,除兩廣外,"新國民黨"在上海、天津等地建立了地方組織,北美華僑中也有"新國民黨"組織。建立"新國民黨"有悖於胡漢民的一貫主張,所以他盡力否認。1933年底,北平法文《政聞報》記者當麵問:"常見報載先生有新國民黨之組織,內情如何?"胡斷然否認:"絕無其事。餘感覺以往老黨員多能犧牲,富有革命精神,皆抱義務思想,故餘惟恐國民黨員之不舊,更希望新黨員皆有老黨員之精神,由此可見新字絕非餘之主張也。"這是目前所見胡就"新國民黨"唯一的公開講話。他利用提問的限製,巧妙地以"新黨員"、"老黨員"之別,回避了有新的組織這一實質。無論別人怎樣看,在胡的心目中,他的組織就是最正宗的"國民黨"。